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答中外記者問

2020-11-2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3月16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答中外記者問。(本報記者 張學軍/攝

  本報北京3月16日訊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今天上午在梅地亞中心舉行記者會,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應邀就「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一主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記者會開始時,陳寶生說,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現在擺在我和全體教育工作者面前有兩個考題:一個考題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一個萬眾一心的目標。第二個考題是解決好教育面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種問題,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是一個眾口一詞的需求,剛性的需求。所以,新時代我們教育人新的長徵、新的趕考要答的卷集中起來就是這兩個問題。所以,今天我也就此接受各位「老師」的「考試」。下面請大家提問。

  「解決『大班額』要取得突破性、決定性的進展」

  光明日報融媒體記者: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抓緊消除城鎮「大班額」。教育部也明確,今年要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2020年要基本消除「大班額」,請問陳部長,要實現這一目標有哪些具體舉措?

  陳寶生:謝謝你提的問題。「大班額」問題不是簡單的一個教室裡面放多少張桌子、多少條板凳、安排多少個人的問題。「大班額」會帶來三個方面的危害:一是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大家可以想一想,人一多,烏泱烏泱的,心情肯定不好。二是影響教學質量,坐在後排的看不到板書,聽不到老師授課的內容。三是有可能帶來安全問題。所以「大班額」必須堅決予以消除。

  2017年在消除「大班額」方面,我們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我給大家報個數,「大班額」有兩類:一類是66人以上的「超大班額」;另外一類叫「大班額」,56人以上。2017年,全國有「大班額」36.8萬個班,佔全部班級的10.1%,這一年減少了8.2萬個「大班額」,和上年比下降了18.3%。這個幅度是很大的。「超大班額」,現在全國有8.6萬個班,佔全部班級的2.4%。去年一年,我們減少了5.6萬個班,下降的比例是很大的,達39%以上、近40%,這是去年在消除「大班額」方面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對這個問題,教育部歷來高度重視,各級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逐年治理、逐年好轉。我們的目標就是2018年要基本消除66人以上的「超大班額」,也就是說要解決2.4%、8.6萬個的問題。明年解決「大班額」要取得突破性、決定性的進展,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額」,就是56人以上的班,解決36.8萬個、佔比10.1%的問題。

  總結這些年的經驗,措施是統籌規範、提質穩源、臺帳督辦。統籌,就是要統籌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把「城市擠」和「農村弱」統籌起來考慮。「城市擠」這一塊核心是增加學位。過去我們建了好多小區,規劃中有標準化學校配置,但是欠帳很多,沒有建。欠帳的要補上,要還帳,新建的小區必須同步建設標準化學校,千方百計增加學位。「農村弱」這一塊,主要是辦好教學點、寄宿制學校,把這些辦好,提高教學質量,能夠穩定一部分生源。所以,這是統籌起來考慮。所謂規範,就是要規範學校的招生行為、辦學行為,科學設置學生的作息時間,搞好中小學免試就近入學改革,同時優質高中招生計劃在區域內合理分配。還有,普通學校的量比較大,普通學校要努力提高質量,穩定生源,辦好普通學校。提質穩源,就是提高質量,穩定生源。臺帳,就是要按照各省市縣政府設定消除「大班額」的規劃,建立工作檯帳。按照今年「超大班額」基本消除、明年解決「大班額」取得突破性決定性進展、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額」這樣一個目標,倒排工期,落實責任,建立工作檯帳。督辦,根據臺帳和規劃,督促落實各項政策措施,確保目標如期實現。這就是我們要做的工作。這是多年經驗的總結,我想這些措施採取之後,我們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我們辦世界水平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陣已經開始形成」

  香港紫荊雜誌社記者:在今年2月初公布的2018泰晤士亞洲大學排行榜中,中國有101所大學上榜,請問教育部對此怎麼看?在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推進內涵式發展方面有哪些關鍵舉措?此外,請您介紹一下教育部對於在內地讀書的香港學生提供了哪些便利措施和優惠政策。

  陳寶生:謝謝你,你這是一提三問。關於大學排名問題,可以跟你講三句話:第一句話,經過這10年,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的發展,中國高校在世界主要排名中位次整體前移,這說明我們高等教育辦學的質量和水平已經開始衝刺世界水平,我們辦世界水平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陣已經開始形成。第二句話,有101所學校在2017年上榜,這表明我們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同向同步同質量提高的。我們走向世界教育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第三句話,對這些排名、這些評比,你可以去看它,去參考它,但是你不要在乎它,它評它的,我幹我的。它僅僅是提供了一種觀察和分析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角度,在那個角度上,我們可以去尋找差距,但是在整體發展上我們要增強自信。這就是我對這些排名的看法。

