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
天敵防控的秘密
蒲江縣壽安鎮馬南村,距離成都市區約60公裡,看似與一般的村莊並沒有太大差別,卻隱藏著一個「秘密」——這裡有中西部地區首家天敵工廠,每年可生產20億頭赤眼蜂、90億頭捕食蟎。
「我們專門生產吃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昆蟲,達到以蟲治蟲的目的。」11月26日上午,四川天敵工廠項目的承擔單位——四川省衛農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衛農」)總經理艾攀告訴記者。
天敵工廠怎麼生產天敵昆蟲?天敵昆蟲對農業生產有什麼作用?市場前景怎麼樣?記者實地一探究竟。
本報記者 張明海
A以蟲治蟲
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學防治,可減少農藥的使用
什麼是天敵工廠?這還得從天敵昆蟲說起。
「天敵昆蟲是一類寄生或捕食其它昆蟲的昆蟲,它們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對某些害蟲發生、成災起著制約作用,有利於生態系統平衡和穩定。」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鄭禮介紹。
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植物保護站站長尹勇介紹,天敵工廠專門生產天敵昆蟲,比如稻螟赤眼蜂(簡稱赤眼蜂)、巴氏鈍綏蟎(俗稱捕食蟎)、麗蚜小蜂、瓢蟲等。
以生物防治中應用最廣泛的天敵昆蟲明星——赤眼蜂為例,其對水稻二化螟等鱗翅目害蟲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由於寄生的是害蟲卵塊,赤眼蜂防治害蟲的效果非常顯著——害蟲還沒孵化出來,就已經被赤眼蜂的幼蟲吃掉了。」艾攀介紹說。
天敵工廠在歐美發達國家發展多年。鄭禮介紹,目前,全球約有500家商業化天敵公司,生產的天敵種類達350種。成立於1967年的荷蘭科伯特生物系統有限公司(Koppert)是最大的天敵公司,年銷售額16億元人民幣。
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2007-2016年統計,我國依賴化學殺蟲劑控制作物害蟲仍佔90%左右。殺蟲劑使用量大,用藥次數多,既汙染環境,殺傷天敵,同時也導致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害蟲抗藥性提高等。
在尹勇看來,以蟲治蟲,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學防治是大勢所趨。大量使用農藥,農業生態系統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對農產品質量和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推廣天敵防控技術,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對過量使用農藥的『糾偏』,對推動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使用天敵防控技術,會不會導致農作物減產?尹勇給予否定,「天敵防治效果與化學防治相當,不但不會影響農作物產量,反而可增加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但同時,四川衛農天敵工廠科研人員張晨強調,天敵防治也有兩面性,在可控範圍內能夠達到理想效果,若超出控制範圍也可能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副作用,「為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我們會對田間害蟲進行抽樣調查,釋放定量天敵。同時,生態系統具有自身調節能力,一定程度內可自行恢復」。
B工廠什麼樣
從野外採集天敵,恆溫恆溼繁育
11月26日,記者走進3500平方米的天敵工廠廠區,米蛾飼養車間、赤眼蜂接種車間、捕食蟎飼養車間、包裝車間、冷藏庫、食料消毒間、保種室等一應俱全,科研人員在這裡完成從培育、接種、擴繁、包裝到冷藏的整個過程。
盧林是天敵工廠的一名科研人員,主要負責對天敵進行採集、鑑定、保種、培養和釋放。「我們用的都是適應本地農業生態系統的天敵,天敵種源都是從野外採集回來的。」盧林介紹,以赤眼蜂為例,每年5月至10月是最適合採集赤眼蜂的旺季,「這種蜂只有約0.6毫米長,肉眼一般看不到,只能用顯微鏡觀察」。
「我們一般用兩種方式來採集赤眼蜂。」盧林介紹,一種是利用放在田間的卵卡為赤眼蜂提供寄生環境來誘集赤眼蜂,一種是直接在田裡收集螟蟲卵塊——赤眼蜂就寄生在這些螟蟲的卵塊內。
採集回來,就進行室內擴繁。「我們為赤眼蜂這樣的天敵昆蟲提供恆溫恆溼的繁育條件。赤眼蜂的繁殖速度很快,繁育一代僅需 10天,並且每一頭交配的雌蜂會產30多粒卵。」尹勇把這一過程形象地稱為「飼養大熊貓寶寶」,「大熊貓本是野生物種,因為數量稀少,我們通過人工繁殖增加大熊貓種群數量,再把它放歸野外。擴繁天敵也是如此」。
談起建立天敵工廠的經過,艾攀印象深刻。「2015年全省植保學會開會期間,植保專家提出,沿海和東北地區已經有天敵工廠,但中西部尚屬空白,這讓我非常觸動。考察了國內其他地區的天敵工廠和科研院所後,我們覺得在川建天敵工廠勢在必行。」
