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太願意相信蝦米會徹底關閉,畢竟已經用了十年零一個月。我個人的感覺,從專輯介紹、音樂風格分類以及算法推薦,蝦米應該是國內最早嘗試並且做得最好的。」從小學習鋼琴的趙依一(化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她自大學就開始使用蝦米,在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前,walkman、mp3是她隨身攜帶的必備品。
1月5日,蝦米音樂發布官方聲明稱,由於業務調整,蝦米音樂播放器業務將於2021年2月5日正式停止服務。
公告內容顯示,蝦米將於2021年1月5日10點起停止帳號註冊、會員充值、蝦幣充值、專輯購買等服務,開啟用戶個人資料及資產處理通道;2月5日0點後,停止所有歌曲試聽、下載、評論等所有音樂內容消費場景,停止個人資料導出或下載,僅保留帳號資產處理、網頁端音樂人提現服務。3月5日0點後,除網頁端音螺平臺音樂人(即原「數位音樂新場景」業務)授權服務維持運營外,其他運營均停止,並關閉伺服器,屆時及以後將無法登錄。
對於原蝦米音樂團隊的去向,一位接近蝦米音樂的消息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個人對職業的規劃和選擇,一部分人員轉崗去了『音螺』平臺,一部分內部轉崗去了其他崗位。」
蝦米音樂2006年誕生於杭州,前身叫EMUMO,後更名蝦米網、蝦米音樂。2013年,蝦米音樂被阿里巴巴收購。2015年蝦米音樂與天天動聽合併組建成阿里音樂,兩款產品繼續走差異化路線,蝦米專注於播放器功能,天天動聽則會做更多嘗試。2016年,天天動聽正式更名為阿里星球,7個多月後,阿里星球宣布全面停止音樂服務。
2017年,阿里音樂史上第一封CEO內部信《廣積糧、不築牆——阿里音樂未來發展三個方向》曝光,被外界解讀為蝦米音樂未來將受到更大的重視。此後,阿里不斷在資本、人氣和資源上加持,但蝦米音樂的發展並不如意。
2019年6月,阿里巴巴宣布新一輪組織調整,蝦米音樂由大文娛劃入創新業務事業群。三個月後,網易雲音樂宣布獲得來自阿里巴巴、雲鋒基金等共計7億美元融資,這被外界認為是蝦米音樂將會被阿里巴巴放棄的信號。
「十多年前還並沒有什麼移動端音樂平臺,記得剛開始在蝦米註冊時還只有網頁版。」趙依一平時用蝦米聽得最多的是古典音樂和電影原聲,截至目前已使用9萬分鐘,在音樂軟體還相對匱乏的彼時,蝦米的出現無疑為這類愛樂者提供了一個及時的平臺。
儘管用了十多年,趙依一併未在蝦米上發表過一句評論,在她看來,音樂的社交屬性很弱。「同一首歌曲在蝦米上可能只有幾條評論,不過我覺得聽音樂是一個比較私密的事情,所以不太喜歡去分享和交流,有一個地方能安靜地聽歌就夠了。」趙依一表示,由於版權問題,播放列表上的一些曲目漸漸變成了灰色,身邊的蝦米好友開始轉戰別的平臺,迄今為止,趙依一還沒有註冊其他音樂軟體,但偶爾會用遊客身份聽聽蝦米沒有版權的歌曲,「等徹底關閉了再說吧。」
趙依一提到的版權問題正是蝦米的軟肋。
「在線音樂平臺競爭的核心要素有兩個:用戶規模、版權數量。蝦米在這兩個方面都沒有優勢。」易觀互娛行業分析師於豔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與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等依靠買版權「打天下」不同,蝦米音樂的定位在於扶持原創音樂。
於豔娣認為,大多數用戶更多的還是尋求放鬆的,能引起共鳴的歌曲,而不是為了尋求新鮮感,花時間去了解一個不怎麼知名的歌手,選擇小眾的原創音樂。蝦米音樂的用戶群體與其競爭對手相比過於小眾,難以短時間內聚集用戶規模,雖然網易雲音樂也在做原創音樂,但更多的是在利用版權聚集用戶之後。
當前,中國在線音樂已經進入寡頭時代,騰訊音樂前三季度收入達到208億元,是中國最大的在線音樂平臺,旗下擁有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等。此外,騰訊音樂通過交叉持股橫向結盟Spotify、入股環球音樂、交叉持股華納及索尼實現與產業鏈上遊版權方結盟,從用戶流量、版權能力對國內其他競爭者形成壓力。
《2020中國在線音樂行業報告》顯示,今年10月,中國在線音樂月活用戶超6.2億,用戶在線音樂APP下載量不足4000萬次,下沉市場用戶增長窗口已關閉,在線音樂高速增長期已過,進入存量競爭階段。百度指數顯示,QQ音樂、酷我音樂、酷狗、網易雲音樂、蝦米音樂這幾大關鍵詞中,今年的搜索指數裡蝦米音樂一直處於墊底位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