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白酒、軍工、新能源等前期抱團股集體崩盤,領跌兩市。特別是白酒指數大跌逾4%!酒鬼酒跌停,老白乾、迎駕貢酒、口子窖、金種子酒等大跌逾8%。
今年以來,「股災式的牛市」的聲音不絕於耳,一邊是抱團「核心資產」的興奮喧鬧,另一邊卻是死寂的沉悶。1月12日,滬指大漲一舉突破3600點,創下五年來新高,同時仍有1326隻個股在下跌。
劇烈的反差讓很多股民無法適應。
很多大V說,未來這樣的趨勢會繼續延續,「核心資產」只會越來越貴。
但我們的觀點是,資金抱團鬆動已成事實,資金逐漸調倉換股是大勢所趨。但這個高低轉換不會在一兩天完成,會有一段時間的震蕩,「用時間換空間」。當前應花更多的精力挖掘被錯殺的和逐漸從困難中走出來的公司。
有幾個方面的信息值得注意:
1、125家上市公司正實施股份回購
今年以來,截至1月13日兩市共有125家上市公司發布實施或準備實施回購股份的公告,這其中大部分公司股價持續低迷或股價連續下挫的公司,包括南極電商、完美世界、新希望等高知名度個股。在回購金額上,上汽集團的30.34億暫時領跑。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網
公司用真金白銀來回購自家的股票無疑是對公司發展的一種肯定,認為當前的股價無法體現自身價值。但是,回購在一般情況下並不會立即改變股價趨勢,它更多的是給投資者一個信號,公司認為的合理價格在哪個區間,它對於價值投資者存在一定的積極意義。
再次強調,回購更多的是傳遞信心,但如果有些公司信心不足,回購上限給得很低就會起到反效果。
2、關注股權激勵+業績條件
如果說回購是公司的善意,那麼股權激勵+業績條件就是一劑猛藥。
今年1月1日-1月13日,兩市共計有526條股權激勵相關公告(較大部分是此前股權激勵計劃的階段性報告)。
一般來說,限制性股票激勵是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主要方式之一。即需要激勵對象在工作年限或業績目標符合股權激勵計劃規定條件的,才可出售限制性股票並從中獲益。這就將公司核心員工利益與企業發展深度捆綁,特別是設置的業績目標常被看作是公司近年的業績較為確定性的預期。
以視覺中國為例,1月12日盤後公布股權激勵方案,其中業績考核年度為 2021-2023 年,考核目標以 2020 年營業收入為基數,2021 年-2023 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分別不低於 30%、55%、75%。1月13日當天,天風證券、國元證券分別推出兩篇分析報告,均指出該方案彰顯公司信心,看好公司成長。
視覺中國日K線圖
1月13日視覺中國股價高開不久後封死漲停,1月14日盤中再次觸及漲停,收盤漲6.53%。類似案例還有至純科技1月14日漲停;比音勒芬1月14日收盤漲8.34%等。
當然也有失敗案例,如華孚時尚的股權激勵解鎖業績條件為2021年淨利潤不低於2億,2022年不低於3億,2023年不低於4億。但問題在於,該公司2019年淨利潤為4.02億,2018年為7.47億,2017年為6.77億。
也就是說,公司要花3年時間才能勉強回到2019年的業績水平,這給到市場傳遞了一種較為悲觀的情緒,公司股價在該公告後兩天僅分別漲1.76%和1.49%。【文中所涉個股僅為示例,不作推薦】
3、「基金吹哨人」楊東預警估值高位
楊東在投資界擁有極高的知名度,擁有26年證券從業經驗,曾歷任興業證券交易部總經理、總裁助理、投資總監。在2007年在A股站上6000點之際,興全基金以公開信的方式提醒投資者注意風險,並建議贖回,開創了業界先例。在2015年滬指站上4414點以後,楊東再度提示風險。在2018年底的時候,楊東表達了A股當時2600點左右的時候應該處於一個底部區域,同時旗幟鮮明的看好光伏、電動車及其儲能為代表的能源革命,均被一一證實。
但近日,楊東再次發聲,「我們不認為現在是投資光伏、鋰電、電動汽車的股票的好時機了,可以和持有人匯報的是我們已經逐步在退出新能源相關的股票,因為目前的性價比對投資者已經很不友好。大多數被暴炒的新能源股票恐怕未來只能以股價的大幅下跌來消化估值了。」
有媒體報導,不止楊東,近期確實不少基金經理存在調倉現象,減倉了部門前期漲幅較高、估值已偏高的股票,並適度配一些有業績同時預期差的品種。
例如,1月11日,傅鵬博管理的睿遠成長價值A估算淨值跌幅1.48%,當日基金淨值實際上漲0.11%。估算值是基於去年三季度末公布的持倉情況,該基金重倉隆基股份、三諾生物、五糧液、人福醫藥等,在當日跌幅均超過4%。因此判斷,該基金已經在此前進行了調倉換股。
相似情況的還有謝治宇管理的興全合宜A、農銀研究精選、滙豐晉信低碳等,或也已在悄然調倉。
4、寬信用進入尾聲
2021年1月12日,央行發布2020年12月份金融信貸數據。其中,新增信貸1.26萬億元(前值1.43萬億元);新增社會融資總額1.72萬億元(前值2.13萬億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速13.3%(前值13.6%);M2同比增速10.1%(前值10.7%)。
開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表示,政策「退潮」下,信用「收縮」通道已然開啟。
不過,「收緊」並不是猛烈的「轉彎」。近日央行維持「地量」投放,被解讀為央行或希望向市場傳遞既要維持流動性充裕又將保持克制的信號。
中信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明明提示,相比於逆回購操作,本周五(1月15日)的MLF操作信號意義更強,預計將續做8000億元以上。若MLF操作再超市場預期,則寬貨幣預期強化,反之則要警惕。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