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激酶控制稻瘟病菌通過膨壓驅動侵染

2021-01-08 科學網

一種激酶控制稻瘟病菌通過膨壓驅動侵染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0 15:43:35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Nicholas J. Talbot小組研究發現,一種傳感激酶控制由稻瘟菌引起的膨壓驅動的植物感染。 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9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課題組人員發現,組氨酸激酶Sln1促使附著胞感受壓力達到臨界膨閾值,從而促進宿主滲透。研究人員發現Sln1傳感器以壓力依賴的方式定位於附著胞的孔,這與植物感染數學模型的預測相符。Δsln1突變體會產生過量的附著胞膨壓,產生高度黑化、無功能的附著胞,並且不會組織葉片感染所需的隔膜和極性決定因素。Sln1與蛋白激酶C通路並行起作用,通過蛋白激酶A來調節cAMP依賴的信號通路。 Pkc1磷酸化NADPH氧化酶的調節分子NoxR。總的來說,這些信號通路調節附著胞膨壓並觸發生成入侵力量引起枯萎病。

研究人員表示,稻瘟病菌進入其寄主植物通過專門的增壓感染細胞,稱為附著胞,其物理性斷裂葉角質層。膨壓通過胞裂蛋白介導的細胞骨架重組,和肌動蛋白依賴的菌絲的突出來施加巨大的入侵力。然而,在附著胞介導的植物感染過程中,調節膨大壓力產生的分子機制仍然知之甚少。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sensor kinase controls turgor-driven plant infection by the rice blast fungus

Author: Lauren S. Ryder, Yasin F. Dagdas, Michael J. Kershaw, Chandrasekhar Venkataraman, Anotida Madzvamuse, Xia Yan, Neftaly Cruz-Mireles, Darren M. Soanes, Miriam Oses-Ruiz, Vanessa Styles, Jan Sklenar, Frank L. H. Menke, Nicholas J. Talbot

Issue&Volume: 2019-10-09

Abstract: 

The blast fungus Magnaporthe oryzae gains entry to its host plant by means of a specialized pressure-generating infection cell called an appressorium, which physically ruptures the leaf cuticle1,2. Turgor is applied as an enormous invasive force by septin-mediated reorganization of the cytoskeleton and actin-dependent protrusion of a rigid penetration hypha3. However,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that regulate the generation of turgor pressure during appressorium-mediated infection of plant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show that a turgor-sensing histidine–aspartate kinase, Sln1, enables the appressorium to sense when a critical turgor threshold has been reached and thereby facilitates host penetration. We found that the Sln1 sensor localizes to the appressorium pore in a pressure-dependent manner,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ions of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plant infection. A Δsln1 mutant generates excess intracellular appressorium turgor, produces hyper-melanized non-functional appressoria and does not organize the septins and polarity determinants that are required for leaf infection. Sln1 acts in parallel with the protein kinase C cell-integrity pathway as a regulator of cAMP-dependent signalling by protein kinase A. Pkc1 phosphorylates the NADPH oxidase regulator NoxR and, collectively, these signalling pathways modulate appressorium turgor and trigger the generation of invasive force to cause blast disease.

DOI: 10.1038/s41586-019-1637-x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637-x

