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支「天敵特工隊」:以蟲治蟲 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學防治

2020-11-25 四川新聞網

  今日話題

  天敵防控的秘密

  蒲江縣壽安鎮馬南村,距離成都市區約60公裡,看似與一般的村莊並沒有太大差別,卻隱藏著一個「秘密」——這裡有中西部地區首家天敵工廠,每年可生產20億頭赤眼蜂、90億頭捕食蟎。

  「我們專門生產吃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昆蟲,達到以蟲治蟲的目的。」11月26日上午,四川天敵工廠項目的承擔單位——四川省衛農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衛農」)總經理艾攀告訴記者。

  天敵工廠怎麼生產天敵昆蟲?天敵昆蟲對農業生產有什麼作用?市場前景怎麼樣?記者實地一探究竟。

  本報記者 張明海

  A以蟲治蟲

  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學防治,可減少農藥的使用

  什麼是天敵工廠?這還得從天敵昆蟲說起。

  「天敵昆蟲是一類寄生或捕食其它昆蟲的昆蟲,它們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對某些害蟲發生、成災起著制約作用,有利於生態系統平衡和穩定。」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鄭禮介紹。

  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植物保護站站長尹勇介紹,天敵工廠專門生產天敵昆蟲,比如稻螟赤眼蜂(簡稱赤眼蜂)、巴氏鈍綏蟎(俗稱捕食蟎)、麗蚜小蜂、瓢蟲等。

  以生物防治中應用最廣泛的天敵昆蟲明星——赤眼蜂為例,其對水稻二化螟等鱗翅目害蟲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由於寄生的是害蟲卵塊,赤眼蜂防治害蟲的效果非常顯著——害蟲還沒孵化出來,就已經被赤眼蜂的幼蟲吃掉了。」艾攀介紹說。

  天敵工廠在歐美發達國家發展多年。鄭禮介紹,目前,全球約有500家商業化天敵公司,生產的天敵種類達350種。成立於1967年的荷蘭科伯特生物系統有限公司(Koppert)是最大的天敵公司,年銷售額16億元人民幣。

  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2007-2016年統計,我國依賴化學殺蟲劑控制作物害蟲仍佔90%左右。殺蟲劑使用量大,用藥次數多,既汙染環境,殺傷天敵,同時也導致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害蟲抗藥性提高等。

  在尹勇看來,以蟲治蟲,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學防治是大勢所趨。大量使用農藥,農業生態系統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對農產品質量和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推廣天敵防控技術,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對過量使用農藥的『糾偏』,對推動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使用天敵防控技術,會不會導致農作物減產?尹勇給予否定,「天敵防治效果與化學防治相當,不但不會影響農作物產量,反而可增加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但同時,四川衛農天敵工廠科研人員張晨強調,天敵防治也有兩面性,在可控範圍內能夠達到理想效果,若超出控制範圍也可能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副作用,「為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我們會對田間害蟲進行抽樣調查,釋放定量天敵。同時,生態系統具有自身調節能力,一定程度內可自行恢復」。

  B工廠什麼樣

  從野外採集天敵,恆溫恆溼繁育

  11月26日,記者走進3500平方米的天敵工廠廠區,米蛾飼養車間、赤眼蜂接種車間、捕食蟎飼養車間、包裝車間、冷藏庫、食料消毒間、保種室等一應俱全,科研人員在這裡完成從培育、接種、擴繁、包裝到冷藏的整個過程。

  盧林是天敵工廠的一名科研人員,主要負責對天敵進行採集、鑑定、保種、培養和釋放。「我們用的都是適應本地農業生態系統的天敵,天敵種源都是從野外採集回來的。」盧林介紹,以赤眼蜂為例,每年5月至10月是最適合採集赤眼蜂的旺季,「這種蜂只有約0.6毫米長,肉眼一般看不到,只能用顯微鏡觀察」。

  「我們一般用兩種方式來採集赤眼蜂。」盧林介紹,一種是利用放在田間的卵卡為赤眼蜂提供寄生環境來誘集赤眼蜂,一種是直接在田裡收集螟蟲卵塊——赤眼蜂就寄生在這些螟蟲的卵塊內。