  你剛才講的關於我們高等教育發展質量問題,我們是辦四件事:一是提升培養能力。學校辦得好不好,能力十分重要。因為我們學校實際上生產的是未來、是人才,為未來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人才培養能力就是學校的生產力。這是我們要辦好的第一件事情。二是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適應我們這個時代的需要,我們這個時代大家有很多說法,信息化的時代、全球化的時代、新的科技革命的時代,這一段時間人工智慧異軍突起,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關注。這都要求我們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創新。這樣我們才能培養承擔民族復興大任的一代新人。三是要優化結構。要調整優化學科結構、專業結構,讓我們的高等教育能夠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你要為未來提供人才,就要緊盯未來,你要為市場提供服務,就要緊跟市場需求。所以就叫作跟著市場調、盯著未來走,把我們結構優化。四是要改革體制機制,為培養新時代需要的各種人才提供體制機制保證。總之,改革是未來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向改革要動力,是我們堅定不移的方針。

  「『減負』是個社會問題,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

  未來網記者:近期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了《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們了解,國家層面已經先後發布了多個「減負令」,但感覺孩子負擔不減反增。請問陳部長,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怎樣才能真正為我們的孩子「減負」?

  陳寶生:「減負」問題在今年兩會引起了各方面的濃厚興趣和高度關注,可以說「減負」是一個熱詞,不僅是熱詞,還是長期以來各方面高度關注的焦點。對於減輕學生負擔,這些年,我們已經邁出了重大步伐,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徹底解決,原因是多方面的,每一個人心裏面都有一本帳,都知道總體上負擔為什麼沒減下來,都知道自己孩子的負擔是誰加上去的。我想,每個家長心裡清楚,每個老師心裡清楚。這裡我要講清楚一些概念,一個是什麼叫負擔?我們講的負擔,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指的是違背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超出教學大綱、額外增加的這一部分,我們把它叫作負擔。在這個以內的,我們把它叫作課業、學業,叫作必須付出的努力。這一點,我覺得在這兒應當把它區分一下。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這樣的理念,堅定不移地推進「減負」工作。我想「減負」這個事不光是教育戰線的事,也是整個社會的事;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還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減負」,從哪些方面減?要從以下幾方面減:

  一是從學校減,叫作從學校教學「減負」。這些年,我們對學校「減負」已經取得了明顯進展,有人講「校內減負校外增負」,這個話反映了一定的實際,但也有偏頗。偏頗在哪裡?我們有一些「減負」措施是「一刀切」的,有一些「減負」辦法是簡單化的,它的效果值得評估。學校「減負」,主要是加強科學管理,把「減負」的任務落實到學校教學的各個環節,作為一個突出問題來解決。這是一個渠道。

  二是校外「減負」。主要是規範教育秩序,治理整頓各類培訓機構。培訓機構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必要補充,我們現在要整頓的是違規的這一塊,超前教、超前學,違規辦學、沒有資質辦學,整頓治理的是這一塊,這一塊負擔很大、很重,叫作學生痛恨、家長無奈、機構賺錢。這種狀況是不允許的。

  三是考試評價「減負」。考試評價「減負」就是要改變評價方式,完善學業考試辦法,建立素質綜合評價制度,不允許以分數高低對學生排名,不允許炒作「高考狀元」。這是考試評價「減負」。指揮棒要讓它正確起來。

  四是老師教學「減負」。老師要按照大綱足額授課,絕不允許課上不講課下講、課上少講課後講,甚至鼓勵引導學生參加培訓。

  五是家長和社會「減負」。我覺得整個社會都要提高教育素養,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成功觀,使我們「減負」工作有一個正確的思想基礎。這些年大家知道,各種成功學、各種培訓機構的廣告滿天飛,帶來的結果就是家長的口袋空了、學生的負擔重了、學校的教學秩序亂了。所以,有一些不符合教育規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長需求的理念到處流傳,給家長製造焦慮,給孩子製造負擔,這種現象絕不允許。我們全社會都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學,那些培訓機構炫耀的培訓成績單、廣告詞,很多都是「雞湯加忽悠」。雞湯喝得眾人醉,錯把忽悠當翡翠,這是不行的,不聽忠告聽忽悠,負擔增加人人愁。所以,我們要改變這種狀況,要提高教育素養,不要聽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按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來辦事,讓他們健康成長。

