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表示,該校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合作,在全球首次發現微孢子蟲侵染宿主細胞過程中的受體蛋白。這一發現,為今後治療相關疾病提供了依據和方法。目前,該科研成果的相關論文已在國際病原權威期刊《PLoS病原體》在線發表。(秦廷富攝/光明圖片)
形狀橢圓、體積極小的微孢子蟲,是一種廣泛存在、寄生於細胞內部的真菌,其種類有1400多種。由微孢子蟲感染導致的病情非常常見,昆蟲、牲畜和魚類等被感染後會逐漸衰弱,然後死亡。其對人類的感染可引起腸炎、上呼吸道感染、腦炎等,對愛滋病人等免疫系統有缺陷的人群,危害更大。(秦廷富攝/光明圖片)
蠶桑業的微粒子病(俗稱『胡椒病』)就是由微孢子蟲感染引起。」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西南大學微生物學博士韓冰告訴記者,由於微孢子蟲感染性很強,在19世紀,「胡椒病」幾乎摧毀法國等歐洲國家的蠶桑業。到目前,「胡椒病」仍是困擾蠶桑業的一大難題。
因此,解開微孢子蟲感染之謎,一直是全世界相關科學家重點研究的領域。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周澤揚教授帶領的微孢子蟲團隊,率先在世界上完成了家蠶微孢子蟲基因組的分析工作,並於2014年與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合作,開展對微孢子蟲侵染機制相關課題的研究。(秦廷富攝/光明圖片)
「大多數微孢子蟲在進攻時,都會藉助其自身特有的一種管狀侵染結構——極管。」韓冰告訴記者,通過實驗分析,中美微孢子蟲團隊發現了極管上的第4種蛋白成分(此前國際上的研究已分析出極管上的3種蛋白成分),將其命名為「極管蛋白4」,並進一步找到被進攻細胞體內和極管蛋白4互相作用的一個受體蛋白。(秦廷富攝/光明圖片)
實驗證明,在微孢子蟲入侵時,極管就像孢子長出的「輸液管」,極管蛋白4則類似「針頭」,其搭載上受體蛋白這輛「順風車」進入細胞,將微孢子蟲的遺傳物質運輸到細胞內,從而完成進攻。(秦廷富攝/光明圖片)
「這是全球百餘年來首次發現微孢子蟲侵染過程中的相關蛋白。」周澤揚教授表示,此前全球對於微孢子蟲的侵染機制並不明確,而在確定極管蛋白4這個「靶標」後,可對極管蛋白4和相關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幹擾,從而為治療家蠶、魚類及人類相關病害提供依據和方法。(秦廷富攝/光明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