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世」百年的植物再現身 上一次被採集記錄已是1912年

2021-01-10 中國日報網

「隱世」百年的植物再次現身 上一次被採集記錄已是1912年

新知

毛 萍 陶玉祥 本報記者 盛 利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生物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聯合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及廣西植物研究所發現了一種「隱世」百年的植物物種Aeschynanthus monetaria,並為其首次擬定中文名——貝葉芒毛苣苔。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植物分類》上。

「該物種於1912年被採集記錄後,一直消失在世界植物學家的視野裡,這是其在百年後重新由我國科學家發現並補充描述,並且首次被證實只存在於我國西藏自治區的墨脫縣境內。」植物分類學專家介紹,該發現為我國喜馬拉雅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新資料,也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的重要成果之一。

與眾不同,百年之後它被重新發現

成都生物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森林與灌叢生態系統專題科考人員,在整理近年來藏東南地區野外考察的植物標本過程中,發現一株採集於中國墨脫縣雅魯藏布江沿岸溼潤森林中附生於枯木的芒毛苣苔「與眾不同」。科考人員表示,這株特殊的芒毛苣苔屬於小葉類型的附生亞灌木,花梗、萼片、花冠等器官覆蓋有短腺毛,花色鮮豔,花冠長約4釐米,花量較多,從乾枯的樹枝上下垂,在茂密的季雨林裡格外顯眼。

「芒毛苣苔屬是苦苣苔科的一個獨特的屬,約包含140—160種,主要分布於東喜馬拉雅山脈到東南亞,一直到印度尼西亞。」該人員介紹,《中國植物志》記載有大約34種,印度記載有大約26種,泛喜馬拉雅植物名錄記載有32種,在這個屬中,大部分種類是附生在溼潤森林大樹上或石頭上的亞灌木。

研究人員在查閱資料過程中發現,以往出版的中國苦苣苔科所有資料中,均沒有對該種進行任何記錄和描述,包括《中國植物志》《中國高等植物》,以及有關東喜馬拉雅地區的植物區系資料如《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區維管束植物區系》《雅魯藏布大峽灣河谷地區種子植物》《西藏植物志》等。

發現該物種與國內已經記錄的所有芒毛苣苔種類均不符合後,研究人員又將搜尋視野擴大到全球尺度上,在國際範圍內僅找到兩份標本,所記錄的採集時間均在100年以前,並且其中僅1份能公開獲取影像資料。通過存放在英國倫敦邱園標本館的指定模式標本,他們發現在東喜馬拉雅地區新採集的這份標本在形態特徵上可以完美匹配。

上戶口,它有了名字和準確的籍貫

為了更準確地鑑定和評估該物種未來的保護狀況,研究人員根據考察時記錄的原始影像資料和新採集的標本,補充了物種描述,還討論了該物種採集時的原始記錄及其拉丁命名問題。經過了科考調查、檢索比對、形態鑑定等各項嚴謹的環節,這個物種現世百年來,終於有一個中文名字了。根據其葉片形狀和拉丁名詞義,研究人員為其首次擬定中文名為貝葉芒毛苣苔。

有了「名字」,上戶口的時候「籍貫」一欄也需要填寫。因此,關於貝葉芒毛苣苔,還有一個不得不釐清的關鍵問題——分布地問題。

由成都生物所科考人員最新採集的標本,是在2015年10月對墨脫縣背崩鄉海拔300—800米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帶的季雨林考察中發現的。值得注意的是,100年前的兩份標本採集地,一份記錄採集於羅龍(Rotung),一份記錄為仁更(Rengging),這兩個地方目前均屬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墨脫縣,而不是原記錄的印度。

「綜合目前的資料可以確定的是,貝葉芒毛苣苔分布且僅分布在中國西藏東南部墨脫縣。」研究人員表示,此前由於針對該區域的物種基礎資料匱乏,對貝葉芒毛苣苔未查證到更多的資料,此次植物標本整理發現避免了長期以來我國對分布於墨脫縣的該物種沒有數據而無法進行評估的尷尬,也改寫了之前對該物種產地的錯誤界定。