  採集回來,就進行室內擴繁。「我們為赤眼蜂這樣的天敵昆蟲提供恆溫恆溼的繁育條件。赤眼蜂的繁殖速度很快,繁育一代僅需 10天,並且每一頭交配的雌蜂會產30多粒卵。」尹勇把這一過程形象地稱為「飼養大熊貓寶寶」,「大熊貓本是野生物種,因為數量稀少,我們通過人工繁殖增加大熊貓種群數量,再把它放歸野外。擴繁天敵也是如此」。

  談起建立天敵工廠的經過,艾攀印象深刻。「2015年全省植保學會開會期間,植保專家提出,沿海和東北地區已經有天敵工廠,但中西部尚屬空白,這讓我非常觸動。考察了國內其他地區的天敵工廠和科研院所後,我們覺得在川建天敵工廠勢在必行。」

  尹勇介紹,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全國動植物保護工程能力提升項目規劃」,擬在四川、北京和山東建設3個天敵工廠。在川天敵工廠項目累計投入近3000萬元,其中國家發改委和農業農村部提供600萬元支持資金,四川衛農自籌資金超過2000萬元。工廠引進中國昆蟲學會生物防治專業委員會委員、吉林農業大學研究員臧連生,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研究員張格成等專家作為首席科技顧問,並與四川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開展充分的校企、院企合作,目前已達20億頭赤眼蜂、90億頭捕食蟎的年生產能力。

  C如何投放

  冷鏈物流運到投放地,把天敵與食料混合投入田間

  採用天敵防控,綿陽市安州區國峰金穗糧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唐代兵,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唐代兵種植了2000畝左右的稻田,加上其他成員,合作社一共有3000多畝水稻,採取稻鴨共作模式,不能打農藥,「打了農藥,鴨子遭不住。」

  今年7月,唐代兵聯繫四川衛農,用200畝來做天敵生物防控試驗。「我們把試驗田塊和普通田塊進行了對比,發現用了天敵防控的田塊,水稻二代螟蟲發生比例很低,鴨子的生長也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唐代兵表示,今年該合作社將把天敵防控推廣到3000畝稻田。

  唐代兵使用的赤眼蜂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我們投放一個產品前都會進行兩至三年的試驗,技術成熟之後再進行工廠化生產,然後投放市場。」艾攀介紹,目前工廠已經推出赤眼蜂、捕食蟎兩個主打產品,前者主要用在水稻螟蟲防治,後者主要用在柑橘、茶葉、獼猴桃、草莓等經濟作物的紅蜘蛛防治,「我們正在米易等地進行麗蚜小蜂、瓢蟲等天敵昆蟲的試驗示範,爭取明年投入市場。」

  這些天敵昆蟲是如何投放的?「天敵孵化的時間一般都很快,需要儘快投放到田間地頭。這也是為何外地的天敵不一定適應本地生態環境、難以大面積推廣的原因。」艾攀介紹,公司配備了兩臺冷鏈物流車,「通過冷鏈運輸天敵昆蟲蟲卵,目前全國只有我們做到了。」從工廠到田間,36個小時內可以到達省內任何投放地。

  在具體投放時如何操作?「都是把天敵與天敵食料混在一起投放。對於赤眼蜂,是用植保無人機投放裝有蟲卵的釋放球;捕食蟎是袋裝的,直接灑在作物表面。」盧林說,一般來講,一畝水稻投放3個赤眼蜂釋放球,將會孵化超過1萬頭赤眼蜂,整個生長季投放3次,成本共50元左右;一畝茶園投放50袋捕食蟎,每袋不低於1500頭,成本在150元左右。

  投放也有技術要求。「最好在害蟲發生高峰期釋放,這就需要當地植保站準確預測蟲害發生和防治時間。」艾攀表示。

  D防控前景

  成本較高但提質明顯,需政府引導和市場化推動

  「天敵防控成本要比化學防治高一些,一般畝均高20%-30%。」尹勇向記者介紹,同時反問:「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種植戶願意使用天敵防控技術呢?」