相關焦點

  • 稻瘟病菌侵染新機制,一個激酶膨壓感受器被鑑定到!
    稻瘟病菌入侵宿主的方式比較獨特,是通過形成特殊的侵染結構——附著胞(appressorium)的方式入侵植物。附著胞可以通過積聚高濃度的甘油或其它多元醇產生膨壓(turgor),這種膨壓轉變為機械力後會導致附著胞基部產生纖細的入侵栓(penetration peg),從而破壞水稻葉片的表皮【1,2】。
  • 研究解析稻瘟病菌攻擊水稻免疫反應「入侵圖」
    稻瘟病菌引起的水稻稻瘟病是糧食作物上最大的毀滅性病害,威脅著我國乃至全世界糧食安全,發生嚴重時甚至顆粒無收。稻瘟病菌與水稻互作早期,水稻通過活性氧迸發、胼胝質積累等免疫策略,抑制病原菌的侵染,而病菌則分泌大量效應蛋白到水稻中幹擾其免疫反應。
  • EUKARYOT CELL :MAPK通過活化質子泵調節鉀氯流控制真菌膨壓| NMT創新平臺成果回顧
    ,然而,真菌在生長期間不可避免地遭受滲透刺激,生物體通過調節膨壓維持一個跨膜的滲透梯度來驅動細胞伸長。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生物體內重要的信號轉導系統之一,能夠調節細胞的滲透壓。真菌對高滲的應激中電信號發生了快速反應,膨壓恢復前(10-60min)出現短暫的去極化(1-2min),緊接著出現持續的超極化(5-10min)。
  • 南京農業大學植保院張正光教授團隊深入解析稻瘟病菌攻擊水稻免疫...
    稻瘟病菌引起的水稻稻瘟病是糧食作物上最大的毀滅性病害,威脅著我國乃至全世界糧食安全,發生嚴重時甚至顆粒無收。稻瘟病菌與水稻互作早期,水稻通過活性氧迸發、胼胝質積累等免疫策略,抑制病原菌的侵染,而病菌則分泌大量效應蛋白到水稻中幹擾其免疫反應。
  • 植物中的「叛逆者」——蛋白激酶SnRK2.8,協助病原菌侵染
    Mol Plant | 植物中的「叛逆者」——蛋白激酶SnRK2.8,協助病原菌侵染來源 | Mol Plant植物科學編輯 | BioArt被動防禦主要是形成物理屏障來抵禦病原菌的侵染。主動防禦也被稱為誘導防禦,主要通過植物體內的相關受體蛋白觸發機體的一系列免疫反應,比如活性氧的產生,胼胝質的沉積,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活等來限制病原菌的感染。同時,病原菌也會分泌效應分子 (蛋白) 進入植物細胞,來抑制植物的免疫應答,從而提高植物的易感性,促進病原菌的感染。
  • 河南大學宋純鵬教授團隊在植物細胞膨壓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植物氣孔運動受到細胞膨壓變化的嚴格調控。通過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環產生的碳水化合物在膨壓調控中起著重要作用。該研究通過篩選乾旱脅迫下葉片溫度升高株系,從而分離出一種擬南芥突變體bzu1,較之野生型植株,其氣孔變小和抗旱性增強。BZU1編碼一種已知的乙醯輔酶A合成酶ACN1,其在過氧化物酶體中乙酸轉化為蘋果酸代謝途徑的第一步起作用。
  • 葉表皮細胞形狀不是由膨壓決定的!
    目前普遍認為,植物細胞的生長是由膨壓所驅動的,膨壓會造成細胞壁壓力從而導致變形
  • 研究認為依賴於膨壓的活動是對水分缺乏最敏感的
    這種細胞體積的下降就導致降低靜壓(hydrostatic pressure),或者膨壓。當水分喪失時,細胞進一步收縮,細胞中的溶質變得更濃;細胞質膜進一步變厚和壓縮,因為質膜的覆蓋面比水分喪失前減小。由於膨壓喪失是乾旱的最早期的重要影響,所以可以認為依賴於膨壓的活動是對水分缺乏最敏感的。
  • 丙糖激酶控制果糖的脂肪生成潛能和飲食耐受性
    丙糖激酶控制果糖的脂肪生成潛能和飲食耐受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22:06:39 清華大學傅肅能研究組發現,丙糖激酶控制果糖的脂肪生成潛能和飲食耐受性。
  • |Vol·25-2020|葉片膨壓損失點與耐旱性以及葉碳經濟性狀相關聯
    2017年由廣西大學林學院森林生態與保護重點實驗室的朱師丹為一作,其與曹坤芳為共同通訊作者在Tree physiology上發表了題為「Leaf turgor loss point is correlated with droughttolerance and leaf carbon economics traits」的letter論文,通過彙編不同森林群落的大量樹種的功能性狀指標梳理了
