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外媒:中國對世界經濟產生積極影響
參考消息網12月2日報導外媒稱,衡量中國製造業和非製造業活動的指標分別攀升至3年和8年來的最高水平,標誌著在冠狀病毒開始傳播近一年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復甦跡象不斷擴大。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1月30日報導,中國國家統計局11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官方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從10月份的51.4升至11月份的52.1。這是該指數自2017年9月以來的最高值,超出了經濟學家們認為這個月該指數將小幅升至51.5的預期。
與此同時,國家統計局說,包括服務業和建築業活動在內的非製造業PMI從10月份的56.2升至11月的56.4,達到2012年6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報導稱,自今年第二季度以來,中國的工業部門引領了全國的經濟復甦,官方PMI自3月份以來一直高於50的關口,這是月度經濟活動擴張還是收縮的臨界點。現在,隨著冠狀病毒在中國境內基本上得到控制,人們的生活正在恢復正常,這幫助中國經濟的另外一個主要部門——服務業——迎頭趕上。
摩根資產管理公司駐上海的環球市場策略師朱超平說:「許多餐館門口已經排起長隊。人們開始消費,工廠正在開足馬力生產。」他說,原因是「我們看到這種流行病得到了控制」。
報導還稱,11月,中國國內的整體消費也受益於一年一度的「雙十一」購物活動,在電商阿里巴巴集團延長打折促銷時間後,這次活動今年打破了年度銷售紀錄。
朱超平說,他認為中國的製造業實力在未來幾個月仍有上升空間。他指出,有跡象表明庫存正在減少,這可能導致「一波重新進貨潮」。製造業PMI中的就業指數小幅上升也令朱超平受到鼓舞,該指數顯示工廠正僱用更多員工以滿足需求。
報導指出,作為中國經濟復甦的主要推動力,中國的出口今年屢次打破經濟學家們的悲觀預期。10月份,中國出口同比增長11.4%。
另據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11月30日報導,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代理所長阿列克謝·馬斯洛夫對今日俄羅斯電視臺表示,中國的經濟活躍很大程度上與該國政府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動有關。當局通過向金融系統大量注資、提供優惠貸款和減稅來提振國內市場。
他說:「零售業得到大幅刺激。受益於此,不僅過去關閉的商店和企業開始恢復運營,還有許多新的商店和企業開張。顯而易見,中國的確擺脫了新冠和經濟危機。這大概是目前唯一首先藉助政府措施解決該問題的國家。」
馬斯洛夫補充道:「當局撥出大筆長期——5至7年——低息貸款。此外,中國多地啟動新基礎設施建設,並引進大量新材料和新技術。不僅如此,中國還新設了一系列經濟開發區,給予企業稅收減免及貸款和啟動資金扶持。」
A市場公司分析部主任阿爾喬姆·傑耶夫指出,自疫情暴發以來,中國銀行業對企業貸款規模增加了40%。中國決定將一些企業扶持措施延期至2023年底,包括對金融機構向農戶、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發放小額貸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徵增值稅。
他說:「最主要是,中國政府防止了失業率飆升,採取了抑制通脹措施,確保了居民收入增加。內需並未以歐美國家那樣的速度減少。結果,受注入流動性支撐的企業表現出樂觀情緒。」
傑耶夫認為,中國經濟的顯著活躍會對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世界經濟產生積極影響。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原料消費國。在此背景下,中國製造業指標的穩步增長可以加快恢復這個亞洲國家同夥伴之間的貿易聯繫。
這位專家指出:「在這方面,正是莫斯科和北京的密切關係將成為俄羅斯經濟復甦的觸發器。如今,中國已在擴大天然氣和石油採購。未來,由於中美對抗,中國還將增購其他俄羅斯商品。最終,兩國貿易額能夠更快回到危機前的水平。」
福建邵武一家生產抗菌手工皂的工廠。(林善傳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