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於北四環外的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內,有一座充滿神秘感的「天敵昆蟲工廠」,還有一群整天和蟲子打交道的「科學怪人」。這座總面積達300餘平方米的「工廠」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繁殖和復壯腫腿蜂和花絨寄甲,而他們也是害蟲天牛的致命天敵。據統計,目前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已經實現了腫腿蜂、花絨寄甲兩種優勢天敵昆蟲的規模化生產,並在11家市屬公園進行了推廣示範,累計釋放腫腿蜂約1000萬頭,花絨寄甲約100萬頭,將天牛危害率降至5%以下,有效控制了公園蛀幹害蟲的發生和危害。
現場
一根試管繁育天敵昆蟲上百頭
記者在「天敵昆蟲工廠」中看到,這裡共有4間培養室和1間飼養室,每個房間約有20平方米,培養室裡空調、加溼器、溼度儀等設備一應俱全,用於繁殖天敵昆蟲的試管井井有條地擺放在實驗平臺上,試管中一條條天敵昆蟲的幼蟲充滿活力地來回扭動著。
「這個試管中都是腫腿蜂幼蟲,腫腿蜂的成蟲只有三四毫米,別看它體量不大,卻是害蟲天牛的優勢天敵」,市園林科研院園林植保研究所所長車少臣指著試管中正在繁育的幼蟲告訴記者,「一根試管繁育的腫腿蜂數量最高可達上百頭。繁育出來的腫腿蜂,在低溫條件下能保存3個月以上。需要消滅害蟲的時候,只要取出試管內的腫腿蜂,釋放到植物的樹幹、樹枝上就可以,它們會自己尋找天牛,並在其周圍或天牛身體上產卵,卵孵化為幼蟲後,從天牛身體上汲取營養,滿足自己的生長需要。這樣一來,就起到了消滅害蟲的作用。」
記者在另外兩間昆蟲天敵接種室內看到,這裡每個房間約有30平方米,分別用來培養天牛的天敵腫腿蜂和花絨寄甲。其中在腫腿蜂專門的接種室內,技術人員把麵包蟲放入試管以後,再把腫腿蜂放入試管,並將管口用棉花塞緊。此後腫腿蜂會在麵包蟲身上產卵,一頭腫腿蜂的產卵數量可達到幾十粒。大概一個月時間,卵便孵化成腫腿蜂幼蟲,並靠吸食麵包蟲身上的營養直至生長為成蟲。
據介紹,這個已經建成的「天敵昆蟲工廠」目前可年生產腫腿蜂200萬頭、花絨寄甲成蟲40萬和卵100萬。
原理
「以蟲治蟲」無汙染更環保
據了解,天牛作為一種蛀幹類害蟲,被園林界喻為「不冒煙的火災」,天牛的幼蟲隱藏在樹幹內,生長時會蛀蝕樹幹和樹枝,在悄無聲息中吞噬樹木,使樹木長勢衰弱,容易被風折斷。受害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整株樹木死亡。而且由於天牛幼蟲寄生在樹幹內部,從外表不易被發現,即便是化學藥劑對於天牛幼蟲的防治效果也並不突出,而通過生物防治手段,釋放的天敵昆蟲可以自動尋找到天牛幼蟲,通過寄生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
車少臣介紹說,像這種「以蟲治蟲」的園林綠地害蟲生物防治技術,最大的優勢就是沒有汙染、對害蟲選擇性強、對人及環境友好。
「與傳統使用化學農藥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利用自然界中的昆蟲多樣性及其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通過在綠地內釋放人工繁育的天敵昆蟲等技術措施,把害蟲數量控制在較低的水平,從而實現『有蟲無災』」,車少臣解釋說,在城市綠地中採用「以蟲治蟲」、「保益控害」的生物防治方法,用環境友好型的「生物武器」替代和削減一大批高汙染、高環境風險的化學農藥,可以大大降低對城市環境、空氣、土壤、水體的汙染。
以小小的腫腿蜂為例,在消滅害蟲方面,腫腿蜂對於害蟲天牛的幼蟲絕對是一種致命型「武器」。在公園進行釋放時,科研人員只要將試管中的腫腿蜂成蟲放到樹枝和樹幹上,他們就會沿著天牛蛀食的蟲道鑽入,並自主尋找到天牛幼蟲,將產卵管刺入天牛的幼蟲體內並向其分泌蜂毒,使天牛幼蟲呈麻痺狀態,接下來腫腿蜂產卵於天牛幼蟲的體表,腫腿蜂幼蟲孵化後以天牛幼蟲為食,從而達到控制天牛數量的目的。
而天牛的另一個天敵花絨寄甲則擅長將卵產在天牛幼蟲的附近,待孵化後爬入天牛蛀道內尋找到天牛幼蟲後,隨即附著在天牛幼蟲的節縫間,分泌毒素將天牛幼蟲麻醉並寄生在其體內取食,一周左右可將天牛幼蟲食盡。