  • 亞派科技新視野:IO口驅動電平欠壓的簡易檢測電路
    所以在設備啟動和運行中確保設備的安全可靠,那麼IO口驅動電壓電平就要求穩定,不能在控制過程中出現控制信號的抖動或驅動三極體、達林頓管長期、高頻開關後出現損傷而使控制高電平出現欠壓狀態,進而使這些被控控電力器件在被控中出現不穩定的情況,使整個設備出現故障,甚至出現連帶事故。所以在設備試運行和定期維護過程中要對這些IO口驅動電平的電壓工作狀態進行檢測,不能出現異常。
  • 壓電馬達是什麼 壓電馬達的驅動設計解析
    這是一種對稱的機電關係,具有這種效應的晶體材料受到機械應力(擠壓)時,就會產生電壓;相反的,當施加電壓到這種晶體時,材料會有很小的膨脹。這種壓電性能在經典晶體振蕩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種振蕩器是近100年來時鐘源的基礎(儘管近年來替代品MEMS基振蕩器勢頭強勁)。 在壓電馬達中,通過在材料上施加電壓,產生電場,材料發生輕微地延伸。對於典型的電壓,其形變量約為0.01%到0.1%。
  • 一種基於電流控制模式的白光LED驅動晶片的設計
    本文基於2μm 15V雙極型工藝設計了一種電流控制型PFM Boost DC-DC開關變換器晶片,通過採用低反饋電阻技術減小外部反饋電阻的損耗,並採用負載電流反饋技術調節系統佔空比以減小系統穩態時輸出電壓電流紋波係數。
  • 一種雷射二極體精密驅動電路
    開展半導體雷射器穩頻和線寬壓窄首先需要解決其精密驅動問題,為此,本電路在保持其較小體積的前提下,通過採用專用恆流和恆溫控制晶片結合數字控制技術,對半導體雷射器的注入電流和工作溫度進行實時監測和精密控制,使半導體雷射器頻率穩定性得到很大的改善,有望在今後半導體雷射器線寬壓窄和穩頻技術中得到應用。
  • 一種新型壓電陶瓷驅動電源的研究
    由於電壓驅動型[4-5]具有遲滯影響,不適合動態性能要求較高的應用領域。電荷反饋驅動方式[6-7]能夠滿足一些動態性能要求較高的環境,響應速度快,遲滯減少,但存在低頻穩定性差、在靜態工作下電荷洩露大,非線性以及零點漂移等缺點。混合驅動型是結合電壓驅動型和電荷驅動型各自優點的一種驅動方式,但是效率低、體積大。開關驅動型[8]是一種新型驅動方式,提高了使用效率。
  • 一種「壓電材料驅動的微型夾爪」可抓取自重30倍的物體
    近日,由哈佛大學,洛桑聯邦理工學院以及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聯合在國際機器人通訊期刊《IEEE機器人與自動化通訊》(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發表了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種「壓電材料驅動的微型夾爪」,這款夾爪本身張開的尺寸大約為0.2mm,自身重量0.1g, 但確可以抓取重達3g(30倍)的物體。
  • ...S6等絲氨酸蘇氨酸激酶信號通路在控制細胞生長,增殖和生存等...
    該文章探索受體酪氨酸激酶(RTKs)通過PI3K-Akt,Ras-MAPK-RSK,以及mTOR-p70 S6等絲氨酸蘇氨酸激酶信號通路在控制細胞生長,增殖和生存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Akt,RSK,p70 S6家族的蛋白激酶通過磷酸化底物蛋白的RxRxxS/T基序傳遞信號。
  • 【文獻分享】|Vol·55-2020|氣孔調節,膨壓損失點和導管間紋孔膜協同作用,在生長季節,使葡萄葉片的木質部栓塞抗性增加
    但在夏末葡萄葉片的觀察中發現,其氣孔關閉的水勢接近p50,作者給出兩個猜想:1.在生長後期易於空化,特別是臨近收穫的時期,這是為了在冬季休眠之前獲得最大生產力2.p50是具有可塑性的,隨著季節的變化,p50由其他水力特性調節猜想的依據是:膨壓損失點水勢具有季節可塑性的特點,而與其相關的氣孔關閉水勢可能也具有季節可塑性因此,在單個生長季節中監測了三個水力特徵(氣孔閉合,ΨTLP和葉片對空化的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