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CR:既是公主連結也是聚合酶鏈式反應
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目前生物研究中非常常用的一種技術。它的目的是獲得大量的目標DNA片段。就好像我們本來需要抓一條魚缸裡的孔雀魚做研究,本來魚很小不好抓,我們通過PCR把要研究的魚複製了一魚缸,這樣就很容易抓到了。當然,為了做到這一點可不容易。
-
莫斯科市新冠病毒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已超過1000萬人次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莫斯科負責社會發展事務的副市長阿納斯塔西婭∙拉科娃10月23日向記者表示,全市新冠病毒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已超過1000萬人次。拉科娃稱,「全市已經有超過1000萬人次進行了COVID-19病毒檢測。
-
實驗時間 | 聚合酶鏈式反應(PCR)
有效檢測癌基因的突變,準確檢測癌基因的表達量;3. 臨床應用於檢測地中海貧血的基因突變。PCR 技術的基本原理類似於 DNA 的天然複製過程,其特異性依賴於與靶序列兩端互補的寡核苷酸引物。PCR 由變性 -- 退火 -- 延伸三個基本反應步驟構成:模板 DNA 的變性:模板 DNA 經加熱至 94 ℃ 左右一定時間後,使模板 DNA 雙鏈或經 PCR 擴增形成的雙鏈 DNA 解離,使之成為單鏈,以便它與引物結合,為下輪反應做準備;模板 DNA 與引物的退火 (復性):模板 DNA 經加熱變性成單鏈後,溫度降至 55 ℃ 左右,引物與模板
-
pcr擴增的原理和步驟
pcr擴增在做實驗的時候是經常用到的,它是基礎實驗,是每個做實驗的人都應該掌握的,下面小編就來說一下PCR擴增的原理和步驟吧。1.pcr擴增的基本原理是PCR技術和DNA的天然複製過程基本是一樣的,其靶序列兩端互補的寡核苷酸引物與其特異性依賴於與DNA的半保留複製。
-
35年,聚合酶鏈式反應的歷史和展望|Science職業·生命專題
自從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發明到現在(本文刊登時間為2018年5月),已經過去了35年。
-
對蝦腸孢子蟲細微結構和系統發育關係的研究
雖然通過組織病理學,透射電子顯微鏡(TEM),聚合酶鏈反應等方法可以在幾種器官中觀察到多種傳染性病原體,但是MSGS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更為顯著的是,可以在淋巴器官中觀察到多個球狀體,表明包含了幾種已知或未知形態的病毒。病蝦的肝胰腺細胞中有時也可觀察到對蝦杆狀病毒(MBV),肝胰腺細小病毒(HPV)的包涵體,也可能是到目前為止沒有鑑定出的微孢子蟲。
-
分子生物學檢查法1001通則《聚合酶鏈式反應法》被2020年版《中國藥典》收載
日前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正式頒布,其中收載了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牽頭起草的1001通則《聚合酶鏈式反應法》,這是首個被中國藥典收載的分子生物學檢查法通則。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是一種用於擴增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可以指數形式擴增極其微量的DNA,對檢測樣品要求低、操作簡便,具有高特異性、高靈敏度、高效率和高忠實度。2010年蘄蛇、烏梢蛇PCR鑑別方法被收載於《中國藥典》一部,成為第一個被《中國藥典》收載的分子生物學檢查方法。
-
水產談微孢子蟲色變,但其真實面目有幾人了解?
