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中的「叛逆者」——蛋白激酶SnRK2.8,協助病原菌侵染

2020-09-07 BioArt植物

Mol Plant | 植物中的「叛逆者」——蛋白激酶SnRK2.8,協助病原菌侵染


來源 | Mol Plant植物科學

編輯 | BioArt 奕梵


植物暴露在多種病原體中,為了應對各種病原菌的侵染,植物既依賴於被動防禦,也依賴於主動防禦。被動防禦主要是形成物理屏障來抵禦病原菌的侵染。主動防禦也被稱為誘導防禦,主要通過植物體內的相關受體蛋白觸發機體的一系列免疫反應,比如活性氧的產生,胼胝質的沉積,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活等來限制病原菌的感染。同時,病原菌也會分泌效應分子 (蛋白) 進入植物細胞,來抑制植物的免疫應答,從而提高植物的易感性,促進病原菌的感染。已有的研究表明,病原菌分泌的效應蛋白可以被宿主中的激酶磷酸化,這種翻譯後修飾對它們的活性很重要。但大多數效應蛋白的宿主激酶仍然未知。


近日,Molecular Plant 在線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植物病理學系Gitta Coaker實驗室的題為Phosphorylation of the Pseudomonas effector AvrPtoB by Arabidopsis SnRK2.8 Is Required for Bacterial Virulence 的論文,報導了一個在植物中很保守的激酶SnRK2.8可以磷酸化丁香假單胞菌效應蛋白AvrPtoB,幫助提高了病原菌的毒性。



AvrPtoB是一個多結構域的大效應蛋白,N端包含多個靶標結合域,C末端為E3泛素連接酶,可以介導多種植物蛋白的降解,在丁香假單胞菌對植物侵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之前的報導發現,AvrPtoB的第258位絲氨酸(S258)磷酸化殘基被丙氨酸取代後,其在番茄中的毒性明顯減弱(Xiao et al., 2007)。所以該研究旨在尋找和研究在植物中可以磷酸化AvrPtoB的宿主激酶。


首先,研究者們通過序列比對,酵母雙雜和菸草中的共免疫沉澱實驗分別在體內和體外驗證出植物中SnRK超家族的成員SnRK2.8可以和AvrPtoB緊密結合。之後,通過生化實驗證明SnRK2.8可以在體外磷酸化AvrPtoB。在對擬南芥中的AvrPtoB進行質譜分析時發現了5個磷酸化殘基,其中S258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位點。而在snrk2.8的突變體中AvrPtoB有三個位點,尤其是S258位點,其磷酸化水平顯著降低。這些結果表明,SnRK2.8是參與AvrPtoB磷酸化的主要激酶之一。


接下來,研究者們主要探究了SnRK2.8對AvrPtoB磷酸化作用對其蛋白毒性和功能的影響,發現在snrk2.8 的突變體和AvrPtoB去磷酸化突變體AvrPtoB (S258A)中AvrPtoB毒性明顯降低, 無法侵染擬南芥葉片,也無法抑制擬南芥NPR1,FLS2等宿主抗病信號的積累以及對病原菌侵染的響應。這些結果從兩個方面證明植物激酶SnRK2.8以及被其磷酸化的細菌效應蛋白AvrPtoB對其侵染毒性是必需。


Model of AvrPtoB phosphorylation by SnRK2.8


由於SnRK-CDPK家族蛋白在植物中十分保守,大多數已經報導的效應蛋白的磷酸化殘基與SnRK-CDPK家族蛋白的磷酸化位點偏好比較一致,因此作者推測可能還有其它這個家族的蛋白可以參與多種效應蛋白的磷酸化過程中。因此,該研究為未來研究病原菌效應蛋白如何利用其宿主促進侵染的過程提供了更全面的理解。


參考文獻:

Xiao, F., Giavalisco, P., and Martin, G. B. (2007). Pseudomonas syringae Type III Effector AvrPtoB Is Phosphorylated in Plant Cells on Serine 258, Promoting Its Virulence Activity. J Biol Chem 282:30737–30744.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0.08.018

