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前對「使命」的理解幾乎都錯了,除非你認為使命比你的命還重要。
文 | 李善友 混沌大學創始人
關於創新的「兩難困境」是:
不創新,等死;創新,找死。
近年來,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多地呼喚創新、促進創新。
混沌大學的「創新學科」在今年初現全貌,這是善友教授與數百萬混沌創新者多年共建打磨的,真正能夠指導實操的課程。時值特別之年,我們以最大優惠回饋同學們,期望我們在不易的當下,臨在,躍遷。
但到底如何創新?如何才能提高創新成功率?有沒有一種理論和方法可以讓創新自然而然發生?讓我們的企業生生不息?
有,湧現論。
湧現論世界觀:湧現就是生命
什麼是「湧現」?簡單理解就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複雜》的定義是:隨著成員數目增加,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呈指數增長,當連接度超過某一臨界值時將引發湧現。
比如螞蟻,單個螞蟻是已知行為最簡單的生物,但如果把上百萬隻螞蟻放在一起,就會形成群體智能;比如神經元,單個神經元行為特別簡單,但無數神經元組合,就湧現出思維和意識。
我們不禁要問:
蟻群是無數螞蟻的集合,還是一個更高層次的超生命體?人類意識是大量神經元的集合,還是一個更高層次的超生命體?
什麼叫「湧現」?我今天重新定義,我認為湧現就是出現新的超生命體。
湧現就是生命。不是比喻,不是隱喻,就是字面意義的生命。
這是一種徹底告別機械論的新世界觀—— 「湧現論世界觀」,這是逆熵的「神性法則」。
但接下來我們又要問: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從無序到有序,從個體生命到超生命,「湧現」中多出來那部分是怎麼「無中生有」的呢?
僅有大量個體不夠,一定有某種另外的負熵機制——
大量個體 * 自組織(簡單規則+信息流+中心法則) => 湧現
湧現機制:自組織
所謂自組織,即大量個體基於簡單規則的相互作用,無須一個明確領導者調控,就能湧現出整體的新秩序。
我們拈出一個關鍵詞:相互作用。
在複雜系統中,最重要的不是個體,而是個體間的相互作用。
「雖然人類與線蟲擁有的基因數量均為2萬左右,但是只有人類能夠創作出西斯廷教堂的穹頂壁畫。這表明,基因數量對於機體的生理複雜性而言無足輕重。」(《基因傳》)
自組織行動的關鍵是同步性。怎麼同步呢?看自組織的三個原則:簡單規則、信息流、中心法則。
簡單規則:保持群體同步
魚群為什麼能夠整體整齊劃一行動?有學者進行大量的魚群運動軌跡研究後發現,魚群同步的規則就三條。
規則1:跟上前邊的魚;
規則2:與身邊的魚保持同步;
規則3:與後邊的魚保持距離。
你說不能吧,那麼複雜的運動,整個魚群就像活人一樣,同步規則能這麼簡單?還真就這麼簡單。1986年雷諾茲甚至直接製作出魚群模擬軟體,證明了這一簡單規則。
魚群運動
這時另一位大家馮·諾依曼,提出一個革命性問題:
生命有自組織,機器能否自複製?
1957年,諾依曼從數學上證明自複製機器原則上是可能的。他的學生在他研究的基礎上製作出「元胞自動機」。廣受歡迎的《生命遊戲》就是數學家康威基於元胞自動機創作,遊戲規則也很簡單。
規則1:如果死元胞有3個活鄰居,則變成活的;
規則2:如果活鄰居為2個或3個,繼續活;
規則3:如果活鄰居少於2個或大於3個,則死掉。
隨便給這個程序一個初始代碼,它就能自己生成新代碼,進而生出無數新的更高層次的新秩序,就像生命從裡邊冒出來了一樣。人工智慧學者朗頓描述:「有某種活著的東西盯著他看。」
元胞自動機
大家touch一下這個味道哈:「活著的東西盯著他看!」再問一次:那個新秩序,到底是大量個體集合,還是一個真實的超生命體?
信息流:建立正反饋循環
為什麼需要信息流?如果只有個體間相互作用的簡單規則,群組其實只能產生隨機性的布朗運動,只有存在某種信息交流機制,才會產生某種趨勢性。
我們看蟻群實驗。
蟻群實驗
科學家在蟻群和食物源之間設置了兩條長短不一的通道。第一群離開群落尋找食物的螞蟻隨意選擇了其中一條,而短短幾分鐘之後,幾乎整個蟻群都發現了最短路線。
它們是怎麼發現的?
