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科學家利用X射線使鐵原子核變透明

2020-12-05 央視網科教

  中國科技網訊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月9日(北京時間)報導,德國科學家首次利用能提供高亮度X射線同步輻射光源的第三代正負電子串聯環形加速器(PETRA Ⅲ),證明X射線也存在電磁感應透明(EIT)效應,能使鐵-57的原子核變得透明。

  EIT效應本質是電磁場與原子系統相互作用形成的量子相干效應,即特定波長的強雷射能使一種不透明的材料變得透明。這種效應由光與原子的電子殼層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產生。

  現在,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DESY)的科學家們在拉爾夫·羅爾斯伯格的領導下首次證明,當X射線直接照射鐵同位素鐵-57時,X射線也存在EIT效應,能使鐵-57的原子核變得透明。相關研究發表在2月9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羅爾斯伯格團隊在一個光學共振腔內放置了兩層薄的鐵-57原子,鐵原子被碳精確地限制於兩面能多次反射X射線的平行鉑鏡之間。隨後,科學家們用PETRA Ⅲ提供的纖薄X射線光束對該系統進行照射。在系統內,光被反射多次,產生了一個駐波(所謂的共振)。當兩層鐵之間的光波波長和其間的距離合適時,科學家們發現,對X射線來說鐵變得透明了。科學家們認為這是鐵層內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導致的量子—光效應的功勞。

  科學家們解釋,與以前的實驗不同,新實驗只需要少量光量子就能產生這一效應。每增加一個光量子都會產生額外的廢熱,而使用最新發現的效應能減少廢熱。

  羅爾斯伯格表示:「第一臺光量子計算機問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然而,使用我們最新得到的結果,我們能執行一類全新的、靈敏度最高的量子—光實驗。借用目前正在漢堡建造的X射線雷射器,我們真的能用X射線控制X射線。」

  科學家們還發現,被光學共振腔捕獲的光的行進速度僅為每秒幾米,而正常的光速則為30萬千米/每秒。他們希望通過實驗釐清光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變慢以及是否能有效利用這一點。比如,使用非常慢甚至停止的光脈衝來存儲信息,這一點對未來的光量子計算機也非常重要。(記者 劉霞)

  總編輯圈點

  若非行家中人,去理解這麼件雲山霧罩卻看似對未來頗有意義的技術進展,實非悅事。那麼我們只需了解:一般傳統的非線性光學效應,要在含有大量光子的強雷射中才能得以實現;但對於「量子世界」中的處理——量子密碼、量子邏輯門等等,都是在單光子水平進行操作的。這組矛盾中,所謂EIT效應的功能就顯現出來了,它能使少數幾個光子就產生相互作用,為量子通信打下基礎。不過,一段時間來,EIT效應的相關研究大都是在原子氣體中進行的,能在X射線這一介質中完成實驗,才是羅爾斯伯格團隊貢獻的最大亮點。

