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的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在它的而立之年,在中國首次經營性出版社等級評估中,脫穎而出,進入一級出版社序列,被新聞出版總署授予「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稱號。
一個在編員工不足60人,每年常
規書號只有105個的出版社,何以實現古籍整理圖書出版的印張、碼洋居同類出版社之首?如何走出古籍社依賴財政補貼和非古籍圖書生存的困境,探索出依靠古籍圖書出版謀生存與發展之路?創造出行業特色奇蹟,以古籍出版盈利反哺學術專著出版?帶著這些思考,我們從自己走過的道路中一一尋求答案。
國圖出版社專注於古籍整理圖書的出版;古籍整理圖書出版的印張、碼洋居同類出版社之首
古籍社出版古籍類圖書比重偏低,一直是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據統計,近年古籍社古籍圖書品種只佔全部品種的30%,不少年份30%都不到。國圖出版社自1979年成立30年來,累計出書3812種,其中古籍影印整理類圖書1874種(含自編叢書),佔49.1%;古籍影印類圖書碼洋約佔累計出書總碼洋77%。以印張計算,古籍影印整理圖書則佔全社圖書70%以上。如果除去國圖出版社另外一個出版特色――圖書館學專業圖書外,古籍整理圖書的比例高達67%。國圖出版社近年的穩步發展,依靠的正是古籍整理類圖書。
在古籍影印圖書中,有160多種是自編專題叢書,匯集了13000餘種各類古籍。除此之外,在自編的大型資料性叢書《地方志人物傳記資料叢刊》中,又聚集了2300多種館藏地方志中的人物傳記資料。從古籍影印工作一開始,國圖出版社就非常重視專題叢書的編輯出版工作。因為,這類圖書最及時的滿足了學者的研究之需,也利於銷售與回收成本。
打破古籍社依賴財政補貼和非古籍書生存的普遍規律,依靠古籍圖書出版謀生存與發展
由於古籍圖書讀者面窄,印量小,難以盈利。不少古籍社是靠事業經費、財政補貼及教材教輔、暢銷書生存的,這既是普遍現象,也是古籍出版行業裡一條大家心照不宣的「規律」。
作為國家圖書館下屬的一個部門,國圖出版社沒有政府下拔的事業費、人頭費等,而是企業化管理,自負盈虧,每年還要上繳房屋設備佔用費等費用。國圖出版社使用國圖底本,同樣要支付底本費。但國圖出版社卻打破了依靠古籍補帖,教材、教輔和暢銷書才能生存的普遍規律,專靠古籍出版謀取生存之道,並不斷進步發展。
古籍整理類圖書銷售碼洋、出口碼洋領先業界
經過多年的努力,國圖出版社的古籍影印圖書形成了規模,創出了品牌。近年來,國圖出版社古籍圖書的銷售碼洋、出口碼洋等,在古籍社中處於領先位置。2007年古籍影印類圖書銷售碼洋佔全社銷售總碼洋84%;2008年,古籍影印類圖書的銷售碼洋佔全社銷售碼洋87%。古籍類圖書已成為國圖出版社生存、發展的重要支柱。
近年來,國圖出版社古籍整理類圖書銷售碼洋、出口碼洋均在業界領先。2008年出口碼洋達1300多萬元。
良好的盈利模式,全優的經營狀況
國圖出版社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行企業化管理,深化體制改革,從自身實際出發找準市場定位,堅守陣地,凸顯特色。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出版社的圖書品種、銷售實洋屢創新高,經營管理能力不斷增強。截至2008年底,流動資金達7000多萬元。十幾年前,出版社由於綜合實力不足,曾經在一些大型古籍影印出版項目的競標中敗下陣來(其中包括國家圖書館的項目)。隨著經營管理能力的不斷強化,出版社競標成功率顯著提高。已經完成的大型項目《永樂大典》的仿真印製,正在製作中的《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都是前期投資數百萬元的大型項目。其他同時進行的、投資規模與此相近的古籍影印項目還有四五個。2009年4月國圖出版社參加了清史工程政府採購的競標,並成為「清史工程出版聯合體」十家出版社之一。
國圖出版社在確保經營效益不斷提高的同時,也非常注重財務管理工作。2008年,國圖出版社被評為2009到2010年度北京市納稅信用A級企業。對於2002年啟動的由文化部、財政部共同主持的大型、國家重點文化工程「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的財政撥款,更是設專人專項管理。到2008年一期工程結項,不僅沒有追加投入,還有銷售回款用於滾動。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了787種圖書的出版,並在績效考評中獲得優秀,圓滿地完成了「繼絕存真,傳本揚學」的使命。
創造行業特色奇蹟,古籍出版盈利反哺學術專著
