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催化三連!復旦、武大、萊頓大學各發一篇Nature子刊

2020-10-21 研之成理


第一篇:復旦大學Nature Catalysis

▲第一作者: 張波,王列,曹振

通訊作者: 張波,彭慧勝,Luigi Cavallo,Edward H. Sargent

通訊單位: 復旦大學,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多倫多大學

DOI:10.1038/s41929-020-00525-6


背景介紹

多金屬羥基氧化物的OER性能優於貴金屬催化劑,在3d過渡金屬催化劑中3d過渡金屬的氧化循環是OER中的熱力學限制過程,由於電子結構的相似性,其進一步調控仍是一個挑戰。


本文亮點

1. 本文通過引入高價過渡金屬W、Mo、Nb、Ta、Re和MoW來調控Fe、Co和Ni的氧化循環。

2. 利用原位和非原位軟硬X射線吸收光譜來表徵調控後的NiFeX和FeCoX基催化劑,證明通過高價調節劑來促進3d金屬的氧化,能得到更低的過電勢。

3. 與工業電解水廣泛使用的OER催化劑相比,質量活性提高了17倍。


圖文解析

▲圖1. DFT計算模擬結果


●根據Pourbaix圖確定表面端基,通過Bader電荷和磁化研究FeCoOOH模型中金屬原子的電子性質,將高價金屬摻雜到FeCoOOH中,形成FeCoX體系,其中Co和Fe為低電荷態。

● FeCoX體系的OER循環表明Co活性中心的低價電荷轉變,能使體系的過電位最低,這是由於活性位點的電子親和力低於原始的FeCo對照組,降低了電子轉移所需的能量。

● 在NiFeX體系中,也可以觀察到與FeCoX體系類似的過電位的降低。


▲圖2. 調控後催化劑中3d金屬氧化態的變化


● 非原位軟X射線吸收光譜:NiFe和FeCo中大部分為Fe3+,而NiFeMo、NiFeMoW、FeCoMo和FeCoMoW中大部分為Fe2+。

● 原位Fe L邊XAS:首先施加+1.4V偏壓使FeCoMoW和FeCo中的Fe全部氧化為Fe3+;當偏壓降低到+0.6V時,FeCoMoW中Fe3+轉化為Fe2+,而FeCo中Fe3+未發生變化。

●原位Co L邊和K邊XAS:初始狀態Co均為Co2+,在氧化時,FeCoMoW中的Co2+被完全氧化為Co3+,而FeCo仍為Co2+;當外加偏壓降低時,FeCoMoW中Co3+又變為Co2+,而FeCo未發生變化。

● 原位Ni K邊XAS:仍可觀察到與前述類似的現象。


▲圖3. 25℃ 1M KOH中NiFeX和FeCoX的性能


● NiFeX和FeCoX在10mA cm-2時的過電位比NiFe和FeCo降低了37mV和54mV。

● 對於NiFe基催化劑,NiFeMo、NiFeW、NiFeNb、NiFeTa、NiFeRe和NiFeMo中Fe2+含量高於NiFe對照組;對於FeCo基催化劑,Fe2+含量的升高有利於過電位的降低,但也存在例外情況。

● 計算不同電位下的TOFs,NiFeMoW和FeCoMoW性能優於對照組,在300mV過電位下,比二元NiFe和FeCo分別提高17倍和21倍。


▲圖4. NiFeMo在工業電解水裝置中的性能


總結:

在不同電位下,使用NiFeMo催化劑電極的電流密度比商用的Raney-Ni電極高17倍;相同電流密度下,過電位更低;在12h連續電解後,NiFeMo催化劑的電壓沒有觀察到明顯增加。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0-00525-6


第二篇:武漢大學Nature Catalysis

▲第一作者:Wang Wang

通訊作者:Guoyin Yin

通訊單位:武漢大學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0-00523-8


背景介紹

烯烴作為一種工業原料化學品,在有機合成中具有可利用性廣、成本低等優點。烯烴的選擇性轉化是有機合成領域的一個長期研究課題。烯烴的對映選擇性雙官能化反應是快速組裝複雜手性分子的有效策略。過渡金屬催化在這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使這些反應以1,2-區域選擇性的方式進行,而且為1,1-區域選擇性產物提供了機會。烯烴的1,1-雙官能化反應特別吸引人,因為金屬遷移參與了這種轉變。然而,不對稱1,1-二官能化反應的研究還很不成熟。此外,烯烴的範圍仍然局限於活性烯烴和含配位基團的烯烴。在這一領域,不含導向基團的非活性烯烴的效率和選擇性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本文亮點

