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存的純種蒙古野馬

2021-02-15 蒙古文化微刊

蒙古野馬一般指普氏野馬(學名:Equus ferus、Equus ferus ssp.przewalskii):體長約210釐米,肩高約110釐米,尾長90釐米,體重350千克。頭部長大,頸粗,耳比驢短,蹄寬圓。外形似家馬,但額部無長毛,頸鬃短而直立。夏毛淺棕色,兩側及四肢內側色淡,腹部乳黃色;冬毛略長而粗,色變淺,兩頰有赤褐色長毛。

野馬性機警,善奔馳;一般由強壯的雄馬為首領結成5-20隻馬群,營遊移生活。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線到泉、溪邊飲水。三五隻或十餘只成群遊蕩。群體中的個體之間在進食之後常互相清理皮膚,一般呈相反方向站立,然後將頭伸到同伴的側身,輕輕地啃拭對方的耆甲、肩部、背側、臀部等。雙方啃拭的都是同一個部位,當一方改變部位時,另一方立即相應地改變,配合十分默契而完善。有時也進行自身的護理,包括打滾、自我刷拭和驅散蚊蠅等,特別是在沙地上。休息和睡眠有站立、腹臥和側臥等3種姿勢,但警惕性很高,稍有動靜便處於應激狀態。感覺靈敏,警惕性高,奔跑能力強,晝夜活動,但以夜晚為多。

以荒漠上的芨芨草、梭梭、蘆葦、紅柳等為食,冬天能刨開積雪覓食枯草。飲水量也很大。叫聲的種類也很多,爭鬥開始時發出聲調尖而單一的吼叫;失群時發出聲音洪亮而高亢的呼喚信號;感到某種滿足時,就發出輕微的喉音;當反感時則發出尖而細的聲音。更多的情況是打響鼻,表達的情感也十分複雜,大多為恐嚇對方,也有時是由於鼻腔內有異物、蚊蠅幹擾、異味刺激或感冒患病等因素引起的。

分布範圍

地區滅絕:白俄羅斯、中國、德國、哈薩克斯坦、立陶宛、波蘭、俄羅斯聯邦、烏克蘭。再引進:蒙古、中國。

早在普氏野馬剛剛發現後不久,一些俄、法、英等國的研究機構和博物館就對蒙古野馬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起初,因普氏野馬難以捕獲,僅是一些頭骨和皮張被陸續運回歐洲加以研究和保存,經過幾度嘗試,發現成年野馬幾乎無法捕獲(它們十分機警,逃跑也特別快),於是人們選擇捕捉剛剛出生的小馬。1899年至1903年,共有總計50匹左右野馬被相繼運抵歐洲,成為了第一批由人工飼養的蒙古野馬。

然而由於20世紀初期戰爭的影響,人工飼養的普氏野馬數量並未擴大,甚至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這些普氏野馬僅在捷克布拉格和聯邦德國慕尼黑二園還剩下不到20匹的數量,而這其中又僅有一半有繁殖能力,當前全世界飼養的野馬,幾乎全是這10匹3公7母的後代。唯一的例外就是烏克蘭阿斯卡尼亞·諾瓦野生動物園為了重建野馬群,除了從慕尼黑和布拉格買回幾匹外,還在1957年從蒙古的國家種馬場買來一匹真正野生的野馬(1947年捕獲)。

二戰以後,各國人工飼養的普氏野馬的數量持續增加,但由於整個圈養族群,追溯起源僅來自10餘匹野馬,故近親交配所引起的衰退現象十分嚴重。經過人們的努力,普氏野馬在全世界的圈養數量已達1500匹,但此問題依然存在。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EN)

