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治蟲方法生態又環保

2020-11-25 大眾日報

  以菌治蟲
  四川農業大學楊文鈺教授及其團隊經過18年的不懈努力,在傳統玉米—大豆套作基礎上,創新發展出「減量一體化施肥、化控抗倒、綠色防控」的配套技術。
  「以菌抑菌、以菌治蟲」雙管齊下。為有效防治玉米螟、大豆高隆象、大豆食心蟲、螻蛄、蠐螬、地老虎等玉米和大豆的常發蟲害,團隊選用具有廣譜殺蟲性的球孢白僵菌。球孢白僵菌分生繁殖產生的分生孢子接觸害蟲後附著於昆蟲表皮,分生孢子萌發出的芽管頂端產生的脂肪酶、蛋白質酶、幾丁質酶可溶解昆蟲外殼,侵入害蟲體內生長繁殖,消耗蟲體內養分,形成的大量菌絲和孢子布滿蟲身,產生的毒素可擾亂害蟲的新陳代謝,最終促使其死亡。
  研究團隊成員尚靜副教授介紹,應用綠色防控體系後,病蟲草害的防控率達85%以上,農藥減量25%-40%,減少了4-5次農藥施用,率先實現了帶狀間套作、有害生物的發生規律、防控策略與防治技術的三融合。
以蟲治蟲
  每到春季,最讓農民頭痛的病蟲害防控問題之一就是蚜蟲。面對這一問題,山東農業大學劉玉升教授創造的「生態化以蟲治蟲」生物防控技術體系,則是綠色防控理論結合實際的典型案例。
  2000年左右,山東農業大學已經著手異色瓢蟲控制蚜蟲技術系統的研究。經過20年的不斷改進,團隊成功建立了異色瓢蟲生態化生產繁育並控制蚜蟲的技術系統。
  「如何在早春蚜蟲繁育之前或數量比較稀少時,就將其天敵培育出來,這是制勝的關鍵。」劉玉升教授表示,「異色瓢蟲生態化生產繁育並控制蚜蟲生物技術系統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天敵培育系統,在越冬季時節,先通過人工誘集技術收集異色瓢蟲,接著用酸模培育酸模蚜,來繁育越冬代異色瓢蟲,在來年2—3月份之前,實現異色瓢蟲的大量繁殖。二是保護系統。早春蚜蟲開始繁育時,數量有限,此時釋放壓倒性數量的異色瓢蟲,就能達到直接控制有害蚜蟲發生基數的目的。」隨著劉玉升團隊研究的系統後續規模化生產的完善,將助力生態植保,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使用。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焦點

  • 以蟲治蟲 10萬頭天敵昆蟲「出籠」
    近年來,我省大力推行「釋放天敵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措施,每年有計劃地繁育腫腿蜂、赤眼蜂、異色瓢蟲。今年,省林木良種培育中心成功繁育出異色瓢蟲、七星瓢蟲共30多萬頭。作為重要調控手段,這些天敵昆蟲被運用到我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為廣泛實施綠色防控奠定了堅實基礎。
  • 無錫:園林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 以蟲治蟲
    另一位無錫市民高大伯向記者反映,以前他經常看見縣前西街兩旁的法國梧桐噴灑過農藥後,地上到處都是花花綠綠的蟲子屍體,讓人看著怪噁心的,空氣中也瀰漫著刺鼻難聞的農藥味,很不環保。今年盛夏,這些景象也許不會再上演了。
  • 700多萬隻蟲子「降落」鄭州 它們「以蟲治蟲」主力軍
    這些比米粒兒還小的蟲子,可是天牛的天敵。河南商報記者 鄧萬裡/攝河南商報記者 高鵬昨天,對於鄭州的天牛、蚜蟲、紅蜘蛛這些害蟲來說,有一個壞消息,它們迎來了數量龐大的天敵,700多萬隻益蟲正在趕來!從傳統的以農藥治害蟲的辦法,到現在的「以蟲治蟲」,這種生物防治園林害蟲的辦法到底好在哪裡呢?
