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3 07:58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近年來,我市農業和園林兩大部門引進新方法、新技術,積極開展「以蟲治蟲」,用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的使用。
減少農藥使用,我市廣泛運用生物防治技術
搬來「生物兵」,「以蟲治蟲」顯神威
昨天上午,浦口區西江社區,路邊一片茂密的楊樹林枝繁葉茂。在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裡,樹林裡正悄悄發生著一場「戰鬥」。身長僅1毫米的周氏齧小蜂四處尋找美國白蛾的蛹,並將產卵器刺入,它們的卵會在蛹內發育成蟲,吸盡蛹體內的全部營養,從源頭消滅這種害蟲。
美國白蛾是目前唯一一種農業和林業共同檢疫的外來有害生物,可在一夜之間吃光成片的綠色植物,最愛的食物是綠化帶的行道闊葉樹。浦口區有林地面積近48萬畝,林木覆蓋率達37.6%,是全省五大苗木基地之一,同時也是美國白蛾重點防禦區。「周氏齧小蜂是美國白蛾的天敵,素有『森林小衛士』的美譽。從2016年開始發現美國白蛾以來,我們就開始用『以蟲治蟲』的方法進行生物技術治理,但今年購買數量最多。」浦口區林業局森林植物檢疫站副站長胡新苗介紹,他們在美國白蛾發生區域內的蔬菜地、魚塘等周邊綠化樹木進行了加密投放,目前防治面積近6000畝。
在溧水區洪藍鎮傅家邊,草莓種植戶潘三伢正忙著打理自家的8畝草莓苗。「草莓生長在封閉環境中,特別容易生蟎蟲,這些害蟎吸食葉片中的汁,果子會長不出來。」潘三伢說,201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市農科所專家帶來了一些捕食蟎給老潘免費試用。帶著將信將疑的態度,他試著用了,沒想到效果出奇地好,後來老潘才明白其中的門道,「捕食蟎只吃肉,不吃果蔬,是害蟎的天敵,可以消滅它們。」
這些捕食蟎混雜著小麥殼,被裝在一個小瓶子裡,大小僅僅是肉眼可見,只有針頭那麼大。農民在使用時,只要噴灑在草莓的葉子上,捕食蟎會自己到處爬行,尋找害蟎。
據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統計,目前,全市使用捕食蟎進行病蟲害防控的草莓種植戶只有10%。農科所果樹研究室主任曹榮祥介紹,「大多數農民還不知道這項技術,我們正在通過建立試驗點的方式進行推廣,全市試驗點現有10個左右,加上一些自發使用的,應用面積大概在2000畝。」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市農業和園林兩大部門引進新方法、新技術,積極開展「以蟲治蟲」,用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的使用。
市植保植檢站站長陳傳翔告訴記者,在農業領域,除了在水果和蔬菜的種植上可以利用捕食蟎之外,在水稻的種植上,寄生蜂也可以進行「以蟲治蟲」。寄生蜂是稻縱卷葉蟲的天敵,後者是中國水稻產區的主要害蟲之一,會影響稻株生長,導致結實不飽滿,產量嚴重下降。「每畝田投放1萬隻寄生蜂,就能有效抑制稻縱卷葉蟲的危害。目前,這項技術在我市還處於試驗階段,未來會進行推廣。」陳傳翔說。
相對於農業,林業部門的「以蟲治蟲」開展得更早,技術手段更多。記者了解到,每年春季和夏季,我市林業部門都會投放花絨寄甲、腫腿蜂、蒲蟎等「生物兵」,用「以蟲治蟲」的辦法剿殺天牛,尤其是在紫金山、老山森林,「以蟲治蟲」利用大自然的生物鏈解決問題,整個區域內的動植物都可維持穩定而長久的生態平衡。
本報記者 朱曉露 李都
見習記者 夏思宇 鐘太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