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新理論!葉表皮細胞形狀不是由膨壓決定的!

2021-01-14 iPlants
目前普遍認為,植物細胞的生長是由膨壓所驅動的,膨壓會造成細胞壁壓力從而導致變形。在分子水平上,這個過程是由纖維素微纖絲的重排所介導的,即細胞壁重塑,細胞的生長方向與纖維素的排列方向平行。但有證據表明,利用纖維素的排列方式來解釋細胞各向異性生長是不充分的。植物細胞各向異性生長的機制仍然是複雜而未解決的問題。2020年2月28日,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Alexis Peaucelle實驗室,題為「Pectin homogalacturonan nanofilament expansion drives morphogenesis in plant epidermal cell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以擬南芥為模式植物,利用3D-dSTORM超高分辨顯微技術觀察了葉片表皮細胞細胞壁的果膠分布,發現果膠(Pectin)只積累在垂周壁,即與葉片表面呈垂直方向的細胞壁,果膠呈現納米纖絲狀態排列,改變果膠的甲酯化程度會影響細胞生長。作者還利用計算機建模模擬試驗觀測結果。所以,作者認為細胞壁中的果膠納米纖絲決定了葉片表皮細胞的凹凸形狀,該過程不依賴於膨壓。

該研究的關注點為果膠的主要組分Homogalacturonan (HG),其中甲酯化HG的抗體是LM20,去甲酯化HG的抗體是2F4。作者利用免疫螢光的方法對4微米厚擬南芥葉片表皮切片中的果膠進行定位,並且利用3D-dSTORM超高分辨顯微技術,使其解析度達到幾十納米的水平。


他們發現果膠(Pectin)只積累在垂周壁,即與葉片表面呈垂直方向的細胞壁,果膠呈現納米纖絲狀態排列(上圖B-D)。而在平周壁未檢測到果膠分布。這種納米纖絲也能利用冷凍掃描電鏡(cryo-SEM)觀察到(上圖F)。作者利用誘導表達PECTIN METHYLESTERASE 5 (PME5oe)促進HG去甲酯化,誘導表達PECTIN METHYLESTERASE INHIBITOR 3 (PMEI3oe)抑制HG去甲酯化,來改變果膠甲酯化狀態,發現前者的納米纖絲長度是後者的1.4倍。

作者測量了PME5oe和PMEI3oe中果膠甲酯化的變化規律(下圖A),代入相應參數,利用3D nonlinear FEM model進行計算機建模,模型輸入HG甲酯化的不對稱分布,輸出沿垂周壁上細胞壁的厚度。

但模型不能夠充分模擬cryo-SEM的觀測結果(下圖D, E),暗示HG納米纖絲的排列對表皮凹凸形狀的形成是重要的。

作者利用葉片脫水復水試驗,發現脫水後,平周壁皺縮而垂周壁無明顯變化。暗示與平周壁不同,改變膨壓不會對垂周壁產生壓力,以上結果與模型預測一致(下圖D)。通過施加PME酶或提高pH使HG全部甲酯化,組織長度擴大1.42倍,表明細胞壁果膠甲酯化影響細胞生長(下圖E)。綜上所述,該研究表明細胞外細胞壁也是是塑造植物細胞的積極參與者,可以在不依賴於膨脹壓力的情況下主動塑造其中的細胞(如下圖)。Remark:超高解析度顯微技術和計算機建模是本文的主要技術手段,可見,生物學與數學、物理學、化學和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交叉,對生命科學的推進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81/1003


