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野馬一般指普氏野馬(學名:Equus ferus、Equus ferus ssp.przewalskii):體長約210釐米,肩高約110釐米,尾長90釐米,體重350千克。頭部長大,頸粗,耳比驢短,蹄寬圓。外形似家馬,但額部無長毛,頸鬃短而直立。夏毛淺棕色,兩側及四肢內側色淡,腹部乳黃色;冬毛略長而粗,色變淺,兩頰有赤褐色長毛。
野馬性機警,善奔馳;一般由強壯的雄馬為首領結成5-20隻馬群,營遊移生活。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線到泉、溪邊飲水。三五隻或十餘只成群遊蕩。群體中的個體之間在進食之後常互相清理皮膚,一般呈相反方向站立,然後將頭伸到同伴的側身,輕輕地啃拭對方的耆甲、肩部、背側、臀部等。雙方啃拭的都是同一個部位,當一方改變部位時,另一方立即相應地改變,配合十分默契而完善。有時也進行自身的護理,包括打滾、自我刷拭和驅散蚊蠅等,特別是在沙地上。休息和睡眠有站立、腹臥和側臥等3種姿勢,但警惕性很高,稍有動靜便處於應激狀態。感覺靈敏,警惕性高,奔跑能力強,晝夜活動,但以夜晚為多。
以荒漠上的芨芨草、梭梭、蘆葦、紅柳等為食,冬天能刨開積雪覓食枯草。飲水量也很大。叫聲的種類也很多,爭鬥開始時發出聲調尖而單一的吼叫;失群時發出聲音洪亮而高亢的呼喚信號;感到某種滿足時,就發出輕微的喉音;當反感時則發出尖而細的聲音。更多的情況是打響鼻,表達的情感也十分複雜,大多為恐嚇對方,也有時是由於鼻腔內有異物、蚊蠅幹擾、異味刺激或感冒患病等因素引起的。
分布範圍
地區滅絕:白俄羅斯、中國、德國、哈薩克斯坦、立陶宛、波蘭、俄羅斯聯邦、烏克蘭。再引進:蒙古、中國。
早在普氏野馬剛剛發現後不久,一些俄、法、英等國的研究機構和博物館就對蒙古野馬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起初,因普氏野馬難以捕獲,僅是一些頭骨和皮張被陸續運回歐洲加以研究和保存,經過幾度嘗試,發現成年野馬幾乎無法捕獲(它們十分機警,逃跑也特別快),於是人們選擇捕捉剛剛出生的小馬。1899年至1903年,共有總計50匹左右野馬被相繼運抵歐洲,成為了第一批由人工飼養的蒙古野馬。
然而由於20世紀初期戰爭的影響,人工飼養的普氏野馬數量並未擴大,甚至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這些普氏野馬僅在捷克布拉格和聯邦德國慕尼黑二園還剩下不到20匹的數量,而這其中又僅有一半有繁殖能力,當前全世界飼養的野馬,幾乎全是這10匹3公7母的後代。唯一的例外就是烏克蘭阿斯卡尼亞·諾瓦野生動物園為了重建野馬群,除了從慕尼黑和布拉格買回幾匹外,還在1957年從蒙古的國家種馬場買來一匹真正野生的野馬(1947年捕獲)。
二戰以後,各國人工飼養的普氏野馬的數量持續增加,但由於整個圈養族群,追溯起源僅來自10餘匹野馬,故近親交配所引起的衰退現象十分嚴重。經過人們的努力,普氏野馬在全世界的圈養數量已達1500匹,但此問題依然存在。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15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