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首次發現微孢子蟲侵染宿主過程中的受體蛋白

2021-01-21 光明網

西南大學表示,該校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合作,在全球首次發現微孢子蟲侵染宿主細胞過程中的受體蛋白。這一發現,為今後治療相關疾病提供了依據和方法。目前,該科研成果的相關論文已在國際病原權威期刊《PLoS病原體》在線發表。(秦廷富攝/光明圖片)

形狀橢圓、體積極小的微孢子蟲,是一種廣泛存在、寄生於細胞內部的真菌,其種類有1400多種。由微孢子蟲感染導致的病情非常常見,昆蟲、牲畜和魚類等被感染後會逐漸衰弱,然後死亡。其對人類的感染可引起腸炎、上呼吸道感染、腦炎等,對愛滋病人等免疫系統有缺陷的人群,危害更大。(秦廷富攝/光明圖片)

蠶桑業的微粒子病(俗稱『胡椒病』)就是由微孢子蟲感染引起。」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西南大學微生物學博士韓冰告訴記者,由於微孢子蟲感染性很強,在19世紀,「胡椒病」幾乎摧毀法國等歐洲國家的蠶桑業。到目前,「胡椒病」仍是困擾蠶桑業的一大難題。

因此,解開微孢子蟲感染之謎,一直是全世界相關科學家重點研究的領域。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周澤揚教授帶領的微孢子蟲團隊,率先在世界上完成了家蠶微孢子蟲基因組的分析工作,並於2014年與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合作,開展對微孢子蟲侵染機制相關課題的研究。(秦廷富攝/光明圖片)

「大多數微孢子蟲在進攻時,都會藉助其自身特有的一種管狀侵染結構——極管。」韓冰告訴記者,通過實驗分析,中美微孢子蟲團隊發現了極管上的第4種蛋白成分(此前國際上的研究已分析出極管上的3種蛋白成分),將其命名為「極管蛋白4」,並進一步找到被進攻細胞體內和極管蛋白4互相作用的一個受體蛋白。(秦廷富攝/光明圖片)

實驗證明,在微孢子蟲入侵時,極管就像孢子長出的「輸液管」,極管蛋白4則類似「針頭」,其搭載上受體蛋白這輛「順風車」進入細胞,將微孢子蟲的遺傳物質運輸到細胞內,從而完成進攻。(秦廷富攝/光明圖片)

「這是全球百餘年來首次發現微孢子蟲侵染過程中的相關蛋白。」周澤揚教授表示,此前全球對於微孢子蟲的侵染機制並不明確,而在確定極管蛋白4這個「靶標」後,可對極管蛋白4和相關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幹擾,從而為治療家蠶、魚類及人類相關病害提供依據和方法。(秦廷富攝/光明圖片)

