記者探訪五峯縣漁洋關鎮南河村 豬叫聲喚醒夢想 翠冠梨掛滿希望

2020-11-23 荊楚網

卞周華餵豬

翠冠梨

省財政廳駐村工作人員來卞周華家拉家常

□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俊華 通訊員 王登府 王歡

從五峯縣城出發,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就到了漁洋關鎮南河村村委會。這是一個兩山竦峙之間的河谷,全村有500多戶人家。

貧困戶卞周華住在一組,離村委會還要走20多分鐘更蜿蜒的山路。沿途都能想像到這裡山民的窮困,而到了卞周華的家門口,一座氣派的三間樓房,讓到訪者感到有些意外。

山村的火爐邊,茶水已備,正適合談論豐收的話題。

有一種幸福

是每天被豬叫聲吵醒

15日一大早,卞周華就被61頭豬的叫聲吵醒,他要起來為它們準備早餐了。

豬圈就在正屋的旁邊,眼下都還是幾十斤的仔豬,要等到明年才能出欄。餵豬的飼料主要是苞谷粉,所以長成的豬很好賣。

卞周華的妻子寧志桃也起床了,她要張羅一家人的早飯。

年近八旬的老母親精神還很健旺,坐在門口看兒子餵豬。本來她也要負責給200隻雞餵食,但中秋節前這些雞都賣掉了,老太太有了難得的安閒。

從這個普通的清晨來看,這是一個充滿著生機與希望的農家。誰能想到,就在5年前,他們還掙扎在漫無邊際的絕境中。

1989年,22歲的卞周華結婚。那時,他們家有10多畝山地,種著苞谷、紅薯、土豆,過著勉強餬口的日子,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

後來,女兒和兒子相繼出生,兩個孩子體弱多病,這個農家的日子就更加艱難了。

卞周華四處打工,從事著比山裡更繁重的體力勞動。妻子在家裡照顧兩個孩子上學讀書,還有老人需要贍養,入不敷出的日子幾乎看不到盡頭。

到了2015年,因為長期勞累,卞周華患上了嚴重的頸椎病,醫生說他再也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了。老母親也患有多年的骨質增生,治病成了這個家庭更沉重的負擔。他們的房子,也因年久失修搖搖欲墜。

當年,卞周華一家作為典型的因病因學致貧,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最直接的利好是,孩子上學享受「兩免一補」的照顧,免學費、學雜費,補貼生活費;家庭成員看病有了「985」保障,住院報銷90%,門診報銷80%,全年治病支出5000元封頂。也是在當年,政府補錢,對他們家的老房子進行了危房改造。

生存的基本保障有了,怎麼改善生活條件呢?卞周華醞釀再三,決定學哥哥那樣養豬。2016年,靠著政府提供的5萬元無息貸款,卞周華當年就養了80頭豬。

曾以為漫長的苦日子難有盡頭

照料好豬的早餐,卞周華一家才開始吃早飯。

山裡的火爐桌上,一個臘肉火鍋,裡面燉著土豆。一盤青椒炒雞蛋,兩個青菜,還有一碗「懶豆腐」。

老太太的胃口很好,一邊吃飯一邊感嘆,一輩子的苦日子終於到頭了。問她過去怎麼苦,她說「前幾十年沒少吃草」。

現在,老太太骨質增生的毛病也得到了控制。不僅買藥花不了太多錢,衛生院的醫生還會來家裡為她看病。

放下碗筷,卞周華又匆匆趕到地裡,招呼幾個村民給翠冠梨鋤草。因為家庭養殖業搞得有聲有色,前年底村民推選他當了小組長。他和村民組建了一個合作社,種植168畝翠冠梨。

這是省財政廳的對口幫扶項目,不僅負責為村民選種、提供技術支持,每畝還有5000元的獎補經費。

翠冠梨的長勢很好,今年開始掛果了,明年肯定是一個豐產年。

說起財政廳的幫扶,村民們都讚不絕口。以前從村裡到鎮上,要走兩個多小時山路,是財政廳修好了一條13.6公裡的水泥路,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還建了40多座儲水窖,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

村前屋後,財政廳的駐村工作人員帶領村民美化環境、推行垃圾分類、改造農村廁所、建設美麗鄉村,整個村的人居環境都有了很大提升。

安排好地裡的活,身為小組長的卞周華還要配合上級部門落實入戶普查工作。

走在通達全村的水泥路上,卞周華說,想起從前路難行的日子,他背著發燒的孩子出門看病,背到衛生所花了半天,打完針背回來又是半天。一天折騰下來,他自己都要散架了。那時就在想,這樣的苦日子會有盡頭嗎?

