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縣種山楂的農戶。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雷琨、王寧、王暉)11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津冀兩地「山楂樹之鏈」》的報導。
燕山山脈東端,古長城以北,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351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森林覆蓋率超過70%,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山野間,滿是一人多高的山楂樹。深秋時節,紅瑪瑙般的果實綴滿枝頭,布滿山頭,果農們忙著採摘、搬運。
距離青龍縣200多公裡的天津市武清區的一家飲料企業內,車輛穿梭,機器轟鳴,整車的山楂被推上生產線,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工藝後,壓榨成汁。一條承載著兩地人幾十年情懷與夢想的「山楂樹之鏈」正在形成。
(小標題)賭一把:30年舊愛重拾
晌午剛過,高金松踱著小步到村邊山坡下溜達,在他身後,過去的荒山早已被翠綠的植被覆蓋,一進十月,這片翠綠間竄出來一簇簇喜慶的紅色,這便是當地的特產「燕瓤青」鐵山楂。臨近收穫,老高緊蹙眉頭,心裡盤算著他的「賭約」。
高金松是草碾鄉高莊村黨支部書記,2018年以前,他所在的青龍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過去靠開礦炸山富了幾年,但並不長久,隨著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當地鐵礦產業出現斷崖式崩塌,老百姓又過上了窮日子。峰巒疊嶂、溝壑縱橫的青龍縣要想長久發展,還得把傳統的山楂種植業拾起來。
說起山楂樹,當地百姓是又愛又恨。在與村民們閒談間,記者了解到,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的號召下,青龍縣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瞄準了山楂樹。「漫山遍野的山楂,紅彤彤一大片,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種,規模比現在可大。」高莊村村民張祥至今仍記得當年的盛況。
山楂樹三年結果,五年成形。很快,農戶們的山楂蜂擁上市,產能嚴重過剩,價格急劇下降。加上交通閉塞、缺乏加工產業,只能指望山楂販子來收。年景不好時候,要麼賠錢賣,要麼爛在地裡。
山楂販子在當地被稱為「老客兒」,每到十月出頭,有遼寧、山東等地的「老客兒」們接踵而至,老百姓一分一分錢地往上要價、販子一毛一毛地往下砍。當地特產的傳統山楂個頭小、口感酸,要價也不硬氣,村民們為此沒少受氣。
「因為裝山楂的袋子錢誰出導致販子揚長而去的事時有發生。」張祥說,到了90年代後期,很多堅持不下去的村民把山楂樹砍了重新種莊稼。張祥自認為是村裡莊稼人中的「懶漢」,在「砍樹潮」裡他「嫌麻煩」,留了2畝地山楂。正是這無意的「偷懶」卻讓他在最近幾年撿到了「便宜」。
隨著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紅利落實到村裡,近些年,村村通上了水泥路,來村裡收山楂的「老客兒」換成了山楂加工企業,山楂的收購價也從1毛漲到5、6毛錢。
青龍縣擁有悠久的板慄種植歷史,在附近市縣具有較高知名度。高金松算了筆帳,同樣面積的山楂只要收購價格超過6毛錢就比板慄掙錢。看著山楂價格往上躥,青龍縣各個鄉村裡重新種山楂的人又多了起來。
除了此前剩餘的200多畝,去年,高金松帶領全村新栽了1200畝山楂樹,總量達到1400畝以上。全村共有近3000畝土地的高莊村,如今一半種了山楂。「今年山楂能收穫近200噸,幾年後就能突破1000噸,山楂產業脫貧指日可待。」高金松信心十足。
「再次『重倉』山楂,不擔心重蹈覆轍嗎?」記者提出疑問。
「凡事都有風險,想發展就必須『賭一把』。」高金松斬釘截鐵道。
(小標題)定心丸:30年保價收購協議
高金松之所以敢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一份30年的山楂收購協議。協議雙方是高莊村和天津冠芳集團——一家有著二十多年歷史的飲料生產企業。
生產可樂、蘇打水、果茶……給國內外的飲料大品牌做了一圈兒代工,冠芳集團董事長單玉明卻始終覺得,這些產品雖然能賺錢,但對社會的貢獻還是小。「花甲之年,情懷仍在。」年輕時當過兵的他,最愛說的話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脫貧攻堅號角吹響,這個「老兵」覺得自己得做點什麼,他轉頭瞄準了農副產品深加工的發展路線,想「把富裕送進深山」。
2015年,冠芳集團註冊了「山楂樹下」商標,開始打造山楂果肉果汁飲品。「那幾年,為了做出最好的山楂飲品,我們在全國尋找品質好的山楂,最終將重點瞄準了青龍縣。」
青龍縣的「燕瓤青」鐵山楂,皮硬、酸澀、直接入口並不好吃。「所以果子的價值在當地老輩兒人那裡沒有體現出來。」在對青龍縣的考察中,單玉明發現,曾經不起眼的鐵山楂卻是製作山楂飲品的「寶貝」——這裡日照強、土壤好,山楂果品出漿率高,香氣足。
但最大的問題是,在青龍,山楂樹的種植比較零星,沒有形成規模,產量並不高。
