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消息,隨著現代醫療水平的提高,放射性藥物治療、醫學影像診斷、射線下的穿刺和導管診療開始普及,這些技術都極大提升了病患治癒的可能性,但相關的醫護人員們,卻不得不經年累月地「吃」著高能量的輻射。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核醫學科團隊就是其中之一。這些醫護人員從不計算自己所承受的輻射量,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救人,他們被譽為在超強輻射下戰鬥的「鉛衣俠」。
12月18日,在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核醫學科負一層,醫生唐森林的工作間就在這裡。鉛衣、鉛圍脖、鉛帽……唐森林每天到崗的第一件事,就是穿上那些沉重的工作服。入職5年了,每天穿著近20斤的鉛衣工作已成常態。「在我們這裡,哪怕是女性醫護人員也要穿著鉛衣。」唐森林說話語速緩慢,性子溫和,但卻對自己和同事工作時的規範操作情況十分重視,畢竟,他們每天打交道的是伽馬射線帶來的輻射。
「這是老式的鉛衣,有袖子的是新款的。」唐森林一邊穿一邊說,科室裡的同事都覺得沒袖子的行動方便,效率高一些,病人等的時間也短一些,所以有袖子的鉛衣反而穿的人少。但這就意味著,他們在輻射下的暴露就更多了。一件手術服、一套鉛衣,外罩一件無菌衣,摸上去非常光滑,密不透風。唐森林說,尤其是夏天,即使是在空調房,每天脫下鉛衣結束工作後後,他的後背也常常是被汗水浸透。
碘131和18F-FDG 是在核醫學科室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兩種藥物,它們都有一個共性,屬於伽馬射線輻射,這也是核爆炸後,會產生的一種輻射。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配藥時的輻射量,唐森林在厚重的鉛門內操作,但為了靈活操作,他的雙手卻依然暴露在輻射中。「來我們這兒的都是腫瘤患者,病況複雜,病症較重。」對於自己常年累月的雙手暴露,唐森林卻不以為然,在他看來這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
唐森林所在的小組共4人,輪班制。為了能在每天早上8點以前就把制好的藥品分發到位,當班的人員必須在凌晨5點左右就到崗,開始根據前一天的預約為病人配藥。「冬天的時候,長期天不亮就出門了,回家後孩子也睡了。」唐森林笑著說,雖然許多同事們的家屬都處於擔心,叮囑他們多健身增強抵抗力,但其實他們根本沒有時間。
除了配藥以外,做藥物質控也是唐森林每天的工作之一,雖然不用直接接觸病人,但經唐森林手的每一件東西,最終都會運用於科室內病人的診療中去,這就意味著每一支針劑可能就是診斷腫瘤患者們的良藥,所以,唐森林等人從不敢出錯,哪怕對每個步驟熟悉得倒背如流,但每個數據他們都要再三核對,哪怕是一個病患名字,都要確認三四遍。
配藥有鉛門保護的工作間,那送藥的環節呢?圖中,唐森林手中提的那個類似於保溫杯的鉛罐,就是送藥的器皿,而就是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存藥工具,就有30斤重。 「平時,我們會把鉛桶放到專門的運輸電梯裡,由電梯裡送到樓上去。」唐森林說,雖然在這裡的每一個環節看起來都「戒備森嚴」,但其實沒有誰真的去計算輻射量,因為算不過來。而直到鉛桶裡的注射器把藥物打進患者的身體,他們的任務才算完成。
在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核醫學科,為了儘量阻攔射線,科室內隨處可見鉛制的門、注射臺、垃圾桶,醫護人員在接近患者時也要穿上「鉛衣」。此外,在入口處也醒目寫著「孕婦禁止入內」,不少門上也張貼著「當心電離輻射」的標語,每一個細節仿佛都在無聲地提醒著射線的「威力」。而在如同「槍林彈雨」的傷害中,如唐森林一般的醫護人員們卻仍然每天都選擇穿上鉛衣,在射線中救死扶傷。
在核醫學科,除了負責配藥的唐森林物化組團隊,還有直接與患者接觸的護士團隊,楊川就是其中之一。他坦言,剛開始被分配到核醫學科後,他確實為可能長期在輻射中工作而擔心。「很多人,包括同行可能都認為,我們科室的醫護人員『風險』高,但其實規範操作後,也不用過於擔心。」楊川說,不過許多剛來科室的新同事都會有睏倦的感覺,這也是輻射的作用之一。
到了給病人們餵藥的時間了,楊川按照操作規範,在地上鋪上防護布,以防止含輻射的藥物滴到地上。「布要鋪4層,因為這些藥物都是有伽馬射線的,所以必須做好防護。」楊川說,不僅是服藥時,哪怕病患回到病房,都要住單間。這是由於服藥後的病患自身也帶有輻射,如果兩位病患坐在一起,他們就有可能會承受雙倍的輻射量。
在負二樓,病人們要口服藥物為碘131。叫到名字的病患,把頭放進由鉛隔離的窗口內,再由楊川把配好的藥餵進患者嘴裡,前後不過1分多鐘。這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液體,但事實上,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每個人喝下去的「礦泉水」劑量都有不同,輻射能量的大小也不同。「一位病患服用的碘131能量,相隔1米外,輻射能量都可以達到100uSv/h以上。」楊川說,然而在正常情況下,我們環境的輻射劑量率只有0.01uSv/h。
8.5公斤,這是從核醫學科護士秦權身上脫下來的鉛制工作服的重量,也是每一位核醫學科醫護人員工作時,要「背負」的重量。但在秦權看來,比起治療病患們的責任,這點重量其實微不足道。「說情懷太偉大了,但我就想來試試。」秦權說,而到了核醫學科,射線是沒有「開關」的,不論是醫護人員還是病患,儀器都「無差別對待」,但他就是想在這裡來試一試,畢竟,這裡的工作,總是要人來做的。
0.56uSv/h,這是核醫學科室的醫務人員用輻射劑量率儀,對藥物製備車間的測量數據。但事實上,核醫學科藥物製備過程本身就存在較大的輻射,然而唐森林、楊川和秦權們仍然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著,堅守著他們各自心中的信念,向著同一個目標前行。
對於踏入這裡的病患來說,接受的是短暫的輻射,而對醫生而言,則意味著經年累月地承受。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核醫學科共有醫護人員40多人,已配藥3000多例。 在這裡工作的每一個人,都談笑如常。就如唐森林一開始所說的,在這裡,沒有人計算到底會受到多少輻射,因為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裡,有多少人得到了治療和希望。
原標題:冰冷的鉛 溫暖的俠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