  尹勇分析,表面上看天敵防控成本要高一些,但是與化學防治相比,具有持續控害的作用,連續開展天敵防控兩三年後,害蟲發生逐年減輕,從這個角度來講,實際成本並不高。另一方面,天敵防控帶來良好的產出效應,「主要體現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升上,農藥用少了,農產品安全了,售價也就上去了。因此種植戶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

  蒲江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富程介紹,今年該縣天敵防控的應用效果明顯,「有家企業使用天敵防控技術,砂糖桔還沒有上市就被超市預定了,地頭價賣到6元/斤,比一般的砂糖桔價格高一倍。」

  但目前,我省包括天敵防控技術在內的生物防控只佔病蟲防治面積的10%左右,全國情況也不樂觀。鄭禮介紹:「我國天敵產業化進展迅速,企業已有20多家,大多脫胎於科研單位,但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資金缺乏、產業化水平低,總體處於起步階段。」

  推動天敵工廠可持續發展,尹勇表示,政府和市場的引導缺一不可。

  鄭禮介紹,吉林省已連續十幾年通過政府採購方式,購買赤眼蜂;北京則從2017年開始,每年投入3000萬元財政資金,補貼使用天敵、授粉昆蟲產品的農業主體。

  尹勇介紹,明年開始,四川將啟動生物防治替代化學防治戰略。「我們將圍繞『10+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以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為重點,開展生物防治替代化學防治示範,對包括天敵投入在內的生物防治給予一定補貼。」