為解決這個問題,單玉明決定在青龍縣建立山楂種植基地,籤訂山楂收購協議,一方面,激發農戶積極性,擴大種植規模;另一方面,加強科學管理,提高山楂品質。
高莊村是青龍縣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全村394戶,人口95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9戶、449人。為幫助高莊村脫貧,近年來,當地政府投入人力、物力,對高莊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始終缺乏扶貧產業。
在得知冠芳集團山楂種植基地的籌建計劃後,政府牽線搭橋,雙方一拍即合,將高莊村作為首批山楂種植基地示範村之一,一口氣籤訂30年保價訂單式收購協議,解決了兩代人的後顧之憂。
穩定的銷路給村裡人帶來了信心。今年91歲的退伍老兵梁財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靠著山楂這幾年的收成脫了貧。「現在的山楂價格高,還不愁賣,去年家裡一畝山楂就賣了2000多塊錢,今年又和小兒子一起新栽了130多棵山楂樹,全部成活,長勢也很好,等著兩年後收穫。」梁財說。
很快,在青龍縣,一個個山楂種植基地拔地而起,農戶們一邊整合原有荒廢的山楂林,一邊科學栽種新山楂樹。
「這兩年,大伙兒種了不少山楂樹,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產量3萬噸。三年後,有望突破5萬畝、5萬噸。」今年64歲的青龍縣林業局前局長王仕林已經退休,如今擔任冠芳集團青龍縣山楂種植基地顧問,對接企業和種植戶,籤訂了一批收購協議,期限從10年到30年不等。
「山楂樹壽命長、病蟲害少、好管理,特別適合勞動能力下降的老年人,我們稱之為『夕陽』產業,如今正在步入正軌。」王仕林說。
在青龍縣乾溝鄉,管理著1300多畝山楂樹的種植基地負責人田麗敏告訴記者,經營了十幾年果園,種山楂只見賠,沒見過賺,但這兩年她又種下了上萬棵山楂樹,「保價收購協議給我們了定心丸,去年的收購價格是1.1元一斤,達到歷史新高,今年由於疫情影響,市場價大幅下滑,但是我們也得到了超出市場價20%的收購承諾。」田麗敏說,如今不僅自己對山楂產業充滿信心,周邊很多貧困戶的生活也得到改善。「基地裡常年聘用30多名工人,都是本地貧困戶,忙的時候,得有一兩百人。」
(小標題)產業鏈:收儲運銷促長效脫貧
每年的10月中旬至11月初是山楂的集中收穫季,前後持續近一個月,漫山遍野的山楂要完成採摘、運輸、銷售,稍有耽擱,一年到頭就白忙活,關鍵制約因素在於缺乏有效的儲存手段。
「過去農戶儲藏山楂,只有一個辦法——地窖,但自家地窖空間不大,儲存量有限,存上兩三個月就到了極限。」王仕林說,以前一到10月份,農戶就開始四處奔走聯繫銷售、組織採摘,生怕晚一步被人搶去生意。而現在,臨近10月底,紅彤彤的山楂掛在樹上,大伙兒還不著急,因為有人管收,而且一下樹就能進冷庫。
青龍縣百峰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韓雲庭長期從事板慄產品生產銷售,如今增添了一項新業務——新鮮山楂的儲存和運輸,承擔起青龍縣山楂種植戶和天津冠芳集團之間的紐帶作用。
今年9月,在青龍縣當地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下,佔地3萬平方米、山楂儲存能力5萬噸的山楂冷藏儲存項目建成投用。「零下十八度的低溫儲藏是我們和冠芳反覆研究、試驗後確定的儲存標準,能夠最大程度保證山楂口感、營養不變。」韓雲庭說。
連日來,一批批新收穫的山楂運進了韓雲庭的冷庫,他粗略估算:足足有3.6萬噸,比去年多出50%以上。「多虧了新建成的冷庫,基地和農戶的山楂儲藏全部有了保障,又能給天津持續供應鮮果。」韓雲庭說。
而此時,在天津冠芳可樂飲料有限公司車間裡,一款瓶身醒目標註100%果汁含量的山楂飲料產品剛剛下線。
單玉明介紹,今年的疫情讓企業銷售計劃推遲了5個月,為了不讓銷售虧損延續到果農身上,單玉明決定山楂收購仍按原計劃進行。「山楂消化能力下降,我們想辦法解決,但絕不能傷農心。」單玉明指著即將上市的100%果汁含量的山楂飲料說,「這不,我們提前推出了這款壓箱底產品,能額外增加30%的庫存消耗。」
山楂產業鏈條的建立不僅解決新鮮山楂的儲運難題,更成了當地農戶就業的「蓄水池」。青龍縣副縣長柳雪松介紹,隨著山楂產業的快速發展,青龍縣成立了山楂產業協會,按照「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為青龍縣及周邊農民種植山楂提供了可靠產銷保證,每年直接帶動3000多農民就業,實現工資性收入5000多萬元,山楂產品溢價又幫助農民增收5000多萬元;間接幫扶357個貧困村、17095戶、49941人,每年幫助貧困戶增收600萬元。
柳雪松還告訴記者,為促進山楂產業發展壯大,青龍縣一方面加強山楂生產收購運輸質量管理,確實保證山楂儲存質量;另一方面,積極對接包括冠芳集團在內的山楂相關產業落地生根,真正實現產業本地化,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脫貧不脫政策」和防返貧是貧困地區的重點任務。「山楂種植大豐收,每年還能領到扶貧股金分紅,再加上其他各種『進項』,我們老兩口今年收入2萬多元不成問題。」秋風吹過,57歲的青龍縣雙山子鎮農民莫彥學臉上笑開了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