相關焦點

  • 西湖大學:首次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細胞表面受體結構和表面S蛋白...
    ,以及新型冠狀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點擊看本端科普文《西湖大學研究團隊又獲重大突破:深度解密新冠病毒侵染人體一刻》)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生物物理系主任,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Michael K. Rosen稱,周強團隊的這一生物物理學研究,在理解新冠病毒如何侵染人體細胞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
  • 水產談微孢子蟲色變,但其真實面目有幾人了解?
    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的對蝦生長緩慢症、中華絨螯蟹「水癟子病」、梭子蟹「牙膏病」及石斑魚標粗過程中頻發的「瘦身病」均發現與一類微小的寄生蟲,即微孢子蟲有關。某些感染魚、蝦、蟹的微孢子蟲可形成肉眼可見的如孢囊的異瘤體(xenoma)。微孢子蟲生活史主要包括宿主體內、體外兩階段,體內自環境中的成熟孢子遇到適宜宿主、射出極絲錨定宿主細胞後、感染性胞質從中空管狀的極管中射入宿主細胞內開始裂殖生殖、孢子生殖,這一過程通常在數秒內即可完成。
  • 植物中的「叛逆者」——蛋白激酶SnRK2.8,協助病原菌侵染
    被動防禦主要是形成物理屏障來抵禦病原菌的侵染。主動防禦也被稱為誘導防禦,主要通過植物體內的相關受體蛋白觸發機體的一系列免疫反應,比如活性氧的產生,胼胝質的沉積,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活等來限制病原菌的感染。同時,病原菌也會分泌效應分子 (蛋白) 進入植物細胞,來抑制植物的免疫應答,從而提高植物的易感性,促進病原菌的感染。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這項研究題為《人類ACE2識別2019-nCoV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首次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
  • 世界首次!西湖大學:成功解析新冠病毒受體ACE2全長結構
    2月19日凌晨,西湖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刊發文章稱,近日,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
  • Nature:魏文勝等細菌毒素侵染宿主機制獲進展
    探索基因及其表達的蛋白在特定生理、病理、發育等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儘管利用RNA幹擾鑑定高等生物基因功能的技術已經普及,但是這種方法經常伴隨脫靶現象;而且由於只能部分抑制基因表達,往往不足以造成表型變化從而影響對其基因型的判斷。
  • 微孢子蟲——異色瓢蟲入侵的生物武器
    針對這一科學問題,法國和德國的科學家通過研究表明,與異色瓢蟲長期協同進化的一種微生物——微孢子蟲幫助異色瓢蟲成功入侵到新的生境,並壓制了本地種七星瓢蟲的種群數量。捕食性瓢蟲有相互取食卵和幼蟲的習性。異色瓢蟲進入到新的生境後,後代卵和幼蟲體內攜帶有大量的微孢子蟲,這類微孢子蟲在異色瓢蟲生活史的各個階段均存在,對異色瓢蟲本身不具有致病性。
  • 對蝦微孢子蟲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技術的發展
    譯文(節選)(原文就不提供了):微孢子蟲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技術的發展來源:美國,亞利桑那州85721,亞利桑那大學,動物與比較生物化學學院,水產養殖病理學實驗室;越南,胡志明市,農林大學,漁業學院,水產養殖病理學系發表於2015年7月3日關鍵詞:蝦病,對蝦腸孢子蟲,微孢子蟲,原位雜交,聚合酶鏈式反應
  • 四川創新團隊蠶疫病防控研發崗位專家赴西南大學交流學習
    11月2日舉行的座談會上,青學剛代表團隊表明了本次交流學習的目的:一是要同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緊密聯繫,搭建交流學習平臺,在學術上相互交流,在資源上相互支持;二是針對蠶病學科一直以來面對的科研難題和檢測難題,特別是蠶病在野外的快速檢測的可行性,蠶病病原在實驗室的分子生物學檢測準確性,白僵菌生產規模化的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和討論。
  • 西南大學李加納/錢偉團隊揭示核盤菌侵染寄主的新機制
    近日,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李加納/錢偉教授團隊在PloS Pathogen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utilizes host-derived copper for
  • 西湖大學成功解析新冠病毒細胞受體的空間結構
    2月19日凌晨,西湖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刊發文章稱,近日,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這是世界上首次解析出ACE2的全長結構。這也是西湖大學承擔的浙江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治應急科研攻關任務的重要成果。ACE2-B0AT1 複合物的冷凍電鏡密度圖。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發的肺炎疫情爆發後,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和2003年的SARS病毒一樣,也是通過識別ACE2蛋白進入人體細胞的,ACE2是「新冠病毒」侵入人體的關鍵。
  •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和王明偉課題組與美國、荷蘭、丹麥等國科學家合作,提出了G蛋白偶聯受體(GPCR)胞外段與跨膜區的動態變化模式,發現了該受體存在「開放」和「關閉」兩種分子構象,從而為其本身以及其他B型G蛋白偶聯受體的全長結構解析、功能研究和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 清華王新泉、向燁研究組發文揭示冠狀病毒入侵宿主細胞關鍵步驟
    structures of the SARS-CoV spike glycoprotein reveal a prerequisite conformational state for receptor binding)的研究論文,首次解析了高致病性冠狀病毒SARS-CoV表面刺突蛋白(spike)蛋白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並捕捉到刺突蛋白的多種中間構象,揭示了SARS冠狀病毒入侵宿主細胞過程中必需的動態結構變化
  • 細菌效應蛋白模仿宿主HSP90下遊蛋白破壞免疫
    細菌效應蛋白模仿宿主HSP90下遊蛋白破壞免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3 15:29:37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Vincent S.
  • 新冠病毒受體親和性為SARS10-20倍:首次電鏡解析S蛋白結構
    其中,研究人員通過低溫電子顯微鏡構建了新冠病毒 S 蛋白的預融合構架是三個聚體,發現每個單體上都有細胞受體結合點位。對比新冠與非典的 S 蛋白,研究人員驚訝的發現,新冠病毒和人血管緊張素轉化酶 2(ACE2)的結合力是 SARS 病毒的 10-20 倍。這是科學家們首次對於新冠病毒(2019-nCoV)突刺蛋白冷凍電鏡結構進行詳細觀察揭示的秘密。
  • 病毒侵染動態研究莫發愁,徠卡FLIM-FRET顯身手
    而病毒侵染宿主細胞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主要分為吸附(Attachment)、進入(Entry/Penetration)、複製(Replication)、大分子合成(Biosynthesis)、裝配(Assembly)、釋放(Release)等幾個階段,如圖1。
  • B肝篩選靶點,宿主細胞參與HBV內化,受體結合介導內吞作用
    眾所周知,病毒會與多種宿主相互作用以啟動進入。例如,C肝病毒能與至少14種宿主細胞因子相互作用,以確保有效的細胞感染。但目前科學家對於B肝病毒進入所需的共受體和宿主細胞因子尚未完全闡明。已知被發現的是NTCP對B肝病毒有效感染是必要的,但還不夠。
  • 西湖大學團隊成功解析新冠病毒細胞受體的空間結構
    ,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發的肺炎疫情暴發後,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和2003年的SARS病毒一樣,也是通過識別ACE2蛋白進入人體細胞的,ACE2是「新冠病毒」侵入人體的關鍵。研究發現,在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侵入人體的過程中,ACE2就像是「門把手」,病毒抓住它,從而打開了進入細胞的大門。
  • 科學家利用單病毒粒子示蹤技術揭示海水魚類病毒侵染機制---中國...
    研究人員還利用不同胞吞途徑的抑制劑,通過單粒子成像、免疫螢光及western blot檢測,揭示SGIV進入宿主細胞是通過網格蛋白介導、pH依賴的胞吞途徑而不通過小窩蛋白介導的胞吞途徑,且首次發現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秦啟偉研究團隊與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宏達合作,首次將單病毒粒子示蹤技術應用於水生經濟動物大分子DNA病毒研究,從時間、空間尺度多層次揭示了石斑魚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 SGIV)侵染宿主活細胞的機制,有助於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