  從這五個方面「減負」,我想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其中有兩個關鍵措施:一是要砍斷教師和培訓機構在教學方面的聯繫紐帶,這個一定要割斷。培訓機構可以搞各種培訓,但是不能搞超前教學、超綱教學,義務教育階段涉及的各科都不能搞,要割斷這個。還要割斷各類考試、考評、競賽成績和招生的聯繫,不把它作為招生的憑據。公辦學校不準搶生源,用這些辦法逐步減輕負擔。二是綜合治理,我們會建立起一個健康的教育秩序,構建風清氣正的教育生態。過重的學業負擔會逐步降下來。在這個地方,我也呼籲一下,我們要給學生減輕負擔,也要給老師減輕負擔。現在老師負擔是很重的,各種填表、各種考評、各種比賽、各種評估,壓得有些老師喘不過氣來。在這裡我要呼籲,要把時間還給老師,讓老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研究教學、備課充電、提高素質。

  「打了一場提高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攻堅戰」

  中國網記者:去年以來很多高校的思政課有了很大的變化,吸引力也明顯增強,請問陳部長,您是怎麼看待這些變化的?除了思政課以外,我們還將在哪些方面加強高校的思政工作?

  陳寶生:2016年12月,黨中央召開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我們越來越深刻認識到這次會議是一次裡程碑式的會議。總書記在會上的講話是一份綱領性的文件。我們這一年按照總書記的講話、按照會議的安排部署,加強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打了一場提高高校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攻堅戰。主要從五個方面攻堅,即思路攻堅、師資攻堅、教材攻堅、教法攻堅、機制攻堅。

  一年下來,思政課的面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我們組織200多位思政課專家到2500多所高校進行調研,隨機聽了3000多堂課。各省份也普遍組織教指委專家、思政課專家去聽課,所有的高校都進入了這一次聽課、評估、調研範圍。這是建國以來思政課第一次拉網式、地毯式的大調研。這次調研我們向3萬多名學生發了問卷,就收回的問捲來看,超過91%的學生認為從思政課上得到了啟迪,91.8%的學生表示喜歡思政課老師。這3000多堂課得分都在80分以上,有些學校的思政課,像春運期間高鐵那樣一票難求。一些思政課作為慕課推上網絡,受到全社會的喜愛,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經過一年努力,思政課面貌發生很大變化。但是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這些成績還是初步的,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和鞏固。

  下一步怎麼加強?首先要轉變觀念,樹立正確思政觀。我們不能把思想政治課和專業課割裂開來,不能讓思政課脫離學生具體的成長環境和過程,也不能讓思政課脫離廣大老師,特別是同思政課老師的育人過程、育人實踐孤立起來,要作為一個有機系統來對待。2018年辦幾件事,概括起來是「幾個一」。第一個「一」是要出臺一項計劃,一項後備人才培養專項支持計劃,思政工作、思政課要不斷有優秀老師充實到這支隊伍裡來。第二個「一」是要辦一個會。全國大學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果展示交流大會,檢閱一下一年多來的具體成果。第三個「一」是要進行一次專題輪訓,對所有思政課老師輪訓一遍。第四個「一」是要啃下像教師思政、課程思政、網絡思政這樣一批「硬骨頭」,解決思政課和思想政治工作發展中的一些難點問題。第五個「一」是要建設一批思政課發展創新研發中心,還有培訓研修中心。另外,在地方和高校建立「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搞一批這樣的試點。最後一個「一」是要總結經驗,樹立推廣一批先進典型和優秀課程。攻堅戰不可能是一年,我們要多打幾年,徹底改變思政課的被動情形。

  「『雙一流』建設只會帶動中西部高校的發展,不會削弱」

  南方+、南方都市報記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雙一流」建設。請問,是否會把資源過多地向「雙一流」高校傾斜?對於縮小區域差距,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有什麼安排?

  陳寶生:「雙一流」建設是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這是它的主要內容。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一項重大工程、新世紀的重大工程,也是中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大工程。去年,我們發布了首批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名單,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關注,總的看,起到了預期作用,現在進展情況是好的。發布之後,也有一些疑問,比如你剛才講到的資源集中傾斜到「雙一流」建設中,中西部高校會不會受到影響,高校的發展會不會受到影響,這是其中之一,還有一些其他的疑慮。

  第一,「雙一流」建設是一項非均衡發展戰略工程。所謂非均衡發展戰略工程,就是發揮我們這個制度的優越性,集中優勢資源,培育衝刺世界水平的「國家隊」第一方陣,增強中國教育的核心競爭力。這不僅是中國政府的做法,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制定了類似的計劃,像英國、日本、法國、韓國、俄羅斯都有類似的計劃,所以它是一個非均衡發展。

