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照片贏佳能550D單反 | 免費發明信片贏大獎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
早報世博記者 陶寧寧
以蟲治蟲、以菌治蟲……這些奇妙新穎的方法正成為世博園蟲害的剋星。
園林的植物遇到了蟲害怎麼辦?或許,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噴灑殺蟲劑。但單純噴灑殺蟲劑其實並不是一種高效、環保的滅蟲方法。噴灑的殺蟲劑只有30%能夠留存在樹葉上,其餘的70%都進了空氣和土壤中,如果使用了有毒的化學殺蟲劑,無疑是一種傷害不小的汙染。
那麼,有沒有更加清潔有效地控制蟲害辦法呢?在上海世博會的園區中,就能找到答案。園區對於有毒的化學殺蟲劑採取了嚴格的控制,而各種生物防治蟲害的技術則成為了園區綠化防蟲害的最主要方法。
不會影響遊客觀博
世博公園擁有著約500種綠色植物,是上海城區綠地植物中品種最為豐富的公園。然而,夏季的到來卻也給茁壯生長的植物帶來了不小的隱患,因為蟲害的高發季也逐漸接近了。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會看到,一些植物的葉片上多出了大大小小的洞,有的葉片更是顯得殘破不全,這些都是毛毛蟲們的「傑作」。每年的7月、8月、9月是毛毛蟲患的高發季,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對植物產生很大的危害。過去,控制毛毛蟲的方法往往就是在樹葉上噴灑藥水,但在世博園中,卻有著更為環保科學的方法。
昨天,世博局綠地公園片區部的工作人員在園區投放了周氏齧小蜂共有1500萬隻,這是今年園區首次投放周氏齧小蜂。這些小蜂會將自己的蟲卵產殖在毛毛蟲的體內,在毛毛蟲「長大」之前就吃掉它,從而抑制毛毛蟲的數量。
在整個世博會期間,工作人員們會視具體情況將周氏齧小蜂分批投放入園中,預計總共需要投放5000萬隻。
值得一提的是,周氏齧小蜂並不會對前來觀博的遊客造成絲毫影響。「因為它們的目標很單一,就是毛毛蟲,不會影響到植物或者遊客。」世博局綠地公園片區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夏希納說。
成本低於殺蟲劑
在世博園區內,生物防治蟲害的各項技術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但在國內,這種環保的防蟲害方式的運用卻並不廣泛。夏希納透露,這其中的最大原因是許多人已經習慣了一遇蟲害就打藥的治蟲模式。
「從短期來看,化學藥水花費不多,還可能取得不錯的效果。但事實上,這卻並不是一種好的選擇。化學藥水不僅會對環境造成汙染,而且並不是一種長效的控制蟲患手段。」夏希納說,生物防治蟲害的方法則是一種長效的治理手段,可以形成一種天然的生物鏈,調整害蟲與天敵的比例,達到生態平衡。而從長期投入上來看,運用生物防蟲害方式所需要的成本其實要低於使用化學殺蟲劑。
夏希納介紹,在一些歐洲國家,生物防治蟲害的方法已經得到了廣泛推廣。例如在德國,即使在街上普通的花木店也有出售害蟲的天敵昆蟲卵卡,而普通人則會將這種方法運用到自家的花園中。但在中國,這種新式的方法還需要進一步宣傳普及,一改人們使用低價化學殺蟲劑的老觀念。「從去年8月綠地公園片區部成立以來,就堅持開展以生物防治蟲害的治理方式,並希望憑藉上海世博會這個窗口,推廣這一環保的防蟲害理念。」夏希納表示,目前世博園區三個公園的51公頃綠地都運用了以生物防治蟲害為主的治理方式,這在全國園林中尚屬首次。