相關焦點

  • 幾近滅絕的「蒙古野馬」
    綜合6月19日蒙通社、蒙古Medee網新聞:6月19日,從捷克共和國的布拉格動物園又有4匹蒙古野馬(又稱普氏野馬),由捷克的軍用運輸機運抵了蒙古國。這4匹蒙古野馬全部為母馬,是從捷克放歸蒙古國的第九批野馬。這批蒙古野馬先是被捷克的軍用運輸機運抵科布多的布爾根縣機場降落,然後改用汽車運輸,最終被放歸在戈壁自然保護區「Б」區的泰和草原上。2018年,在該保護區的蒙古野馬種群數量是230餘匹。2019年春,共有40匹母野馬產駒,使在該保護區的蒙古野馬種群數量增至270餘匹。
  • 蒙古國尋野馬
    野馬原產於我國新疆準噶爾盆地和蒙古國乾旱荒漠草原地帶,因此又被稱為準噶爾野馬或蒙古野馬。關於野馬,我國早有記載:《穆天子傳》中周穆王西遊東歸時,西王母送周穆王「野馬野牛四十,守犬七十,乃獻食馬」。《本草綱目》則有「野馬似家馬而小,出塞外,取其皮可裘,食其肉雲如家馬肉」。
  • 在蒙古國呼斯泰嶺保護區,我們發現了幾近滅絕的蒙古野馬
    在寬闊的草原、荒漠地區,生存著一種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蒙古野馬(又名普氏野馬)。蒙古野馬頭部佔全身比例較大,額毛很短,讓人印象深刻。雖然身材嬌小,但充滿野性與不羈,很難被人類馴服,獨立性很強。在距今1.1萬年至4000年間,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的捕殺,野馬從300多個品種到只剩下蒙古野馬一個品種倖存。即便如此,蒙古野馬也難逃厄運,在上世紀中葉於野外幾近滅絕。在無數科研人員的幫助下,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成為如今世界上還存活著的唯一的野馬品種。
  • 紀念蒙古野馬獲得重生25周年珍貴圖片
    蒙古野馬,又叫普氏野馬,曾經一度廣泛活躍在新疆天山附近、內蒙古巴彥淖爾盟北部以及境蒙古國的西南部。蒙古野馬長相俊美,充滿野性與不羈,很難被人類馴服,獨立性很強,可以看做是馬類家族中的「朋克搖滾群」。野馬頭部佔全身比例較大,額毛很短,像小女孩的劉海,耳朵短小,頸部粗短。雖然沒有家馬披於頸兩側飄逸且顏色各異的鬃毛,但它棕褐色短而直立的鬃毛像小男孩整齊劃一的板寸,讓人印象深刻,體型均稱秀氣,能叫出家馬那種動聽的嘶嗚。野馬群毛色整體呈黃褐色,遠遠望去,它們和沙漠戈壁融為迷彩隱蔽自己,人們只能從它們那映襯在沙漠上走動的影子發現它。
  • 多名畜牧專家冒嚴寒 為新疆野馬驅蟲
    普氏野馬在人類飼養和繁育一百多年後重引入原產地,其對環境適應的重要表現是能夠在氣候、天敵、寄生蟲等生態因子脅迫狀態下具有類似本土物種化解危機的生存策略和行為。然而,冬季乾旱條件下更多的普氏野馬向人工救護點聚集,而非像蒙古野驢進行遷徙;超過同域土著種蒙古野驢和散放家馬3~5倍的寄生蟲感染常年發生於普氏野馬群體現象,均暴露出野馬野化進程中存在著諸多隱患。」
  • 潛心研究,為普氏野馬回歸野化護航
    近日,北京林業大學李凱教授先後帶領8名研究人員,來到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拉開了野馬驅蟲工作的序幕。然而,冬季乾旱條件下更多的普氏野馬向人工救護點聚集,而非像蒙古野驢進行遷徙;超過同域土著種蒙古野驢和散放家馬3~5倍的寄生蟲感染常年發生於普氏野馬群體現象,均暴露出野馬野化進程中存在著諸多隱患。」
  • 普氏野馬,神秘的珍稀動物!
    早在19世紀以前,野馬就以其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成為動物界的明星,達爾文正是從對南美洲缺乏原生野馬現象的研究開始,寫下了自己的不朽名著——《進化論》。從那以後,野馬成為追蹤進化鏈條、尋訪生命之謎的重要物種。但是,由於森林被大片砍伐、草原被破壞等原因,古代曾廣泛分布於地球的野馬幾近滅絕。正當人們為野馬的消失而絕望時,事情又出現了轉機。
  • 新疆46匹普氏野馬進行「瘦身訓練」
    普氏野馬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世界上唯一生存的野生馬種,全世界僅存2000餘匹。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主任楊建明表示,這是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成立34年以來就地進行的最大規模半散放訓練,一次性將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的半數野馬放入了半散放區。普氏野馬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世界上唯一生存的野生馬種,全世界僅存2000餘匹。
  • 知馬:普氏野馬
  • 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喜添「三丁」:野馬萌寶迎「六一」
    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準噶爾243號母馬順利產下一匹超萌的野馬。 張赫凡 攝中新網烏魯木齊6月1日電(張赫凡)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準噶爾243號母馬於5月29日夜23時30分順利產下一匹超萌的野馬「小王子」,自5月17日喜添首匹野馬「小公主」以來,該研究中心野馬種群已增添「三丁」。疫情下三匹野馬萌寶的降生,跟三個初升的小太陽一樣,為「六一」兒童節的到來增加了節日的歡樂氣氛。只是「小王子」出生後,它的左眼眼瞼先天閉合。