  第二,我們這個計劃是開放的、動態的、持續激勵的計劃。就是說打破身份固化。以前一些類似計劃,有身份固化這樣一個弊端。這本身就給中西部高校打開了一扇發展的大門,因為它不是固化的,第一批你沒進去,你可以積極發展培育,以後批次你達到條件了就可以進來,有了上升的通道。

  第三,在資源配置方面,我們是把提高和普及結合起來辯證處理的。我們現在用於高等教育事業的總投入是一萬億人民幣多一點,在用於高等教育的總投入裡,用於「雙一流」建設的佔2%多一點,它影響不了中西部的發展。

  第四,對中西部我們相應實施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中西部高校能力建設工程,開展了對口支援中西部的活動,還出臺了部省合建中西部高校的方案。這些都是有利於中西部高校發展的。

  在這裡,我想重點說一說部省合建這個事。目前全國有13個省、自治區沒有部屬高校,再加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這14家是「13+1」。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育部和這些地方一塊兒商量,在過去省部共建的基礎上搞了一個升級版,建立了部省合建這樣一個機制,一省一校、部省合建。教育部把這些學校列入部屬高校序列,相當於一種準部屬高校身份,省、自治區和兵團對高校現有的支持力度不減、隸屬管理不變,我們雙方共同合力建設這14所高校。在不遠的將來,使它能夠快速成長為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排頭兵」,向「國家隊」水平邁進。這就叫作部省合建。這種學校可以把它叫作部建高校,這是一塊金字招牌。「雙一流」建設只會帶動中西部高校的發展,不會削弱;只會提升中國高等教育整體發展水平,不會削弱;只會促進各級各類高校按照合理布局持續健康發展,不會削弱。所以這個擔心是可以放下來了。

  「今年開始將繼續採取一些措施,來解決好學前教育問題」

  中國新聞社記者:最近幾年大家對於託幼服務和學前教育非常關注,社會、專家智庫提出了很多意見,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要加強對於託幼服務的全程監管,並且要加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請問教育部在這方面有沒有一些具體舉措,以及學前教育的立法工作現在進展如何?

  陳寶生:學前教育是新時期中國教育發展最快的一個部分,也是當前中國教育的短板之一。現在各方面對學前教育高度關注,這裡我澄清一個概念,學前教育指的是3—6歲兒童的教學,就是我們常說的幼兒園階段的教學,指的這一部分。現在各方面對此高度關注,尤其是年輕的父母親們,這已經成為他們最大的「煩心事」之一。教育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總體安排和要求,對學前教育給予了高度關注。前一段時間,我們組織了一場較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一個是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到十幾個省份去進行調研、摸清情況,一個是組織一批專家學者進行專題研究和論證,還有一個是請駐外使領館對所在國幼教事業的發展情況、做法、經驗、問題進行調研。現在我們正在處理這三個方面得來的大量信息,撰寫調研報告,和有關部門協調共同制定相關政策、制定發展規劃。

  經過這次調查,我們的感受是,經過十八大以來的發展,中國的學前教育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面臨著歷史性挑戰,具體表現為:一是學前教育的服務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們現在舉辦著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學前教育,2017年學前三年在園幼兒4600萬人,這是什麼概念?這是一個中等人口國家的概念,是很大的數。二是普及水平和發展速度有了很大提高。2017年適齡兒童的毛入園率達到了79.6%,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是到2020年達到80%。2017年達到79.6%,這是什麼水平呢?單純從毛入園率來看,它達到了中上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發展速度和5年前比提高了15個百分點。三是用於幼教的投入大幅度增長。2016年我們用於幼教事業發展的投入是2800多億元,其中財政性投入1300多億元,總量這幾年年均增長16.9%。我指的是這2800億元,財政性資金5年增長了77%,這個量是很大的。四是我們重構了中國的學前教育體系。從2011年開始,我們實施了兩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去年開始實施第三個行動計劃。這兩個行動計劃下來,五六年時間,是個什麼概念?我們現在的幼兒園發展到25.5萬個,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情況,規模龐大。

  我為什麼說重構了學前教育體系,我們在改革的過程中,過去公辦的就是機關等辦的一些幼兒園在改革過程中消失了,我們兩個行動計劃起步的時候,幼兒園數量少得可憐,五六萬起步,現在25.5萬,就這麼幾年時間,一個完整的體系建起來了。所以,這就是歷史性的跨越。但是,我們在幼兒教育發展方面面臨的問題也有巨大的挑戰。因為我們人口巨大,更重要的是幼兒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充分反映出我們在幼兒教育市場方面供求關係的巨大變化,人們育兒行為和觀念的巨大變化,這種挑戰是革命性的。