原來螞蟻在爬行過程中釋放了「信息素」,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徑具有相對強烈的信息素氣味,會吸引越來越多的螞蟻走這條路;越多螞蟻走這條路,釋放的信息素也就更濃。於是形成一個信息素的「正反饋」循環。
不是某個螞蟻有智慧,而是數百萬蟻群的正反饋信息流產生了智慧。
中心法則:自指性
信息的流動意味著處於永不停歇的變動中,那在變化中是否存在不變的機制?有,中心法則。
生物進化是自組織湧現的絕佳範例。這裡有兩層:遺傳型到表現型,遺傳型到遺傳型。
生命遺傳的「中心法則」
1)由遺傳型到表現型,或說從DNA到蛋白質,是單向性的;
2)而遺傳型到遺傳型,或說從DNA到DNA,則具有自指性。
所謂「自指性」,指DNA是複製蛋白質的遺傳密碼,同時DNA也包含能夠複製自己的遺傳密碼。
DNA的自指性,同構於人類認知最底層的思維模型——第一性原理的自指性:
1)第一性原理+演繹法,可以推導出系統內一切思維模型;
2)但如何發現第一性原理本身?靠第一性原理推理方式。
我們講的破界創新,就是用第一性原理的推理方式去發現更大尺度的第一性原理。
小結一下:
大量個體 * 自組織(簡單規則+信息流+中心法則) => 湧現
自組織的作用機制,如何用於人類組織?
類比諾依曼「機器能否自複製」的提問,我們也問一個同構性問題:創新可否自複製、自生長、自組織?
人類組織裡能否讓創新自動湧現?人類組織如何從勒龐所說的烏合之眾到眾志成智?
重塑組織:與使命活成一體
怎麼做?我們需要回到湧現的關鍵含義:湧現就是生命!
這也許不是最好的答案,但確實是我的一個越來越真切的感受,也很可能是我們在不確定性中可以選擇的最好道路。
怎麼做?我的答案很直接——
把你做的事當做一條真正的生命
你要把你做的事,當做一條真正的生命!不是為你服務,不是為你存在,你為它服務,你為它存在。
什麼是「使命」?這就是使命。使命不是你臆想出來貼在牆上的口號,而是把自己放小,深挖事情本身的目的因,讓事情本身獲得自主性、獲得靈魂。事情的靈魂就是你的使命。使命與第一性原理一體兩面,互為鏡像。第一性原理挖得越深,使命越高。
我們以前對「使命」的理解幾乎都錯了,除非你認為使命比你的命還重要。
「產品之神」賈伯斯把自己放小,所以才能把「產品美學」推到迄今超越的極致。「蘋果的產品沒有靈魂」,「他侃侃談,就像開朗琪羅描述西斯廷教堂穹頂繪畫樣。」「我的產品比我的命更重要。」
「壽司之神」小津二郎把自己放小,「壽司就是交響樂」,「愛自己的工作,窮盡一生磨練技能。」「我的壽司比我的命更重要。」
我的老師王東嶽把自己放小,變賣家產隱居東南山下就為寫完那本書,「我的書比我的命更重要。」
我在說什麼?任何一個把使命看得比自己的命更重要的人,都沒有區別,他們都是「神」。因為他們的生命服務於使命。
「世上本沒有神,只是有人做出其他人做不到的事情, 所以他成了神。」
使命湧現,人生隨之改變——
人生上半場:成功;
人生下半場:意義+成功。
順使命而行,就是知天命。
與使命活成一體,生命使命同頻共振
還是賈伯斯,《成為賈伯斯》中有句話我印象非常深。
「一方面,他想追尋個人精神世界的領悟;另一方面,他胸懷野心,想要打造出足以改變世界的產品,禪使他將這兩個目標融為一體:做出偉大的產品成為賈伯斯獨特的禪修方式。」
大家touch一下這段話!孫正義甚至說,「像賈伯斯這種大師,他的第一性原理一定是人劍合一的。」也就是說,賈伯斯把他人生的第一性原理和事業的第一性原理合為一體,把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合為一體,生命和使命活成一體。
中心法則具有自指性,使命與第一性原理同樣具有自指性。你的生命和你的使命交互迭代,你跟著你的使命走。一步步走出去,就是湧現。
古希臘有個神話裡,一位叫皮格馬利翁的雕塑家用全部的熱情雕刻出一位美麗的少女雕塑,然後就愛上了她。
以前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覺得非常荒唐,但是現在我也愛上了我的課。我把我的課當做一條生命,我的課比我的命更重要,我的課帶著我前進。我的課就是我的soulmate。
一個人,如果能夠把自己做的事當做一條真正的生命,並讓自己的生命與事業的使命活成一體,就是湧現;
一個組織,如果能夠鼓勵每個成員去尋找自己的使命,個體使命與組織使命活成一體,就是湧現;
在混沌大學,如果每一位同學都能去尋找自己的使命,你的使命和混沌大學的使命活成一體,就是湧現。
再回到那個問題:
創新可否自複製、自生長、自組織?
我的答案:
在一個湧現型組織裡,創新將是自然而然的結果,自組織,自複製,自生長。
我講的可能都是錯的,我的祝福肯定是真誠的。
謝謝大家!(完)
值此特別之年,混沌大學創新學科全貌落成
6年來,混沌大學與創新者風雨同舟
2020年,創新學院課表嶄新呈現
黑天鵝頻出的年代
我們陪你打贏這場生存之戰!
為你帶來史上最大福利,現在入學最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