相關焦點

  • 英國研究人員利用強力X射線轟擊出透明鋁
    新華網倫敦7月29日電(記者黃堃)鋁是一種常見的金屬材料,但是透明的鋁材料以前還只存在於科幻片中。英國牛津大學日前宣布,利用強力X射線轟擊鋁,可以在短暫時間內得到透明的鋁材料。  這項研究由牛津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科研小組完成,相關報告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物理》雜誌上。
  • X射線的魔力|與諾貝爾獎的不解之緣
    他又用盛有水、二硫化碳或其他液體進行實驗,實驗結果表明它們也是「透明的」,銅、銀、金、鉑、鋁等金屬也能讓這種射線透過,只要它們不太厚。德國科學家倫琴使倫琴更為驚訝的是,當他把手放在紙屏前時,紙屏上留下了手骨的陰影。倫琴意識到這可能是某種特殊的從來沒有觀察到的射線,它具有特別強的穿透力。倫琴用這種射線拍攝了他夫人的手的照片,顯示出手的骨骼結構。
  • 德國科學家證明: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器可引發核聚變
    但是,利用X射線的最新自由電子雷射器提供的能量和電磁場,可以在較低能量下引發核聚變,德國德勒斯登—羅森多夫亥姆霍茲中心(HZDR)科學家在《物理評論》雜誌上證明了這一點。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通過核聚變來發電,一方面這是一種幾乎取之不盡的能源,另一方面要想掌握核聚變,還有許多技術障礙。
  • 科學家通過100萬顆X射線源製成太空X射線源全景地圖
    X射線的應用應該都很熟悉,比如CT,乘坐地鐵、火車、飛機進行安檢等,都是利用了X射線的穿透能力。Gilfanov/IKI)科學家通過Spektr-RG空間天文臺上的eROSITA望遠鏡,發現了它們,目前發現100萬顆X射線源,並將其製成太空X射線源全景地圖,將來隨著觀察宇宙深度的深入,將有更多的X射線源被發現。本次觀測持續182天,收集165G天文照片製成。
  • 德國X射線望遠鏡傳回首批圖像
    新華社柏林10月22日電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22日發布德國X射線空間望遠鏡「eROSITA」傳回的首批圖像,揭示了隱藏的宇宙之美。該望遠鏡觀測項目有望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宇宙的演化。此次發布的X射線圖像展示了鄰近銀河系的大麥哲倫星雲以及距地球約8億光年的兩個星系團。圖像中,大麥哲倫星雲呈圓形紅色結構,裡面的超新星遺蹟清晰可見;代號為A3391和A3395的兩個星系團呈藍綠色,正在發生相互作用。「我們的望遠鏡傳回的首批圖像揭示了隱藏的宇宙之美。」項目負責人彼得·普雷德爾說。
  • 科學(普)有道:X射線
    x輻射波長為0.01至10納米,或頻率為3×1016 Hz至3×1019 Hz。這使得x射線的波長介於紫外線和伽馬射線之間。x射線和伽瑪射線的區別可以根據波長或輻射源來區分。有時x射線被認為是由電子發出的輻射,而伽馬輻射是由原子核發出的。德國科學家威廉·倫琴是第一個研究x射線的人(1895年),儘管他不是第一個觀察x射線的人。
  • 首張宇宙X射線全景圖發布 俄國德國科學家團隊歷時半年製成
    人類觀測神秘宇宙已經很多年了,仍然有無數的謎題有待解決,近日據外媒報導,人類天文學界首張宇宙X射線全景圖發布,由俄國德國科學家團隊歷時半年時間採集而成,一起來了解下。·由於宇宙實在太大了,科學家採用觀測X射線的方法比起常用的其他方法更能捕捉大概的宇宙全貌,由俄羅斯和德國的科學家團隊共同啟動的X射線觀測宇宙項目從去年7月開始,運用宇宙望遠鏡《Spektr-RG》上搭載的X射線觀測裝置《eROSITA》開始觀測採集數據,花費了182天時間終於完成了這張神奇圖片。
  • 科學家成功用可見光代替X射線穿透人體
    大部分人認為只有X射線和其它形式的輻射能夠穿透不透明物體,而可見光無法做到。但實際上,利用特定方法後,可見光也能夠穿透繪畫作品和人體組織,並在醫學研究和其它領域產生重要影響。在未來的某一天,普通光將能夠替換X射線,科學家甚至可以用雷射而不是其它危險手術來移除腫瘤。
  • 從伽馬射線到x射線:新方法可精確定位不被注意到的脈衝星發射
    非熱x射線主要來自同步輻射,而伽馬射線可能來自所謂的同步曲率輻射——兩種機制的結合。PSR J1826-1256是一顆安靜的伽馬射線脈衝星,通過歐洲航天局的xmm -牛頓x射線天文臺觀測到。科學家們利用一個理論模型發現了這顆脈衝星和兩個類似來源的x射線脈衝發射,該模型根據觀測到的伽馬射線亮度預測脈衝星的非熱x射線亮度。
  • 科學(普)有道:X射線天文學
    在離地球較近的地方,我們的太陽會發出x射線,彗星遇到太陽風時也會發出x射線。x射線天文學幫助天文學家了解宇宙的其他地方正在發生什麼。x射線源分散在宇宙各處。恆星熾熱的外層大氣是巨大的x射線來源。x射線耀斑的能量令人難以置信,它包含著恆星表面和低層大氣及其周圍磁場活動的線索。這些耀斑中包含的能量也告訴了天文學家一些關於恆星進化活動的信息。年輕的恆星也是忙碌的x射線發射器,因為它們在早期階段更加活躍。當恆星死亡時,尤其是那些質量最大的恆星,它們會以超新星的形式爆炸。
