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菌治蟲
四川農業大學楊文鈺教授及其團隊經過18年的不懈努力,在傳統玉米—大豆套作基礎上,創新發展出「減量一體化施肥、化控抗倒、綠色防控」的配套技術。
「以菌抑菌、以菌治蟲」雙管齊下。為有效防治玉米螟、大豆高隆象、大豆食心蟲、螻蛄、蠐螬、地老虎等玉米和大豆的常發蟲害,團隊選用具有廣譜殺蟲性的球孢白僵菌。球孢白僵菌分生繁殖產生的分生孢子接觸害蟲後附著於昆蟲表皮,分生孢子萌發出的芽管頂端產生的脂肪酶、蛋白質酶、幾丁質酶可溶解昆蟲外殼,侵入害蟲體內生長繁殖,消耗蟲體內養分,形成的大量菌絲和孢子布滿蟲身,產生的毒素可擾亂害蟲的新陳代謝,最終促使其死亡。
研究團隊成員尚靜副教授介紹,應用綠色防控體系後,病蟲草害的防控率達85%以上,農藥減量25%-40%,減少了4-5次農藥施用,率先實現了帶狀間套作、有害生物的發生規律、防控策略與防治技術的三融合。
以蟲治蟲
每到春季,最讓農民頭痛的病蟲害防控問題之一就是蚜蟲。面對這一問題,山東農業大學劉玉升教授創造的「生態化以蟲治蟲」生物防控技術體系,則是綠色防控理論結合實際的典型案例。
2000年左右,山東農業大學已經著手異色瓢蟲控制蚜蟲技術系統的研究。經過20年的不斷改進,團隊成功建立了異色瓢蟲生態化生產繁育並控制蚜蟲的技術系統。
「如何在早春蚜蟲繁育之前或數量比較稀少時,就將其天敵培育出來,這是制勝的關鍵。」劉玉升教授表示,「異色瓢蟲生態化生產繁育並控制蚜蟲生物技術系統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天敵培育系統,在越冬季時節,先通過人工誘集技術收集異色瓢蟲,接著用酸模培育酸模蚜,來繁育越冬代異色瓢蟲,在來年2—3月份之前,實現異色瓢蟲的大量繁殖。二是保護系統。早春蚜蟲開始繁育時,數量有限,此時釋放壓倒性數量的異色瓢蟲,就能達到直接控制有害蚜蟲發生基數的目的。」隨著劉玉升團隊研究的系統後續規模化生產的完善,將助力生態植保,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使用。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