  我們現在發展學前教育既要繼續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更要下大力氣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因為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就近入園,入一個優質幼兒園,入一個便宜的幼兒園。就近、優質、便宜,而我們現有的狀況是在眾多的幼兒園裡面,普惠性幼兒園不足,這個問題需要破解。財政保障和成本分擔機制沒有建立起來,這個問題需要解決。保教人員數量不足、水平不高,這個問題也需要解決。還有保教過程中,管理和安全也存在著諸多漏洞、薄弱環節,這也是需要破解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人們在幼兒教育方面的觀念需要進一步轉變。像這些問題都是我們下一步要解決的。所以今年開始我們將繼續採取一些措施,來解決好學前教育問題。

  首先,要實施好第三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把這個計劃落實好。計劃確定的目標,到2020年普惠性幼兒園佔比達到80%以上,毛入園率達到85%,這兩個目標我們要確保實現。二是在前一段調研的基礎上,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出一個新時代既符合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又能較好適應幼兒教育需求的發展規劃,我們正在做這個事。三是繼續加強對幼兒園的監管,掛牌監管,督導各級各類幼兒園提高辦園質量,滿足入託、入園的需求。四是加強幼兒園的安全管理。幼兒園面臨的安全問題有它的特殊性,它和小學不同,和中學更不同,涉及幼兒生活、學習方方面面,在這些環節都要加強管理,確保孩子的安全。人防、物防、技防並舉,讓孩子能夠安全、快樂地在幼兒園裡面生活成長。五是要綜合治理小學化傾向。這個問題也是很大的事,我們現在有一些幼兒園老師是從小學老師轉過去的,沒有學過幼兒託育,把小學的教學方法帶過去了,一些家長希望孩子在幼兒園就能學一些小學的課程,所以好多幼兒園有小學化傾向。應當明確幼兒園的基本教學模式是遊戲模式,不是教學模式。要綜合治理小學化傾向。六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借鑑國際經驗,對教師、保育員和學生的比例有一個基本要求,保教比大體上師生是1∶15,保育比是1∶30,叫作每個班「兩教一保」,兩名教師、一名保育員。按照我們現在的教育,220多萬名幼兒教師,4600萬名在園幼兒,從這個數字來推算,我們現在缺教師71萬、缺保育員76萬。

  國家衛計委對今後的人口預測有一個數,到2020年有431萬名幼兒到達入園年齡,要增加431萬名入園幼兒,把這個數再換算,我們又要缺29萬名老師、缺14萬名保育員。兩部分加起來,大家可以算一算,我們缺100萬名教師、缺90萬名保育員,一共190萬名。這就是一個大帳,所以師資隊伍的培訓非常重要,幼師隊伍的培訓非常重要,保育員的培訓也非常重要。這裡我要說一點,要努力提高幼師、保教人員的待遇,尊重他們的勞動。現在我們好多幼兒園主要指民辦幼兒園,低工資、低待遇,一個幼兒老師2000塊、3000塊錢工資,不能安心從教、從保,幼師畢業的學生不願到幼兒園去工作,這個問題也是必須解決的。

  最後一個措施就是立法。我們正在調研,會同有關部門抓緊起草學前教育法。這個事我們要加快進度,當然它要經過法定的程序,因為法律的產生有自己的程序。這就是我們學前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和我們要採取的措施,大體上跟大家通報一下。

  「產教協同,產是支撐、教是核心;校企合作,校是龍頭、企是基礎」

  新華社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去年底,國辦也出臺相關文件,提出了30條具體政策。我想問一下,目前這些政策的推進情況如何?下一步,還會在哪些地方重點發力解決這些問題?

  陳寶生:職業教育的發展,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其實是起步最早的,福建的馬尾船政學堂就是我們最早的職業教育,洋務派辦的學校就是職業教育。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各方面原因,職業教育發展比較滯後,近些年有了很大發展。黨的十九大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展職業教育作出了總體安排,國務院也出臺了相關文件。你關心這個文件的貫徹落實情況,我可以告訴你,貫徹十九大精神、貫徹這個文件,我們做了三件事:

  第一,落實規劃。我們出臺了《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並且對這個《指南》設計的任務按部門進行了分解。落實這個規劃,面上抓項目,這是全覆蓋的,各省份各行業都有一批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體項目。點上抓標杆,我們以製造業為主,輻射若干行業、產業,選擇了344個點作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標杆來培育,從中摸索路子、積累經驗。整體抓指導,我們已經發布了20個行業人才需求與專業設置指導報告,因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一樣的,要把「需」和「求」緊密結合起來。