1. 本文提出了一個分子間鎳催化的非活性末端烯烴的對映選擇性1,1-芳基硼化反應。

2. 反應的高區域和對映體選擇性來自於對鎳催化劑的選擇,而不是加入導向基團。

3. 此外,烯丙基苯的反應還可獲得優良的區域選擇性。

4. 本文還對富對映體的仲硼酸酯進行了一系列的定向下遊轉化。這些例子代表了一種有效的催化控制的非活性烯烴的對映選擇性1,1-二官能化。


圖文解析

▲圖1 烯烴雙官能化及手性仲硼化合物的合成


a、 傳統烯烴雙官能化。

b、 手性仲苄基硼化合物的合成策略。

c、 鎳催化烯烴碳硼化反應。

d、本工作是鎳催化三組分對映選擇性1,1-芳基烯烴的反應。

▲表1 優化反應

▲表2 拓展底物範圍

▲表3 烯丙基苯的反應

▲表4 拓展不對稱反應的範圍

▲圖2 氣態烯烴的反應及機理研究


a、 升級氣態烯烴。

b、 1,1-二硼化合物的反應。

c、 添加乙烯基硼。

d、 d-標記烯烴。

e、 含烯烴的芳基溴化反應。

f、 非線性效應研究。

g、 可能的催化循環。


▲圖3 手性產物的轉化

原文連結:


作者簡介


陰國印

2006年本科畢業於東北農業大學;2011年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導師為劉國生研究員。2011年至2013年,作為洪堡學者在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 Bach教授小組從事博士後研究;2013年至2014年,在德國亞琛工業大學F. Schoenebeck教授課題組從事博士後研究;2014年至2016年,在美國德拉瓦大學D. A. Watson教授課題組從事博士後研究。2016年8月至今,作為研究員、博導工作於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


主要研究方向:合成化學、金屬催化

1. 涉及金屬遷移的轉化反應研究:從簡單原料出發,設計與探索涉及金屬遷移的轉化催化,合成有價值的化合物。

2. 催化反應機理研究:利用物理有機化學的方法以及理論計算化學等對催化反應的機理進行詳細研究。



第三篇:萊頓大學Nature Energy

▲第一作者:Ian T. McCrum

通訊作者:Marc T. M. koper

通訊單位:荷蘭萊頓大學萊頓化學研究所

DOI:10.1038/s41560-020-00710-8


背景介紹


在酸性電解質中,氫的釋放和氧化反應(HER/HOR)活性與氫的結合強度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與氫結合過強的催化劑會受氫解吸的限制,與氫結合過弱的催化劑會受氫吸附的限制。只有具有中等結合強度的催化劑才能提供高的活性。HER/HOR在鹼性電解質中的動力學更為複雜。人們發現,Ir(111)和Pt-Ru合金的HER/HOR活性遠高於Pt(111),Au(111)和Ru(0001),主要歸因於銥和Pt-Ru合金表面上生成的更強結合力的氫氧化物。但是,這種趨勢也與表面氫的結合強度有關。人們用納米級過渡金屬氫氧化物(Ni,Co,Fe和Mn)修飾Pt(111),發現Ni(OH)2和Co(OH)2會增大HER的發生率,而FeO(OH)x和Mn(OH)2則會減小HER的發生率。HER活性的變化遵循氫氧化物結合的趨勢。但是,過渡金屬氫氧化物簇中的氫氧化物結合強度未知,很難用密度泛函理論(DFT)進行計算。另外,其與金屬表面的界面區域未知,隨著團簇的大小和形狀而有較大變化,也將影響HER活性。


本文亮點

1、 在HER活性和氫氧化物結合強度之間建立相關性,並探討了其作用機理。

2、 採用實驗測試和理論DFT模擬結合對Pt單晶電極上鹼性電解質中的HER動力學進行了建模,選擇性地用Mo,Re,Ru,Rh和Ag對電極進行修飾。

3、 使用上述方法,創建了一個模型催化劑界面,其具有可變的OH*結合強度,恆定的氫結合強度,並且具有可控的界面區域。

4、 最後使用DFT研究了電場和PZC在HER動力學中的作用。


圖文解析

▲圖1. 分步修飾示意圖,伏安法和HER活性的測試


要點:通過在HClO4中將Pt(553)電極進行10-100次循環,可以選擇性地在Pt臺階邊緣沉積金屬陽離子。0.1 M HClO4中的CV顯示出三個特徵:氫在(111)位點上的吸附而產生的寬峰(0.06-0.3 VRHE);氫和共吸附的氫氧化物與水在(110)的交換而形成的尖峰(0.125VRHE);氫氧化物在(111)的吸附而在高電勢下形成的平臺(0.6-0.85 VRHE)。沉積Ru的CV表明,Ru*阻止了Pt臺階邊緣處氫和氫氧化物的吸附,從而消除了在0.125 VRHE處的尖峰。沉積在臺階邊緣的Ru,對臺階上氫氧化物的吸附也幾乎沒有影響。

