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10:40,江東區徐戎路徐戎三村2號樓塌樓事件中,通過一條簡訊,25歲南京姑娘董先玲指引救援人員找到自己,經歷了長達22小時的黑暗後成功獲救。她和不幸遇難的室友都是銀泰的營業員。
12月16日12點多,寧波江東區徐戎三村2號居民樓突然倒塌。倒塌的是一棟1989年建造的6層建築,預製板結構,每層有3戶人家,共有18戶。
一棟使用23年的6層居民樓,沒有地震搖晃,沒有劇烈撞擊,突然粉碎性倒塌。有人說,上世紀80年代造的房子設計和建築等級低,堅固程度遠不如近年建築。
那麼,23歲是否已是老式居民樓疾病纏身的年紀,我們身邊的老房子是否也可能壽終正寢倒下?
昨天,省內一位國家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站了出來,領著我們回到二三十年前火熱的蓋樓工地,他供職於權威建築設計機構,經歷過改革開放以來的浙江建築變遷。記者 王中亮 胡昊 製圖 沈浩
1980年到1990年分房時代
浙江蓋的都是廉價磚混結構六七層樓
改革開放之初,住房成為蔓延於浙江大小城鎮的大問題。當時還是住房分配年代,人們迫切期待自己供職的工廠、學校、機關蓋房子,蓋房、分房成為那個年代的熱詞。
一方面,經濟復甦剛起步,浙江社會尚貧窮,另一方面,向城鎮居民提供住房刻不容緩。既要省錢,又要房子蓋得快,於是,1980年代開始延續到1990年代初的城鎮樓房呈現千篇一律特徵:高度多在5-7層,再高擔心房子的安全,矮一些則房屋供應量不足;清一色使用磚混結構。
那時蓋房子,1平方米預算僅百元上下,廉價的磚混結構是不得已的選擇。有人質疑,倒下的6層樓房1988年10月1日開工,1989年12月5日竣工,樓房倒塌是否該歸結於搶工期?其實,一年多蓋6層樓絕不算快。
磚混結構的樓房為何能蓋得快?1980年代典型的蓋房場景是這樣的:先平整土地;再開挖長條形的地基,砌上鋪地基用的磚塊,或者先往地下打樁,再砌地基;接下來是讓房子快速長高,一批預製板今天吊裝好成為樓板,第二天工人們就可以站在樓板上「叮叮噹噹」壘紅磚。
磚混結構要比框架結構房子脆弱
80年代初期房子基本沒考慮防震要求
這位結構工程師說,比起如今流行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樓房,磚混結構的確顯得脆弱。磚混結構房屋,當家的建築材料是紅磚和預製板,這兩種建材在多年前就被浙江禁用。
磚混結構的樓房最欠缺的是抗震能力。1980年代初期,著急少花錢住上房子的人們顧不上考慮地震,因浙江並不處於主震區,政府也未對房屋的抗震能力提出要求。
磚混結構的房屋,一塊塊紅磚靠灰漿相連,預製板不過嵌入牆體8釐米,樓房的各部位沒法形成緊密嵌入的整體。在劇烈搖晃時,房屋底部隨地震波而動,房屋上層因慣性保持靜止,導致牆體瞬間開裂,嵌在磚層中的預製板脫落,一塊塊向樓下疊加壓下去,汶川地震中,很多人正喪生於預製板砸壓下。
除去應對強震時的脆弱,磚混結構樓房並無太多硬傷,在浙江,不少新中國成立前造的磚混結構樓房如今依然安全。加之寧波前天無震,磚混結構並非樓房倒下的主因。
1980年代中後期,磚混結構房屋在一點點做著自我提升。一部分房子率先加築了圈梁,所謂圈梁,就是在部分牆體內嵌入鋼筋做成的長方體,紅磚砌在鋼筋內,一面牆就成為了整體。有的房子在牆壁的拐角處設計了構造柱,這些柱子的內部也嵌入了鋼筋。構造柱和圈梁裡的鋼筋聯手,形成房屋的骨架,在骨架的支撐下,房屋成為整體。這個骨架相當牢靠。
這位結構工程師說,寧波塌樓事件他也在關注,「從我了解到的信息,這座樓房很可能既沒有圈梁,也沒有構造柱。如果有這些,一些牆體和柱子會屹立不倒,而不會像現在這樣粉碎性塌陷。當然,也不排除本有加固部件,被住戶裝修時破壞。」
了解更多資訊,請點擊大浙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