  第二,搭建平臺。我們已經搭建了三個平臺:一是職業教育活動周,這是一個論壇型的平臺,大家研討交流。二是產教融合對話,我們舉行了20多場。這是對話類的平臺,產和教相互之間進行對話,銜接需求。三是全國職業技能大賽,這是一個競賽類的平臺,每年一期,進行檢閱、進行競賽,營造濃厚的發展氛圍。

  第三,狠抓質量。職業教育的重心核心在質量,我們在這一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重點是要解決產教融合中的示範問題、產教融合中的協同創新問題、產教融合中的實訓基地問題。我們組建了1400多個職教產業集團,聯繫3萬多家企業,形成一種緊密的產教融合關係。我們還選擇360多所學校,建設了一批產教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還和企業合作建成了1440多個實訓基地。因為職業教育實訓環節很重要,得有動手能力,這是它的質量基礎。我們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第一批遴選了163個單位,進行現代學徒制試點,試點一年後進行了年審年檢,證明這個試點是成功的。然後,我們又遴選了第二批203個單位開展試點,現在是366個試點單位,叫作現代學徒制試點。這些措施都是為了解決「雙師型」教師缺乏的問題,在學校和產業之間、學校和企業之間、產和教之間建立一個「旋轉門」,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一批實訓基地,建設一批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來落實好這個規劃,推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向深度發展。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有兩件事我覺得需要明確,那就是產教協同,產是支撐、教是核心;校企合作,校是龍頭、企是基礎。要處理好這個關係,把學校建在產業基地、建在開發區裡,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建在需求鏈上。這樣我們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產教協同、校企合作就能取得更大的進展。

  「時間服從質量,堅持質量導向、問題導向,確保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取得成功」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從2014年啟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以來,上海、浙江去年率先實行了新高考。請問陳部長,試點成果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下一步推進高考改革還有什麼新動作?

  陳寶生: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改革,在教育綜合改革中它居於龍頭地位。去年上海、浙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平穩落地,取得了成功,為其他省份的改革提供了經驗。要說取得的成果,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牽動了高中教學改革。這個很重要。因為高考改革,招生改革,它是指揮棒,指揮棒改了,高中階段的教學必須相應改革。所以,從上海、浙江的情況看,他們普遍採用了「走班選課」等模式。過去那種固定班次教學的模式已經改變,學生的自主權大了。

  第二,推動了素質教育發展。這次高考改革之後,高中階段對學生的考核,增加了綜合素質評價這樣一個內容。這是非常明顯的素質教育措施。上海80%的學校都採取了建立創新實驗室等措施。

  第三,在學業水平考評方面促進改革。過去考試的門類是固定搭配的,現在不是了,是動態組合的,發生了變化。

  第四,帶來了新的挑戰。試點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說學生自主選課這個空間究竟多大才是合適的,因為這可以做定量分析,選擇的課太多,學生選擇的壓力就會增大。還有選修的難度係數怎麼設計,這是需要考慮的,比如說簡單的課程選課的人多了,難度較大的課程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會影響選擇的數量,而難度較大的一些課程往往都是基礎性課程,是需要加強的。另外,走班上課怎麼組織,對老師的工作量怎樣設定,還有學校管理怎麼辦、怎樣改革,都是新問題。

  目前,上海、浙江已經在試點基礎上完善了考試招生改革方案。去年,在北京、天津、山東、海南4個省市啟動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有效吸取了浙江和上海改革的成功經驗,注意到了試點中新出現的一些問題。目前,教育部正在配合指導這4個省市完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組織力量研究破解面臨的這些問題。此外,從今年起還有17個省份要開啟改革。對這些省份,我們正在進行評估,我們的基本態度是實事求是、不湊數,條件達到了就批准啟動,條件達不到就創造條件,達到了再上。時間服從質量,堅持質量導向、問題導向,確保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取得成功。

  從目前的進展情況看,從試點情況看,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是成功的,進展是健康的。

  「『請進來』和『走出去』並重」

  俄羅斯金磚電視臺、阿爾法電視臺記者:去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舉行開學典禮,習近平總書記還發了賀信,我們注意到包括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中國已經成立了多所中外合作辦學大學。陳部長能否請您介紹下一步中外合作辦學工作的考慮?

