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晶體小型化遇瓶頸,3D技術崛起

2020-12-01 電子發燒友

電晶體小型化遇瓶頸,3D技術崛起

科工力量 發表於 2020-11-17 16:41:16

從臺積電到阿斯麥爾(ASML),一段時間以來美國頻頻藉助各種手段,將商業問題政治化,打壓中國的半導體行業。但《日本經濟新聞》在10月21日的一篇評論裡指出,隨著半導體技術的革新,以及中國科技的發展,未來半導體技術的大趨勢,其實有利於中國。

《日經》:半導體科技發展趨勢,有利於中國 原日本半導體巨頭爾必達社長,現中國晶片製造商紫光集團的高級副總裁坂本幸雄,在文中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前景尤為樂觀:「當今世界,後來者擁有更好的機會,趕上現在的領導者。」 他還在文中援引一名中國商界人士的話說:「中國科技行業的領袖們現在感謝川普,因為他幫助他們下定決心,自主開發技術。」 文章指出,歷史上技術範式的改變,常常能為行業的新參與者創造機會。如今,坂本幸雄也從當今半導體行業的技術趨勢中,看出了這種趨勢。

電晶體小型化遇瓶頸,3D技術崛起長期以來,半導體行業都受制於「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晶片上可以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大約每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但實際上,大約2005年前後,晶片表面電晶體和電路尺寸的縮小化之路遇到了瓶頸。當時,電晶體的尺寸已縮小至30納米左右,而這一尺寸,是由一種叫做「柵極」(gate)的中央電極來衡量的。 隨後,電晶體的小型化之路趨向緩慢。《日經》稱,從32納米到近期的10納米,雖然晶片製造商一直在標榜晶片製程的縮小。但從2005年前後,這些數字不再是柵極的實際尺寸了。如今,所謂的「10納米」或「7納米」,只是晶片製造商的一種品牌標籤。 例如,東京大學的平本俊郎教授就向《日經》表示,去年臺積電製造的7納米晶片,實際的柵極尺寸為18納米左右。而這,已經與過去柵極尺寸也為32納米的32納米晶片,有了明顯的偏差。

臺積電生產的晶片 官方圖 由於電晶體小型化的難度,以及成本都在不斷上升,因此各大晶片製造商目前已轉向一種三維技術,即利用傳統晶圓表面上方的空間,將更多電晶體裝載到晶片上。如今最先進的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即在最底層的晶圓裸片上,堆疊了96至128層的集成電路。 隨著層數的增加和晶片的增厚,電晶體的小型化過程在快閃記憶體領域發生了逆轉。業內專家介紹稱,如今快閃記憶體晶片的典型電晶體尺寸大約在22至 32納米範圍內,比幾年前快閃記憶體晶片中使用的14納米電晶體要大。 而這種晶片製造技術從電晶體小型化到三維技術的重要轉變,可能會影響業界對晶片製造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光刻技術的態度。 光蝕刻法是一種工藝,在矽晶圓的光敏表面上,通過一個稱為光掩膜的玻璃板將光投射到矽晶圓上,在玻璃掩膜上可以畫出電路計劃的圖像。這就像傳統的照片顯影過程,在透明膠片上捕捉到的圖像,通過投射光線穿過負片,對準感光紙,將其印在紙上。 隨著電路進一步小型化,這一過程需要短波光,來獲得更好的解析度。最先進的微型化技術需要超紫外或極紫外(EUV)光譜範圍的不可見光。

從光刻機中「解放」《日經》稱,如今阿斯麥爾是光刻機產業內的壟斷企業,一臺EUV光刻機的售價大約在1.2億至1.7億美元之間。然而,晶片製造商購買的阿斯麥爾光刻機,實際上只能應用於整個晶片製造過程的極小部分,也只能帶來適度的微型化效果。