截至目前,全球共有貝葉芒毛苣苔4份標本,其中兩份最新採集的分別保存在成都生物所標本館和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標本館。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消失」百年的物種再次被成都科研人員發現 這次,它拿回了自己的中國「戶籍」
    《Phytotaxa》上刊發論文,發表了一種隱世百年後再次被發現的植物物種「Aeschynanthus monetaria」,科考人員也為其首次擬定中文名貝葉芒毛苣苔。據悉,該物種於1912年被採集記錄後一直「消失」在世界植物學家的視野裡。這是該物種在百年後重新由我國科學家發現並補充描述,並且首次證實只存在於我國西藏自治區的墨脫縣境內,糾正了產印度的錯誤記錄。
  • 卵圓報春苣苔——我國植物分類學史上有記錄的第一份植物標本採集...
    近日,上海植物園陰生植物展上展出了一株小巧可愛、葉片卵圓形的苦苣苔科植物——卵乍一看圓報春苣苔(Primulina rotundifolia),好像這棵植物沒有特別之處,但是講起它的歷史,可是在植物分類學史上擁有重要的意義!
  • 這種植物種植一次可收穫百年,果實長3年才能成熟,人人喜歡
    導讀:這種植物種植一次可收穫百年,果實長3年才能成熟,人人喜歡!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這植物是一種堅果樹,種植一棵就能連續收穫100年,而且果實需要在樹上生長3年才能成熟,它就是香榧,也叫做香榧子。是南方地區的一種紅豆杉科樹木,其植株非常高達而且壽命相當長,香榧樹開始掛果之後,能夠採集百年之久,這在自然界也是屬於壽星級別的樹木之一,植株高度能夠達到二十多米,鬱鬱蔥蔥,樹形優美。香榧樹除了果實能夠食用外,木材也是用途廣泛,可以製作高檔家具,所以有著極高的經濟價值,可以說是農民的搖錢樹。
  • 植物迷40多年收集萬餘份植物標本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瀕危的瓶爾小草重新現身?昨天,無錫植物愛好者鄔文祥先生的兒子鄔秉東,將父親生前用40多年收集的6000餘份植物標本,無償捐贈給南京中山植物園植物標本館,其中有十餘種新公布的植物記錄。這些標本進行消毒處理後,將上傳到「國家標本資源共享平臺」中,供國內外學者使用。
  • 鏡頭中的百年環境變遷
    新照片上,因1955年修建川藏公路時被砍伐一部分,楊樹數量減少。昔日的茶馬古道,已被寬敞的公路取代。 《百年追尋》一書通過250組連接百年時空的新老對比照片以及簡明扼要的文字,形象而真實地展示出了中國西部在百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此外,在書中,印開蒲還向讀者介紹了威爾遜在中國考察的經過,講述了西方人在中國採集植物的歷史,闡釋了中國西部何以成為世界園林的故鄉。
  • 被認為已絕種!全球最後1隻消失112年巨龜再度現身,科學家沸騰了
    滅絕百年謎團終破解!根據聯合國最新自然生態評估報告指出,人類正在加速破壞大自然,百萬種動物與植物面臨滅絕,當中許多將在數十年內絕種,生物消失的速度增快數百倍。動物星球頻道《滅絕動物大追蹤》團隊追蹤,百年來未見過的雌性費南迪納巨陸龜竟然再度現身,這消息將改變整個陸龜進化史的發展,並成為本世紀生態學上的重要突破。
  • 館藏天津丨塵封百年的植物科學畫——《科學與藝術——北疆博物院...
    館藏天津丨塵封百年的植物科學畫——《科學與藝術——北疆博物院藏植物科學畫展》開展 2019-11-15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喜見百年樹嘉卉——評《嘉卉 百年中國植物科學畫》
    這需要從存在細微差別的眾多植物個體中,精準挑選出能表達物種分類的關鍵特徵,在同一畫面上,將一個物種生活史科學性模式化地展現出來,以達到代表整個物種的目的。「如果說攝影能記錄瞬間,那麼科學繪畫記錄的是物種的永恆。」  植物科學畫的基本要求,是嚴格的科學性。
  • 世界級寬尾鳳蝶消失百年後重現四川省青城山
    晨間在山林之巔曬太陽,近午到溝渠之畔飲露水,天熱則鑽入樹林納涼……五月來臨,一種「嬌氣」的蝴蝶開始進入觀察季,而這種號稱「中國蝶類象徵」的蝴蝶,上一次在成都的採集記錄,已是百餘年前的事了。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原華西崑蟲博物館)經過調查,發現曾經於青城山地區記錄過的世界級珍稀蝶種寬尾鳳蝶,由於地震造成的生態環境改變,最近又重返了這一地區。
  • 湖南:唇形科植物「喜雨草」消失近百年後重現
    1918年8月,奧地利傳教士、植物學家韓馬迪(Handel-Mazzetti),在湖南西南部的武岡雲山,發現了一種新的唇形科植物,他將其命名為「Ombrocharis dulcis」(後被譯為「喜雨草」),並於1936年作為一個新屬、新種發表在《中國植物志要》。之後的歲月裡,這種柔弱的草,卻在人們視線裡消失,蹤跡全無。美麗的「喜雨草」,難道滅絕了嗎?