相關焦點

  • 【Science】新理論!葉片表皮細胞形狀由細胞壁中的果膠納米纖絲決定, 領域重要進展
    目前普遍認為,植物細胞的生長是由膨壓所驅動的,膨壓會造成細胞壁壓力從而導致變形。
  • 新理論!葉片表皮細胞形狀由細胞壁中的果膠納米纖絲決定,領域重要...
    目前普遍認為,植物細胞的生長是由膨壓所驅動的,膨壓會造成細胞壁壓力從而導致變形。在分子水平上,這個過程是由纖維素微纖絲的重排所介導的,即細胞壁重塑,細胞的生長方向與纖維素的排列方向平行。 但有證據表明,利用纖維素的排列方式來解釋細胞各向異性生長是不充分的。
  • 葉表皮細胞的自動識別與計數
    本文提出了一種簡單、無需預處理、可自動進行細胞識別和標記的葉表皮細胞計數法,植物表型資訊如下。葉表皮細胞計數對研究環境或遺傳因素引起的植物發育變化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可以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進行表皮細胞計數,但成本昂貴且耗時較長。也可以利用光學顯微鏡進行表皮細胞計數,但需要進行葉片預處理和人工細胞識別。
  • 葉片的結構:葉片的主要由表皮、葉肉和葉脈構成
    1 表皮包在葉的外面,通常為一層,在上面的叫上表皮,在下面的叫下表皮表皮是由一層排列緊密、無色透明的細胞構成。表皮細胞一般為形狀不規則的扁平體,側壁凸凹不齊彼此互相嵌合,連接緊密,沒有細胞間隙,在表皮細胞的外壁上有一層也是透明的且不易透水的角質層。表皮上這些成對的半月形細胞,叫做保衛細胞。通常上表皮的保衛細胞少於下表皮。保衛細胞中綠色的顆粒是葉綠體。葉綠體在保衛細胞及葉肉細胞裡有,在表皮細胞裡卻沒有。保衛細胞之間的空隙叫氣孔。
  • |Vol·25-2020|葉片膨壓損失點與耐旱性以及葉碳經濟性狀相關聯
    一、研究背景 葉膨壓損失點(πtlp, 單位-MPa)標誌著植物在乾旱脅迫下維持細胞膨壓的能力。由P-V曲線法可得知葉πtlp。如Figure 2所示:基於3個木本群落(乾熱河谷、熱帶雨林、亞熱帶)的各自所有樹種以及不同類型群落(常綠/落葉),πtlp與葉水力安全裕度呈顯著正相關關係(膨壓損失點越低安全裕度越低)。這種現象也可能由於這樣一個事實:膨壓損失點越高的樹種表現出的等水行為程度越高(氣孔調控更嚴格以防止水力功能損害),使得乾旱期間葉水勢下降幅度更小,這就造成了更高的安全裕度。
  • 一種激酶控制稻瘟病菌通過膨壓驅動侵染
    一種激酶控制稻瘟病菌通過膨壓驅動侵染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0 15:43:35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Nicholas J. Talbot小組研究發現,一種傳感激酶控制由稻瘟菌引起的膨壓驅動的植物感染。
  • 稻瘟病菌侵染新機制,一個激酶膨壓感受器被鑑定到!
    附著胞可以通過積聚高濃度的甘油或其它多元醇產生膨壓(turgor),這種膨壓轉變為機械力後會導致附著胞基部產生纖細的入侵栓(penetration peg),從而破壞水稻葉片的表皮【1,2】。研究表明,附著胞細胞壁富含黑色素,可以作為一種剛性的結構屏障防止溶質外排,對膨壓的形成至關重要【3】。
  • 研究認為依賴於膨壓的活動是對水分缺乏最敏感的
    水勢低的部位從水勢高的部位奪取水分,例如,乾旱時幼葉向老葉奪水,促使老葉死亡。更嚴重的是,在乾旱時,胚胎組織把水分分配到成熟部位的細胞中去,所以,禾穀類作物穗分化時遇到乾旱,小穗數和小花數減少;灌漿時缺水,籽粒就不飽滿,嚴重影響產量。(2)葉面積減小。植物對缺水的早期反應是葉面積變小。當植物的水分含量下降時,細胞減小,細胞壁鬆弛。
  • 觀察葉綠體試驗中,為什麼取「菠菜稍帶葉肉的下表皮「
    :上圖是有上下葉之分的一個葉片的結構,其中葉片的上表皮和葉片的下表皮都是由一層起保護作用的細胞組成,它們排列緊密,且無色透明,但下表皮上氣孔多,而且氣孔的保衛細胞中也有葉綠體和中央大液泡。(2)葉肉:葉片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是位於上下表皮之間的薄壁組織,即葉肉,葉肉細胞內含有大量的葉綠體。大多數植物的葉片有上下葉之分,因為上下葉受光情況不同,使得兩面的葉肉組織產生分化。
  • 顯微鏡觀察洋蔥內表皮細胞
    實驗要求:(1)製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 (2)用顯微鏡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方法步驟:實驗過程操作要求分值(一)製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1)準備和取材用潔淨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乾淨;用滴管在載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
