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再次迎來閉幕日當天的總理記者招待會。
雖是慣例,但正值政府換屆,今年的總理記者會較以往有所不同。
3月20日上午10:50,再次當選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以及韓正、孫春蘭、胡春華、劉鶴四位副總理在會上亮相。
本文圖片均來自「政知圈」微信公眾號此外,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注意到,跟往年相比,這次記者會換了一位新的主持人,接棒傅瑩的新任全國人大發言人張業遂。
記者會在這位新主持人的發言中開始,簡單介紹後,話筒交給了李克強。
脫稿答問為了佔位置,政知君提前近兩小時便持請柬進入人民大會堂三層的金色大廳。
雖稱「金色大廳」,但內裡的裝潢要比政知君想像得樸素。廳內的二層閣樓內額外布置了多組照明,其中的兩臺圓形射燈,在正上方向下聚焦主席臺的座位。
等待良久,李克強走在排頭和副總理們一同入場。
所有人員到位後,李克強給了現場兩個手勢:
單手向臺下觀眾打招呼
雙手示意各位副總理正式亮相參加多場人大記者會的政知圈發現,一般而言,脫稿答問的嘉賓由於不必手扶材料,因此在答問過程中的肢體動作往往會更加豐富。
不例外,李克強延續了此前幾年的慣例,做到了全程脫稿答問。而過程中,他每一個抬手,都會引來後排攝影記者們的快門聲浪。
從國務院領導同志身後的背板「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可以看出,總理記者會實際上和在梅地亞新聞中心舉辦的部長記者會「同宗同源」。會上,總理座位上的用品也延續了傳統:
·便籤紙、紅藍鉛筆
·飲用水
·白色毛巾
諳熟英文全場記者會122分鐘,梳理現場記者提問,15個提問機會裡有8個被外媒記者搶得,其中,大多數記者同樣用中文提問。
這裡,政知圈尤其要提一下李克強的英文。此次記者會中,一位外媒記者用英文提問過程中,李克強還未等到將問題翻譯成中文,就已經開始用筆記錄要點。
另外,政知君發現,前些年的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在結束後的「返場」、駐足傳為佳話,樂於和媒體互動似乎也成為了他的標籤。
今年同樣不例外,在主持人宣布結束後,李克強面對記者在臺下的追問,又回答了一個問題後才離場。被追問個稅起徵點的問題,李克強表示:「我們會抓緊啟動,按法律程序辦理。」
答問過程中雖然脫稿,但一些具體經濟數據信「口」拈來:
·去年中美貿易的規模已經達到了5800億美元;
·目前我們商業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在15%左右,這也相當於存了20多萬億的準備金;
·去年末企業職工養老基金的結餘是41000多億元,社會保障基金擁有的資金也在增加,去年達18000多億元。
可以看出,對於有可能被問到的領域,李克強做足了功課。但嚴謹的前提下,其回答並不是「照本宣科」,過程中多次引用成語古訓。現場,政知君多次聽到場下記者交流剛剛聽到的引用古語出自何處。
「雲多易生雨、樹大常招風」:中國經濟體量巨大難免遇到金融風險;
「讓恆產者有恆心」:將注重保護私有產權;
「利民之事,絲髮必興」:只要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萬難不辭、萬險不避。
不過,也並不是所有回答都如此嚴肅,一些有意思的比喻、段子不時將現場記者逗樂。
李克強透露,有專家告訴自己,他在調研中發現在飯館吃飯交的是地稅,打包帶走交的是國稅,那麼要是站在飯館門檻中間吃該交什麼稅呢?這在總理心中並不是抬槓,生動地體現了實踐中遇到的困境。而後,營改增、國稅地稅合併相繼推出。
現場還有一些有趣的比喻,政知君節選了些大家感受一下:
·不要相信非法集資者「竹籃子也能打一筐水的神話」
·雖然中日關係趨暖,但更重要的還是夯實基礎,不能搞「一錘子買賣」,要防止出現「乍暖還寒」
·避免多個「大蓋帽」去管一個小商販
按方位分工的主持人和5年前一樣,政府換屆後的首次總理記者會,副總理一同亮相已成慣例,但是李克強仍然是答問的主角。2個小時裡中外記者共提出15個問題,李克強一人擔任了所有問題的答問者角色。
正是因為這樣的「主角光環」,李克強座位前設有3個麥克風,而其他人面前只有2個。現場的三位主持人顯得分工明確。
·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張業遂在記者會開始和結束時作了簡要總結,並提醒「這是最後一個提問機會」;
·外交部新聞發言人陸慷坐在嘉賓臺左側,負責組織場內左區記者的提問;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局局長何紹仁坐在嘉賓臺右側,負責組織場內右區記者提問。而場內中間區域的記者提問,則由上述兩位主持人交替負責。
不過,和5年前相比,今天的記者會同樣有許多「升級」。
政知圈注意到,2013年李克強的總理記者會首秀,面前擺放的名牌只有漢字,而此次的名牌還印有姓名拼音。另外,其身後的背板從2016年開始,在兩邊「掏」了兩個窟窿安裝了液晶顯示儀,全程聚焦總理答問過程。這樣的多媒體技術手段,2013年時還未應用。
記者會結束後,政知君收起請柬打算留作紀念。關於這張請柬,實際上每年的顏色也不一樣。去年政知君收到的請柬是粉色的,而今年則改為大紅色。
(原標題為《總理在金色大廳的122分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