好在扶貧政策好,小兒子也很爭氣,去年考上了南昌大學,財政廳又幫扶了學費。艱難的日子,真的到頭了。

脫貧農家心中醞釀致富夢想

夜幕即將降臨,省財政廳駐村工作人員吳厚洪、戴德斌、譚江洪來卞周華家拉家常。這個工作組駐村已有兩年,大家早就成了老熟人。

卞周華的家所在的山坡海拔800多米,加上連日陰雨,傍晚已是寒意襲人。女主人寧志桃招呼大家,趕緊到火爐邊來喝茶。

卞周華告訴工作組,他嘗了今年打頭掛果的翠冠梨,特別甜。他說,明年正式掛果,肯定能賣好價錢。工作組同志說,掛果前省農科院的專家還要來一回,指導村民田間護理。

吳厚洪問卞周華:「按照中央統一部署,脫貧攻堅戰必須在今年取得勝利,你們家有信心嗎?」

卞周華堅定地說:「完全有把握,不信問我老婆。」

寧志桃給大家算了一筆帳,去年養豬的利潤有6萬多元,加上鄉村建設工程,老公在家門口打零工掙了一萬多。一年下來,近8萬元的收入,把過去欠下的一些舊債基本還清了。

火爐上的開水正在翻騰,老太太將水裝進開水瓶內,山裡人習慣將火爐的效能發揮到最大。

工作組的人又問:「預計明年的收入如何?」靦腆的卞周華不好意思直接說,算了一筆帳:「60多頭豬按現在的行情可賣十好幾萬,翠冠梨應該也能分個幾萬元。」

「那你明年收入不是有望達到20萬?」

「那還要看行情。」剛剛脫貧的卞周華口氣仍帶著保守。

吳厚洪故意開玩笑:「你們脫貧了,我們的任務也要結束了。」

卞周華急了:「那怎麼行?翠冠梨的技術還需要你們的幫忙。再說,你們應該看著我們致富啊!」

工作組的同志笑著說:「放心吧。上級要求,就算扶貧任務完成了,我們還要留下來進一步鞏固戰果。」

夜色已更濃,賓主雙方的談興卻未減,這樣的幫扶之情又怎捨得輕易分別。

山裡人習慣早起勞作,所以山村的夜話也不好貪戀,卞周華送別工作組一行。門前群山在煙雨籠罩中更加模糊了,它們曾無情阻礙過山民通往多彩世界的腳步,如今也正在孕育山民追尋幸福的夢想……