科學釋放
遠景
自然條件下試點繁育天敵
據車少臣透露,目前本市正在研究試點植物的合理配置,通過構建和諧的生態調控模式,使天敵昆蟲在自然條件下就能生存繁育。據統計,園林綠地中天敵昆蟲的種類十分豐富、種類眾多,初步調查就有200種以上,而且多數天敵昆蟲成蟲通過取食植物花粉和花蜜補充營養,可顯著延長其成蟲壽命,促進生殖發育。如果通過在園林綠地中合理選擇與應用植物,為天敵昆蟲補充營養來源,對於提高天敵昆蟲的生物防治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據悉,今年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專門立項研究「植物多樣性的合理應用在園林害蟲防治中起到的調控作用」,比如種植一片樹木,容易發生某種害蟲,就要考慮在其周邊合理配置一些對天敵昆蟲有保育功能的植物,使其在自然條件下就能夠存活、繁衍,目前這項課題正處於研究階段。
故事
不怕蟲的女漢子
「在我們眼裡,這些昆蟲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從接種培育到最後養護釋放到園林裡,每一步都不容易」,市園林科研院園林植保研究所工程師仲麗是園林綠地害蟲生物防治項目的元老級科研人員,也是車少臣口中「不怕蟲子的女漢子」。從「天敵昆蟲工廠」3年前還只是個雛形的時候,仲麗就開始和同事在條件簡陋的實驗室中對腫腿蜂和花絨寄甲的人工繁殖進行試驗與研究。
「腫腿蜂和花絨寄甲的成蟲都是靠寄生在天牛幼蟲的體內汲取營養賴以生存的,我們在試驗中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天牛幼蟲非常難獲得,我們不可能把樹幹剖開從裡面去抓天牛幼蟲,只能用麵包蟲來替代」,讓仲麗和同事非常撓頭的是,市面上購買的麵包蟲幼蟲根本達不到要求,「這些幼蟲有的不化蛹,有的化蛹後很快就發黑死掉,最後我們決定直接買強壯的麵包蟲成蟲,然後自己對他們進行繁育。」仲麗和同事想盡了辦法為麵包蟲的生長繁殖提供好的條件,在麵包蟲的飼料中不僅有蘿蔔白菜,甚至連仲麗老家送來的山東大蘋果也被加到了飼料裡。為了讓麵包蟲的幼蟲表皮更加細嫩,便於腫腿蜂和花絨寄甲進行穿刺寄生,仲麗和同事還將化妝品裡一些對於表皮有細嫩功效的成分也塗抹到麵包蟲幼蟲的體表,「就像給這些幼蟲敷個面膜一樣,細嫩些更容易被寄生。」
解決了替代寄主的問題,對於如何能讓腫腿蜂和花絨寄甲大量繁殖並且能夠長期保存同樣讓仲麗絞盡了腦汁。像花絨寄甲,在半休眠的冷藏狀態下還是要定期餵養飼料,以保證蟲體的健康和質量,為了尋找既能提供能量又讓花絨寄甲愛吃的飼料配方,仲麗將家裡孩子的奶粉都用到了昆蟲飼料的配方裡進行試驗,「不僅是奶粉,還有蜂蜜和各種維生素,一切能想到的有營養的物質都會小劑量配入飼料裡」,從最初的成百上千到如今的一年繁殖花絨寄甲40萬頭,仲麗和同事為花絨寄甲配製的飼料以及一套成熟的繁育技術正在進行專利申請。
「從事我們這個項目的女工程師都是名副其實的女漢子」,作為項目的領頭人,車少臣也常常被這些整天和蟲子打交道的女工程師們所感動,「有時候我跟她們開玩笑說,她們對自己的孩子都沒有對蟲子上心和細心。」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最初實驗室條件有限,防護和隔離設備更是簡陋,一隻腫腿蜂竟然夾裹在仲麗的外套裡跟著她回了家,結果睡到後半夜仲麗被女兒哭著搖醒了,一看孩子的腿上大大小小被腫腿蜂咬了好幾個又紅又腫的大包,「真的挺心疼的,因為腫腿蜂有毒液,看到孩子身上腫成那樣,心裡還是挺難受的。」現在已經上幼兒園的女兒每到周末也會經常和仲麗一起到實驗室,看著媽媽照顧這些天敵昆蟲的幼蟲,「前幾天幼兒園裡過母親節,老師讓孩子介紹自己的媽媽是做什麼的,我家閨女當時脫口而出:『我媽媽是養蟲子的』。」在仲麗看來,女兒的這個概括挺精闢,「養蟲子真的也能養出感情,每到將自己繁育的腫腿蜂和花絨寄甲送到公園釋放的時候,我都有種自己孩子要出嫁的感覺。希望我們這個項目將來面向全市重點綠地大規模推廣,讓這些天敵昆蟲能夠好好守護綠地林木的健康。」
本報記者 左穎 劉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