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歷史沿襲主要是始於本州島和瀨戶內海沿岸,近畿和中國地區、九州北部和本州西部聚集著日本的主要城市,從戰國開始,關東以北的東北地區以及南九州地區也逐漸被納入日本的主流社會之中。但北海道和四國島卻一直是游離於日本政治之外,北海道常年天氣惡劣,尚可理解。
為何距離本州和四國最近的四國卻顯得很低調?
四國標誌建築——高知城
地理位置制約
四國之所以顯得低調主要是人少,而四國人少的最主要原因在於的這裡的地勢真的不太適合居住,被日本人稱為鄉下地方,雖然佔據著日本6%的面積,但卻只有不到2%的人口,四國島地勢一半以上是山地,人口只能集中在的高知、松山和高松等市,這些地方地勢狹小,農業面積有限,導致能承載的兵員有限。
四國各個藩地圖
而四國多山的地形將四國分為數個平原,土佐(高知平野)、伊予(松山平野)和阿波(德島平野),地少再加上還分為多個諸侯國,讓四國很難形成一個整體,因此在歷史上四國一直就是游離於各大勢力之外的騎牆派。
站隊制約
人口少,實力弱的四國從戰國開始就一直被 「騎牆派」,所謂「騎牆有風險,站隊需謹慎」,但很可惜四國的勢力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避開了最後的勝利者。
戰國時期,主政德島的蜂須賀家政,先後效力與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在豐臣秀吉死後,他又投向了的德川家康,按理說蜂須賀家族,連跟兩位當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應該是功臣才對,但在之後的關原之戰中,蜂須賀家政卻倒戈加入了西軍(德川家康為東軍),要不是自己的兒子還是堅持在德川陣營,恐怕在戰後就不僅僅是將其俸祿從22萬石降到18萬石這麼簡單。
蜂須賀家政遊戲CG圖
蜂須賀家政幸運逃過一劫,但位於高知的死對頭長宗我部家族則是倒黴的多,長宗我部是豐臣秀吉的忠實擁躉,從豐臣秀吉入侵四國開始加入其麾下,並在其協助下統一了四國(改為土佐國),效忠於豐臣家的長宗我部在關原之戰中加入西軍,最後大敗而歸,本來失敗了學蜂須賀家服軟就行,但長宗我部家族卻繼續挺豐臣秀賴,相繼參加了夏冬之戰以及後來的大阪保衛戰,隨著大阪城被攻破,其首領長宗我部盛親及兒子被腰斬,家族領地被沒收成為浪人。
長宗我部元親遊戲效果圖
進入幕府末年之後,各地反抗勢力四起,曾經在的關原之戰中戰敗的西軍們成為了倒幕主力「長洲藩」、「薩摩藩」、 「肥前藩」還有來自四國的「土佐藩」,不過長州藩和薩摩藩這些的大的軍閥集團相比,來自的四國的「土佐藩」存在感很低,除了出了一個坂本龍馬之外,在倒幕運動中並沒有更多的建樹。因此在維新變法之後瓜分利益的時候土佐並沒有多少既得利益,繼續被邊緣化。
近代日本的倒幕武士們
戰國騎牆站錯隊,維新變法隱身的四國,在二戰前的日本也是缺乏存在感
在二戰日本成立的17個甲等師團中,來自四國的僅僅是善通寺十一師團,就算是日本最後擴軍成60個師團,來自四國的師團也不過2個,這個師團的戰鬥力很一般,在淞滬會戰中血戰羅店的就是該師團,甚至一度有被國軍衝擊下海的可能(靠著側翼的第三師團勉強支撐防線),由於在戰場上蹩腳表現,日軍大本營只能將其作為預備隊配置於東北,整個二戰期間一直處於無事可做,最後在老家四國接受投降。而來自四國的十一師團之所以表現不佳,一方面是因為四國兵本身戰鬥力就不如北九州和本州兵強和狂熱,另一方面則是四國真的在「朝中沒人」
四國代表人物——永野修身和山下奉文
近代四國可謂是人才凋零,在昭和時代的陸軍大將中,只有3人是來自四國,佔比1/24,其中最有名的是曾經的「馬來之虎」山下奉文(來自高知),但山下在陸軍內部處處受到排擠和得罪同僚,除了性格之外,沒有鄉黨支持的也是山下在陸軍內部受氣的原因。在海軍系統中四國人才同樣很少,大將中也僅有永野修身。
無論是海軍或者陸軍中的四國人士都是游離於日軍軍閥體系之中,往遠了說沒有長洲和薩摩藩背景,山下奉文雖然是陸大畢業的,但是和陸大三羽烏關係都不好,早年因為加入皇道派處處被岡村寧次和東條英機等人排擠。
沒有任何背景的四國人,無論是軍隊還是將領,幾乎都在二戰中隱身
雨田君說
四國本身的自然和居住環境,導致四國人口一直都很少,國小民少的四國政權很難和本州和北九州軍閥相抗衡,游離於日本政權中心的四國人在日本的鄙視鏈中一直都是鄉下地方,被其他地方人稱為鄉下人,事實上這樣的鄙視鏈在現在的日本依然存在。
另外四國存在感低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四國人本身的性格較為保守,和歐巴桑的大阪以及關東人的開放不同,長期缺少和外界溝通的四國人則是顯得有點自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