阿斯麥爾光刻機 阿斯麥爾官方圖 如今,EUV光刻機只能用於製造邏輯晶片,如電腦的微型處理器,智慧型手機的系統晶片,以及遊戲和人工智慧領域的圖形處理器等。由於由於電路組成的複雜性,邏輯晶片尚不能完全使用三維技術。 對晶片製造商來說,只為製造這些晶片就使用EUV光刻機,成本和難度可能並不那麼合理。 實際上,如果一家晶片製造商要使用EUV光刻機,它還需要使用許多其他工藝,來優化EUV光刻技術,這就意味著廠商要投入大量資金,來購買各種先進設備。而裝備越先進,供應商就越少,美國的禁令也就越有效。 但是,如今快閃記憶體晶片的製造過程已經可以跳過EUV光刻機。 並且,如果能跳過EUV光刻機的限制,那麼晶片製造商的選擇就更多了。《日經》稱,日本佳能和尼康,如今也能生產非EUV光刻機。迄今為止,美國並未禁止這兩家廠商對中國晶片製造商出貨。 另一方面,包括華為在內,一些中國公司也一直在努力開發自己的光刻機。紫光集團旗下的長江存儲也在今年宣布成功研發128層QLC3DNAND快閃記憶體(型號:X2-6070),並已在多家控制器廠商SSD等終端存儲產品上通過驗證。 《日經》認為,當前美國方面似乎將限制中國的重點放在EUV光刻機上,但中國正在積累三維晶片製造技術,這最終將應用於先進的邏輯晶片,幫助中國避免依賴基於EUV光刻機的晶片微型化。 並且,從長遠來看中國有能力提高晶片所有相關領域的技術,如材料、光學、化學、晶圓製造過程控制、表面檢測和功能測試等。 不少專業人士,也看好中國在晶片製造領域的潛能。曾在中芯國際擔任首席技術官的生駒俊明表示,基於他在中國的經驗,他認為中國有足夠數量的有能力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來開發自己的晶片製造設備和晶片設計軟體。 東京科學大學教授若林秀樹表示,開發晶片製造設備和材料的整個供應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他表示,「中國有可能在10至20年內成為這一領域的主導國家,因為它在所有科學和工程領域都擁有大量人才。」 對中國這樣的追趕者而言,技術趨勢也是一個優勢。信息技術分析機構高德納公司(Gatner)研究副總裁薩繆爾·王(Samuel Wang)表示:「新技術,如新材料、3D、人工智慧輔助晶片設計和基於雲技術的製造協作,都將為新興企業創造新的機會。」