國圖出版社非但不靠政府補貼和教材教輔、通俗讀物等貼補古籍出版,反而利用古籍影印取得的收益,支持學術專著的出版達300餘種,在學界得到了諸多的讚譽。正如香港郭偉川先生在《中國歷史若干重要學術問題考論》中說道:「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注重出版中華傳統文化優秀作品,對真正有份量的學術著作尤為支持,實在有益於文化而深受學術界稱道。」
如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打造的「文津文庫」、《儒教資料類編》、《親歷中國叢書》、《文津演講錄》系列、《中國典籍與文化》、《版本目錄學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成就》等等,雖沒有出版補貼、資助經費等,但國圖出版社以刊布流傳學術著作為己任,不但自己出資,還要付作者稿費,並精心編排,已出版的圖書得到業內的喜愛和好評。雖然這些書不能實現盈利,同樣需要藉助古籍影印盈餘的貼補,但是只要能夠為學術界提供優質的圖書,為研究者提供方便,國圖出版社就義不容辭。用古籍出版反哺學術專著的例子在國圖出版社不勝枚舉,這正是國圖社創造的出版奇蹟。
培養編輯發行專業人才,創新企業管理水平
和所有其他工作一樣,要做好古籍影印出版、發行工作,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30年來,隨著古籍影印出版事業的發展,國圖出版社從實踐中培養和鍛鍊出一支編發隊伍。從事古籍影印的編輯最少時只有兩個人,現在已有二十多名高素質影印編輯,而且湧現了像總編輯徐蜀這樣的領軍人物、古籍影印出版專家。
古籍影印編輯首先要有奉獻精神。因為古籍書稿沒有作者可以交流互動,稿件也不能隨意修改,編輯是在替千百年前的古人「做嫁衣裳」,所以要有奉獻精神才能耐得住如此寂寞。其次是開拓的勇氣。古籍圖書受眾面窄,只有敢於打破傳統觀念,不斷挖掘新思路,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圖書市場中站穩腳跟。第三是專業技能。編輯要有較深的古典文獻功底,才能了解古籍文獻在學術研究中的作用及使用方法;還要懂出版專業知識,才能從容面對千差萬別的古籍,以不同的印製工藝和裝幀材料再現原書,製作出適銷對路的專業圖書。最後還要作風踏實。編輯除策劃選題、編輯書稿外,還要採購材料、核算成本、監督印製。專業古籍影印圖書的出版特色,決定了國圖出版社營銷工作的特點,多年來逐漸形成以直銷為主的專業銷售模式,在國內圖書市場開闢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銷售渠道。
製作仿真古籍精品,擴大社會文化貢獻力
國圖出版社根據國家圖書館珍藏、融會傳統工藝與先進技術,並注入現代設計理念複製出版出幾十種仿真古籍精品圖書。這些特裝圖書,不僅內容珍貴,其製作工藝與載體形態也頗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國圖出版社通過對與圖書製作相關的各種材料、工藝、技術的合理應用,以及現代裝幀設計元素的巧妙安排,使圖書賞心悅目的外觀形態與字裡行間的陳年墨香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既深刻繼承傳統,又勇於推陳出新,既展示文化精髓,又體現時代氣息,賦予了傳統古籍以新的生命。其中的《奏鳴曲――小提琴獨奏和通奏》、《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青銅器全形拓片精品集》、《趙氏孤兒》、《明解增合千家詩注》、《中國國家圖書館碑帖精華》等,被選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領導人。
中國是2009年法蘭克福國際書展的主賓國,新聞出版總署選定一批重點參展圖書,籍以表現中國古籍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以及印刷工藝的精良,其中就包含了國圖出版社的《中華再造善本》和《永樂大典》。「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成就展」則選取了國圖出版社出版的一批影印線裝書和《中華再造善本》中的若干種作為展品。可見這些精品古籍對於社會文化的貢獻之大,不言而喻。
通過回顧,我們發現,「繼絕存真、傳本揚學」是我們行路時心中的信念,是我們前行路上從未熄滅過的燈塔。正是在這樣的信念下,我們堅守專業,推陳出新,精益求精,突出特色,走小而專、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強的發展道路,在古籍整理出版方面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生存發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