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時代財經 覃毅 編輯:史成超
來源:視覺中國
近日,蝦米音樂被傳將於明年1月份關閉,目前蝦米音樂多位高層已在開會準備部署下一步的人員變動問題。對此傳聞,蝦米音樂官方回應稱:不予置評。
蝦米音樂成立於2007年,最初是由一個旨在連結音樂人和用戶的付費網站Emumo演變而來。蝦米音樂成立後定位是做高端音樂愛好者的聽歌軟體,後被阿里收購。2015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將蝦米音樂、天天動聽合二為一,組建阿里音樂。
值得一提的是,該傳聞曝出前,蝦米音樂曾多次被曝將關閉。不過,此次傳聞鎖定時間精確到了明年1月份,這一波預測迅速激起市場熱議,從議論來看,不少用戶已默認傳聞為既定事實。
「關了也好,爭版權爭不過QQ音樂,爭小眾爭不過網易雲,實在沒啥存在的必要。」在某職場社交平臺上,一名認證為阿里巴巴員工的用戶評價道。
在業內媒體報導和相關分析人士看來,此次關停也宣告著阿里大文娛事業再次受挫。易觀分析互娛分析師廖旭華向時代財經表示,目前該消息雖無法證實,但自己並不感到意外。「從2015年開始,蝦米就開始逐漸失去用戶吸引力。音樂平臺的競爭籌碼主要是版權和原創內容,後者曾經是蝦米的優勢,但它沒有很好地應對前期的版權競爭。」
對於蝦米音樂的告退傳聞,中娛智庫分析師高東旭接受時代財經採訪表示,從行業生態來看,突發疫情的影響下,在線音樂市場得到極大發展空間的同時,也面臨著新一輪的行業洗牌。
圈內人做高管是錯誤決策?
蝦米音樂有五位創始人,其中四人來自阿里,創始人王皓曾任阿里系統分析工程師,另外三人分別是阿里中文站原運營經理王小瑋、原技術總監陳恩衛、原中文站開發工程師吳軼群。目前工商資料顯示,核心高管董事長是曾任華納唱片中國區常務副總經理和音樂總監宋柯。
被阿里收購無疑是蝦米音樂發展裡程上的高光時刻。作為阿里大文娛生態版圖中的重要一員,蝦米音樂得到了阿里資本和資源上的加持。如2014年,蝦米音樂斥資3000萬元買下了《中國好聲音》第三季的音樂版權。2016年,高曉松、宋柯、何炅加盟阿里音樂,也為蝦米帶來了大量粉絲。
不過,儘管阿里曾經傾注了大量心血,運營模式的誤差,疊加在線音樂市場的激烈競爭,還是讓蝦米音樂一路走向了低谷。
一位曾任酷我音樂總監的受訪者向時代財經回憶,「2014年時,整個在線音樂市場份額是酷狗19%、QQ音樂16.8%、酷我13.5%、天天動聽13.2%,而網易雲音樂、蝦米音樂的市場份額還特別小。但是一年後,本屬於阿里音樂版圖下的天天動聽便消失了。」
「事實證明,圈內人士做高管是一個錯誤的決策,因為缺乏網際網路產業邏輯。天天動聽消失後,阿里音樂只剩下蝦米,蝦米一開始做的確實很有特色,但是其在版權的核心競爭問題上卻沒有一席之地。」該受訪者表示。
2018年前後,在音樂版權爭奪戰中,蝦米音樂的大量歌曲下架。在2017至2018年,在線音樂基本形成了QQ音樂、網易雲音樂兩強並立的格局。其中,QQ音樂手握版權優勢,而網易雲則主打情懷,提供小而美的用戶體驗。
追溯背後原因,有外憂,更有內患。2018年,整個阿里大文娛處於高層頻繁更迭和反腐整治的動蕩之中,其中,原阿里文娛大優酷總裁、阿里音樂CEO楊偉東因受賄855萬元被判7年。
據易觀發布的數據,蝦米音樂在2017年12月的活躍用戶數僅有1131萬,排名第六,幾乎是市場佔有率最高的酷狗音樂的1/20,是前三名活躍用戶總和的1/40。
而當時的同行發展情況是,騰訊旗下QQ音樂與中國音樂集團(CMC)合併成立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C),下設酷狗音樂、QQ音樂、酷我音樂、音樂財經部、版權管理部和法務管理部六大業務線。該合併是在線音樂行業規模最大的合併,直至2018年底,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登錄紐交所,成為中國在線音樂第一股。
成為攪局者的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在近年有著不錯業績表現。2019年全年,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總營收同比增長34.0%至254.3億元(36.5億美元),營業利潤同比增長126.7%至46.2億元(6.64億美元)。這一年,在線音樂服務付費率達到了6.2%,而2018年和2017年同期分別為4.2%和3.2%。