相關焦點

  • 稻瘟病菌侵染新機制,一個激酶膨壓感受器被鑑定到!
    該研究鑑定到稻瘟病菌侵染過程中位於附著胞的一個膨壓感受器——組氨酸-天冬氨酸激酶(histidine–aspartate kinase, Sln1),並揭示了其作用機制。 研究人員推測附著胞存在一個膨壓感受器,在稻瘟病菌侵染時發揮作用,並建立了數學模型進一步證明了該感受器的存在。那麼,這個感受器是什麼呢?組氨酸-天冬氨酸激酶 Sln1是在酵母中發現的一種滲透壓感受器,可通過HOG-MAPK途徑調節酵母高滲適應性。
  • 朱健康院士等揭示SnRK2蛋白激酶調控miRNA合成的新機制—新聞...
    朱健康院士等揭示SnRK2蛋白激酶調控miRNA合成的新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組揭示了植物ABA信號轉導和滲透脅迫的關鍵蛋白激酶SnRK2參與了miRNA生物合成的調控。
  • SnRK2激酶調控植物生長和脅迫響應的機制
    Nature Plants | SnRK2激酶調控植物生長和脅迫響應的機制撰文 | Qu GPABA與受體蛋白PYR/PYL結合後,解除磷酸酶PP2C對激酶SnRK2活性的抑制,激活SnRK2,誘導植物脅迫響應,抑制生長。
  • 植物免疫誘抗劑的應用研究
    在侵染初期,病原菌會分泌一些毒性因子攻擊植物,而植物為了逃避病原菌的攻擊,逐步進化出細胞膜表面模式識別受體(PRRs,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s),用於識別病原菌遺傳保守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s,pathogen-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s)並激發植物的PTI(PAMP-triggeredimmunity
  • 科學家發現miRNA和效應蛋白在植物與病原微生物戰役中的新功能
    與人類一樣,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也會受到各種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在長期共進化中形成了複雜的防禦體系,而病原微生物也發展出對抗寄主抗性的多種多樣的策略。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互作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郭惠珊團隊發現miRNA和效應蛋白在植物與病原微生物戰役中調控免疫和抑制免疫的新功能,並詳細解析了它們的作用機制。
  • 一種激酶控制稻瘟病菌通過膨壓驅動侵染
    一種激酶控制稻瘟病菌通過膨壓驅動侵染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0 15:43:35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Nicholas J. Talbot小組研究發現,一種傳感激酶控制由稻瘟菌引起的膨壓驅動的植物感染。
  • 稻瘟病菌也會「鎮壓叛亂」
    稻瘟病菌為什麼這麼「強大」?張正光教授介紹說,稻瘟病菌入侵水稻後在水稻細胞中擴展時,病菌的細胞壁重塑也會產生細胞壁脅迫,這時候,稻瘟病菌的「內訌」開始產生了。因此,怎麼樣「鎮壓」內部「叛軍」,保持細胞壁完整性,對於病菌保持自己的「戰鬥力」,應答外界脅迫成功完成侵染就顯得尤為重要。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中山大學的研究組發現了水稻中兩個含lysin motif(LysM)結構域的PRR蛋白OsLYP4和OsLYP6作為免疫受體識別細菌肽聚糖和真菌幾丁質, 激活植物免疫反應, 是在植物中首個發現的細菌與真菌雙重分子模式識別受體. 我國學者還多次發現類受體激酶在針對細菌、真菌和昆蟲病原的抗性中發揮重要作用.
  • 植物鈣依賴蛋白激酶( CDPK)
    在植物體內,CDPK作用的內源底物含有潛在的磷酸化基序,所以對CDPK作用底物的鑑定及作用機制的研究,為進一步闡明CDPK的生物學功能可以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但到目前為止,對CDPK底物的了解並不多。通過體外磷酸化實驗,鑑定出的底物多為離子通道蛋白,與代謝相關的酶類以及參與脅迫反應相關的蛋白。
