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標本室裡,架子上整齊擺放著各種植物標本。
5月15日,記者來到嶗山區農林局林業服務中心剛建成不久的標本室,這裡陳列的是在嶗山區林木種質資源普查過程中製作的植物標本,共計336種。據了解 ,為了摸清轄區內植物的「家底」,嶗山區農林局聯合青島農業大學從2011年開始開展此項普查工作,調查中發現嶗山區共有野生珍稀瀕危樹種15科,17屬,18種,種數佔山東省珍稀瀕危保護樹種的30%以上。其中,嶗山本地所特有的一種軟棗獼猴桃引起了專家的重視,目前該獼猴桃已組培成功,有望在三年左右栽培種植。
標本室溫溼度都嚴格控制
「我們從2012年底開始標本製作工作,今年算是正式給它們建了個家。」15日,嶗山區農林局林業綜合服務中心呂主任說,這裡共有標本336個,做這些標本差不多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它們大多為植物的枝葉,每個標本上都貼有名字、種類、採集地點和時間。
據介紹,剛採集來的植物水分較大,製作標本的第一步就是吸水,同時要不斷「翻身」以防發黴。標本的保存需要一定的條件,「防蛀、防腐、防火、防鼠和防塵工作,定期進行換氣除溼工作,浸漬標本需定期添加浸蟲液。」嶗山區農林局林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曲益濤說,「我們要保持溫度在18℃~28℃,溼度在35左右。」擺在架子上的溫度計顯示,這裡溫度是23℃,另一角的除溼機也在晝夜不停地工作。
跑遍139個社區尋樣本
標本製作不易,尋找植物更難。「這次標本室的建設,得益於我們從2011年開始的林木種質資源調查工作。」呂主任說。為摸清植物家底,嶗山區從2011年開始此項調查,將嶗山區內的山系分為了3條主要的山區調查線路,同時細分為48條小路線。調查人員一路從北宅街道北頭社區開始,沿濱海大道方向,途經大嶗北山、南北嶺直至曉望水庫;一路從沙子口街道漢河社區開始,途經南九水、西九水直至王子澗;還有一路從沙子口街道大河東水庫開始,途經大河東森林公園、大庵子等最後到達北頭社區。同時在對嶗山區的139個社區進行初步調查的基礎上,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石老人社區、大石村社區、曉望社區、周哥莊社區等12個社區作為重點調查社區。就這樣,嶗山區農林局和青島農業大學百餘名調查人員用雙腳丈量大山,記錄木本植物 351個種及品種,最終完成了植物資料庫的建設和眼前的標本室。
18種珍稀樹木大多可看到
「這是腺齒越橘,這是軟棗獼猴桃……」曲益濤說,這些都是在普查中發現的珍稀樹種,在標本室大都可以看到。根據《山東省林木種質資源調查技術規程》的介紹,珍貴樹種是指具有特殊經濟價值、科學價值的少量樹種,而稀有樹種是指山東省特有的單科屬種,單屬種或少科屬種的樹種,或分布區域比較狹窄,生態環境比較獨特,或分布範圍雖廣 ,但比較零星的樹種。
「我們普查發現,嶗山區共有野生珍稀瀕危樹種15科,17屬,18種,種數佔山東省珍稀瀕危保護樹種的30% 以上。」呂主任說。更讓調查人員感到興奮的是,在嶗山中韓街道發現了近似野生狀態生長的小葉白辛樹,這種樹木在《山東省植物志》和《嶗山植物志》均未見記載。
受制於客觀條件限制,標本室需要在農林局工作人員陪同下才可以開放,為了達到科普目的,這裡的部分標本暫時在枯桃生態園中展出。「我們歡迎一些學校以科普為目的來標本室預約參觀和借閱標本。」林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稱。
林木種質資源普查還留下了嶗山植物的「寫真集」。在林木資源種質信息系統裡,嶗山區農林局的工作人員上傳了近萬張植物圖片。
探訪 嶗山軟棗獼猴桃實現無性繁殖
在這次普查中,許多珍稀樹種都開始了種苗的組織培養和無性繁殖。「我們已經在嶗山王哥莊街道江家土寨社區與桑園社區分別針對軟棗獼猴桃、野茉莉、山桐子、花椒等嶗山鄉土樹種建立了繁育基地兩處。」呂主任說。
從野外資源調查開始,青島農業大學姜國勇教授和他的課題組研究人員就開始了對軟棗獼猴桃的組織培養,並在日前成功繁育出茁壯成長的組培苗,這也是嶗山當地的野生軟棗獼猴桃首次實現以無性繁殖技術培育的組培苗。
「這裡普查發現的是嶗山地區特有的種,山林裡野生條件下生長的種群已經不多了。」姜國勇說,在嶗山發現的軟棗獼猴桃有多個不同的種群。15日,在他的實驗室裡,記者看到參加科研課題的學生正在將誘導長出的嫩芽放入含有繼代培養基的培養瓶中,進行新生芽的轉接和培育。
如果說新鮮的嫩芽從野生軟棗獼猴桃樹上到誘導培養基上是第一次搬家,那麼它的成長過程中還要搬三四次家。而剛剛記者看到的就是第二次搬家的過程。如果進行順利的話,新鮮的嫩芽經過大約兩個月的時間培育,就可以長成大約3釐米高的小苗,科研人員會將其切割下來,再移入生根培養基,完成第三次搬家。
記者在實驗室裡看到,目前已經有不少經過組織培養的小苗轉移到了生根培養基中,長勢很健壯。「這說明已經無性繁殖成功了。」姜教授說,小苗現在已經初步具備了移入種苗室的條件。「種苗室將給小苗提供適宜生長的溼度和溫度,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就可以進入田間栽植進行野外馴化了。」
目前,姜教授已在嶗山北麓的一處繁育基地為「軟棗獼猴桃」預訂了位置。在這個基地裡,記者看到這裡還種植了一些通過扦插方式培育的軟棗獼猴桃小苗,攀援的莖蔓已經長了一米多高。「和扦插、嫁接的方式相比,無性繁殖的組培效率更高,一個瓶子裡的組培苗可以一次生產上百株種苗。」姜教授說。
據悉,軟棗獼猴桃在種植第三年才能達到結果期。「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這些幼苗將通過馴化繁殖後再栽植到嶗山地區的山林中,三年左右時間,市民將能嘗到人工培育的、嶗山特有的軟棗獼猴桃。」姜教授說。
文/圖 記者 周曉荷
軟棗獼猴桃
軟棗獼猴桃別名軟棗子、圓棗子、圓棗、奇異莓,為獼猴桃科獼猴桃屬多年生木質藤本植物,有「水果之王」的美稱。東北南部山區較多見。軟棗獼猴桃因處於開發階段,基本為野生狀態。該植物果實其維生素C 含量高達450mg/100g,還含有胺基酸、Vp、類胡蘿蔔素及鎂、鐵、鉀、鈉等多種營養成分。
據姜國勇介紹,在嶗山發現的軟棗獼猴桃有多個不同的種群,它們與東北地區的野生獼猴桃形態上有所不同,是本地特有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