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玉米衛士」赤眼蜂 工廠能量產
本報記者探訪北京市天敵繁育基地 揭秘赤眼蜂自動化生產全過程
近日降雨連連,京郊玉米地裡又到了病蟲害易發時節。噴農藥,那都是過去的事了,現在的主流是綠色防控,比如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不可思議的是,被稱為「玉米衛士」的赤眼蜂竟然能在工廠裡批量生產。日前,北京晨報記者走進位於密雲區河南寨鎮的北京市天敵繁育基地,探秘赤眼蜂自動化生產全過程。
一袋蟲卵能管一畝地
這兩天,密雲區河南寨鎮平頭村經濟合作社僱來了一群「天兵天將」——赤眼蜂,專門對付玉米田裡為非作歹的玉米螟。身穿綠色工作服的技術員小心地把一片尺把長的玉米葉翻了一下,露出顏色略淺的背面。她拿出一個感冒衝劑大小的白色小袋,上面有一排芝麻大小的孔隙,把一根牙籤從孔中穿進去,仔細地別在了玉米葉片的背面(如圖)。
「袋子裡是赤眼蜂的蟲卵,專門對付玉米螟。」北京市益環天敵農業技術服務公司高級農藝師張寧告訴北京晨報記者,赤眼蜂是一種卵寄生蜂,雌性成蜂喜歡將卵產在害蟲卵內,在害蟲卵內孵化成幼蟲,並以害蟲卵液為營養,從而破壞害蟲卵的發育進程。當幼蟲發育為成蜂后,赤眼蜂咬破害蟲卵殼羽化,再去尋找新的害蟲卵寄生,往返循環,從而將害蟲消滅在卵期,達到防治害蟲的目的。「每畝放一袋就夠了,能產出1萬隻赤眼蜂。」張寧說。
柞蠶當赤眼蜂「產房」
讓人意外的是,裝在紙袋裡的赤眼蜂蟲卵竟然是工廠生產出來的。在位於河南寨鎮的北京市天敵繁育基地的羽化車間,一排排豎放的「產床上」掛滿了柞蠶繭,雌蠶蛾已經結束產卵,為大量繁殖赤眼蜂做好準備。
張寧說,通常情況下,赤眼蜂喜歡寄生玉米螟卵,但如果等玉米螟產下卵,那蟲害就大面積爆發了。「根據赤眼蜂的這種系列繁殖特性,我們把目光投到了個頭大、營養豐富、容易得到的柞蠶卵的柞蠶身上,作為赤眼蜂的『產房』。」經過後續幾道生產工序,「天敵」就製成了。在機器的轟鳴聲中,一粒粒白色的卵被裝進特製的紙袋,按照訂單打包裝箱,被運往目的地。
年產蟲卵300億頭
玉米是本市第一大種植作物,玉米螟作為玉米的主要蟲害之一,會造成玉米減產、降低品質。近幾年,市農業局植保站通過科技攻關和自主創新,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技術體系,目前已實現赤眼蜂的自動化、產業化繁育。在天敵繁育基地組裝的這條赤眼蜂自動化繁育生產線,使生產效率提高了50倍,年生產能力達300億頭,在滿足本市玉米農田的農藥減量控害的同時,產品還遠銷天津、河北、山東、上海、廣西等9個省市。
市農業局植保站糧經科科長董傑介紹說,2015年,北京市針對二代玉米螟統一開展釋放赤眼蜂工作,全市防治面積80.82萬畝,共釋放赤眼蜂92.5億頭,基本實現全市全覆蓋,有效控制了玉米螟危害。據統計,利用此項技術共節省化學農藥202噸,今年,本市將在京郊繼續推廣應用以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為核心的玉米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體系,進一步保障農田生態環境安全。
北京晨報記者 肖丹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