  蒲江縣因距離天敵工廠較近,推廣更為積極。「我們今年以政府購買的方式進行了1萬畝以上柑橘、茶葉和獼猴桃的天敵防控示範推廣,明年將進一步擴大範圍。」

  市場化推動也要跟上。「光靠政府補貼是不行的,政府引導只能是示範性的,更多還是要靠企業去拓展。」尹勇表示。

  作為中西部首家天敵生產企業,艾攀介紹,經過市場檢驗,工廠的信心更足了,目前已在成都、綿陽、南充、宜賓、自貢、瀘州等地推廣包括天敵防控技術在內的社會化服務7萬畝。

  四川衛農在中西部農業「朋友圈」也有了不小的名氣。記者探訪時,恰逢貴州省農業農村廳一行人前來考察,並現場向四川衛農發出邀請,希望去貴州考察並建設天敵工廠。

相關焦點

  • 無錫:園林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 以蟲治蟲
    8月6日,記者從無錫市綠化管理站獲悉,無錫市正組織園林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活動,和以往使用化學農藥治蟲手段不同,生物防治手段指的是「以鳥治蟲」、「以蟲治蟲」、「以菌治蟲」,利用「一物降一物」的自然法則來對付市區綠化的害蟲。這項工作已於7月28日正式啟動。
  • 寧波欲推廣無汙染的園林生物防治術 以蟲治蟲
    中國園林網8月4日消息:傳統園林害蟲的防治方法以噴灑農藥為主,但汙染大,害蟲容易產生抗藥性。近期,鎮海區城管局與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共同研究出一項「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技術,不僅克服了噴灑農藥的弊端,還節省了成本。
  • 南京廣泛運用生物防治技術 「以蟲治蟲」顯神威
    2018-08-03 07:58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近年來,我市農業和園林兩大部門引進新方法、新技術,積極開展「以蟲治蟲」,用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的使用。
  • 以蟲治蟲!6.5億「天敵」投入戰鬥
    「公園裡侵害樹木的害蟲可分蛀莖類、食葉類、刺吸類三類,我們對症下藥,分別有專門的天敵來對付;但以蟲治蟲並不能100%讓害蟲絕跡,因為讓一個物種(哪怕是害蟲)滅絕同樣會帶來災難;雖然我國是世界上以蟲治蟲防控技術的『鼻祖』,但產業化始終是邁不過去的大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國家天敵昆蟲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鄭禮研究員表示。
  • 施秉:推廣生物防治「以蟲治蟲」
    本報訊 (通訊員 楊仁海)今年,施秉縣全面推廣蚜繭蜂生物防治技術,也就是「以蟲治蟲」,種植烤菸不用打農藥。據介紹,煙蚜繭蜂是菸葉蚜蟲的大敵,蚜繭蜂可把卵注入煙蚜腹部,通過吸食煙蚜腹中營養而繁殖,致煙蚜死亡,是防治煙蚜傳播的有效方法。
  • 探秘「天敵昆蟲工廠」以蟲治蟲 無汙染更環保
    記者在另外兩間昆蟲天敵接種室內看到,這裡每個房間約有30平方米,分別用來培養天牛的天敵腫腿蜂和花絨寄甲。其中在腫腿蜂專門的接種室內,技術人員把麵包蟲放入試管以後,再把腫腿蜂放入試管,並將管口用棉花塞緊。此後腫腿蜂會在麵包蟲身上產卵,一頭腫腿蜂的產卵數量可達到幾十粒。大概一個月時間,卵便孵化成腫腿蜂幼蟲,並靠吸食麵包蟲身上的營養直至生長為成蟲。
  • 以蟲治蟲 10萬頭天敵昆蟲「出籠」
    山西晚報訊(記者 薛建英)近日,省林業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檢疫局、省林木良種培育中心、襄汾縣林業局在丁村遺址公園聯合舉辦人工釋放異色瓢蟲活動,現場共放飛10萬頭天敵昆蟲——異色瓢蟲卵和成蟲。異色瓢蟲屬昆蟲綱鞘翅目瓢甲科,是一種多食性昆蟲。
  • 以蟲治蟲 生物防治 讓天牛在市北區「牛」不起來
    6月5日,在北嶺山森林公園內,記者跟隨市北區城管局綠化二公司園林養護工作人員一起,將管氏腫腿蜂放置到園內柳樹、櫻花樹幹等有天牛活動痕跡的蟲道附近  記者了解到,蛀幹害蟲作為園林蟲害中的一個大類,通常鑽蛀在樹幹中隱蔽生活,且可以蛀食樹木韌皮部、木質部,影響樹木輸導系統傳遞養分、水分,導致樹勢衰弱或死亡,因此成為防治難度最大的一類蟲害
  • 以蟲治蟲:天敵防控草地貪夜蛾有戲
    科技日報訊 (記者瞿劍)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針對草地貪夜蛾正在我國自南向北蔓延的危急情況,該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緊急啟動利用蠋蝽、益蝽等天敵昆蟲進行防控的田間和室內試驗,調查採集我國草地貪夜蛾天敵昆蟲種類並評估防治潛能,為「以蟲治蟲」開展草地貪夜蛾生物防治提供技術支撐。
  • 防治天牛等害蟲 李滄區連續第二年"以蟲治蟲"
      半島都市報8月11日訊(記者 張同順 實習生 張承程) 對李滄區世園會外圍和臥龍山外圍區域山林的松褐天牛等林業害蟲來說,有一個壞消息,因為它們將迎來數量龐大的天敵——管氏腫腿蜂。
  • 以蟲治蟲 利用天敵昆蟲可防控草地貪夜蛾