相關焦點

  • 想要使翠冠梨更加高產,在培育的時候,應該如何進行疏花疏果?
    翠冠梨是一種非常好吃的水果之一,也是梨其中的一個品種。不僅它的味道非常的清脆多汁,甚至它的功效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說人們在生活當中,如果出現了上火的症狀,可以吃一些,能夠有效的清除肺火以及肝火,而且這種水果也可以直接食用,或者是加工成一些飲料製品,都是非常受歡迎的。
  • 翠冠梨、紅心火龍果、七彩葡萄...2018天生溧水採摘季開幕
    記者了解到,為了便於遊客前往,南京、溧水旅遊部門聯合開通了溧水採摘專線,並送出了免費乘車券。   據介紹,南京溧水區擁有耕地64萬畝,林地49萬畝,全區林木覆蓋率超過34%,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了各類瓜果提供了優渥的生長條件。目前,溧水已經形成了較大的農業產業集群,帶動了農業旅遊的發展。
  • 張慶:南河村走出的「蔬菜達人」
    立下「軍令狀」 種植改革實現蔬菜增產  2008年大學畢業後,張慶沒有選擇繁華的城市,而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南河村,加入了成立不久的南河北星公司,懷揣夢想做起農業種植技術指導員。那時的公司育苗設施簡陋、地塊平整度不好,在做種植計劃時,缺少科學性、嚴謹性,造成了育、栽、採不協調,單一品種往往會集中上市,出現好產品賣不上好價格的情形。
  • 湖北省美麗鄉村之南河村
    南河村地處武陵山脈,村名源於穿村而過,迤邐多姿的南河,沿河兩岸,高山俊秀,樹木蔥蘢,森林覆蓋率高達98%,地理位置絕佳,距美麗的新縣城24公裡,典型的黃金半小時經濟圈。 南河村美則美矣,多年來苦於缺少主導產業,村集體經濟上不去,大河沒水小河幹,村民生活捉襟見肘。
  • 天津市薊州區出頭嶺鎮南河村幫扶幹部「老秦」的故事
    簡介:秦福忠同志,男,58歲,中共黨員,薊州區殘聯四級調研員,出頭嶺鎮南河村幫扶幹部。他把自己作為南河村的普通一員,積極響應村兩委班子號召,為村裡疫情防控捐款400元,並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又捐出20個比較耐用的3m9001口罩(每個18元),價值360元。
  • 走近異種器官移植 探訪神秘的「克隆豬實驗室」
    這裡的科研團隊正在進行異種器官移植科研攻關探訪神秘的「克隆豬實驗室」記者 毛慶 攝記者 毛慶 攝從1997年的克隆羊到今年初的克隆猴,克隆技術一直備受關注。正值江蘇省科普周,記者今天走進這個神秘的實驗室,聽他們講述克隆的故事。克隆一頭豬大約需要半年實驗室裡,科研人員正對著顯微鏡進行卵母細胞體細胞克隆。顯示屏上,一個被玻璃吸管吸住的球形細胞,周邊還有一些小的體細胞正在移動。
  • 異種器官移植夢想更近一步!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
    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 我市梨資源調查及性狀評價研究取得新進展
    天水市果樹研究所承擔的市列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天水梨資源調查及性狀評價研究」通過了專家評審驗收,標誌著天水果樹品種又增添一項新成果。為了摸清原產天水梨種質資源在天水及周邊的保存現狀、分布範圍,更好保存當地梨資源,選育出適宜天水發展的梨優良品種和砧木。
  • 經歷汶川地震的「豬堅強」現狀如何?記者現場探訪:它在烤火睡覺
    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攝影 劉陳平2008年,在廢墟下埋藏36天的一頭小豬仍奇蹟生還,人們給它取名「豬堅強13年過去了,「豬堅強」最近生活得怎麼樣?1月11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成都大邑建川博物館內,在「豬堅強」的獨棟別墅中看到了它。「嘿,它睡得呼呼的喲。」11日下午,陽光明媚,李女士帶著女兒來到「豬堅強」的「家中」探望。「它還是享福嘛,經歷了地震活下來,還是不容易。」記者在現場看到,「豬堅強」身披棉被,躺在稻草上,背後還烤著電暖片。眼睛時而睜開,前腳時而踢一下。
  • 廣東省陽春市南河村:「光伏+農業」復工復產有方法
    南河村黨委第一書記 練清文說:第一,種植蘆薈後我們不用再除草了,草多了對光伏發電也有影響。第二,種蘆薈以後,可以增加我們村集體的收入。第三,可以安排我們南河村的貧困戶在這裡就業,在家門口就業。原標題:陽春陂面鎮南河村:「光伏+農業」復工復產有方法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 中國軍網記者探訪「悟空」媽媽家
    來源:軍報記者微信公眾號  作者:洪文軍孫悟空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嗎? 哪來孫大聖的媽媽?此「悟空」非彼「悟空」!這裡說的是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世界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我國第一顆空間天文衛星。這個「悟空」有多牛?
  • 留住希望的「諾亞方舟」——探訪亞洲最大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新華社昆明12月9日電題:留住希望的「諾亞方舟」——探訪亞洲最大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新華社記者安曉萌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地下,有一座「熱鬧」的冷庫。同時,這一按國際標準打造的種質庫還備存了來自美國、加拿大、巴西等地的超過1000份植物種子,增加了更多物種在面臨「滅頂之災」時恢復種群的希望。「有種子,就有希望。」蔡傑說。這些沉睡於「諾亞方舟」的植物種子被悉心呵護著,只待某一天被喚醒,重新煥發生命的光彩。(完)
  • 首爾梨泰院新冠患者接受基因組分析,韓高官:感染源可能來自歐美
    【本報特約記者 張靜】據韓國《朝鮮日報》22日報導,韓國中央防疫對策本部當天表示,基於對感染新冠病毒病例進行基因組分析,推測引發首爾梨泰院夜店群聚感染的病毒很可能來自歐美,而不是上次發生群聚感染的新天地信徒或中國。
  • 長沙加強監測農貿海鮮市場:記者實探長沙紅星冷鏈,貨物多次抽檢...
    瀟湘晨報記者探訪了長沙紅星冷鏈,進口食品在這裡要經過三道關卡,入園、卸貨、入庫環節都有檢查。 紅星冷鏈一名負責人表示,針對近日北京新發地發現新冠病毒這一情況,紅星冷鏈已經接到通知,將迎來相關部門不定時的飛行檢查,檢查將對貨品經過的環境、貨品表面進行核酸檢測。
  • 奇特的獾豬,叫聲像豬但卻是鼬科動物
    之所以將其命名為獾豬,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這貨長得是真的有點像豬,它們不止身體肥胖,還長著類似於豬的鼻子;其二獾豬的叫聲也非常像豬。當然了與豬的體型相比獾豬是要差的遠的,成年的獾豬體長一般也不會超過七十釐米,體重大約只有二十斤左右。如果單單是比體重的話,大多數出欄豬的體重都可以達到獾豬的十倍甚至更多。
  • 歪果仁吃小龍蝦,一本正經在搞笑,網友:原諒我笑出了豬叫聲
    歪果仁吃小龍蝦,一本正經在搞笑,網友:原諒我笑出了豬叫聲吃小龍蝦的時候,我們一般都是直接上手吃,樂意的就帶兩個手套,不樂意的就乾脆之間「空手套白狼」,上手啃才是王道。這樣吃小龍蝦,感覺不是一般的爽。「原諒我笑出了豬叫聲」「這個是拿手吃的,你偏要用筷子」「來盆花生米招待一下」「生活需要儀式感,吃火鍋都得用刀叉」「手套都帶了,你告訴我你要用筷子,用刀叉?
  • 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異種器官移植之路還有多遠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消息,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 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異種器官移植之路還有多遠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消息,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
  • 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
    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特稿:基因編輯「豬1.0」升級為「豬3.0」 異種器官移植技術再獲突破新華社記者彭茜2017年,當世界首批消除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基因編輯「豬1.0」誕生時,領銜該研究的美國eGenesis公司聯合創始人楊璐菡告訴新華社記者,希望將來「在中國建立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機構,致力於為中國病人研發異種器官移植的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