  • [趣味化學]X射線為何能透過人體
    1895年,德國科學家倫琴在研究真空中的放電現象時,首先發現X射線。X射線和可見光有什麼不同呢?  根據科學家們長期研究,對光的本性作了總結:不論什麼光都是一種電磁波,但各種光的波長是不相同的。波長在400---760納米(1納米=10-9 米)之間就是一般的可見光,波長小於400納米的光,叫紫外光或紫外線,是不可見光,X射線是一種波長比紫外線更短的光,只有可見光波長的萬分之一,它也是不可見光。可見光只能穿透下班等透明體,X卻能穿透不透明的物體。  為什麼用X射線透過人體,會在螢屏上顯示出骨頭的影子來?原來,對於由較輕原子組成的物質,如肌肉等,X射線透過時很少有所減弱。
  • 科學家利用超高亮度X射線對細胞膜和細胞內的蛋白質進行3-D成像
    超高亮度x射線顯示,在一個與鉺一起培養的表達鑭系元素結合標記的大腸桿菌細胞中,鉺(黃色)和鋅(紅色)的濃度。通訊作者說:「在結構生物學界,科學家們使用X射線晶體學和低溫電子顯微鏡等技術來了解蛋白質的精確結構並推斷其功能,但我們不了解它們在細胞中的功能。」 NSLS-II科學家麗莎·米勒(Lisa Miller)說:「如果您正在研究一種特定的疾病,則需要知道某種蛋白質是否在錯誤的位置起作用或根本不起作用。」
  • 當LIGA技術與光柵法X射線 相襯成像相遇
    x射線光刻(Lithographie由於同步輻射設備KARA(原ANKA)提供的平行x射線束,可確保高縱橫比和光滑的側壁。因此LIGA工藝製造的微結構聚合物和金屬零件在x射線光學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包括在在科研機構和工業領域
  • X射線探傷原理詳解
    X射線探傷原理詳解 X射線探傷原理 通過實踐證明:X射線探傷應用在生產過程中,作為先進的檢測手段為產品品質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使現場檢測從外觀目視提升到了內部探傷微觀檢測,使我公司的產品品質進人新的階段
  • 科學家利用空心雷射產生更強X射線
    一份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和史丹福大學合作的研究發現,在電子組的外面套上一圈空心雷射束,能夠產生更強的X射線。科學家將電子組壓縮並加速至接近光速,再施加磁場,產生X射線。研究者發現,當電子組的形狀為長條且光滑,像一個美式足球的時候最穩定,產生的X射線適合高解析度成像。可是由於真空中產生的電子互相排斥,使電子組變短且不均勻,「像帶刺的癟了氣的足球」。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SLAC科學家卡爾巴霍(Sergio Carbajo)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在電子組的外面套上一圈空心的雷射束。
  • 德國天文學家繪製最新X射線全天巡天圖像
    (原標題:德國天文學家繪製最新X射線全天巡天圖像)
  • 「x射線」下的宇宙新地圖是怎麼樣的?
    先一起來看一看這個炙熱而充滿活力的宇宙吧新宇宙地圖近日,德國和俄羅斯的一架太空望遠鏡獲得了一幅用x射線追蹤太空的全新宇宙地圖「實際上,這與60年前整個x射線天文學歷史中探測到的數字差不多。在僅僅六個月的時間裡,我們基本上已經將已知的來源翻了一遍,」德國加興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MPE)高能天體物理小組的負責人Kirpal Nandra說「這些數據確實令人震驚,我認為我們正在做的將徹底改變x射線天文學。」
  • X射線及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
    X射線是由於原子中的電子在能量相差懸殊的兩個能級之間的躍遷而產生的粒子流,是波長介於紫外線和γ射線之間的電磁輻射。其波長很短約介於0.01~100埃之間。由德國物理學家W.K.倫琴於1895年發現,故又稱倫琴射線。
  • 科學家利用eROSITA X射線望遠鏡的數據繪製前所未見的宇宙全天空圖像
    這是德國和俄羅斯聯合開展的「光譜—倫琴—伽馬」(SRG)任務的eROSITA X射線望遠鏡的傑作,並承諾從其360度的儀器中看到最深的天空。eROSITA於近一年前發射,並進入拉格朗日L2點軌道。它配備了7個相同的鏡面模塊,將X射線光子導入定製的相機。其結果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詳細的天空視圖,雖然不一定是一個迅速的視圖。
  • 光學「鑷子」與X射線結合,可分析液體中的晶體!
    利用相干x射線衍射技術,科學家可以高精度地測量納米晶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應變。然而,進行這樣的測量需要精確控制微小晶體相對於入射x射線的位置和角度。傳統上,這意味著將晶體粘在表面上,從而使晶體變形,而改變其結構,並可能影響反應活性。阿貢傑出研究員琳達楊(Linda Young)表示:用光學鑷子,可以捕捉到溶液中單個粒子的原始狀態,並觀察它的結構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