在騰訊音樂上市後,「網易雲音樂與蝦米音樂合併」一直是關注度很高的話題。2019年6月,據中國經濟網報導援引音樂投資圈人士消息,二者合併價位可能在幾千萬元級別,具體情況有待確定。這一傳聞的主要依據在於,網易雲音樂也曾在2019年獲得阿里領投的7億美元(約50億元人民幣)融資,阿里對網易雲音樂的青睞可見一斑。
以上傳聞消息至今尚未有明確定論,時代財經向網易雲音樂內部人士諮詢,對方表示暫不方便透露。網際網路產業觀察人士丁道師告訴時代財經,持續虧損的蝦米音樂與網易雲音樂合併的意義並不大,「除非雙方願意繼續補貼虧損,再者是合併後業務發展如何協同的問題」。
蝦米沒有成為「流量池」
在中娛智庫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網絡音樂市場發展報告》中,2020年上半年我國網絡音樂市場營收規模總計87.5億元,同比增長19%,其中在線音樂市場營收69億元,同比上漲30.9%,用戶付費意識隨著版權認知及消費水平的提高而增強。
「2020年上半年,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網易雲音樂、抖音在長音頻領域開始發力,如酷我音樂推出全新產品酷我暢聽,包含了有聲小說、相聲評書等19個內容品類。可見,從網絡音樂擴展到長音頻,已經成為今後網絡音樂平臺的重要戰略布局方向之一。」高東旭表示,騰訊音樂娛樂集團與閱文集團、中文在線、縱橫中文網、魔咒等頭部網文平臺達成了內容合作,這樣的業務協同是阿里大文娛欠缺的。
而蝦米音樂目前在行業賽道上的地位並不樂觀。
據極光大數據2019年9月發布的《國內在線音樂社區研究報告》,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的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與網易旗下的網易雲音樂位於行業第一陣營,滲透率超過8%。網易雲音樂憑藉音樂社區的定位於近年快速發展,MAU超過1億,成為頭部音樂產品中唯一的非騰訊選手。而位列第二陣營的蝦米音樂和咪咕音樂的總滲透僅佔1%。
圖片來源:極光大數據
「阿里大文娛原本承擔阿里巴巴流量池的職能,但是現在看來並未達到預期,做出調整(關閉蝦米音樂)也是有可能的。」高東旭說。
同樣發力文娛內容產業,2018年騰訊內部推動「泛娛樂」業務升級為「新文創」戰略,截至目前已形成以騰訊遊戲、騰訊文學、騰訊影業、騰訊動漫、騰訊電競、企鵝影視、騰訊視頻和騰訊音樂為核心,包括鬥魚、虎牙、快手等在內的一系列文娛獨角獸為輔的完整新文創矩陣。
與之相比,阿里大文娛目前處境則略顯尷尬。一名長期觀察文娛產業的匿名人士向時代財經分析,騰訊和阿里除了經驗的區別,最核心還是在於騰訊是讓做內容業務的人做內容,而阿里則並不是如此。
「騰訊旗下的遊戲等各項業務的一把手都是老兵老將,都是按照業務邏輯來做內容。而阿里當年買斷《旅行青蛙》,還放到淘寶業務板塊裡,這根本不符合遊戲行業邏輯。」該匿名人士說。
2013年,阿里大文娛成立。通過一系列的資本運作,阿里大文娛形成了從內容生產(阿里文學、UC頭條)到投資發行(阿里影業)、票務流通(淘票票、大麥)、內容輸出(優酷、華數)的業務組合,加之阿里音樂(蝦米、阿里星球)、阿里遊戲、阿里體育等,一同組成了大文娛帝國的業務體系。
不過,文娛之「大」從誕生以來就不斷暴露「散」的弊端。在過往公開報導資料中,大文娛事業群也不斷調整產品線和人事,在發展路徑上頗顯搖擺不定。
產品方面最近期的調整是阿里將遊戲業務從大文娛事業群中拆分出來組成獨立事業群,進一步提高遊戲業務的戰略地位。而在2019年7月,阿里方面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時,蝦米音樂與UC、阿里文學等併入了創新業務事業群。這一系列精簡版圖的動作似乎透露大文娛事業群戰略地位下降的事實。
不過,在業績營收上,阿里大文娛事業群的持續虧損正在逐漸收窄。阿里大文娛2020年第三季度營收為80.66億元(11.8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74.42億元增長8%。運營虧損為23.51億元,上年同期運營虧損為35.35億元,較上年同期收窄33.5%;經調整的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為-7.1億元,上年同期為-23.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