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恩澤:把一生跟國家建設和人民需要結合起來的中國催化劑之父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2008年1月8日,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接過了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在概括他的科技成就和貢獻時寫道:「他被公認為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和綠色化學的開拓者。」他就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閔恩澤。

幾十年來,閔恩澤為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他主持的「環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學和反應工程」項目推動了我國綠色化學研究的開展,「非晶態合金催化劑和磁穩定床反應工藝的創新與集成」在國際上首次得到工業應用。

談及閔恩澤的各項成就,離不開他自身的努力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大學畢業後,閔恩澤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當時我國最大的印染廠——上海第一印染廠,並當上了漂染車間的技術員。1945年,閔恩澤通過考試取得了自費公派留學的資格。1948年3月,閔恩澤來到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工程系攻讀碩士學位。

1955年8月,閔恩澤歸國並借來的幾間舊平房裡,開始了催化劑研究,一幹就是50多年。

上世紀50至60年代,閔恩澤成功開發了包括微球矽鋁裂化催化劑在內的、用於催化裂化和半再生重整的第一代煉油催化劑,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滿足了國內建設急需。

上世紀70至80年代,他又開始傾向基礎研究,重點指導開發成功半合成裂化催化劑、渣油裂化催化劑以及鉬鎳磷加氫精制催化劑等第二代煉油催化劑,奠定了我國現代煉油催化劑生產技術的基礎。其中,1978年,閔恩澤負責組建基礎研究部,先後在新型分子篩、非晶態合金、負載型雜多酸等新催化材料,磁穩定流化床、懸浮催化蒸餾、超臨界反應工程等新反應工程領域開展系統的導向性基礎研究,取得多項重大自主創新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等多項國家級獎勵。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他在新型分子篩、非晶態合金等新催化材料和磁穩定床、懸浮催化蒸餾等新反應工程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實現了原始創新,使我國一躍成為煉油催化劑和煉油技術出口國。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社會的日益變遷,當綠色發展成為了一個重要趨勢後,許多國家都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因此,閔恩澤也有意識地將自己在石油化工催化方面的研究引向綠色化學之路,並逐漸把對單項綠色石化工藝的研究拓展為成套綠色石化技術的開發。

在國內「綠色化學」概念提出以來僅有的二十幾年裡,閔恩澤已經策劃和指導開發了一系列從源頭根治環境汙染的綠色新工藝,如「環己酮氨肟化制環己酮肟原子經濟新工藝」「噴氣燃料加氫脫硫醇新工藝」等催化新工藝和化纖單體己內醯胺生產成套綠色技術等。進入21世紀,已是資深院士的他又在利用生物質資源生產車用燃料和有機化學品可降解油品以及化工產品的全新領域煥發出科學青春。

在科學界同行的眼裡,閔恩澤是一位德才兼備的國之棟梁,催化煉油成績豐碩。耄耋仍攀科學峰,一生皆為石化搏。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李浩   [責任編輯: 鍾豔平]

