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銀杏大蠶蛾的發生原因是什麼?
周清江等
銀杏大番蛾屬鱗翅目大番蛾科,是亞洲東部特有種,分布於我國各地,近年來有逐步蔓延的趨勢。日本、朝鮮和俄羅斯等國也有分布。銀杏大蠶蛾幼蟲對核桃、山核桃、楓楊、榆樹、銀杏等植物的危害較重,共危害20科30屬38種闊葉植物。銀杏大蠶蛾1~3齡幼蟲主要以群集為害,3齡以後以分散為害,其能吃掉整株樹的葉片,導致植物落果嚴重,甚至枯死,如核桃等經濟植物樹種'近年來,銀杏大蠶蛾時常在森林公園內發生,影響公園景觀效果,但目前有關銀杏大蠶蛾的研究報導並不多。基於此,本文綜述了銀杏大蠶蛾的生物學特點以及發生規律,並重點論述了其防治措施,以期為相關人員研究與防治銀杏大蠶蛾提供一定參考。[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
1形態特徵
1.1卵
橢圓形,兩端略平,表面有黑色膠質,頂端有一明顯的小黑點。卵排列不整齊。長2.0~2.5mm,寬1.0~1.6mm。初產時乳黃色或綠色,後呈灰褐色或灰白色,孵化時呈灰黑色。
1.2幼蟲
銀杏大蠶蛾幼蟲體長100~120mm、寬5~10mm。胸腹部共有10節,8對足。初孵幼蟲的腹部呈灰白色或黃色,具黑線,其頭部與體背黑色,體背有白色毛束,老熟幼蟲體背毛囊連成整齊的毛帶,各齡期體背每節均附有2對毛囊,該毛囊著生於4個瘤上,均由之前的黃綠色後變為白色。銀杏大蠶蛾幼蟲3齡後變成淺綠色,6~7齡轉為綠色。氣門上線青白色,氣門線乳白色,氣門下線、腹線處深綠色。除尾節外,每節兩側下方有一直立的眼狀藍色橢圓斑。
1.3蛹
銀杏大蠶蛾蛹長30~60mm,長者多為雌蛹,短者多為雄蛹,為褐色。其第4?6腹節後緣有3條相間的環形帶,呈暗褐色。銀杏大蠶蛾繭為長橢圓形,褐色,長40~70mm,膠質堅硬、網狀,網眼粗大,繭外常粘附寄主枝葉。成蟲羽化後出孔口端絲質疏鬆。
1.4成蟲
銀杏大蠶蛾成蟲雌蛾翅展100~150mm,體長28~65mm,觸角115齒狀;成蟲雄蛾翅展80~125mm,體長25~40mm,觸角羽狀體色灰褐色至紫褐色。後翅中室有1個大圓形眼斑,眼珠呈黑色(翅反面無珠開貨文),外圍有一灰橙色圓圈及2條銀白色線;前翅中室部有月牙形透明斑,在翅脊有珠狀斑,周圍有白色及褐色輪紋,后角有1個白色月牙形紋,頂角向前緣處有1個黑色半圓形斑。前後翅亞端線由2條赤褐色的波浪狀紋組成並相互連接。
2發生規律
銀杏大蠶蛾在我國多地1年發生1代,以卵越冬。成蟲於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晚間羽化,翅展開後次晚或第3天交尾,卵多產於老齡樹幹表皮裂縫或凹陷處。卵3月下旬孵化,海拔較高地區3月底至4月上旬孵化。幼蟲孵化後沿樹幹向上爬行,常群集於距地面最近的葉片上取食,1~3齡常數條或10餘條群集於1片葉背面,頭向葉緣排列取食,危害嚴重時1片葉上可多達50~60頭。3齡後分散取食,危害部位波及全樹。4齡後食量很大,常將整株樹葉片吃光,食料不足時,常結伴轉移危害。幼蟲共6齡,進入6齡後終止活動,幼蟲期可持續60d。多數5月下旬至6月中旬化蛹。幼蟲老熟後選擇1~3m處隔年生細枝條,在葉片遮蓋處,綴少許葉片作繭。繭絲較粗,質地堅硬,網眼粗大,呈紗籠狀。化蛹後即進入夏眠'蛹期長達3~4個月。從南往北,各時期略向後推遲。