▲圖2. 對不同Pt(553)修飾後實驗測量的HER活性


要點:已經確定Mo,Re,Ru,Rh和Ag可以選擇性地沉積在臺階邊緣而不會影響氫在平臺上的結合強度,因此可以評估它們對HER動力學和臺階邊緣氫氧化物吸附的影響。鹼性電解液中HER的實驗測量速率遵循火山型關係,與DFT計算出的氫氧化物在吸附劑上的結合強度有關。


▲圖3. DFT模擬的水解離活化能(鹼性Volmer反應)


要點:水解離的活化能與臺階邊緣與氫氧化物的結合強度線性相關。對於氫氧根的吸附勢低於0 VRHE的金屬(Re,Ru和Rh),在氫析出的平衡電勢(0 VRHE)下,氫氧化物對這些金屬的吸附是有利的。對於未分解的臺階邊緣,Pt(553)和Pt(111)上的Ag*具有更低的水解離能,從而產生氫氧化物溶液,有助於增加吸附的氫氧化物的反應勢壘。

▲圖4. 模擬和實驗測量的HER活性和HER反應機理


要點:DFT計算的動力學可以確定鹼性電解質中HER的機理。在火山曲線「過弱」結合側的決速步驟(RDS)是水解離形成吸附的氫和氫氧化物溶液。在火山的曲線「過強」結合側,RDS是氫氧化物的解吸。在OH*火山的過弱結合側,反應遵循:H2O + * + e-→ H* +OH-(RDS)和H-→*+1/2 H2。在OH*火山的過強結合側,反應遵循H2O + 2*→ H* +OH-;H-→*+1/2 H2和OH*+ e-→OH*+ *(RDS)。


▲圖5. 用於催化劑設計的3D HER活性火山圖


要點:要提高性能,需要削弱氫吸附強度(降低〜0.2 eV)並大幅提高氫氧化物吸附強度(相對於Pt(111)降低〜0.9 eV或相對於Pt(553)降低〜0.3 eV)。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20-00710-8