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的對蝦生長緩慢症、中華絨螯蟹「水癟子病」、梭子蟹「牙膏病」及石斑魚標粗過程中頻發的「瘦身病」均發現與一類微小的寄生蟲,即微孢子蟲有關。由於適應寄生生活,微孢子蟲形態及基因組結構與功能發生了高度退化,微孢子蟲的種類鑑定通常採用電鏡超微結構與分子特徵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已公布的16個微孢子蟲全基因組中,最小的微孢子蟲基因組僅為2.3M,甚至小於大多數細菌基因組。
-
熱啟動PCR DNA聚合酶
1.PCR的概念PCR,即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主要由高溫變性、低溫退火和適溫延伸三個步驟反覆的熱循環構成:即模板DNA先經高溫變性為單鏈,在DNA聚合酶和適宜的溫度下,兩條引物分別與兩條模板DNA鏈上的一段互補序列發生退火,接著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四種脫氧核苷酸三磷酸
-
【原創】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的「前世今生」
(1)免疫PCR(技術指數★★★) 免疫PCR集PCR的高靈敏度與抗原抗體反應的特異性於一體。與常規PCR和普通ELAS相比,優勢盡顯,其最為突出的特點是指數級的擴增效率帶來了極高的敏感度,能檢測出濃度低至2ng/L的抗原物質,為現行任何一種免疫定量方法所不及。
-
PCR及其它核酸擴增技術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 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核酸體外擴增技術。根據其特點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靶核酸的直接擴增, 如聚合酶鏈式反應等; 一類是探針擴增技術,如Cleavase/Invader Technology;另一類是信號放大擴增, 如HC2。本推送主要介紹靶核酸的直接擴增技術,全文主要翻譯自23版的Herry實驗室臨床診斷及管理。
-
酶之七種武器——Taq DNA聚合酶
三、Taq DNA聚合酶,這是第一個被發現的熱穩定DNA聚合酶。7年後,1983年4月的一個夜晚,另一位傳奇的生物學家Kary Mullis在高速公路上的一次頓悟後,於1985年創出了江湖上鼎鼎大名的針織大法:聚合酶鏈式反應
-
更靈敏,更特異,更精確——數字PCR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簡介
數字PCR的原理(圖片來源http://www.lifetechnologies.com/cn/zh/home/life-science/pcr/digital-pcr.html)數字PCR可以直接計算目標序列的拷貝數,因此無需依賴於對照樣品和標準曲線就可以進行精確的絕對定量檢測;此外,由於數字PCR在進行結果判讀時僅判斷有/無兩種擴增狀態
-
微孢子蟲——異色瓢蟲入侵的生物武器
針對這一科學問題,法國和德國的科學家通過研究表明,與異色瓢蟲長期協同進化的一種微生物——微孢子蟲幫助異色瓢蟲成功入侵到新的生境,並壓制了本地種七星瓢蟲的種群數量。捕食性瓢蟲有相互取食卵和幼蟲的習性。異色瓢蟲進入到新的生境後,後代卵和幼蟲體內攜帶有大量的微孢子蟲,這類微孢子蟲在異色瓢蟲生活史的各個階段均存在,對異色瓢蟲本身不具有致病性。
-
PCR由變性、退火、延伸三個基本反應步驟組成
雙鏈DNA在多種酶的作用下可以變性解鏈成單鏈,在DNA聚合酶與啟動子的參與下,根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複製成同樣的兩分子挎貝。在聚合酶鏈式反應實驗中發現,DNA在高溫時也可以發生變性解鏈,當溫度降低後又可以復性成為雙鏈。因此,通過溫度變化控制DNA的變性和復性,並設計引物做啟動子,加入DNA聚合酶、dNTP就可以完成特定基因的體外複製。
-
PCR技術
1 導論 多聚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是美國Perkin-Elmer/Cetus公司人類遺傳研究室Mullis K.B.等人於1985年發明的一種快速體外DNA片段擴增技術,是八十年代分子生物學資源領域的一項革命性突破,被譽為分子生物學資源發展史上的又一裡程碑。該技術一問世,就在分子生物學、醫學、生物工程、法醫學、考古學等領域得到快速而廣泛的應用,並且對已建立的基因克隆、DNA序列分析等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鹹豐PCR實驗室投入使用
恩施日報訊 (通訊員鄧十)4月13日,鹹豐縣PCR實驗室調試完畢,正式投入使用,該縣首批36份新冠病毒檢測標本在該實驗室進行了檢測。實驗室佔地83平方米,投資近200萬元,包含樣品核酸提取室、試劑體系配製室、核酸擴增檢測室3個實驗操作間,分別配置有全自動核酸提取儀、二級生物安全櫃、高壓滅菌鍋、超低溫冰箱、實時螢光定量PCR儀等儀器。
-
新冠肺炎如何快速確診,PCR螢光檢測技術功不可沒
首診醫院通過規範的預檢分診,結合臨床檢查、實驗室檢查和胸部影像檢查,經專家組會診後確認疑似病例並採樣,由轄區疾控中心將樣本轉運到市疾控中,市疾控中心轉運到省疾控中心,進行核酸檢測。而省疾控中心每天可檢測樣本200多份,從開始採樣到結果反饋需要約2天時間,傳統的檢測手段效率較低,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早期確診病例相對較少。
-
武漢肺炎:首款新冠狀病毒檢測試劑出現,科學原理名為螢光PCR法
湖北武漢肺炎肆虐,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周五(24日)公布,由上海之江生物科技公司研發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當天通過上海市醫療器械檢測所檢驗,成為中國首款法定檢驗機構檢定合格的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產品;在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文後,被發往各地醫院、疾控中心和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用於測定疑似患者的樣本中是否有新型冠狀病毒
-
PCR技術的原理與方法(1)
PCR定義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鏈式反應,是指在DNA聚合酶催化下,以母鏈DNA為模板,以特定引物為延伸起點,通過變性、退火、延伸等步驟,體外複製出與母鏈模板DNA互補的子鏈DNA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