3防治措施
3.1物理防治
3.1.1人工防治。銀杏大蠶蛾的物理防治措施以人工防治較為有效,卵期、幼蟲期和蛹期均可進行。銀杏大蠶蛾一般在樹木2m以下的樹縫或枝丫處產卵。以卵越冬,卵期較長。可在其幼蟲未孵出前人工刮除卵塊,可消滅較多卵塊,該方法簡便經濟有效。也可以結合農事對樹木進行修剪管理,刮掉樹皮上的卵塊。或在秋、冬季節,在樹幹距禽地面2m處用石灰漿或石硫合劑塗幹,可消滅部分卵塊氣春季幼蟲初孵時,可用粘蟲膠帶纏繞樹幹,阻止幼蟲上樹。也可在其群集危害期人工摘除蟲葉。在高齡幼蟲期,中午天氣比較炎熱時,幼蟲常沿樹幹爬下到陰涼處棲息,此時可人工捕殺老熟幼蟲。根據銀杏大蠶蛾喜在樹幹中下部枝葉或者林下灌木上結繭的特性,可採用人工摘取繭蛹的辦法捕殺。
3.1.2燈光誘殺。銀杏大蠶蛾成蟲飛翔能力強,具有趨光性,可在成蟲羽化盛期用黑光燈誘殺m。
3.2化學防治
銀杏大蠶蛾1~3齡幼蟲群集為害,抵抗力弱,3齡以後分散為害,因而建議選擇1~2齡時期的幼蟲進行防治為佳。藥劑可選用觸殺劑、胃毒劑等,樹較小時可以將胃毒藥劑噴灑到樹葉上,樹較高時可以將觸殺藥劑噴到樹幹上。藥劑儘量選用對環境危害小的植物源藥劑或者滅幼脲類殺蟲劑,大爆發時可用氯氰菊酯乳油等殺蟲劑噴霧防治。
3.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以白僵菌為主,白僵菌對銀杏大蠶蛾幼蟲表現出很高的致病能力和較強的專化性,已被廣泛應用於銀杏大蠶蛾的生物防治,並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5月左右選擇風較大的天氣,施放高孢粉,使銀杏大蠶蛾幼蟲感染白僵菌孢子而死亡。此外,銀杏大蠶蛾天敵種類較多,現已查明的有60多種。其中卵的天敵最少,寄生率僅為12.7%。幼蟲的死亡率最高,致死率高達86.5%。蛹的病毒NPV致死率最高,佔蛹期死亡率的29.6%。有研究報導,釋放赤眼蜂防治銀杏大蠶蛾,寄生率可達80%。在1個世代中銀杏大蠶蛾種群最後生存率只有0.98%,而95%的個體被各種天敵殺死。
4結語
近年來,銀杏大蠶蛾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林業害蟲且有逐步蔓延的趨勢,了解銀杏大蠶蛾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對降低蟲害有重要意義。在防治時要考慮多種因素,綜合考慮防治方法的優點和缺點。比如,人工防治比較簡單、方便,但是容易出現疏漏,使蟲害復發;化學防治雖具有毒殺速度快、殺蟲譜廣的特點,但大面積使用化學農藥殺死害蟲的同時也會對天敵造成威脅,打破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造成環境汙染;生物防治高效、專化,但是容易受氣候條件影響。因此,在對銀杏大蠶蛾蟲害防治時要綜合治理、合理用藥,研發新型低毒、低殘留、高效的化學農藥和對天敵安全的生物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