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35公斤重的排爆服,匍匐接近爆炸物,胡鳳昌17年排爆生涯中,已經歷了30多次生死考驗。在執行任務的路上,他幾次輸入了父母的電話號碼,卻始終沒有勇氣按下通話鍵……
近日,市公安局特警支隊舉行「身邊先進典型」推介會,「愛崗之星」胡鳳昌的故事讓現場許多人眼眶溼潤。
執行任務的路上
他打開手機給家人寫「遺書」
剪紅線還是剪藍線,這是影視劇中「拆彈專家」經常遇到的場景,胡鳳昌用親身經歷告訴大家,許多爆炸裝置,打開時裡面情況詭異得很,多組線路眼花繚亂,需要現場研判,即使有99%的把握,剩下的1%也要用生命去擔當。
隊友幫助胡鳳昌穿上排爆服 通訊員供圖
2018年的一個周末,胡鳳昌與家人邊吃飯邊策劃著第二天帶孩子去遊樂場玩,結果接到110指揮中心指令,在50多公裡外的一居民區發現疑似炸彈,指派排爆組迅速集結,趕往現場進行處置。
換上衣服,胡鳳昌來到已經熟睡的兒子床前,摸了摸他的臉,心中默念著「我一定會平安回來,不會爽約」。
在前往涉爆現場的路上,胡鳳昌想到遠在河北衡水老家的父母。因為工作繁忙,當時的他與妻兒已經兩年沒有回家過年了。媽媽有肩周炎,爸爸腰肌勞損,自己卻從未帶他們看過醫生,沒有買過一點藥。胡鳳昌幾次輸入了父母的電話號碼,卻始終沒有按下通話鍵。最終,他打開了手機備忘錄,分別寫下給每位家人的話。
「『遺書』兩個字太殘酷了,但這就是『遺書』。如果任務失敗了,這是我留給家人的最後一點念想。」胡鳳昌說,年輕時他「勇」字掛胸口,執行任務時不會想太多,現在為人夫、為人父,對父母也多了一份理解和牽掛,所以每次執行危險任務,他心中總會背負更多東西。
主動請纓擔任主排手
每次排爆前,同事都會為他拍張照
到達現場時已是深夜,少數圍觀群眾已被疏散到安全地帶,同事們劃定警戒區域,啟動信號幹擾設備。胡鳳昌了解了事情經過:群眾在一間廢舊房屋裡發現了一個「包裹」,打開一看,裡面有疑似炸藥和導線。
胡鳳昌迅速穿上排爆服,靠近「包裹」,用X光機和探測儀進行檢查,他確定「包裹」為松發裝置電子爆炸物,內部含有黑火藥,大約800克。
「附近居民非常集中,如果轉移銷毀,過程中風險隱患很大。」胡鳳昌細緻思考之後,給出了「現場人工排除」的建議,同時他主動請纓擔任主排手。
與隊員們研究確定好處置方案後,副排手再次為他穿好35公斤的排爆服。在此之前,同事為他拍攝了一張照片,這是排爆崗位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因為一旦任務失敗,這張照片很可能被當成遺照。
他低姿匍匐慢慢接近爆炸物,計時器的滴答聲,每一下都敲擊在胡鳳昌的心頭,透過厚重的防爆頭盔,眼前的世界與平時不太一樣。「儘管隊員們就在不遠處,但一種孤獨感還是油然而生,好像我身處另外一片天地,必須堅強地面對。」胡鳳昌說。
胡鳳昌拿起排爆刀從包裹側面入手,小心翼翼地層層破開包裝,裡面一共4組線路,錯綜複雜。他屏氣凝神,小心檢查每根導線,並根據X光機成像,找到了引爆裝置的導線,精準剪斷引爆裝置線路,並將炸藥與引爆裝置分離。
又一次成功拆除炸彈!危險排除之後,所有人都歡呼起來,隊友們為胡鳳昌脫下排爆服。此刻的他,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溼,面對湧上來要與他擁抱的兄弟們,他欣慰地笑著,「是一種感恩的心態,讓我還能繼續跟父母、妻兒在一起。」
「零差錯、零失誤、零死亡」
被授予「安保之星」榮譽稱號
今年35歲的胡鳳昌擔負排爆工作已17個年頭。他18歲入伍,因為作風沉穩細緻,被挑選從事搜排爆工作,期間兩次赴新疆執行任務,榮立三等功2次,獲評訓練尖子7次,各類標兵6次。
「身邊先進典型」推介會上,胡鳳昌分享自己的故事 首席記者 李卉 攝
30歲時,他參加株洲公安的特招考試,提心弔膽了12年的父母苦口婆心地勸他,好歹也是結了婚、要當爸的人了,不如趁此機會換個崗位,家人也安心一些。胡鳳昌卻任性了一把,「再危險的工作也需要有人來做。我熟悉這個專業,選擇這個崗位能更好地發揮專長,我不願意放棄。」至此,脫下戎裝的胡鳳昌換上了警服,成為市公安局特警支隊的一名排爆手。
17年來,他一共參與處置30多個涉爆現場,執行安檢搜爆任務百餘次,由於業務突出,他多次被委派執行高級別活動,例如在2017年金磚五國會議和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上,擔負搜排爆安檢工作。17年來,他保持著「零差錯、零失誤、零死亡」的記錄,還被公安部和省廳授予「安保之星」榮譽稱號。
或許是見多了「大場面」,私底下的胡鳳昌是個內向、安靜的人。「兒子5歲了,正在學認字,他就學寫毛筆字,說是跟兒子一起進步。」妻子笑著說,胡鳳昌在工作之外,就喜歡「宅」在家裡,幫她做家務。
妻子從未親歷過胡鳳昌處置過的那些涉爆現場,每次看著丈夫練字時一板一眼的專注模樣,她會腦補丈夫工作時的樣子,或許這份認真與責任心,就是自己選擇他的理由吧。
對話
記者:電影裡出現過機器人參與排爆的場景,在急難險重時刻,為什麼還要人工排爆呢?
胡鳳昌:我擔負排爆工作的17年來,科技真的進步了很多。例如X光機和探測儀,可以讓排爆手對爆炸裝置有更清楚、準確的判斷,由此提高處置效率和成功率。機器人也是好幫手之一,可以配合排爆手來轉移爆炸裝置,起到運送、傳遞的作用,但如果要現場排除,還得自己上。
記者:通常處置一起涉爆事件,需要多少警力,大家怎麼分工?
胡鳳昌:雖然主排手的壓力最大,但排爆絕對是一個「團隊活兒」。有警力維持現場秩序,有警力進行後續調查,排爆組的話,通常有主排手、副排手和保障組成員到場,還有搜爆警犬。我們隊有4條可愛的搜爆犬,圖圖、巴郎,花花(母犬)和哈雷,它們利用靈敏的嗅覺,及時發現爆炸物。
記者:不用執行排爆任務的時候,你都忙些什麼?
胡鳳昌:作為特警,我們日常訓練任務比較重,重大會議、活動,也要執行保衛任務,還有備勤、巡邏等。用我們的負重前行為大家換來歲月靜好,當警察的人多少都會有這份情結。
(株洲晚報首席記者 李卉 通訊員 邱宇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