除了世博園區中,生物防治蟲害的理念在上海的各區縣的各大綠地中也得到了較好的推廣,夏希納告訴記者,現在,滬上有越來越多的綠地已經開始運用以蟲治蟲、以菌治蟲等各種生物防治蟲害方式。
誘捕器發虛假信息誤導雄夜蛾
世博園中用夜蛾誘捕器控制夜蛾數量。
斜紋夜蛾是一種對草坪存在巨大危害的昆蟲,它們在夜間出沒,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成災的夜蛾一夜之間就能把大片草坪啃食乾淨。斜紋夜蛾在上海的危害期一般在每年的7月至11月,8月9月時達到蟲患高峰期。為了抵禦世博園區中的夜蛾,園區採取了一種名為斜紋夜蛾性信息素的防蟲害方式。
細心的遊客可能會發現,園區的一些樹幹上裝著一個個瓶狀的裝置,這就是世博園區中用到的夜蛾誘捕器。在誘捕器中,裝著一根長度8釐米左右,直徑約1毫米的紅色誘捕芯。可別小看這根「小紅線」,它能向雄性夜蛾散發出一種虛假的雌性夜蛾性信息,使雄性夜蛾以為前方有著雌性夜蛾,飛入誘捕器的小孔中試圖與之交配。
雄性夜蛾不知道,飛入誘捕器就再也無法飛出了,它們最終會掉入誘捕器底部裝的水中淹死。誘捕器不僅捕住了雄性夜蛾,更使得夜蛾無法正常交配,因而有效地控制了夜蛾的數量,使其不會引起蟲患。
目前,性信息素的防蟲害方式已經在世博園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後灘公園,夜蛾誘捕器已經有了一夜捕捉20多隻夜蛾的記錄。而在8月夜蛾高發期,一隻誘捕器預計可以一夜捕捉200多隻夜蛾。
花絨寄甲「克」天牛
殘害柳樹的天牛。 IC 圖
毛毛蟲的天敵是周氏齧小蜂,而殘害柳樹的天牛也有著它們的天敵——花絨寄甲。與周氏齧小蜂的「工作原理」相似,花絨寄甲幼蟲也是寄生在天牛幼蟲的體內,在天牛變成成蟲之前就消滅它。在今年的2月、4月和6月,園區內先後投放了10000隻成蟲和73萬粒蟲卵,以有效地控制住天牛的數量。
周氏齧小蜂寄生吃掉毛毛蟲
寄生在蠶蛹中的周氏齧小蜂破繭而出後開始尋找毛毛蟲。 早報世博記者 魯海濤 圖
昨天上午,世博局綠地公園片區部的工作人員們正在小心翼翼地用鐵絲穿著一個個白色的「蛋」,這些白色的「蛋」其實是一個個蠶繭,而蠶蛹中則孕育著毛毛蟲的天敵昆蟲——周氏齧小蜂。
周氏齧小蜂的個頭不大,確切地說它們甚至比一粒芝麻還小。但是,這些身量小小的昆蟲卻有著「森林小衛士」的美名。在世博局綠地公園片區部植保技術人員的培育之下,周氏齧小蜂「住」進了肥碩的蠶蛹體內,而蛋白質含量豐富的蠶蛹則成為了周氏齧小蜂幼蟲們的美餐,它們就寄生在蠶蛹中,通過吸取蠶蛹的營養茁壯成長著。
「培育這些蠶蛹中的周氏齧小蜂必須將溫度始終控制在25℃左右,大約在20至25天之後,蠶蛹體內的周氏齧小蜂就基本發育成熟了。」 前來送天敵進園的上海市綠化管理指導站的技術人員解釋,這時就可以把裝著蠶蛹的蠶繭穿在一起,掛在樹上,等待周氏齧小蜂們「破繭而出」。
每個蠶繭中都「住」著8000至1.2萬隻周氏齧小蜂,當它們吃完了蠶蛹之後,就會從蠶繭中飛出,並為它們的後代尋找新的寄生體——毛毛蟲。周氏齧小蜂會將自己的蟲卵產殖在毛毛蟲的體內,在毛毛蟲「長大」之前就吃掉它,從而抑制毛毛蟲的數量。
玉米植入細菌治蟲患
與以蟲治蟲方式相類似的還有以菌治蟲的防治蟲害方法。以菌治蟲的方法在後灘公園中被廣泛地運用。「後灘有大片的玉米地,我們把一種含有蘇雲金杆(細菌)的製劑插入有蟲患的玉米「喇叭」口中,害蟲就會因此感染生病,最終死亡。」 夏希納介紹,這種投放入玉米地中的製劑目標也非常單一,它只對一種害蟲起作用,除此之外,既不會危害到人體,也不會對水或土壤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