責任編輯:l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3D電晶體技術:FinFET
    3D電晶體技術:FinFET  FinFET的發明人為美籍華人胡正明(Chenming Hu),早在2011年就開始了對FinFET的研究。胡正明於1947年生於北京,現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傑出講座教授、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兼職教授、中國科學院微電子所榮譽教授、臺灣交通大學(新竹)微電子器件榮譽教授。
  • 臺積電遇「難題」了?3nm製程晶片卡住瓶頸,三星新技術奮起直追
    在今年這一特殊的年份,全球的半導體行業仿佛掀起了一片大波瀾,也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伴隨著美國宣布的各種技術封鎖,半導體行業的技術以及製程問題浮現在水面,因此全球很多半導體企業都在不斷地對晶片處理器等進行工藝上的突破。
  • 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被發現
    記者日前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我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基於單個有機分子...
    記者20日從廈門大學獲悉,該校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洪文晶團隊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科學家提出電晶體發展新思路
    科學家提出電晶體發展新思路 2019-04-29 中國科學報 【字體:大  根據摩爾定律,過去50年間電晶體一直在小型化。摩爾定律觀察到,一塊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約每18個月增加一倍,成本則減半。但如今,人們已經面臨不能再進一步擴大電晶體的局面。  在美國物理聯合會(AIP)下屬《應用物理快報》上,研究人員回顧了負電容場效應電晶體(NC-FETs)的發展。NC-FETs是一種新的器件概念。
  • 國漫崛起了,但你知道3D動漫的製作過程嗎?
    網際網路的形態一直以來都是2D模式的,但是隨著3D技術的不斷進步,國產動漫也正是這個時候崛起了,在未來的5年時間裡,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應用以3D的方式呈現給用戶,包括網絡視訊、電子閱讀、虛擬社區、網路遊戲、電子商務、遠程教育等等。
  • 鋰電池發展遇「瓶頸」 鉀離子電池價值被低估?
    原標題:鋰電池發展遇「瓶頸」 鉀離子電池價值被低估?能量=比容量×電壓,因此鋰相關電池技術能量密度在現行電池中幾乎是最高的。此外,鋰離子電池還擁有體積小的優點。因此其在90年代的產業化後迅速推進了智慧型手機、相機、筆記本電腦和電動等諸多領域的革命性發展。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相關內容吧。
  • 有機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技術淺析
    TFT-LCD  TFT-LCD是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技術是微電子技術與液晶顯示器技術巧妙結合的一種技術。人們利用在Si上進行微電子精細加工的技術,移植到在大面積玻璃上進行TFT陣列的加工,再將該陣列基板與另一片帶彩色濾色膜的基板,利用與業已成熟的LCD技術,形成一個液晶盒相結合,再經過後工序如偏光片貼覆等過程,最後形成液晶顯示器(屏)。  OTFT-LCD  OTFT-LCD是有機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
  • 物理學家發明量子隧道效應電晶體
    約內斯庫指出,目前,瑞士洛桑理工大學、IBM位於瑞士的實驗室以及法國原子能委員會下屬的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都在進行與隧道場效應電晶體有關的研究。現在的計算機包含有無數個電晶體,僅僅CPU內就有不下10億個電晶體,這些小的電晶體通過打開和關閉來提供用0和1表示的二進位指令,從而讓我們能夠發送郵件、觀看視頻、移動滑鼠等。
  • 電晶體是做什麼的_電晶體的三個工作區是什麼
    輸入級和輸出級都採用電晶體的邏輯電路,叫做電晶體-電晶體邏輯電路,書刊和實用中都簡稱為TTL電路,它屬於半導體集成電路的一種,其中用得最普遍的是TTL與非門。TTL與非門是將若干個電晶體和電阻元件組成的電路系統集中製造在一塊很小的矽片上,封裝成一個獨立的元件。電晶體是半導體三極體中應用最廣泛的器件之一,在電路中用「V」或「VT」(舊文字符號為「Q」、「GB」等)表示。
  •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應用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7月24日,日本半導體製造商羅姆(ROHM)宣布推出超級緊湊,尺寸為1.6 x1.6毫米的RV4xxx系列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產品,可提供優越的安裝可靠性。
  • 中國頁巖氣發展遇兩大瓶頸 「終極能源」開發難
    中國頁巖氣發展遇兩大瓶頸 「終極能源」開發難 然而受技術難以突破、開採難度大等諸多因素影響,這個被寄予希望的規劃成了「天荒夜談」。
  • 電晶體發展歷史
    電晶體因為有以下的優點,因此可以在大多數應用中代替真空管: 沒有因加熱陰極而產生的能量耗損,應用真空管時產生的橙光是因為加熱造成,有點類似傳統的燈泡。 體積小,重量低,因此有助於電子設備的小型化。
  • 談談有機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技術
    TFT-LCD          TFT-LCD是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技術是微電子技術與液晶顯示器技術巧妙結合的一種技術。這項技術的突破,不僅改變了顯示器的外觀,應用環境也因此大為擴展且多樣化。          2006年12月,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所承擔的「有機TFT器件研究」項目通過驗收。「有機TFT器件」全稱是「有機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OTFT-LCD)」。OTFT的出現,將對現有非晶矽TFT形成有力競爭是不言而喻的。
  •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僅由7個原子構成
    它不僅能用於調節和控制像商業電晶體這樣的設備的電流,而且標誌著我們向原子刻度小型化和超高速、超強大電腦新時代邁出的重要一步。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量子電腦技術中心(CQCT)和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聯合小組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納米技術》(Nature Nanotechnology)雜誌上詳細描述了這一發現。
  • 分子大小的電晶體新鮮出爐
    構成電晶體的每個銦原子的直徑是167皮米(0.167納米),比目前的最小電路——IBM公司剛剛推出的7納米晶片(電晶體尺寸為7納米)要小42倍。人類髮絲厚度為10萬納米,大約是銦原子尺寸的60萬倍;紅血球直徑6000納米,是它的36000倍;甚至只有2.5納米寬的DNA鏈,大小也達到了銦原子的15倍。
  • 量子隧道場效應電晶體可為計算機節能99%
    約內斯庫指出,目前,瑞士洛桑理工大學、IBM位於瑞士的實驗室以及法國原子能委員會下屬的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都在進行與隧道場效應電晶體有關的研究。
  • 小型化十二倍頻器研究與報告
    小型化十二倍頻器研究與報告 工程師2 發表於 2018-05-04 11:46:00 1 引言 倍頻器是指能完成輸入信號頻率倍增功能的電子組件,在工作頻率較高而對頻率穩定性要求嚴格的電子設備中
  • 對電晶體變革長達十年的追求!
    根據摩爾定律(Moore's law),電晶體在過去50年裡一直在小型化。摩爾定律觀察到,一塊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大約每18個月就會增加一倍,而成本則會減半,但現在已經到了不能再進一步擴大電晶體的地步。博科園-科學科普:在《應用物理快報》(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研究人員綜述了負電容場效應電晶體(NC-FETs),這是一種新的器件概念,它表明,只需添加一層薄薄的鐵電材料,就可以大大提高傳統電晶體的效率。如果它能工作,同樣的晶片可以計算更多,但需要更少的頻繁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