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寶寶我們最熟悉的昆蟲之一,很多朋友童年都養過。但是我發現大家對蠶蛾的了解就少了很多,這篇小短文來湊數。
某一天,楊蛙蛙突然在科學學具袋裡發現了一小包蠶卵,並且已經孵化了四隻!於是我又開始了第N次的養蠶過程。這期間蠶寶寶的個體差異明顯。有一隻吃得非常好,個頭大,結繭早。但是它出生時腦子裡沒有帶結繭的圖紙,在這個階段遭受了嚴重的挫折。它不斷重複搭設腳手架的過程,直到耗盡體內所有的絲,並且在化蛹之後就停止發育了。
其他三隻順利結繭。一般情況下,不管按照什麼順序結繭,自然界的蛾子總是雄性先羽化,這樣就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找雌性的繭,守株待兔。
兩隻雄性蠶蛾間隔一天先後出來。當只有一隻蠶蛾的時候,判斷性別並不容易。因為在見到雌蛾之前會認為雄蛾的肚子也是胖胖的。並且它們倆的觸角尺寸也差別不大。略微有點區別的,雄性的觸角傾向於前伸,雌性則多收攏。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羽狀觸角」,它是判斷蝴蝶和蛾子的重要標準之一。鱗翅目總共四種觸角類型,其中羽狀和絲狀屬於蛾,棒狀和鉤狀屬於蝶。羽狀觸角有更纖細的二級分枝,用於捕獲空氣中微不足道的外激素分子。
又過了兩天,雌蛾羽化,它有一個真正碩大的腹部。在靜止了幾個小時後,它排出體內的廢物,做好交尾的準備。它頻繁地伸出位於腹部末端的黃色腺體,開始向空氣中釋放外激素。偶爾它會振翅向後扇風,讓它們擴散地快一些。
蠶蛾類的外激素是效率極高的化合物,有些種類僅需要幾個分子就可以讓雄性觸角上的感受器產生神經衝動。於是它會逆風飛行,根據外激素形成的雲霧區的濃度變化來確定自己的尋找方向,直到接近到可以用視覺發現雌性。
我給兩隻雄蛾一次公平競爭的機會,把它們放在距離雌蛾半米的同一起跑線上。兄弟兩個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紛紛向著外激素飄來的方向「撲」過去。
經過五千多年的馴化,家蠶已經完全喪失了野外生存的能力。而對照三十多年前我的飼養經驗,我覺得21世紀家蠶的智商有了更大幅度的下降。
雄蛾振動它們形同擺設的翅膀,抖動觸角笨拙前進。剛出發,它忽然想到一條妙計:如果自己的尾部朝前的話,在衝刺的時候不就能搶得半個身位的先機了嘛!於是它轉身開始倒著走,旋即發現這樣很難確定方向,便再次回身,再次轉身……兩隻雄蛾像醉漢一樣一邊旋轉一邊靠近雌蛾,其中一隻偏離了30度以上,越來越遠了。成功的那一隻則完全是靠運氣。不過一旦它碰到雌蛾的身體,便很快正確連接了。
另一隻最終回到正確方向的雄蛾發起了瘋狂的追求,但是它不能像某些強壯的雄性馬陸那樣把正在交尾的一對配偶強行分開,這隻雄蛾沒有任何機會啦。它能做的最洩憤的事情,就是用爪子抓破了情敵臉上的幾束鱗片。
交尾經歷了12個小時。然後雌蛾把雄蛾趕走,開始產卵。此時的雄蛾依依不捨,還在振動翅膀糾纏不休,我於是將其隔離了。
蠶蛾產卵瓣上的感覺毛可以探測環境。它碰到一個堅固的表面,便在上面產卵。如果分辨出這個表面屬於一枚已經產下的卵,它就移動一點距離。它每隔兩三秒產一粒,產卵過程只需要半秒鐘。有時它會休息一陣子,再一口氣產下幾十顆。隨著庫存的減少,它的腹部逐漸塌陷,像一隻空口袋。
一開始,雌蛾通過簡單的旋轉身體快速產卵,並拼出一個圓環。這個環太滿的時候它會換一個圓心繼續,有時候會拼出來太極的圖案。但這些只存在於中間過程。當它把肚子裡超過三百粒的卵全都放出來,圖案就沒有什麼規律了。並且腹部兩側回縮,變成雄蛾那樣緊緻的小肚子,兩種性別更難區分啦。
此時的雌蛾像鐘面上的錶針,用身體擺出了6時15分4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