  • 地質地球所揭示近百年氣候變暖疊加在500年周期暖相位上
    由於自然氣候系統的複雜性和模擬預估的不確定性,以及人類器測溫度記錄也僅有近百年的歷史,因此要客觀地認識百年來氣候變化的過程和規律,需要從更長時間尺度的自然氣候變化歷史中去了解:數千年來的氣候冷、暖變化,是否存在百年尺度的自然周期?今天的氣候變暖,是否疊加了自然周期的變暖過程?
  • 百年開一次花的植物,果實被叫做「鳳凰蛋」,有祛痰止咳功效!
    每種植物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狀態,大部分的植物在春季的時候會開花,夏季的時候長茂密的枝葉,在秋季的時候結果子,冬季的時候就開始落葉。一年四季如此循環下去,這就是自然的規律,人也是一樣的。當然了,也有一些植物是比較例外的,因為它不會開花,也不會結果,還有的生長規律並不是這樣的
  • 世界級瀕危植物闊別40年後現身雲南,一億年前就存在地球
    你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幾乎每年都有瀕危植物或已宣告「滅絕」植物重現在雲南各大自然保護區中的喜訊。這些消息對於中國來說無疑是件好事,對於雲南而言更是一份驕傲。而就在去年12月,雲南大娘山片區和蘇典片區便發現了數量較多、保存完好、生境較為原生,且能夠自然更新的毛脈青岡和盈江青岡的野外群體(殼鬥科植物)。
  • 世界級珍稀蝶種寬尾鳳蝶 消失百年後重現成都青城山
    晨間在山林之巔曬太陽,近午到溝渠之畔飲露水,天熱則鑽入樹林納涼……五月來臨,一種「嬌氣」的蝴蝶開始進入觀察季,而這種號稱「中國蝶類象徵」的蝴蝶,上一次在成都的採集記錄,已是百餘年前的事了。  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原華西崑蟲博物館)經過調查,發現曾經於青城山地區記錄過的世界級珍稀蝶種寬尾鳳蝶,由於地震造成的生態環境改變,最近又重返了這一地區。
  • 斑葉蘭、「死亡之花」在貴州叢林現身,消失113年巨龜重新面世
    或許是時過境遷之後不適應環境,或許是人為對環境的破壞,有的生物不知為何已進入瀕危滅絕邊緣,很難再被發現了,數量也少得可憐,成為珍稀物種,而在今年有人發現一些珍稀物種反而生長在人們沒有想到的地區。,看起來十分漂亮,白色花瓣呈菱狀尖角,與其他植物花朵完全不同,除此之外,它還要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 斑葉蘭、「死亡之花」在貴州叢林現身,消失113年巨龜重新面世
    或許是時過境遷之後不適應環境,或許是人為對環境的破壞,有的生物不知為何已進入瀕危滅絕邊緣,很難再被發現了,數量也少得可憐,成為珍稀物種,而在今年有人發現一些珍稀物種反而生長在人們沒有想到的地區。
  • 這個食肉型植物消失百年重新出現:氣候變化所致
    豬籠草是一類熱帶食肉型植物,因其捕蟲籠形狀像豬籠而得名。豬籠草種類很多,但近年來許多豬籠草物種已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其中迪恩豬籠草已有百年時間未再被發現。為了深入研究豬籠草,英國植物學家斯圖爾特-麥克弗森決定前往菲律賓探險,從此走上了一條拯救豬籠草的艱難科學徵程。自兒童時起,麥克弗森就已開始對豬籠草著迷。
  • 我國發現消失108年的植物!2020年有哪些滅絕或消失的生物重現?
    根據科學報告指出,在2020年5月份的時候,自從1929年被發現以來,消失近90年的植物——枯魯杜鵑(Rhododendron adenosum)被發現了,引發了科學界的熱議,這為何會出現呢?是不是我們地球的環境保護越來越好了,當然具體的原因還不知道。
  • 雲南發現中國新記錄植物大葉可愛花
    新華社發【科技前沿】最近,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華南植物園與雲南德宏州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合作開展極小種群植物調查,過程中,科研人員在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一新亞種紫花黃藥和一中國新記錄種大葉可愛花。
  • 2020年最後一次「超級月亮」現身天宇
    圖片來源:ICphoto 圖說:5月7日,江蘇南京,2020年最後一次「超級月亮」現身天宇。圖片來源:ICphoto 圖說:當地時間5月7日,美國紐約,2020年最後一次「超級月亮」現身天宇新華社記者 白雪飛 攝 圖說:當地時間5月7日,英國倫敦,超級月亮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