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新疆的準噶爾盆地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乾旱荒漠草原地帶,曾經生活著一種野馬——普氏野馬。
別看它與現代馬沒有多大差別,但它被認為是歷史上眾多野馬中唯一生存至今的種類,對人類尋求生物進化規律、發展生物基因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早在19世紀以前,野馬就以其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成為動物界的明星,達爾文正是從對南美洲缺乏原生野馬現象的研究開始,寫下了自己的不朽名著——《進化論》。
從那以後,野馬成為追蹤進化鏈條、尋訪生命之謎的重要物種。但是,由於森林被大片砍伐、草原被破壞等原因,古代曾廣泛分布於地球的野馬幾近滅絕。正當人們為野馬的消失而絕望時,事情又出現了轉機。
1878年,為俄國軍隊服務的波蘭籍旅行家普爾熱瓦爾斯基來中國探險時,在新疆羅布泊附近的一塊綠洲邊,意外地發現了一群正在吃草飲水的野馬,一匹匹膘肥體壯,可愛極了。普爾熱瓦爾斯基發現追不上這些野馬,就拿槍打倒了兩匹,費了好大勁把它們拖回營地,再製成標本運回俄國。俄國的生物學家驚喜地發現,這種野馬是「世界上一切野馬之母」。俄國沙皇親自將這種野馬命名為「普爾熱瓦爾斯基馬」,簡稱「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被發現之後,西方國家對它產生了濃烈的興趣,紛紛派出考察隊、探險隊,遠涉中國新疆、蒙古大量捕獲野馬並運回國內。僅僅100多年的時間,普氏野馬就遭遇了滅頂之災!在蒙古境內,考察隊最後一次見到野馬的時間是在1969年,1971年僅有獵人見過單個野馬,此後便銷聲匿跡了。
我國先後多次對新疆地區組織科學考察,甚至出動飛機晝夜搜索,但仍然沒能找到在野外生存的野馬種群。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即使野外仍然有普氏野馬存活,數量也已經太少,不足以形成種群、繼續繁衍。因此從科學的意義上說,普氏野馬作為一個物種,已經在自然界消失了。
1978年,在荷蘭召開的第一次國際野馬研討會上,很多國家的專家對普氏野馬的命運表示擔憂。因為它在國外繁殖成活率一直很低,只有25%左右,而且存活於世界各地的普氏野馬加起來也僅有幾百匹。
專家們擔心普氏野馬在地球上會永遠消失,所以提議將它放回原生地——中國新疆。1986年8月14日,中國林業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組成專門機構,負責「野馬還鄉」工作,並在準噶爾盆地南緣、新疆吉木薩爾縣建成佔地600公頃全亞洲最大的野馬飼養繁殖中心。
隨著18匹普氏野馬先後從英、美、德等國運回,野馬故鄉結束了無野馬的歷史。讓普氏野馬回到故鄉,並不是人們的最終目的;讓它回歸自然,實現「野化」才是真正的目標。2001年8月28日,中國首次向野外放歸了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自繁的27匹野馬。
經過對放歸後普氏野馬不間斷地監測和觀察,人們驚喜地發現,第一批放歸的普氏野馬已初步適應了野外生活,並成功繁育了4匹小馬駒,成活率達到50%以上。2004年,第二批共10匹普氏野馬又被放歸大自然。但願在人類的共同呵護下,這些矯健的生靈們能在藍天綠野之間再次發展壯大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