  • 20世紀70年代——普氏野馬滅絕
    20世紀70年代——普氏野馬滅絕普氏野馬:又被稱為蒙古野馬,亞洲野馬。普氏野馬指的是,生活在中國境內的野馬。20世紀70年代,中國宣稱普氏野馬滅絕。普氏野馬和家養馬相似。普氏野馬體長約2米,尾長0.9米,體重在400千克左右。普氏野馬也有自己獨具的特點:馬頭又長又大,頸部粗壯有力,頸上,有一列又直又密的黑色鬃毛,身體的顏色隨著一年四季而改變。普氏野馬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肅、內蒙古三省,多棲息於遼闊草原和有水源的戈壁荒漠。普氏野馬以草類植物為食,例如蘆葦,莎草,紅柳等。
  • 寒冬降臨 普氏野馬吃上特殊營養餐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日電(記者杜剛、郭燕)幾日前一場大雪降臨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這裡的溫度也降低至零下12℃左右,生活於此的97匹世界唯一野生馬種——普氏野馬享受到特殊的冬季營養餐。這97匹野馬為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所圈養。
  • 守護重回故鄉的普氏野馬
    副駕上的阿達比亞特是這支三人野馬監測小組組長。經驗告訴他,普氏野馬喜歡爬到坡頂沐風而憩。接到指令,駕駛皮卡車的葉爾江·哈哈爾曼掛上3擋,踩下油門。坡頂視線豁然開朗,500米開外的山頭,一匹落單的成年野馬露出半個馬身。坐在車廂後排的木哈買提·布然汗跳下車,掏出A4紙大小的簿子和手持GPS,速記著發現普氏野馬的時間、點位、植被情況等七八項數據。
  • 新疆為普氏野馬製作營養餐應對寒冬
    這97匹野馬為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所圈養。中心主任楊建明介紹,為促進野馬健康發育,保證野馬安全越冬,中心今年儲備了400多噸草料,其中苜蓿401噸、湖草10噸、玉米22噸、胡蘿蔔24噸、大麥4.5噸、麩皮1.35噸。特別是胡蘿蔔和玉米等精飼草料,可以保障野馬冬季的營養需求和來年春季的繁殖需求。
  • 普氏野馬,馳騁在卡拉麥裡的魅影
    不過,我似乎有些幸運,跟普氏野馬非常有緣,幾乎每次穿越卡拉麥裡時,都能與之不期而遇,那些夕陽之下馬影遠去的畫面定格在我的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普氏野馬,俗稱蒙古野馬,原產於我國新疆的準噶爾盆地、甘肅和蒙古國交界地帶的荒漠草原。它和我們想像中靈性十足、氣宇軒昂、體態健碩且輕盈的「天馬」形象差別很大。總體的感覺,就是非常「鈍」。
  • 上半年新增41匹 新疆普氏野馬種群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上半年新增41匹 新疆普氏野馬種群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中國新聞網 | 2020-07-09 15:11:42 記者9日從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獲悉,新疆普氏野馬種群保持穩定增長態勢,今年上半年新增41匹。
  • 普氏野馬:我們是不幸的「幸運兒」
    三年後的1881年,它們聽說了一個消息:兩年前一名叫普爾熱瓦爾斯基的沙俄軍官曾在屬於中國新疆的準格爾盆地發現一種全新的野馬,這群野馬已經被正式命名為普爾熱瓦爾斯基野馬。時光荏苒,轉眼到了1986年,隨著新疆野馬繁育科研中心的成立,幾代野馬期盼的回歸之日終於到了,同樣是在一群人的安排下,它們被送上飛機回到了祖先們曾經生活的故土。與祖先們所講述的那批人不同,眼前的這群人非但沒有用槍來逼迫它們,反而給予了無微不至的照顧,甚至還允許它們在相對空曠的地方自由奔跑。在這樣奔跑中,野馬們找回了那風馳電掣的感覺,更找回了野外生存的自信。
  • 新疆46匹普氏野馬 「娘子軍團」進行健美訓練
    按照野馬引進之初制定的適應性飼養、欄養繁育、半自然散放、自然散放、自然生活的野生種群恢復實施方案,野馬中心繁殖研究基地分期分批開展野馬半散放訓練,這一措施可以使野馬在半散放區採食各種天然植物,改善了飼草營養單一的問題,有助於培育野馬野外生存技能,提高群體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除了對明年要放歸的野馬強化半散放訓練外,野馬中心還計劃對所有圈養的野馬進行輪訓。
  • 中國野馬:從幾近滅絕到恣意奔騰
    本報記者李娜  本報通訊員張赫凡  入夏後,我國西北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準噶爾盆地漸漸被草木染綠,在原野馳騁的普氏野馬為卡拉麥裡自然保護區增添了生機。6月20日傍晚,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準噶爾281號」母馬產下一匹可愛的野馬「小公主」,這是自1985年我國開始實施野馬重引入項目以來在新疆誕生的第699匹野馬寶寶。
  • 聖地牙哥動物園成功克隆瀕危野馬品種
    但是這匹兩個月大的馬是普氏野馬(Przewalski's horse),原產於中亞,現已在野外滅絕,目前仍處於極度瀕危狀態,僅存約2000匹。庫爾特的誕生標誌著普氏野馬被首次成功克隆,這是繼2000年代初克隆兩種瀕臨滅絕的牛種Gaur和Banteng之後,聖地牙哥動物園的全球動物項目迄今為止克隆的第三個物種。該組織儲存了來自1100多個物種和亞種的10000個細胞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