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博士

2021-01-17 鳳凰網

疾風,碗口粗的大樹攔腰折斷。其實,這並非風之過,而是天牛掏空了樹的身體。躲在樹幹中作祟的天牛,被稱為「不冒煙的火災」。

聰明的科研人員請來了「不噴水的消防兵」——用天牛的天敵對付天牛,以蟲治蟲。仇蘭芬就是箇中高手。

在市園林科學研究院天敵昆蟲繁育中心,森林昆蟲學博士仇蘭芬戴著副眼鏡,正目不轉睛地觀察顯微鏡下的蟲子,一看就是半天。在這位蟲博士的眼中,黑乎乎的蟲子甚是「好看」:「顯微鏡下,它們都是五彩繽紛的,有青綠、黃色、銅綠,有的還閃著螢光……」

肉眼看到的蟲子可沒這麼美,肉滾滾、毛茸茸、黑黝黝……大多數人都唯恐躲閃不及,本科學園林植物的仇蘭芬畢業時卻執拗地去考昆蟲學的研究生。

「我覺得昆蟲能爬會跑,更有生命力,也更有意思。」仇蘭芬認為,這個興趣也跟她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有關。她在山東農村長大,那裡是蔬菜種植基地,對付害蟲主要靠農藥。仇蘭芬經常聽說附近村民因為給菜打農藥不注意防護而中毒,「我的母親就因為農藥過敏渾身長滿了紅疹。」所以,上大學時,一接觸「害蟲生物防治」, 仇蘭芬的興趣就來了,「不用農藥,也能防治蟲害!」

以蟲治蟲就是生物防治。昆蟲在維護地球生物圈的物種平衡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利用天敵昆蟲防治公園園林病蟲害,可以大幅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是既環保又有效的害蟲治理方式。同時,還可以利用植物和昆蟲之間、昆蟲和昆蟲之間、植物和植物之間的關係,在一定區域內形成相對生態平衡,達到持續有效控制害蟲的目標。

現實總比理論「豐滿」。2000年,仇蘭芬考上森林昆蟲學專業研究生。即使像她這樣對小蟲很感興趣的人,也常被它們噁心到。一次,她在顯微鏡下觀察一種比小米粒還要小的「蟎」,這種害蟲平常肉眼看不到,顯微鏡下,密密麻麻爬滿葉片,來回蠕動……噁心得她好幾天吃不下飯。

到荒郊野外抓蟲,也是必修課,這對於一個20多歲的女孩來說,簡直就是折磨。

林區多處於山上,氣候變化無常,前一分鐘還豔陽高照,轉眼就烏雲密布傾盆大雨,偌大的林場沒處躲沒處藏。不管多熱的天氣,仇蘭芬都得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不敢穿半袖和短褲,因為用不了3分鐘,蚊蟲就會爬滿她裸露的皮膚,蛇、蠍子之類的不速之客也會時不時從林中出來「打個招呼」。

仇蘭芬只要去林區,就帶著一根手杖,邊走邊四下「掃雷」。有一年她去山西調查,在茂密的森林裡,正抬頭聚精會神地找一種叫「小蠹蟲」的蛀幹害蟲時,一隻惡狗撲了過來,一口咬住了她的小腿。所幸褲子厚,腿沒被咬破,但也留下了深深的牙印,過了好幾天才褪掉。

2007年,仇蘭芬博士畢業,來到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院,從事園林植物害蟲生物防治技術研究。2013年,市公園管理中心啟動了「天敵生產工廠」摺子工程,在研究院建立了生物防治實驗室,重點開展園林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研究,仇蘭芬出任該項目的帶頭人。

天牛是仇蘭芬要對付的第一個「敵人」,這是北京的公園、園林中最常見的蛀幹害蟲。花絨寄甲、腫腿蜂都是天牛的天敵,為了讓天敵昆蟲能夠規模化生產,科研人員大多選天牛作為腫腿蜂的「代孕媽媽」。但天牛難尋且價高,一隻天牛的價格近1元;仇蘭芬和她的團隊多次試驗,最終選擇用黃粉蟲「代孕」,黃粉蟲是釣魚、飼鳥的餌料,1斤能有幾千隻,價格不過10元。去年,黃粉蟲開始大規模「代孕」,在僅有一名工作人員操作的情況下,一年可生產腫腿蜂達100萬頭、花絨寄甲10萬頭。現在,細心的遊客逛公園時,常能看見大樹上掛著的一個個迷你紙袋,那就是專門的「天敵孵化器」。