  陳寶生: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是兩國元首確立批准的一個教育合作項目。去年舉行了開學典禮、建成儀式,習近平總書記發了賀信,普京總統發了賀信,這是中俄兩國教育合作的一個新嘗試、新成果。目前進展情況是好的,建設過程當中的合作是愉快的。中國政府對中外教育合作歷來高度重視,改革開放以來這40年,我們的教育就是在不斷擴大開放的過程中發展壯大起來的、走向世界的。我們的方針歷來是「請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學習借鑑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紮根中國大地,辦中國特色的教育。按照這樣的指導思想,我們和一些國家合作,已經在中國辦了一批教育機構,經中國教育部批准,我們已經辦了2600多個辦學機構和項目,其中1324所是本科以上學歷層次。我們的目標是通過這種合作,取長補短、相互學習、互利互惠,讓中國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國外一些學校的優質教育,讓國外的合作者在與中國合辦的機構裡和中國合作者取長補短,領略中華文化,培養雙方需要的各類人才、雙方合作的友好使者。這就是我們的方針,要「請進來」。「走出去」,我們這些年也加大了步伐,現在我們在國外合辦了一批教育機構,發展情況也是好的,下一步我們要採取一些措施加快發展步伐。

  「必須要有一支宏大的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的教師隊伍」

  成都電視臺記者:截止到2016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專任老師1578萬人,面對解決增量的問題,下一步將如何解決好制約師範教育發展的問題,從哪些方面發力培養新時代的新型教師人才?

  陳寶生:師範教育非常重要,教育是經營未來的。為什麼這麼講?因為我們提供的人才是未來的人才,為未來培養人才。所以本質上是經營未來,而未來是不確定的,這就需要為未來生產人才的人必須是高素質的人。從總量來說,必須要有一支宏大的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服務的教師隊伍。從存量來說,現有的教師要不斷提高素質,從而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從增量來說,就是必須培養好未來的老師。培養未來的老師,靠什麼?主要是靠師範教育。教育部正在制定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在過去經驗基礎上對師範教育進一步做頂層設計,確定培養目標、培養重點和政策措施,把現有的師範院校辦好,讓它們充分發揮作用。在資源配置方面,向師範教育提供一定程度的傾斜。因為這是教師的「母機」。另外我們允許和鼓勵其他高校,特別是綜合類大學興辦師範教育,發揮綜合類大學的優勢,為教師隊伍建設開闢一條新的通道。再就是對師範類教學設立專業標準,每個專業都設立標準,也就是說要有資質,不是你想辦就辦的。我們已經出臺了一些政策,後續還有相應的標準方面的建設措施。按標準培養,確保培養的質量和水平。最後,加大師範院校、師範類專業師德建設力度,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師培養全過程。師德為尊。教和育,「教」主要涉及知識體系,「育」主要涉及價值標準,所以「德」對學生的成長、對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這就是我們大的方面的考慮。(本報記者 柴葳 劉博智 整理)

