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銳
赤眼蜂,一種不到1毫米的寄生性微小昆蟲,個頭雖小,卻是生物防治技術應用的「寵兒」。三十多年來,由繁育廠升級為繁育基地,由單一赤眼蜂繁育擴展到10種寄生性、捕食性天敵昆蟲繁育,由人工生產發展到機械化生產,北京市有害生物天敵昆蟲繁育與應用走向了專業化、標準化、機械化、商品化的發展之路。
近日,記者走進了北京市密雲縣的北京天敵昆蟲繁育基地。北京天敵昆蟲繁育基地的前身是成立於1976年的密雲縣植保站赤眼蜂繁育廠。2009年開始,通過升級改造變身為專業的天敵昆蟲繁育基地,是北京市生物防治技術推廣和應用的重要展示「窗口」。2011年,基地集成北京地區資源,自主設計、集成、組裝了一條赤眼蜂工廠化繁育生產線,使得北京市天敵昆蟲繁育機械化程度有了長足進步。
赤眼蜂屬於膜翅目赤眼蜂屬的一種寄生性昆蟲,成蟲體長0.5毫米-0.8毫米,我國已知赤眼蜂屬的種類有15種左右,其中已用於工廠化繁育的有四五種。由於赤眼蜂可寄生玉米螟、桃蛀螟、棉鈴蟲、斜紋夜蛾和地老虎等鱗翅目害蟲的卵,因而在世界範圍是這些害蟲生物防治的主要載體。北京市植保站生物防治科科長郭喜紅介紹,赤眼蜂繁育由種蜂採集、儲備柞蠶繭、暖繭育蛾、精選獲得新鮮的寄主卵、種蜂擴繁、治蟲蜂寄主卵包裝等工序組成。在基地的羽化車間,記者看到在鋼架上懸掛著一個個像紗窗一樣的鋼絲網,網格裡整齊地擺放著蠶繭。密雲縣植保站站長、基地負責人王景峰說:「這是我們研製的暖繭育蛾床,鋼絲網裡放的是柞蠶繭。以前育蛾都是人工完成,挑選柞蠶繭、挑蛾都是人工一個個分揀,工作量大,蛾的質量也受人為因素的影響。現在採用立體式育蛾,加上兩層鋼絲網,柞蠶繭在中間,育蛾期受人為因素影響少的多。而且生成蛾後,蛾自己就掛在鋼絲網上,用機械一次性收集,省事多了,可以提高80倍的功效,羽化率也提高了近20%。」
郭喜紅介紹說,赤眼蜂繁育是一個工序複雜、技術含量高的工作。今年的赤眼蜂繁育從去年就開始了。從去年9月份田間採集種蜂到今年4月份開始擴繁,再到7月-9月成為商品蜂,幾乎要用一年的時間。「今年我們的繁育目標是200億隻,主要工作都集中在這兩個月,以前純手工操作是完成不了這麼大的量,升級改造設備、技術應用,實現標準化、機械化生產是必然趨勢。」作為歷時四年自主研發的赤眼蜂繁育生產線,是包括離心機、擠卵機、洗卵機、卵精選機、打孔包裝機在內的12種、1400多臺套的機械設計、技術應用、工序嚴整的「集合體」,其中申報的專利就有十餘項,而最讓基地自豪的是活體昆蟲包裝機。在包裝車間,記者看到了包裝完的一小袋赤眼蜂寄主卵。密雲縣植保站副站長、基地技術負責人李清波介紹說,以前包裝是靠手工,每袋裡裝多少全憑操作人員的感覺,非常不準確。現在,商品蜂包裝全靠機械操作,電腦控制包裝袋內商品蜂的數量,包裝精度大了,包裝量可調,省工省時,避免了人對商品蜂包裝的影響。「赤眼蜂繁育是『幾何倍數』的繁育。我們只需要採集到1萬隻種蜂,經過六代繁育,就能實現200億隻的繁育目標。」
密雲縣植保站書記張永華說:「可別小看這個6釐米長、5釐米寬的小袋,裡面裝著180粒的赤眼蜂寄生卵,1萬頭赤眼蜂,可以用於1畝地玉米或半畝地板慄的玉米螟、桃蛀螟、棉鈴蟲的防治。」目前,一袋商品蜂價格是3元,包括生產成本、技術成本、釋放及後期跟蹤服務,全部由北京市財政補貼。
北京市天敵擴繁生產有密雲縣和延慶縣兩個天敵繁育基地,密雲基地以擴繁赤眼蜂類、周氏齧小蜂等寄生性天敵為主,延慶以生產捕食蟎、瓢蟲等捕食性天敵為主。經過改擴建,依託兩個天敵繁育基地,北京市在生物防治方面基本實現了天敵產品規模化繁育與應用。經過三十多年的經驗積累、技術研究、設施升級改造,北京市生物防治在天敵昆蟲繁育與應用方面走向了的專業化、標準化、機械化、商品化的發展思路。
北京市天敵昆蟲繁育專業技術能力也進一步增強,目前已掌握2大類10種天敵昆蟲的產業化繁育技術。天敵產品的標準化、商品化方面成效突出,實現了天敵昆蟲的由人工生產向機械化生產的過渡;逐步形成了一批天敵昆蟲的生產繁育、商品化包裝、貯運、應用等技術規範和標準;強化天敵產品的商品化屬性,註冊了天敵商標,開展了部分天敵品種的農藥登記工作。目前,北京市在現有條件下已具備了150億頭赤眼蜂、200億頭周氏齧小蜂、5000萬頭異色瓢蟲、1億頭捕食蟎的繁育能力,可服務北京市150萬畝次玉米害蟲玉米螟、山區5萬畝板慄害蟲桃蛀螟、20萬株林木害蟲美國白蛾、部分保護地蔬菜害蟲蚜蟲、棉鈴蟲與紅蜘蛛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