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微山縣建南四湖水生植物繁育基地 近100種植物

2020-11-26 中國園林網

中國園林網6月9日消息:微山縣在微山湖國家溼地公園恢復重建區規劃建設了南四湖水生植物繁育基地,佔地面積300畝,分沉水植物帶區、浮水植物區、挺水植物區、溼生植物區,集中了近100種溼地植物。

南四湖是我國淮河以北地區面積最大、結構完整的內陸大型淡水草型湖泊,是中國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山東省的「生態寶庫」。京杭運河穿湖而過,使南四湖成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調水通道和調蓄區。南四湖最大庫容量47.31億立方米,佔山東省淡水儲量的45%。南四湖東、北、西三面直接入湖河流53條。其中,湖東33條,湖西20條。南四湖區動植物種類豐富多樣,有維管植物l08科333屬,539種。其中蘆葦、蓮藕、芡實、菱角等水生植物103種。維管植物中有國家I、Ⅱ級保護植物6種。

該基地的建成不僅可集中展示湖區維管植物,為公眾提供認識、了解溼地植物的場所,也為水生經濟植物的人工種植提供了科研基地,對探索研究水生經濟植物的人工利用,溼地保護與合理利用模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推薦閱讀:

深圳:5000株多肉植物入境在皇崗口岸被截

綠色植物越來越俏 只因夏日來臨

上海植物園 最迷人的風情

河南:損毀綠化帶內植物被罰

(來源:濟寧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千頃翠荷、鳥鳴魚遊,「醬油湖」變清了——清波蕩漾南四湖
    黃河口是東方白鸛的重要繁育地,東營被譽為「東方白鸛之鄉」。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造紙廠、各種小作坊式的化工廠圍湖而建,給群眾帶來了收入,卻也帶來了汙染。「那時候大家環保意識匱乏,基本上村村冒煙、村村淌廢水。」史業明說,造紙廠、化工廠的排汙管道裡黃色的、黑色的汙水,沒經過處理就全流進了南四湖。  清澈的湖水變成了醬油色,魚死了,水草枯萎了,鳥兒也沒了,湖水臭氣燻天。「我養的魚也都死了,損失慘重。」
  • 43秒|南四湖冬季人工增殖放流 1200多萬尾魚苗入湖安家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3日訊 近日,在山東濟寧,2020年秋冬季南四湖漁業資源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在南四湖放流點開展。1200多萬尾鰱鱅魚、草魚和微山湖四鼻鯉魚等優質魚苗入湖安家。自2005年開始,微山縣已連續15年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 南京培育了一批新水生植物
    &nbsp&nbsp&nbsp&nbsp紫金山/金陵晚報訊(記者於飛)南京水系發達,河道特別多,然而,南京常用水生植物多為黃菖蒲、水蠟燭、蘆葦、千屈菜、睡蓮等20多種,水生植物種類不夠多,水體景觀不夠豐富。
  • 青島嶗山發現18種野生珍稀瀕危植物 建兩處繁育基地
    標本室溫溼度都嚴格控制  「我們從2012年底開始標本製作工作,今年算是正式給它們建了個家。」15日,嶗山區農林局林業綜合服務中心呂主任說,這裡共有標本336個,做這些標本差不多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它們大多為植物的枝葉,每個標本上都貼有名字、種類、採集地點和時間。  據介紹,剛採集來的植物水分較大,製作標本的第一步就是吸水,同時要不斷「翻身」以防發黴。
  • 世界上最完整的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在吐魯番建成
    原標題:世界上最完整的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在吐魯番建成 世界上最完整的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在吐魯番建成 引種保存700種植物類群 18日,記者從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獲悉,由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啟動的「乾旱荒漠區植物資源遷地保育研究及其生態建設應用
  • 新疆:建成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
    這意味著經過30多年的努力,中科院基層科研人員終於在中科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建成世界上較為完整的溫帶荒漠植物保育基地,這也是國內乾旱區生物種質資源的保育基地,這裡不僅引種保存了700種植物類群,還將紅柳、梭梭等適宜在乾旱區生存的植物引種到非洲的尚比亞、奈及利亞和中亞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和地區。
  • 北方第一大淡水湖,這裡的山東有多野?
    中間一道攔湖大壩,像是一條繩索,把這個大湖紮成了蝴蝶結狀,又像是山東的「領結」。▲ 枯水期的南四湖(微山湖),豐水期的輪廓清晰可見。圖/NASA微山湖,在地理學家那裡更多地被稱為「南四湖」,分別是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四個湖之間沒有明顯界限,水面連成一片,其中微山湖面積最大,所以南四湖也泛稱為「微山湖」。