相關焦點

  • 閔恩澤小傳:偷渡回國的夫妻院士,感動中國的石油催化劑之父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慕和)閔恩澤小傳:偷渡回國的夫妻院士,感動中國的石油催化劑之父1924年2月8日,閔恩澤出生於四川成都。他自幼受「忠厚傳家遠,讀書繼世長」的家風薰陶,待人忠厚,勤奮讀書。18歲時,他考入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學習。
  • 學習閔恩澤事跡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學習閔恩澤事跡 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黨組下發通知,要求學習閔恩澤同志先進事跡,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通知指出,當前集團公司正處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增效升級的重要窗口期和機遇期,迫切需要我們大力弘揚閔恩澤等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愛崗敬業、奉獻石化的工作熱情,為建設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要大力弘揚閔恩澤等老一輩科學家以國家為重、事業為先的愛國精神。
  • 閔恩澤: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人
    閔恩澤,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首席總工程師,2005年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07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閔恩澤
    閔恩澤新華社發  事跡簡介:閔恩澤,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24年2月生,四川成都人,生前系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他1955年在美國學成後衝破重重阻礙回國,主要從事石油煉製催化劑製造技術領域研究。他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在國內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聲譽。為我國石油化工工業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團隊。2016年3月,因病逝世。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歷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畢業於何高校?幾乎全為名牌大學!
    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有兩位分別為袁隆平和吳文俊。「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本科就讀於當時的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吳文俊,本科就讀於當時的交通大學(現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後於1949年獲得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博士學位。2001年度獲得者分別為王選和黃昆。
  • 第四屆閔恩澤能源化工獎揭曉
    本報記者 程 陽 攝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記者戴安妮報導:12月17日,第四屆閔恩澤能源化工獎頒獎典禮暨學術交流會在中國工程院舉行,12位優秀科技工作者分別被授予傑出貢獻獎和青年進步獎。    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院士,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戴厚良院士共同會見獲獎者代表,勉勵他們繼續傳承和弘揚閔恩澤等老一輩科學家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敢為人先的探索精神,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立足本職工作,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創新型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戴厚良和中國工程院秘書長陳建峰院士共同為獲獎者代表頒獎並分别致辭。
  • 「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一生科研只為國家需要
    他被稱為「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他在稀土化學研究方面取得諸多成就,使我國的稀土分離技術和產業化水平躍居世界首位。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教育家徐光憲。徐光憲的求學生涯,大多是在他半工半讀的情形下堅持完成。
  • 悼念閔恩澤院士
    人物     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人、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閔恩澤先生,因病於2016年3月7日5時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詳情】
  • 27位改變中國命運的科學家都說過啥
    「土專家」不足為法,科學需要開放交流和廣闊視野,但留學後須回國再給國家做點事兒,不要到老了才回來,落葉歸根只能起點肥料作用,應該開花結果的時候回來。 2007年度 閔恩澤 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 自己的專業興趣和國家建設、人民需要相吻合,是最大的幸福!
  • 丁元竹:把宏觀的「新基建」和微觀的「新基建」有機結合起來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導丁元竹在做客新華網《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知識雲課》時表示,「十四五」時期,要把高質量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而要實現高水平的社會建設,就要把老城區改造和社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他表示,到去年年底,我國的城鎮化人口已經達到了60%。
  • 第七屆閔恩澤科技原始創新獎頒獎
    本報訊 近日,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舉行第七屆閔恩澤科技原始創新獎頒獎儀式。       閔恩澤科技原始創新獎是石科院的一個重要獎項,具有原始性特徵、對未來影響很大、需要相當長時間埋頭苦幹的基礎性前瞻性研究才能獲得該獎項。
  • 弘揚閔恩澤科學精神學術報告會在京舉行—新聞—科學網
    此次會議由「閔恩澤能源化工獎」基金主辦、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承辦,以弘揚閔恩澤科學精神為主題,邀請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濤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院士、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何鳴元院士等多位院士專家,以及閔恩澤能源化工獎獲獎者代表作學術報告。
  •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名單 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盤點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於2000年由國務院設立,是中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的獎項,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由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劉永坦、防護工程專家錢七虎兩人獲得,本文為您盤點了歷屆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一起來看!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都怎麼花的?
    他是這樣回應的:「我個人的成長發展,離不開黨和國家長期的培養與教育,離不開學校和同志們的幫助與支持。在獲獎那一刻,我就有了將獎金全部捐出,回報國家、回報學校的想法,也得到了家人的一致支持。」2019年1月,劉永坦榮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
  • 滿屏彈幕送別「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網友留言致敬國家功臣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23日電(記者 方瑞)「我一想到『臨危受命』四個字,我就想哭。」「您一路走好,國之重任吾輩扛得起!」1月22日,「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得主、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不能來現場的網友們通過網絡送別於老,寄託哀思,紛紛在于敏故事短片中以彈幕形式留言「國士無雙」「於老一路走好」。目前僅嗶哩嗶哩視頻網上就已出現給於老的一萬餘條彈幕留言,大家以特別的方式,一同送英雄最後一程。網友通過彈幕送別于敏。
  • 我國非晶態合金催化劑和磁穩定床反應工藝開發成功
    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記者齊中熙)2006年1月9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歷經二十年研製開發的「非晶態合金催化劑和磁穩定床反應工藝的創新與集成」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創造了石化領域科技自主創新的又一個範例。
  • 此人不負眾望,研發出兩彈一星,被稱為中國航天之父
    60年代的中國,我們國家剛剛建國不久,國內外都有勢力對我們虎視眈眈,我們急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軍事力量來保護我們自己。這時候,錢學森這個留美留學生出現在我們視野。錢學森當時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留學,導師是當時著名的大科學家馮.卡門。
  • 致敬「中國諾貝爾獎」得主
    所謂「中國諾貝爾獎」,即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此獎於2000年由國務院設立,是我國最高等級的科學技術獎項,授予我國最傑出的科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評選一次,每次授予不超過兩名,由國家主席親自籤署、頒發榮譽證書、獎章和500萬元(2018年起調整為800萬)獎金 。截至2020年1月,共有33位傑出科學工作者獲得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