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林業大學李凱教授先後帶領8名研究人員,來到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拉開了野馬驅蟲工作的序幕。
冒著零下20多度的嚴寒,科研人員把驅蟲藥拌入胡蘿蔔、玉米粉飼料中給野馬投喂,採取糞便樣本,將其中的馬副蛔蟲、線蟲、馬胃蠅等寄生蟲挑撿出來,進行研究分析。
李凱教授說:「寄生蟲在動物群體中普遍存在,對於外來物種,尤其是境外引入的動物,進入流行區後會成為易感動物。在特定條件下寄生蟲也可成為導致種群崩潰的直接因素,給重引入極小種群造動物成嚴重威脅。普氏野馬在人類飼養和繁育一百多年後重引入原產地,其對環境適應的重要表現是能夠在氣候、天敵、寄生蟲等生態因子脅迫狀態下具有類似本土物種化解危機的生存策略和行為。然而,冬季乾旱條件下更多的普氏野馬向人工救護點聚集,而非像蒙古野驢進行遷徙;超過同域土著種蒙古野驢和散放家馬3~5倍的寄生蟲感染常年發生於普氏野馬群體現象,均暴露出野馬野化進程中存在著諸多隱患。」
「除了用藥物驅蟲,我們還通過應用高架食槽及恆溫水槽等設備來切斷線蟲傳播鏈、加大半散放訓練來等方式,防治野馬的寄生蟲病,近幾年野馬驅蟲工作成效顯著,各類寄生蟲的感染率明顯降低。」野馬繁殖研究中心高級獸醫師恩特馬克說。
北京林業大學李凱教授團隊與野馬中心合作近二十年,系統地開展了普氏野馬寄生線蟲病、胃蠅蛆病病原體鑑定與監測、馬胃蠅區系以及黑腹胃蠅種群遺傳結構、野生馬科動物蠅蛆病流行病學等研究。對線蟲類寄生蟲進行長期的感染率、感染強度、驅蟲藥效監測,並探究其傳播途徑。針對野放狀態普氏野馬重要寄生蟲——馬胃蠅多發的問題,從馬胃蠅生活史、馬胃蠅感染途徑、疫情的時空分布等方面系統地開展了生物學和流行病學多層次深入研究。目前主導年度性野馬群體保健工作15年,揭示了荒漠草原馬胃蠅區系組成及特點,掌握了氣候因素與馬胃蠅流行病發生程度的關係,釐清了「野馬—野驢—家馬」間馬胃蠅傳播鏈關係,初步界定出優勢種馬胃蠅感染區域及感染期,提出了針對馬胃蠅發生節點的壓制馬胃蠅種群的生態調控方案。以上研究成果為野馬科學野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重要支撐。
野馬繁殖研究中心主任楊建明表示,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作為北京林業大學的保護生物學研究基地,將會繼續加強雙方的科研合作,開展野馬棲息地、食物和水源、行為生態、生理生態、遺傳多樣性、寄生蟲病等多領域的研究,使野馬科研工作再上新的臺階,為野馬回歸野化護航。
普氏野馬是歐亞大陸開闊景觀帶的旗艦物種,是世界上唯一生存的野生馬種,全世界僅存2000餘匹。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成立34年來,在引進24匹野馬的基礎上成功繁育了6代760匹野馬,並於2001年8月在卡拉麥裡有蹄類自然保護區實施了我國首次野馬放歸試驗,先後有16批次110匹野馬放歸野外,現野馬目前種群數量達到481匹,其中野放種群267匹、半散放種群117匹、圈養種群97匹,已發展成世界上最大的野馬基地,野馬放歸試驗已取得探索性成功,成為我國物種重引入最成功的典範。
(張赫凡)(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