相關焦點

  • 人大新聞局:點記者提問遵循三大原則 和著裝無關
    圖②:3月2日,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舉行新聞發布會。圖③:3月10日,科技部部長萬鋼在記者會後,繼續回答記者提問。圖④:3月8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人民日報社記者杜尚澤提問。
  •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議程!剛剛這場發布會,信息量巨大!
    導讀: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21日晚舉行新聞發布會。大會發言人張業遂介紹,本次大會22日上午開幕,28日下午閉幕,安排三次全體會議,共9項議程,目前各項工作已全部就緒。來 源丨新華視點、新華網、人民日報5月21日晚,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由大會發言人張業遂就大會議程和人大工作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 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主席團舉行第二次會議 汪洋主持 會議聽取...
    3月12日下午,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主席團在北京舉行第二次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主席團會議主持人汪洋主持會議。新華社記者 丁林 攝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 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主席團12日下午在北京舉行第二次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主席團會議主持人汪洋主持會議。
  • 記者會上的李克強:脫稿答問,英文提問未等翻譯已提筆記錄
    3月20日,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再次迎來閉幕日當天的總理記者招待會。雖是慣例,但正值政府換屆,今年的總理記者會較以往有所不同。3月20日上午10:50,再次當選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以及韓正、孫春蘭、胡春華、劉鶴四位副總理在會上亮相。
  • 福建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閉幕
    福建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圓滿完成各項議程,於3日閉幕。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廣敏主持會議。副主任梁建勇、黃琪玉、潘徵、檀雲坤,秘書長劉道崎和常委會其他組成人員出席會議。會議表決通過《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召開福建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的決定》,決定明年1月下旬在福州召開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會期約5天。會議表決通過《福建省種子條例》《福建省交通建設工程質量安全條例》《福建省宗教事務條例》。
  • 教育部長陳寶生:教育系統要找準學習領會切入點與維度,做到6個...
    >著眼歷史與未來凝聚現代化建設的行動力量根據教育部黨組統一部署和教育部直屬機關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具體安排,11月5日,教育部辦公廳、人事司、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領導班子在京開展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聯學。
  •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體美勞教育將從「軟任務」變為「硬指標」
    體美勞教育將從「軟任務」變成「硬指標」從近日召開的202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獲悉,針對德智體美勞「五育」中,一直被視為短板弱項的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教育部今年將精準發力,推動教體相融合、深化學校體育中考等評價改革在202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教育部門要主動與體育部門建立常態化協商溝通機制,共同推進青少年體育工作。要深化學校體育中考等評價改革,引導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 貴州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在貴陽閉幕
    本報訊 (記者 權若青)12月4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在貴陽閉幕。 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孫永春主持會議,副主任袁周、慕德貴、劉遠坤、陳鳴明、何力,秘書長李三旗出席會議。副省長李睿,及省紀委省監委、省法院、省檢察院有關負責同志列席會議。 常委會組成人員49人出席會議,出席人數符合法定人數。
  • 福建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 聽取12...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聽取12項報告和說明  2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在福州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  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梁建勇、黃琪玉、潘徵、檀雲坤,秘書長劉道崎和常委會其他組成人員出席會議。會議由檀雲坤主持。
  • 環境部新部長為知名地質學家,曾兩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29日上午經表決,決定任命黃潤秋為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為我國知名地質學家,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曾兩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去年9月29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發布會上,黃潤秋出席會議並介紹70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情況。他說,我國建立了2750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有474個,自然保護區的總面積達到147萬平方公裡,佔我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5%。
  • 2018年全國兩會新聞中心「開張」 首次開啟代表委員通道
    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記者劉慧、孫奕)隨著全國兩會腳步的臨近,設在北京西長安街北側梅地亞中心的兩會新聞中心27日正式「開張」。據悉,今年全國兩會將首次開啟「代表通道」和「委員通道」,並繼續做好「部長通道」。
  •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今日開幕;「天琴一號」完成在軌技術驗證丨...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消息站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5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來源:新華網)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5月2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場新聞發布會,大會發言人張業遂介紹了大會議程和有關安排。張業遂介紹,本次大會會期7天,將於5月22日上午開幕,28日下午閉幕,共安排三次全體會議。
  • 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將於1月18日召開,會議的建議議程都有啥?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段偉朵省兩會時間到!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將於1月18日召開。15日下午,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新聞發言人楊汝北就會議籌備情況和有關安排作出通報。目前,大會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建議議程】建議議程共9項,擬審查「十四五」規劃今年的省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具體有哪些「任務清單」?
  •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調整至11月24日至27日舉行
    紅網時刻11月23日訊(記者 吳公然 周潔)11月23日上午,湖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召開第71次主任會議。會議決定,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調整至11月24日至27日在長沙召開。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劉蓮玉主持會議,副主任黃關春、楊維剛、王柯敏,秘書長胡伯俊出席會議。
  •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
    五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最高人民法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有力監督下,認真落實十二屆全國人大曆次會議決議,忠實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緊緊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工作目標,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不斷提高審判質量效率、隊伍素質能力和司法公信力。
  • 答記者問
    我想環境問題是我們大家所關注的,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們一年一次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歷來是新聞媒體所注意的重點。所以,今天我們請了祝局長和汪局長兩位中國環境問題的權威人士,就這個環境公報,另外也就大家所關心的問題舉行這麼一個新聞發布會。現在先請祝光耀副局長介紹一下情況。  [祝光耀]:新聞界的各位朋友,上午好。
  • ...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閉會,林鐸主持並講話,任振鶴髮言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12月3日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尤婷婷 金鑫)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在完成各項議程後,今天下午在蘭州閉會。會議由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林鐸主持。甘南藏族自治州城鄉飲用水安全管理條例》的決定;表決通過了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臨夏回族自治州養犬管理條例》的決定;表決通過了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廢止〈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礦產資源管理條例〉的決定》的決定;表決通過了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2020年抗疫特別國債資金分配使用及省級預算調整方案的決議;表決通過了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召開甘肅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的決定
  •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議程來了!會期7天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21日晚舉行新聞發布會。大會發言人張業遂介紹,本次大會22日上午開幕,28日下午閉幕,安排三次全體會議,共9項議程,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等6個報告,審議民法典草案等,目前各項工作已全部就緒。
  • 《大學與學科》雜誌出版發行 教育部長陳寶生發表首刊寄語
    近日,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北京大學聯合主辦的教育類學術期刊《大學與學科》雜誌創刊號正式出版發行。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發表首刊寄語。陳寶生指出,在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戰略部署背景下,創辦《大學與學科》雜誌恰逢其時,有助於系統總結70多年來中國大學與學科改革發展和創新經驗,主動建構中國特色大學發展與學科建設理論體系,逐漸形成中國特色大學發展與學科建設研究範式,服務於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