  • 探秘「天敵昆蟲工廠」以蟲治蟲 無汙染更環保
    原理  「以蟲治蟲」無汙染更環保  據了解,天牛作為一種蛀幹類害蟲,被園林界喻為「不冒煙的火災」,天牛的幼蟲隱藏在樹幹內,生長時會蛀蝕樹幹和樹枝,在悄無聲息中吞噬樹木,使樹木長勢衰弱,容易被風折斷。受害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整株樹木死亡。
  • 防治天牛等害蟲 李滄區連續第二年"以蟲治蟲"
    8月11日,為防治天牛等害蟲,李滄區連續第二年實施「以蟲治蟲」,本次計劃投放2萬管共200萬隻管氏腫腿蜂,可有效防治5000畝山林。  11日上午,在李滄區天水路竹子庵公園裡,幾名工作人員正在小心翼翼地投放管氏腫腿蜂。管式腫腿蜂在投放之前放置在指形管裡,管口塞著棉花,投放時工作人員將棉塞拔掉,將指形管倒掛在數目的枝杈上,讓蜂自行爬出。每棵松樹上放一管,一管有100隻蜂。
  • 世博園展示以蟲治蟲 5000萬隻小蜂消滅毛毛蟲
    上傳照片贏佳能550D單反 | 免費發明信片贏大獎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早報世博記者 陶寧寧 以蟲治蟲、以菌治蟲……這些奇妙新穎的方法正成為世博園蟲害的剋星。園林的植物遇到了蟲害怎麼辦?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會看到,一些植物的葉片上多出了大大小小的洞,有的葉片更是顯得殘破不全,這些都是毛毛蟲們的「傑作」。每年的7月、8月、9月是毛毛蟲患的高發季,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對植物產生很大的危害。過去,控制毛毛蟲的方法往往就是在樹葉上噴灑藥水,但在世博園中,卻有著更為環保科學的方法。
  • 以蟲治蟲,「生物兵」將上樹鬥天牛
    南京企業用新的代替寄主繁育,腫腿蜂戰鬥力倍增以蟲治蟲,「生物兵」將上樹鬥天牛南京登博生態科技公司實驗室人員,將代替寄主天牛和腫腿蜂放入玻璃管內繁育。 通訊員 李躍攝以蟲治蟲,派遣腫腿蜂、花絨寄甲、蒲蟎等「生物兵」上樹鬥天牛,是我市綠化園林部門多年來廣泛使用的生物防治技術。今年,南京一家園林企業嘗試用新的代替寄主繁育腫腿蜂,使其戰鬥力倍增。今天(4月9日),記者走進南京登博生態科技公司實驗室,約3萬管腫腿蜂正在繁育。「與往年南京自主繁育的腫腿蜂相比,現在每一管腫腿蜂的數量增加了一倍,而且色澤更加黑亮。」
  • 以蟲治蟲!瀘州請來10多萬救兵祛除天牛
    「我們的目的,就是以蟲治蟲。」瀘州市園林綠化科研中心工作人員曾貞說。 生物防治,植物園內施放蟲卵 10多萬頭治蟲「幫手」,裝在一個小小的保溫箱內
  • 寧波欲推廣無汙染的園林生物防治術 以蟲治蟲
    中國園林網8月4日消息:傳統園林害蟲的防治方法以噴灑農藥為主,但汙染大,害蟲容易產生抗藥性。近期,鎮海區城管局與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共同研究出一項「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技術,不僅克服了噴灑農藥的弊端,還節省了成本。
  • 以蟲治蟲 生物防治 讓天牛在市北區「牛」不起來
    「以往防治蛀幹害蟲主要通過清除天牛羽化孔,並向其中注藥的方法,此種方法費時費力,使用的藥劑對植物的生長也存在一定影響。為了更好的保護園林生態環境,維護園林植物健康,我們公司今年引進蛀幹害蟲生物天敵腫腿蜂防治蛀幹害蟲,實現以蟲治蟲的環保綠色防治。」曹先聰說。
  • 道縣:「以蟲治蟲」 釋放3.2萬個赤眼蜂卵卡防治馬尾松毛蟲
    赤眼蜂防治松毛蟲具有環保無汙染、方法簡便、成本低廉、效果明顯等特點。近年來,道縣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紮實推進淨土保衛戰,嚴格控制林地內農藥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大力推廣「以蟲治蟲」生物防治林業有害生物新技術,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生態「三效益」兼顧目標。
  • 蟲子可是好東西,以蟲治蟲辦法多!