  • 河南大學宋純鵬教授團隊在植物細胞膨壓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植物氣孔運動受到細胞膨壓變化的嚴格調控。通過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環產生的碳水化合物在膨壓調控中起著重要作用。該研究通過篩選乾旱脅迫下葉片溫度升高株系,從而分離出一種擬南芥突變體bzu1,較之野生型植株,其氣孔變小和抗旱性增強。BZU1編碼一種已知的乙醯輔酶A合成酶ACN1,其在過氧化物酶體中乙酸轉化為蘋果酸代謝途徑的第一步起作用。
  • 2020年2月28日Science期刊精華,北京大學同期發表Science論文一篇
    1.Science:經過CRISPR基因編輯的CAR-T細胞在癌症患者體內是安全的doi:10.1126/science.aba7365; doi:10.1126/science.aba9844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將兩種最先進的方法---CRISPR(對DNA進行編輯)和T細胞療法(利用免疫系統的哨兵破壞腫瘤)
  • 【文獻分享】|Vol·55-2020|氣孔調節,膨壓損失點和導管間紋孔膜協同作用,在生長季節,使葡萄葉片的木質部栓塞抗性增加
    但在夏末葡萄葉片的觀察中發現,其氣孔關閉的水勢接近p50,作者給出兩個猜想:1.在生長後期易於空化,特別是臨近收穫的時期,這是為了在冬季休眠之前獲得最大生產力2.p50是具有可塑性的,隨著季節的變化,p50由其他水力特性調節猜想的依據是:膨壓損失點水勢具有季節可塑性的特點,而與其相關的氣孔關閉水勢可能也具有季節可塑性因此,在單個生長季節中監測了三個水力特徵(氣孔閉合,ΨTLP和葉片對空化的脆弱性)。
  • EUKARYOT CELL :MAPK通過活化質子泵調節鉀氯流控制真菌膨壓| NMT創新平臺成果回顧
    ,然而,真菌在生長期間不可避免地遭受滲透刺激,生物體通過調節膨壓維持一個跨膜的滲透梯度來驅動細胞伸長。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生物體內重要的信號轉導系統之一,能夠調節細胞的滲透壓。真菌對高滲的應激中電信號發生了快速反應,膨壓恢復前(10-60min)出現短暫的去極化(1-2min),緊接著出現持續的超極化(5-10min)。
  • 皮膚病之表皮細胞形態鑑賞
    為了更好的分析由皮膚病灶中採集的細胞學樣本,了解組成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的細胞有哪些形態是非常必要的。
  • 洋蔥表皮細胞的製作與觀察
    一、回憶庫: 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安放對光放片-調焦--觀察  二、 製作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
  • 【Nat Communi】植物表皮細胞通過生長素途徑響應熱反應
    該研究表明植物在高溫下表皮細胞中的PIF4水平和活性增加,然後以細胞自主方式激活表皮生長素應答,從而促進擬南芥中的熱形態發生。熱形態發生(Thermomorphogenesis)是指植物響應環境溫度的升高而發生的形態變化。其特點包括下胚軸和葉柄伸長,葉子偏下性的生長,降低了葉片厚度。
  • 才能不是由基因決定的
    歐幾裡得58、才能不是由基因決定的「基因來自父母,」中學生說。…基因:生物體攜帶和傳遞遺傳信息的基本單位。主要存在於細胞核內的染色體上…「父母通過遺傳,將基因傳遞給子女。」中學生接著說。…性狀(百度漢語):性質和形狀:土壤的理化~……性狀(百度百科)2:指生物可遺傳的、能觀察到的特徵…(…特、徵、特徵:見《歐幾裡得32》…)「任何生物都有許許多多性狀,有的是形態特徵(如豌豆種子的顏色,形狀),有的是生理特徵(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等等…」生物學家說。
  • 科學家發現一種全新的形狀,它就隱藏在你的細胞中
    它以大約 2 平方米的總面積包裹著你,不過關於它的形狀,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 最近,科學家剛剛發現了一種之前科學界或數學界從未發現的全新的幾何形狀,而且這個新的形狀其實就藏在你的皮膚裡。更詳細一點說,在我們上皮細胞(即人體外部和內部皮膚層的結構組織的構建模塊中),都有新形狀的身影。
  • EGF表皮細胞生長因子,讓肌膚重獲新生!
    表皮生長因子(EGF)是一種廣泛存在於人體皮膚細胞內的小分子蛋白。美國科學家Cohen博士通過大量科學實驗發現,人體內表皮生長因子EGF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而EGF的多少直接影響著皮膚的年輕程度,從而決定著皮膚的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