  • Nature Microbiology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許金榮團隊發現證明禾穀鐮刀菌中用於侵染的GPCRs亞家族
    禾穀鐮刀菌是引起小麥和大麥頭疫病的病原,也是產生脫氧雪腐酚(DON)等真菌毒素的生產者。子囊孢子是主要侵染花組織的主要菌種,小麥花葯中的某些化合物可刺激其毒力。在實驗室條件下,禾本科真菌還侵染雙子葉植物擬南芥的花組織。然而,其潛在機制尚不清楚,該病原菌所識別的花組織中的特定化合物仍有待鑑定。
  • 上海生科院揭示小G蛋白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互作新機制
    該研究論文報導了小G蛋白ROP10調控豆科植物根瘤共生過程中根毛變形的分子機制。  在共生建立過程中,根毛是根瘤菌進入豆科植物根細胞從而完成根瘤菌侵染的主要通道。為了捕獲根瘤菌,根毛經歷了一系列的形態改變,包括根毛頂端膨大、分杈和捲曲,這些形態變化涉及到根毛的去極性生長、新的生長點的選擇和起始以及新的極性頂端生長的重建過程。
  • 研究揭示抑制植物免疫新機制
    茄科勞爾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農業生產中重要的植物病原菌,能夠侵染包含馬鈴薯、番茄、菸草等農作物在內的200多種植物,引發青枯病造成經濟損失(因此,茄科勞爾氏菌也被稱為青枯菌)。
  • 研究揭示共生信號組分CERBERUS調控根瘤菌侵染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謝芳團隊以CERBERUS is critical for stabilization of VAPYRIN during rhizobial infection in Lotus japonicu為題在國際學術期刊New Phytologist發表研究論文
  • 2018年我國在植物抗病與信號轉導領域取得了哪些進展?
    將BSMV中的主要蛋白γbY29A沉默後,則不能抑制植物自噬,並且病毒在植物體中的積累和系統性侵染均顯著降低,從而證明自噬在BSMV感染中具有抗病毒作用 (Yang et al., 2018f)。王源超研究組則基於病毒誘導基因沉默技術的植物LRR類受體功能的高通量分析體系,成功鑑定到植物中識別疫病菌模式分子XEG1的受體蛋 白RXEG1。該蛋白是植物識別XEG1後產生細胞壞死及防衛反應的關鍵因子。
  • 前沿研究丨植物病原菌致病策略:利用效應子挾持寄主內質網
    植物內質網結構也會響應病原菌的侵染信號進行重排,同時大量報導證實植物內質網傳感器(ER sensor)和眾多內質網蛋白參與了植物防衛相關反應(表1)。其中,一些內質網蛋白被病原菌效應子所挾持來抑制內質網應激介導的植物免疫反應和相關的植物防衛反應而促進侵染,研究闡明這些過程將有助於理解和明確植物內質網在植物與病原菌互作中的角色以及病原菌挾持和克服寄主內質網應激的分子機制。
  • 華中農業大學陳惠蘭課題組通過蛋白組篩選出多個響應青枯菌效應蛋白的馬鈴薯基因!
    由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青枯病(Bacterial wilt)是馬鈴薯生產中危害最大的細菌性病害,然而由於馬鈴薯抗病種質資源的缺乏和病原菌-茄科雷爾氏菌,也就是青枯菌的複雜性,人們對馬鈴薯-青枯菌互作機制的了解尚淺,導致馬鈴薯抗青枯病育種工作進展極其緩慢。
  • 南京大學發現植物根應答病原菌的新機制
    在與病原菌共進化過程中,植物形成與動物類似的雙層模式的先天免疫系統。
  • 西南大學首次發現微孢子蟲侵染宿主過程中的受體蛋白
    西南大學表示,該校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與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合作,在全球首次發現微孢子蟲侵染宿主細胞過程中的受體蛋白。這一發現,為今後治療相關疾病提供了依據和方法。目前,該科研成果的相關論文已在國際病原權威期刊《PLoS病原體》在線發表。
  • 研究揭示轉錄因子NIN在根瘤菌侵染時的關鍵作用
    2月1日,Plant Physiology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學聯合研究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