    新京報訊(記者 李傲)針對草地貪夜蛾蔓延危害的緊急情況,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開展田間和室內試驗,利用蠋蝽、益蝽等天敵昆蟲防控草地貪夜蛾,並取得成效。植保所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草地貪夜蛾目前可防可控,主要將以「以蟲治蟲」和「以藥治蟲」為主。
  • 以蟲治蟲減少農藥使用 南京廣泛運用生物防治技術
    原標題:搬來「生物兵」,「以蟲治蟲」顯神威 昨天上午,浦口區西江社區,路邊一片茂密的楊樹林枝繁葉茂。在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裡,樹林裡正悄悄發生著一場「戰鬥」。身長僅1毫米的周氏嚙小蜂四處尋找美國白蛾的蛹,並將產卵器刺入,它們的卵會在蛹內發育成蟲,吸盡蛹體內的全部營養,從源頭消滅這種害蟲。
  • 有蚜蟲不打農藥?防治小麥蚜蟲,不一定見蟲就治!「農藝師講農業」
    小麥蚜蟲的天敵春天到了,氣溫快速回升,各地小麥陸續進入返青期、起身期和拔節期,蚜蟲也開始繁殖危害了防治方法往下看:1、小麥蚜蟲是見蟲就用藥防治?答案是:錯誤!!!2、小麥蚜蟲的防治指標是多少呢?答案:當麥田百株蚜蟲數量超過500頭,天敵(七星瓢蟲或草蜻蛉)與麥蚜的比例在1:500以及以上時進行用藥防治,若七星瓢蟲等能吃蚜蟲的比例大於這個比例到2:500就不用農藥防治,這叫以蟲治蟲也叫生物防治,既節省裡人力、財力還減少了農藥的汙染。3、蚜蟲的天敵有哪些?蚜蟲天敵種類很多,主要有瓢蟲、食蚜蠅、草蜻蛉、蚜繭蜂等,其中以瓢蟲及草蜻蛉最多。
  • 以蟲治蟲!瀘州請來10多萬救兵祛除天牛
    這是瀘州園林綠化部門首次將生物防治應用到園林植物病蟲防治中。「我們的目的,就是以蟲治蟲。」瀘州市園林綠化科研中心工作人員曾貞說。 生物防治,植物園內施放蟲卵 10多萬頭治蟲「幫手」,裝在一個小小的保溫箱內
  • 生物防治和生物農藥的關係是什麼?利用生物防治不會產生抗藥性嗎?
    生物防治從狹義上講:利用生物學手段來防治病蟲害,也就是利用自然界生物間的矛盾, 應用有益的生物天敵或生物的代謝產物,來防治病蟲害,叫做生物防治。具體包括:以蟲冶蟲(如利用捕食性天敵瓢蟲、草蛉等;寄生性天敵黑卵蜂、赤眼蜂、腫腿蜂等);以菌治蟲(如利用蘇雲金桿菌製劑、 白疆菌製劑以及病毒等);以鳥治蟲
  • 北京「以蟲治蟲」防控害蟲 可年產天敵昆蟲3000億頭
    新京報訊(記者 楊亦靜 通訊員 侯崢嶸 謝愛婷)今年5月1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正式施行,記者從北京市植物保護站了解到,北京市利用天敵昆蟲,通過「以蟲治蟲」的方式來防控害蟲,效果良好。據悉,目前北京市擁有14條生物天敵生產線,能生產20餘種生物天敵,年產天敵數量達3000億頭。2019年,草地貪夜蛾成為禍害糧食的首要害蟲。北京植保部門第一時間開展了應用天敵昆蟲防控草地貪夜蛾的相關研究,篩選出能夠大量供應的本地天敵。
  • 世博園展示以蟲治蟲 5000萬隻小蜂消滅毛毛蟲
    噴灑的殺蟲劑只有30%能夠留存在樹葉上,其餘的70%都進了空氣和土壤中,如果使用了有毒的化學殺蟲劑,無疑是一種傷害不小的汙染。那麼,有沒有更加清潔有效地控制蟲害辦法呢?在上海世博會的園區中,就能找到答案。園區對於有毒的化學殺蟲劑採取了嚴格的控制,而各種生物防治蟲害的技術則成為了園區綠化防蟲害的最主要方法。
  • 「蟲蟲特工隊」來了,你在天平山見到了嗎?
    小夥伴們有看過《蟲蟲特工隊》嗎?電影講述了一場螞蟻和蝗蟲之間的昆蟲大戰。為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根治」,確保景區樹木生長良好,天平山管理處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方針,提前謀劃,精心部署,積極開展「以蟲治蟲」生物防治工作。
  • 對付茶葉病害:以菌治蟲以蟲治蟲
    雲南茶葉種植戶:8月1日起又有三種農藥被禁止在茶葉上使用,茶葉上可使用的農藥越來越少,哪些方法可以較好地防控病蟲害?  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院長曹藩榮:可以將生物防治作為茶樹病蟲防治的主要手段,主要做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釋放捕食蟎。茶園中釋放捕食蟎,對紅蜘蛛、茶葉蟎、小綠葉蟬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二是雞茶共作。
  • 如何用生物的方法防治森林蟲害
    生物防治實質上是利用生物種間關係調節有害蟲群密度的措施,也即利用害蟲天敵控制害蟲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天敵昆蟲的利用: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蟲,利用花絨寄甲、腫腿蜂防治天牛類害蟲,利用繭蜂防治松毛蟲、舞毒蛾等害蟲,利用齧小蜂防治舟蛾、白蛾等都得到了一定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