成功絕不是一帆風順。去年年初,仇蘭芬經過多次試驗,改進了傳統的花絨寄甲繁育技術,使生產更為簡便,效率比原來提高了7倍。因為這項高效生產花絨寄甲的技術,她獲得了自己的第一項專利。「成功後,人就貪心了。」仇蘭芬輕輕嘆了口氣,因為她想再簡化技術,再提高效率,結果遭遇了失敗。腫腿蜂的生產繁育也不順利,仇蘭芬多次摸索後初步建立了腫腿蜂的生產方法,幾次實驗都很成功,但正式生產時由於未嚴格按照實驗流程,3個多月後,上萬隻腫腿蜂「全軍覆沒」。

仇蘭芬沒有放棄,她還在尋找更好的辦法以蟲治蟲。「生物防治需要廣泛的公眾認知,只有成了名符其實的『天敵生產工廠』,才可能實現環境無汙染、綠色無公害,才能更有利於植物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這是蟲博士的夢想。

相關焦點

  • 呂令玉:博士她娘成「養蟲大王」
    長女呂君梅,廈門大學博士畢業,在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任工程師;次女呂粉榮,浙江大學博士畢業,在杭州工作;長子呂兆超,蘭州大學碩士畢業,在寶雞工作;次子呂寧,浙江大學碩士畢業,在杭州工作……一個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呂溝村的普通農村家庭,培養出了兩個博士、兩個碩士,這讓呂令玉在十裡八鄉名聲響亮
  • 青島"蟲博士"泔水裡養黑水虻 渾身是寶產值驚人
    一方幼蟲日食800公斤泔水  10月17日一早,記者來到位於城陽區的青島農業大學,見到了「蟲博士」黃沙,他正在實驗室查看他的寶貝蟲子。打開培養皿的蓋子,記者看到一群類似蒼蠅幼蟲的軟體蟲子正在蠕動著。「這不是蛆嗎?」記者感到很詫異。「它可不是蛆,它比蛆要有用的多,這是黑水虻的幼蟲。」黃沙說。
  • 寧波欲推廣無汙染的園林生物防治術 以蟲治蟲
    近期,鎮海區城管局與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共同研究出一項「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技術,不僅克服了噴灑農藥的弊端,還節省了成本。據介紹,這一技術今後有望在我市推廣。近日,鎮海區園林養護中心的一些試驗植物上,被人工放上了害蟲蚜蟲。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何月秋博士說,每年的5月至9月是蚜蟲的多發季節。此時,成蚜或若蚜會成群結隊地聚集在植物葉背面、嫩莖、生長點和花上,用針狀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
  • 弓形蟲控制了人類的大腦?
    你想到很多原因,現在科學家告訴你一個全新的解釋:你的大腦可能感染了一種叫做弓形蟲的寄生蟲,他們改變了你的性格。弓形蟲很噁心,侵入你的身體之後不但大吃大喝,還綁架你的大腦——越來越多研究證據顯示,弓形蟲讓人更容易得精神病,也更容易出車禍!
  • 科學家發現4.25億年前的天鵝絨蟲化石
    北京時間11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最新一期出版的《地質學雜誌》上,英國萊斯特大學地質學家馬克-佩納爾博士稱,他們最近在北美洲的安大略湖沿岸發現了一塊有著4.25億年歷史的罕見天鵝絨蟲(Velvet Worms)化石。
  • 新型抑制弓形蟲生長的藥物靶點被發現
    據該所天然免疫聯合實驗室基礎免疫創新團隊賈洪林博士介紹,該研究採用的基因敲除技術是基因編輯技術領域的最新技術,是2013年自然科學領域十大學術成就之一。此前,國際上應用於弓形蟲感染的治療藥物只有磺胺類藥物,但這類藥物具有很大副作用,且不能殺死隱形感染階段的蟲體。
  • 科學家找到天鵝絨蟲五億年前近親的化石
    騰訊科學訊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一種叫做怪誕蟲的神秘生物生活在5.05億年前,它的背部長著突起刺狀結構,目前首次認為它與現代天鵝絨蟲具有親緣關係。怪誕蟲曾被認為是一種「進化失配」生物,目前科學家發現它與現代生活在熱帶森林的天鵝絨蟲具有重要關係。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將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雜誌上。怪誕蟲與其它當代「多腿蟲」的相似性存在很大爭議,這是因為它與現代動物缺少明顯的關聯特徵,很難確定它們的進化起源。
  • 【弓形蟲】人感染弓形蟲有多難?只有吃下新鮮的貓便便才行
    貓科動物是弓形蟲病的唯一的、確定的宿主。弓形蟲的兩個生命階段,有性的和無性的,都發生在貓身上。其餘的非貓科溫血動物,被稱為中間宿主。弓形蟲遍布世界各地。貓通過吃下感染寄生蟲孢子的食物而感染弓形蟲,比如吃生的受感染的肉,或野生獵物,如老鼠或鳥。