相關焦點

  • 催化三連,子刊三篇
    接下來,作者們分別從表面調節劑、溶液相互作用和三維材料三個方面舉例闡明局域化學環境因素對反應的影響。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20-00512-x第二篇,Nature Chemistry:水氧化電催化
  • 周佳海/唐奕已合作發表2篇Nature、2篇子刊
    前言上海有機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周佳海研究員和UCLA的唐奕教授可謂是酶催化界的黃金拍檔,兩人合作的論文已有兩篇子刊,兩篇正刊。2016年,兩人合作的第一篇子刊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DOI:10.1038/nchembio.2202);2018年,兩人合作,運用以抗性基因為導向的基因組挖掘技術成功發現了一種新型天然產物除草劑,發了一篇Nature(Doi: 10.1038/s41586-018-0319-4);2019年兩人再次合作,揭示了多功能周環酶LepI的催化分子機制,發了一篇Nature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人員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
  • 幾位大牛Nature子刊同時發布:單原子Pt和單原子Au同臺競技!
    負載型金屬催化劑的界面位點是決定其催化性能的關鍵。單原子催化劑(SACs)通過使每個原子均與載體接觸,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界面活性位點。然而,單原子位點是否具有與納米催化劑界面位點相似的催化性能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近日,兩篇Nature子刊相繼報導了單原子催化劑催化CO氧化反應,讓我們去一探究竟!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9月21日,教育部雙一流名單公布,浙江大學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入選一流學科數共有18個,位居全國高校第三。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985大學發《nature》有多難?發一篇相當於一個河南省高考狀元
    而他研究後寫出來的論文,自然也是毫無疑問的發表在了《science》、《nature》這樣的頂級期刊上,而且還不止一篇,一個人發的比我們的985大學一年發的還多。華中農業大學是老牌211大學,科研實力也是相當的不錯,可在前幾年才發出了本校歷史上的第一篇《nature》。
  • 2020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榜公布,清北位居一二,武大第四逾復旦浙大
    榜單是以近40年來全國各高校累計接收的校友捐贈為標準排名,前兩名不出意料地是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第三名是人大,第四名武漢大學比較令人震驚。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緊隨其後,和武漢大學齊名的雙雄華中科技大學卻被甩在後面,僅僅排到23名,距離被拉開非常遠。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Nature》子刊又雙叒叕增加了,現在共57本!系列期刊159本!!!《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Nature communications 到底是水刊,還是牛刊?
    除了此次復旦女博士事假之外,之前還有某位小說作家停更小說,就是為了返修NatureCommunications這本期刊的論文,引發了了眾多網友一片羨慕聲。首先,大家要知道,我們通常所說的Nature,其實是出自於Nature出版集團,Nature出版集團是英國的一家出版公司,本質上是一家公司,公司要盈利,因此他們又辦了很多子刊,不同的子刊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截至目前,Nature
  • 北大/電子科大,中山大學,固體物理所,三篇Nature子刊齊爭豔
    前言2019年7月16日凌晨,Nature及各大子刊紛紛更新,其中,三篇Nature子刊來自內地高校。一篇來自北京大學劉開輝教授課題組與成都電子科大熊杰老師等團隊,報導了氟的添加極大地加快了二維材料的生長速度;一篇來自中山大學張杰鵬團隊,報導了一種可選擇性分離,中等尺寸分子的MOF材料,更大或更小的分子均無法通過MOF孔道;第三篇來自中科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的吳學邦及其合作者,為氫導致材料損傷的物理過程建立了可靠的模型方程。以下是研之成理小編帶來的快速解讀。
  • 我的三篇Nature子刊之旅
    作者 | 愛吃魚的大番薯 審校 |玉米地裡吃過虧 那些年錯失的正刊 背景:本人年方不到三十,卻早已經邁入中年油膩肥胖的行列,目前在某課題組做二當家,目前2篇Nature子刊一作
  • 國科大博士生導師郎明林課題組在Nature子刊發表蛋白質糖基化與...
    Notch蛋白保守的表皮生長因子EGF-like重複序列的葡萄糖基化由O-葡糖基轉移酶POGLUTs催化完成,該酶通過KDEL-like信號駐留於內質網中。POGLUTs不僅具有葡萄糖基轉移酶活性,還具有連接木糖至EGF保守重複序列的木糖基轉移活性,而這些酶活特性的實現取決於內質網內糖的濃度水平和酶的構象變化。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大學等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近日,來自索尼集團和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們 (Hiroyuki Suzuki和Robert J.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中科大Nature子刊:Pt 單原子催化劑的電催化HER中的近乎自由變化的...
    其中,鉑(Pt)單原子催化劑不僅成本效益高,而且還具有高催化活性和對幾種電化學反應(HER)的選擇性。但是,從材料合成和機理方面對新型SACs的進一步探索仍是催化研究中的重要前沿領域。目前,已報導的SACs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高度依賴於金屬中心的局部配位環境,即單原子與載體之間的電子和幾何相互作用。
  • 催化周報:Science和Nature子刊等大合集
    P被認為是一個結構啟動子,以減少Ru的整體尺寸,降低氫解速率。此外,增加P/Ru比會導致Ru價層軌道的能量下降,這可能會削弱金屬吸附鍵能和反應物的表面覆蓋度。RWGS反應性趨勢表明,催化劑體系的三個組成部分對於促進和維持最佳催化活性至關重要。使用原位X射線吸收光譜(X射線吸收近邊緣結構和擴展的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探測了Cu和Ce的動態化學狀態,揭示了活性狀態下還原的銅和大部分氧化的二氧化鈰。X射線原位衍射數據顯示ZSM-5晶格內Cu以及Cu聚集體的存在。
  • 復旦女博士李敏陸炎事件始末 李敏個人信息照片被扒
    近日,有網友爆料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男醫生陸炎找小三,動了真情,送了人家5篇SCI,結果發現自己只是小四,吃了30粒安定自殺了……隨後,網友扒出這個女主叫李敏,博士畢業,陸炎有老婆有孩子,為了李敏離婚了,離婚後卻發現李敏同時交往4男,一個是博士院長的學生,另一個是副院長的學生,還有一個路人,據知情網友爆料,院長兒子還為其在美國買房。
  • 2020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榜出爐!武漢大學力壓復旦浙大,憑什麼?
    ,竟然排在了第四位,將復旦大學、浙江大學拋在後面。 就拿武大和復旦來對比,復旦大學和武漢大學都是全國「雙一流」A類大學、985工程、211工程大學,也都是副部級的大學
  • 西南大學《Nature》子刊:硫鈉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該成果的第一完成單位為西南大學,博士後Muhammad Kashif Aslam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徐茂文教授為最後通訊作者。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078-0
  • 今日Nature Catalysis兩連
    ● PDS:梯度Mg: Ta3N5的子帶隙吸收比低得多,說明梯度摻雜降低了缺陷密度● TRPL:純Ta3N5的衰減主要由缺陷相關的複合導致;均勻摻雜Mg後,壽命延長,說明Mg摻雜能抑制缺陷相關的複合;而梯度摻雜Mg使壽命進一步增加,說明梯度能帶結構能進一步改善電荷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