  • 園林栽培繁育師彭春華馴化繁育了500多種植物 為廈門園林添綠添彩
    從業者的使命是精心照顧外來的植物品種,使其適應廈門的水土,之後順利走出實驗室「溫室」,到公共綠地、道路「上崗」。這群人就是園林栽培繁育師。  彭春華就是其中一員,現擔任植物園栽培繁育班班長。從1999年來廈至今,他已先後成功馴化繁育500多種、約10萬株新優植物,為廈門園林添綠添彩。今年,彭春華榮獲「廈門市勞動模範」的榮譽。
  • 陝西:近5年來人工繁育大熊貓32隻 成為世界第三大大熊貓繁育基地
    新華社西安12月2日電(記者劉彤)記者從陝西省林業局了解到,過去5年,陝西人工繁育大熊貓32隻,成為世界第三大大熊貓繁育基地。陝西省林業局局長黨雙忍說,陝西生物多樣性豐富,其中陸生脊椎野生動物達791種、種子植物達4400餘種。
  • 全國人大代表莫照蘭:支持山東建中國南極磷蝦漁業開發中心
    3月6日下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媒體開放日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莫照蘭圍繞政府工作報告相關內容,並結合自身研究領域發言。她建議打造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等作用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同時支持山東建立中國南極磷蝦漁業開發中心。
  • 山東省濟寧市2021年1月最新擬在建重點工程項目匯總
    據找甲方項目網統計山東省濟寧市2021年1月,累計約有50個擬在建項目陸續發布了最新動態,項目動態清單如下表:1. 濟寧海螺320萬噸石灰石階梯利用新材料項目2. 山東海煉新能源有限公司工程機械車輛潤滑油、工業潤滑油、防凍液(二期)項目3. 山東水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新建拿地30-40畝項目4.
  • 水生植物,清涼美景不可或缺的「花花世界」
    攝影/吳雙中國:世界名貴水生花卉的原產國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氣候和地理類型複雜多樣,湖泊、江河、水庫等各種類型的水體星羅棋布,孕育出豐富多彩的水生植物家族。我國有70 餘科200 餘屬約500 多種水生植物,佔世界水生植物種類的1/10,是世界上水生植物種類較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許多重要的水生植物和名貴水生花卉的原產國和栽培中心。
  • 走進北京天敵昆蟲繁育基地
    三十多年來,由繁育廠升級為繁育基地,由單一赤眼蜂繁育擴展到10種寄生性、捕食性天敵昆蟲繁育,由人工生產發展到機械化生產,北京市有害生物天敵昆蟲繁育與應用走向了專業化、標準化、機械化、商品化的發展之路。  近日,記者走進了北京市密雲縣的北京天敵昆蟲繁育基地。北京天敵昆蟲繁育基地的前身是成立於1976年的密雲縣植保站赤眼蜂繁育廠。
  • 「檔案中心」檔案中心組織參觀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
    11月21日上午,檔案中心組織幹部職工乘船前往火燒嶼中華白海豚救護繁育基地參觀,與珍稀海洋生物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一行人首先來到海豚繁育館參觀。中華白海豚是廈門的城市名片,是廈門唯一一種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保育難度極大。該科普館是我國第一座以中華白海豚為主題的科普展館,珍藏有中華白海豚、中華鱘、文昌魚等珍稀物種實體標本近百件。在科普館裡大家更詳實地學習「海上國寶」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現狀和相關知識,進一步了解了海豚的生活習性。
  • 淮濱:建成全國最大的落羽杉苗木繁育基地
    該縣林業局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從著力改善全縣林種樹種結構入手,為緩解優質林木種苗緊缺現狀,於2013年開始,籌資600萬元在縣苗圃場重新引進落羽杉原種,開展種籽繁育落羽杉苗木試驗,2016年先後移栽一年生落羽杉苗木392萬株650畝,三年生落羽杉苗木150畝,籽播苗70畝。
  • 洪新夏:水生植物也要特色化轉變
    作者:何光群 天氣慢慢熱起來了,水生植物的關注度又開始映入人們的視野,據我們的跟蹤了解,這幾年市場對水生植物的需求量是很大的,早期我們也對杭州景陽綠化園藝經理洪新夏做過話題性的採訪,聽聽他是如何看待水生植物這塊市場的。
  • 人工繁育幼海馬亮相青島「中國藍谷」
    3月3日,青島超然海洋科技公司人工繁育的幼海馬在水中暢遊。2015年9月,位於山東青島即墨市中國藍谷核心區的青島超然海洋科技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突破海馬養殖中的疾病難題,成功實現海馬的人工繁育。目前,青島超然已建立研發中心,進行中國大海馬與美國線紋海馬的雜交實驗,以提升人工繁育品質,實現產業化養殖。海馬是一種由雄性繁育後代的水生動物,人工繁育難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