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白石崖,在洛陽欒川也有一個,今天走進的是甘南夏河的白石崖,平均高3.5m,長約15km,在白石崖底部偏西處,有一可容三四人進出的溶洞,溶洞為天然形成,裡有潺潺流水,曲徑通幽,對想要探險、尋求刺激的人來說是個好地方。進洞必須由喇嘛帶領,一定要戴頭燈或者手電,不要穿太好的衣服,有的地方需要匍匐才能過去,儘量少帶東西。
原創聲明:本文由旅遊之後編輯小旅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親愛的愛旅遊的小夥伴,很高興今天給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聞,雖然你們不能跟小旅一起體驗旅行過程中激動和快樂,但是小旅會用最真實、最真情的感受,寫出更好的文章,讓你們一起來感受其中的樂趣;在合適的時間,到合適的地方去旅行,你會收穫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小旅願陪你走完這一場!
白石崖的斷崖處很像絕境長城,而且看到這個斷崖就想到盜墓筆記,總覺得此處必有大墓。後來問司機+百度發現,這裡還真挖出過各種古物。白石並不純白,可能是與草原的綠色對比而得名,白石崖東西走向,從遠處看,恰似白玉屏風,橫在半空,在藍天白雲下熠熠閃光,蔚為壯觀。站在白石崖下你不僅仰嘆大自然的剛烈雄姿,又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柔美潤澤。
白石崖就在靜默的祁連雪山腳下,一個鮮有人跡的溶洞與崖壁。我們駐足於這甘青兩省的界山下,凝視著峰巒蒼茫,蒼鷹在高空飛旋或原上低徊。它們是神山永恆的守望者,它們可以抵達人力所未至的高度與遠方。站在這樣的廣大與肅穆面前,你不能不默然低首,合十掌心,感嘆人類的渺小與生命的有限。
白石崖溶洞是一處藏區的修行洞,會去這裡的遊客非常少,門口僧人說現在只能進去500米,為了遊客的安全。如果要進洞最好穿上厚衣服,還得不怕髒,因為洞裡能夠借力的只有一根掛在牆上的麻繩,很多地方甚至需要手腳並用。阿卡一邊在前面帶路一邊指給我們看洞裡的各種神跡。
洞內深處還有一個地方的石壁上看著真像一個人的心臟,上面還有血管,摸上去光滑。出來的時候走的另一條路,有的地方要蹲著走要不然根本過不去,有的地方又要滑著慢慢下,有的地方很容易卡住,我都已經後悔單反真是個負擔,用嘴叼著背帶雙手撐著慢慢滑。這裡的溶洞值得探險,很不錯的猶如世外仙境。
據說這個洞一直能通到青海的同仁,我們能走的只是其中一段而已,中間走不動可以隨時回頭。我們回來的時候正好遇上一群當地人返程,一個個滿頭大汗氣喘籲籲,足見裡面有多難爬了。因為洞內錯綜複雜而且溼滑危險,沒有更多的照片可以給大家觀看,但是那種感覺恐怕只要去了才知道。一定是無比殊勝的因緣,才讓我飛躍半個中國,從東南海濱,深入藏區腹地,來到藏地香巴拉的甘南,與你邂逅。
白石崖/白石崖溶洞距離夏河縣城1小時左右的車程,據說是歷代活佛修行的地方,當地及周邊的藏民會來此洞靜坐或磕長頭祈求福祉。草原上兀自長出了石崖,很奇特,有氣勢。白石崖的另一側就是青海,去的時候是7月,正值雨季,天稍微有點陰,雲層挺厚,遠處的白石崖看得不夠清楚,但不久就雲開霧散,陽光下的白石崖很美,可惜在車上沒法全部拍到。
白石崖與其說它是山,不如說是一排堅實敦厚的石牆,像是上天打造的巨型城牆,為了守護這一方淨土,遠看比較巍峨壯麗,尤其是從桑科草原穿過,白石崖越來越近的感覺。白石崖原則意義上包括了白石崖寺和白石崖洞,一般都是只看了白石崖洞。白石崖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
站在白石崖下,不僅仰嘆大自然的剛烈雄姿,又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柔美潤澤。白石崖下小小的白石崖寺,來頭卻不小,依白石崖山而建,很有些氣勢,因被認定是勝樂佛祖的宮殿(類似於漢族人說的風水寶地),信仰藏傳佛教的人們在去朝拜拉薩三大寺之前,必先來白石崖寺拜佛。它是安多藏區著名的藏傳佛教修行聖地。
寺院雖然不能自給自足,卻也能構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生態圈。寺院的下方,是一個藏族的村子,典型的藏區社會形態,藏民供奉寺院,每家至少出一名男丁出家做喇嘛,寺院的傳承不斷,而寺院又反哺藏民,使得藏民的精神信仰不絕。回首望去,白石崖愈發雄俊,時光在這裡,仿佛,停止了流轉。
白石涯在甘南的甘加秘境,這裡現在是開放進入的景點,白石崖在甘加的意義不單純是給草原帶來視覺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從巖洞裡流出來的泉水,是甘加的命脈,孕育了這片遼闊美麗的風水寶地。也不知道這山泉流了幾百年!白石崖並不白,為什麼有了這個名字呢?或許是某個冬日素白如雪,佇立在石崖前的某個人,又莫名得感慨萬千吧?或許,白石崖之所以叫「白」是因為和碧綠的草原相比較。
今天小旅就給大家先分享到這裡,如果還有其他不一樣的看法請大家在評論區說出來,我會很認真的回覆你們,再次感謝那些喜歡小旅文章的小夥伴,小旅會繼續努力給大家分享更優質的旅行作品,下一期將帶大家走進更神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