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慕和)
閔恩澤小傳:偷渡回國的夫妻院士,感動中國的石油催化劑之父
1924年2月8日,閔恩澤出生於四川成都。他自幼受「忠厚傳家遠,讀書繼世長」的家風薰陶,待人忠厚,勤奮讀書。18歲時,他考入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學習。1946年(22歲),他畢業後,在自來水公司當化驗員。
1948年(24歲),在同班同學陸婉珍的邀請下,閔恩澤毅然前往美國俄亥俄州大學自費留學。1950年(26歲),他與陸婉珍喜結良緣,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閔恩澤和陸婉珍)
1951年,閔恩澤畢業,獲得博士學位。這時,由於受韓戰影響無法回國,閔恩澤只好留在美國工作,在芝加哥納爾科化學公司擔任高級工程師。在這裡,他學會了如何在企業搞科研,對他以後的研究工作幫助巨大。
1955年(31歲),閔恩澤想辦法突破美國的封鎖,取道香港,回到了闊別8年、朝思暮想的中國。閔恩澤和妻子陸婉珍一同到北京,為石油工業部籌建石油煉製研究所(今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1955年,閔恩澤夫婦與父親、姐姐及其子女們在一起)
此時的中國,工業剛剛起步,石油是基礎,是重中之重。當時煉製石油需要用到的催化劑,都是依賴從蘇聯進口,如用來提煉航空汽油的小球矽鋁催化劑。
然而,隨著中蘇關係惡化,催化劑的供應出現嚴重短缺。我國必須要自主研製生產小球矽鋁催化劑,這個重擔就落在了閔恩澤的肩膀上。
當時的研究條件非常艱苦,實驗室是從北京石油學院借來的幾間平房,實驗設備也是舊的,也沒有可參考的技術資料。
閔恩澤親自設計實施方案,出去購買材料,添置設備,選拔人才,建立起一個初具規模的中型試驗裝置。他組織大家收集國外的學術論文、專利文獻等等,從多方面掌握國外技術發展情況,結合實際,制訂合適的研究計劃。
經過三個多月的艱苦奮戰,閔恩澤就研製出了高質量的小球矽鋁催化劑。此時,離催化劑庫存告罄,僅有兩個月。他的研究成果,解決了石油煉製的一大難題。
然而閔恩澤卻被查出得了肺癌,要動大手術,從此他失去了兩頁肺和一根肋骨。大病初癒後,他爬幾層樓梯就會累得氣喘籲籲。
但閔恩澤沒有停下研究的腳步,他又研製出了微球矽鋁裂化催化劑。這種催化劑,能夠將大慶油田打出來的「三低」油,煉製成高品質石油,大大提高了石油產量。
隨後,閔恩澤打破外國技術封鎖,建造了一批催化劑工廠,為中國石化工業奠定了基礎。他被稱為「中國催化劑之父」。
(閔恩澤在長嶺催化劑廠)
經歷了文革期間的「牛棚」待遇後,閔恩澤又指導生產了新一代催化劑,使中國煉油催化劑技術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0年(56歲),閔恩澤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1年,妻子陸婉珍也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夫妻雙雙當院士,在科學界傳為佳話。
1995年(71歲),面對石化工業帶來的嚴重的環境汙染,閔恩澤率先倡導開展綠色化學研究,主張從源頭治理汙染,使用無毒無害原料,生產過程中不產生廢物,產品可降解等等。閔恩澤研究開發了利用油料作物轉化為生物柴油的新技術,大大降低了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也減少了汽車尾氣的空氣汙染。
2007年(83歲),閔恩澤榮獲年度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並當選為「感動中國2007年度人物」。
(2007年,閔恩澤榮獲年度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
閔恩澤是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人和領軍人物。他還帶領出了一支勇於攻關、勤謹踏實的科研隊伍,培養了大量石化科研人才。可以說有閔恩澤,才有今天中石油、中石化這兩家中國最賺錢的公司。
2011年,一顆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閔恩澤星」。2016年3月7日,閔恩澤在北京病逝,享年93歲。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619篇作品,營員「慕和」的第35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