    原來齊春輝在大棚裡掛上了一個個的白色小袋子,白色的袋子裡裝著一個個像小米粒一樣的東西,齊春輝說就是因為這些小米粒,他的菜的價格才能賣出高價。最開始齊春輝投資約300W元建起了幾十個蔬菜大棚,決心要做生態農業,但是他連做農業的一點經驗都沒有,又怎麼做那?
  • 南京廣泛運用生物防治技術 「以蟲治蟲」顯神威
    2018-08-03 07:58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近年來,我市農業和園林兩大部門引進新方法、新技術,積極開展「以蟲治蟲」,用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的使用。
  • 對付茶葉病害:以菌治蟲以蟲治蟲
    雲南茶葉種植戶:8月1日起又有三種農藥被禁止在茶葉上使用,茶葉上可使用的農藥越來越少,哪些方法可以較好地防控病蟲害?  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院長曹藩榮:可以將生物防治作為茶樹病蟲防治的主要手段,主要做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釋放捕食蟎。茶園中釋放捕食蟎,對紅蜘蛛、茶葉蟎、小綠葉蟬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二是雞茶共作。
  • 辣椒盛果期治青蟲 用這些非方法從源頭防治,才能產量高
    我們在田間管理時看到的青蟲危害主要是指幼蟲時期,主要危害莊稼的花和果實,在辣椒上的蟲子主要是指幼蟲,幼蟲是通過鑽進辣椒內進行啃食,並排出糞便,導致辣椒無實用價值。生長過程主要分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時期,成蟲一般是在晚上活動,白天隱藏在草叢中或者葉背面,遇到陰天較暗的時候也會出來活動,幼蟲變蛹後鑽入土中過冬,等第二年傳統的時候出來繼續繁殖。
  • 以蟲治蟲!6.5億「天敵」投入戰鬥
    「公園裡侵害樹木的害蟲可分蛀莖類、食葉類、刺吸類三類,我們對症下藥,分別有專門的天敵來對付;但以蟲治蟲並不能100%讓害蟲絕跡,因為讓一個物種(哪怕是害蟲)滅絕同樣會帶來災難;雖然我國是世界上以蟲治蟲防控技術的『鼻祖』,但產業化始終是邁不過去的大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國家天敵昆蟲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鄭禮研究員表示。
  • 施秉:推廣生物防治「以蟲治蟲」
    本報訊 (通訊員 楊仁海)今年,施秉縣全面推廣蚜繭蜂生物防治技術,也就是「以蟲治蟲」,種植烤菸不用打農藥。據介紹,煙蚜繭蜂是菸葉蚜蟲的大敵,蚜繭蜂可把卵注入煙蚜腹部,通過吸食煙蚜腹中營養而繁殖,致煙蚜死亡,是防治煙蚜傳播的有效方法。
  • 滿地爬的蟲叫馬陸 專家稱,生態好才會爬蟲成群
    杭州綠升物業的主任助理朱軍也打來電話向記者表示感謝:「你們的關注,讓我們得到了很多幫助,今天上午《小強熱線》、《範大姐幫忙》和杭州市的治蟲專家也來到小區,現場查看蟲害情況。接下來就制定治蟲方案,相信困擾業主的難題很快就會解決了。」  早上七點半,何先生打進本報96068熱線,「這些蟲子大多生長在溫軟、潮溼的灌木叢中,一般有抗藥性,要撒很重的農藥才有一定效果。
  • 以蟲治蟲減少農藥使用 南京廣泛運用生物防治技術
    原標題:搬來「生物兵」,「以蟲治蟲」顯神威 昨天上午,浦口區西江社區,路邊一片茂密的楊樹林枝繁葉茂。在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裡,樹林裡正悄悄發生著一場「戰鬥」。身長僅1毫米的周氏嚙小蜂四處尋找美國白蛾的蛹,並將產卵器刺入,它們的卵會在蛹內發育成蟲,吸盡蛹體內的全部營養,從源頭消滅這種害蟲。
  • 以蟲治蟲——害蟲,看你往哪裡逃
    那麼這些害蟲終結者到底是誰呢?快和糰子老師一起學習下《夢溪筆談》中的經典篇目《以蟲治蟲》,看看這場田野裡的蟲蟲大作戰吧:以蟲治蟲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蠍(xiē),其喙(huì)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ráng)。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páng)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