尹勇介紹,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全國動植物保護工程能力提升項目規劃」,擬在四川、北京和山東建設3個天敵工廠。在川天敵工廠項目累計投入近3000萬元,其中國家發改委和農業農村部提供600萬元支持資金,四川衛農自籌資金超過2000萬元。工廠引進中國昆蟲學會生物防治專業委員會委員、吉林農業大學研究員臧連生,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研究員張格成等專家作為首席科技顧問,並與四川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開展充分的校企、院企合作,目前已達20億頭赤眼蜂、90億頭捕食蟎的年生產能力。
C如何投放
冷鏈物流運到投放地,把天敵與食料混合投入田間
採用天敵防控,綿陽市安州區國峰金穗糧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唐代兵,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唐代兵種植了2000畝左右的稻田,加上其他成員,合作社一共有3000多畝水稻,採取稻鴨共作模式,不能打農藥,「打了農藥,鴨子遭不住。」
今年7月,唐代兵聯繫四川衛農,用200畝來做天敵生物防控試驗。「我們把試驗田塊和普通田塊進行了對比,發現用了天敵防控的田塊,水稻二代螟蟲發生比例很低,鴨子的生長也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唐代兵表示,今年該合作社將把天敵防控推廣到3000畝稻田。
唐代兵使用的赤眼蜂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我們投放一個產品前都會進行兩至三年的試驗,技術成熟之後再進行工廠化生產,然後投放市場。」艾攀介紹,目前工廠已經推出赤眼蜂、捕食蟎兩個主打產品,前者主要用在水稻螟蟲防治,後者主要用在柑橘、茶葉、獼猴桃、草莓等經濟作物的紅蜘蛛防治,「我們正在米易等地進行麗蚜小蜂、瓢蟲等天敵昆蟲的試驗示範,爭取明年投入市場。」
這些天敵昆蟲是如何投放的?「天敵孵化的時間一般都很快,需要儘快投放到田間地頭。這也是為何外地的天敵不一定適應本地生態環境、難以大面積推廣的原因。」艾攀介紹,公司配備了兩臺冷鏈物流車,「通過冷鏈運輸天敵昆蟲蟲卵,目前全國只有我們做到了。」從工廠到田間,36個小時內可以到達省內任何投放地。
在具體投放時如何操作?「都是把天敵與天敵食料混在一起投放。對於赤眼蜂,是用植保無人機投放裝有蟲卵的釋放球;捕食蟎是袋裝的,直接灑在作物表面。」盧林說,一般來講,一畝水稻投放3個赤眼蜂釋放球,將會孵化超過1萬頭赤眼蜂,整個生長季投放3次,成本共50元左右;一畝茶園投放50袋捕食蟎,每袋不低於1500頭,成本在150元左右。
投放也有技術要求。「最好在害蟲發生高峰期釋放,這就需要當地植保站準確預測蟲害發生和防治時間。」艾攀表示。
D防控前景
成本較高但提質明顯,需政府引導和市場化推動
「天敵防控成本要比化學防治高一些,一般畝均高20%-30%。」尹勇向記者介紹,同時反問:「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種植戶願意使用天敵防控技術呢?」
尹勇分析,表面上看天敵防控成本要高一些,但是與化學防治相比,具有持續控害的作用,連續開展天敵防控兩三年後,害蟲發生逐年減輕,從這個角度來講,實際成本並不高。另一方面,天敵防控帶來良好的產出效應,「主要體現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升上,農藥用少了,農產品安全了,售價也就上去了。因此種植戶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
蒲江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富程介紹,今年該縣天敵防控的應用效果明顯,「有家企業使用天敵防控技術,砂糖桔還沒有上市就被超市預定了,地頭價賣到6元/斤,比一般的砂糖桔價格高一倍。」
但目前,我省包括天敵防控技術在內的生物防控只佔病蟲防治面積的10%左右,全國情況也不樂觀。鄭禮介紹:「我國天敵產業化進展迅速,企業已有20多家,大多脫胎於科研單位,但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資金缺乏、產業化水平低,總體處於起步階段。」
推動天敵工廠可持續發展,尹勇表示,政府和市場的引導缺一不可。
鄭禮介紹,吉林省已連續十幾年通過政府採購方式,購買赤眼蜂;北京則從2017年開始,每年投入3000萬元財政資金,補貼使用天敵、授粉昆蟲產品的農業主體。
尹勇介紹,明年開始,四川將啟動生物防治替代化學防治戰略。「我們將圍繞『10+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以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為重點,開展生物防治替代化學防治示範,對包括天敵投入在內的生物防治給予一定補貼。」
蒲江縣因距離天敵工廠較近,推廣更為積極。「我們今年以政府購買的方式進行了1萬畝以上柑橘、茶葉和獼猴桃的天敵防控示範推廣,明年將進一步擴大範圍。」
市場化推動也要跟上。「光靠政府補貼是不行的,政府引導只能是示範性的,更多還是要靠企業去拓展。」尹勇表示。
作為中西部首家天敵生產企業,艾攀介紹,經過市場檢驗,工廠的信心更足了,目前已在成都、綿陽、南充、宜賓、自貢、瀘州等地推廣包括天敵防控技術在內的社會化服務7萬畝。
四川衛農在中西部農業「朋友圈」也有了不小的名氣。記者探訪時,恰逢貴州省農業農村廳一行人前來考察,並現場向四川衛農發出邀請,希望去貴州考察並建設天敵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