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的藍字體 歡迎您關注
蒙古野馬,又叫普氏野馬,曾經一度廣泛活躍在新疆天山附近、內蒙古巴彥淖爾盟北部以及境蒙古國的西南部。蒙古野馬長相俊美,充滿野性與不羈,很難被人類馴服,獨立性很強,可以看做是馬類家族中的「朋克搖滾群」。野馬頭部佔全身比例較大,額毛很短,像小女孩的劉海,耳朵短小,頸部粗短。雖然沒有家馬披於頸兩側飄逸且顏色各異的鬃毛,但它棕褐色短而直立的鬃毛像小男孩整齊劃一的板寸,讓人印象深刻,體型均稱秀氣,能叫出家馬那種動聽的嘶嗚。野馬群毛色整體呈黃褐色,遠遠望去,它們和沙漠戈壁融為迷彩隱蔽自己,人們只能從它們那映襯在沙漠上走動的影子發現它。雖然蒙古野馬和家馬長相相似,但是從遺傳基因上,它們已經和傳統的家馬不盡相同了。
蒙古野馬於野外幾近滅絕,人類這才幡然醒悟。於是,在1977年,三位荷蘭人創立了蒙古(普氏)野馬保護基金會,研究員從野外好不容易找回幾匹蒙古野馬,對圈養在私人莊園、動物園等地的野馬進行人工繁育。從1985年起,從英國、德國、美國引進24匹人工圈養的蒙古野馬,並在準噶爾盆地東南緣建立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這些野馬經歷適應性飼養、欄養繁育、半自然散放實驗、自然散放實驗等一系列過程,最終被放歸大自然。
阿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