  • 半夏《與蟲在野》:單眼與複眼的荒野邂逅
    歷時五年,半夏俯身大地,用文學接駁自然情懷,用對蟲類的友愛之心,生動闡述了所有生命物種的周期節律。她利用自身豐富寫作經驗和其生物學背景,在野閱微,當了一回「荒野偵探」。由半夏所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與蟲在野》堪稱一本蟲蟲的「百科全書」, 摒棄了一本正經的講知識、搞科普,而是用圖文並茂、文圖互證的方式,講述作家寄情自然的親歷故事。
  • 「雕蟲」並非一隻「蟲」
    當下,「雕蟲」之「蟲」已被理解為動物界的「蟲」。如王力先生稱其書齋為「龍蟲並雕齋」,龍蟲並舉,其義明也。他說:「我的文學作品(包括翻譯的作品)以及一切普及性文章(包括一些演講)都該算『蟲』」。   「雕蟲小技」更是人們習用之語,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蟲」為何義?
  • 水泥廠開山炸出 一億八千萬年前蟲跡化石(圖)
    本報訊(記者 夏婧 通訊員 高小華)6月11日,記者從重慶自然博物館獲悉,梁平縣禮讓鎮近日在一個廢棄的採石場山洞裡發現距今約一億八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早期蟲跡化石,其稀有程度超過同時期的恐龍化石。
  • 以蟲制蟲——花絨寄甲大戰黃斑星天牛
    今年,敦煌市通過開展投放花絨寄甲卵卡試驗,採取『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措施控制黃斑星天牛,取得明顯試驗效果。 見到張翌楠博士時
  • 「蟲」不可貌相
    能夠取食禽畜糞便和生活垃圾,其幼蟲被稱為「鳳凰蟲」,成為與蠅蛆、黃粉蟲、大麥蟲等齊名的資源昆蟲,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推廣。這個小昆蟲是替代畜禽蛋白飼料的來源之一,餐廚垃圾8-10天內就可以轉化為有機肥。說起和黑水虻的結緣,這要追溯到10年前。
  • 臺東漁民捕獲「大王具足蟲」 網驚:外星人造訪地球!
    臺東漁民捕獲「大王具足蟲」 網驚:外星人造訪地球!深海大王具足蟲(臺東民宿業者呂縉宇昨天在臉書放上一張漁民捕獲的深海大王具足蟲照片,讓許多網友看了留言,「很像印象中的外星人」。  綽號「山豬」的呂縉宇昨日在臉書放上一張具足蟲照片,表示有鑑於先前NASA公告外星生命可能早已造訪過地球,終於讓他找到目前為止最接近的證據。
  • 梁平水泥廠開山炸出一億八千萬年前蟲跡化石(圖)
    侏羅紀蟲跡化石。通訊員 高小華 攝     6月11日,記者從重慶自然博物館獲悉,梁平縣禮讓鎮近日在一個廢棄的採石場山洞裡發現距今約一億八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早期蟲跡化石,其稀有程度超過同時期的恐龍化石。這片蟲跡化石面積約1500平方米,為目前在重慶地區發現的最大侏羅紀蟲跡化石。
  • 《精靈寶可夢劍盾》蟲電寶怎麼進化鍬農炮蟲 蟲電寶進化鍬農炮蟲方法
    導 讀 精靈寶可夢劍盾蟲電寶怎麼進化鍬農炮蟲,一起來看看吧!
  • 上海學者發現新物種海南缺翅蟲 是昆蟲綱活化石
    視覺中國 圖  中新社上海10月28日電:上海師範大學28日在滬披露,該校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等在國際動物分類學著名期刊《Zootaxa》發表論文,報導了繼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發現的第三種缺翅目昆蟲物種——「海南缺翅蟲」。
  • 西南大學首次發現微孢子蟲侵染宿主過程中的受體蛋白
    (秦廷富攝/光明圖片)形狀橢圓、體積極小的微孢子蟲,是一種廣泛存在、寄生於細胞內部的真菌,其種類有1400多種。由微孢子蟲感染導致的病情非常常見,昆蟲、牲畜和魚類等被感染後會逐漸衰弱,然後死亡。其對人類的感染可引起腸炎、上呼吸道感染、腦炎等,對愛滋病人等免疫系統有缺陷的人群,危害更大。(秦廷富攝/光明圖片)蠶桑業的微粒子病(俗稱『胡椒病』)就是由微孢子蟲感染引起。」
  • 早起的鳥兒,不僅僅有蟲吃!
    都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但是早起的秘密,你可能還不知道哦!
  • 【蟲研捷報】緬甸琥珀揭示天鵝絨蟲擴散的奧秘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楊星科研究組白明博士與德國科學家合作,通過研究產自緬甸白堊紀(約一億年前)的有爪動物門琥珀,對岡瓦納古陸起源的生物類群如何擴散到勞亞古陸這一古生物地理學問題進行了詳盡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