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2015·南京·20)圖中的A ∽H 是初中化學常見的化合物,且分別是由H、O、S、Na、Ca、Cu中的兩種或三種元素組成的。其中B、E 是氧化物,E 中兩種元素質量之比為2∶3;C、F、H 為相同類別的化合物,F易溶於水並放出大量的熱;G的溶液呈藍色。圖中「——」表示兩端的物質間能發生化學反應;「→」表示物質間存在轉化關係;部分反應物、生成物或反應條件已略去。
(1)G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
(2)寫出E和F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
(3)G和H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為___________;
(4)寫出C→B發生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
本題的第(4)小問,學生基本上都不會做,一致認為超綱。而筆者則因為備課時沒有對這道題目進行細緻全面的研究,在面對學生質疑的時候,沒有能夠立刻給出回應,對於這樣一個有代表性的課堂隨機生成沒能抓住,錯過了一個非常好的教學指導時機。
二、分析
客觀地說,這道題目是符合課程標準的,化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認識常見酸、鹼的主要性質和用途,而南京市中考化學指導書中也明確要求探究鹼式碳酸銅加熱分解的產物,並且這也是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一單元課題3 中的一個演示實驗。具體實驗內容如下:
用10 mL量筒量取2 mL氫氧化鈉溶液,倒入試管中,然後用滴管向該試管中滴加硫酸銅溶液,觀察有什麼現象發生。用試管夾夾住該試管(夾在距試管口三分之一處),按圖1-30(略)中所示的正確加熱方法加熱,觀察現象。
由此看來,這道題目絕對是沒有超綱的,但是為什麼會讓學生產生「這道題目有點深」「這道題目有點偏」的感覺呢?這讓筆者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
三、改變
化學是一門注重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動手實驗操作、分析實驗過程、探析實驗結果的學科。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多設置一些以實驗為主的科學探究活動,對於激發和提升學生化學學習興趣大有裨益。學生在一系列的活動及討論、思考、再實踐的過程中提高了科學探究能力。根據這個思路,筆者進行了如下改變。
1.回歸課本,整體規劃
關於探究鹼式碳酸銅加熱分解產物的實驗,可以安排給學生做兩次,第一次是在第一單元課題3,第二次是在第十單元課題1。
第一次做實驗的時候,學生不知道反應的原理,只知道這是兩個化學變化,但能把看到的現象準確地描述出來,會進行物質加熱的基本實驗操作。教師引導學生去仔細觀察,學生發現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硫酸銅溶液後會產生藍色固體,加熱藍色固體看到的現象是藍色固體消失,產生黑色固體。
第二次做實驗的時候,學生知道這是可溶性鹽和鹼反應生成難溶性鹼的過程。如果這個時候補充「難溶性鹼加熱容易分解生成對應的金屬氧化物和水」這個知識點,學生在視覺的刺激下就會記憶深刻。
相應的,在進入中考第一輪複習時,回歸課本,帶領學生回看第一單元的實驗,並讓學生寫出相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NaOH+CuSO4=Cu(OH)2↓+Na2SO4,
,再把第十單元的有關鹼的化學性質、基本反應類型(複分解反應和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正確書寫都複習到,這樣相關知識點前後呼應、融會貫通,學生中考中再遇到類似第題型也就不會找不到突破口,感到知識點陌生了。
從第一單元學習物質加熱的正確操作,到第二單元提到的硫酸銅溶液等對過氧化氫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再到第十單元的理論學習,教師應該對這一類有內在聯繫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設計,制訂出更加具有邏輯性和更為明確的目標,也就是說必須要根據學生科學素養發展的規律和不同階段的特徵,精心設計出與之相對應的教學目標。
2.重新設計,效果初顯
在2014年筆者開設了一節南京市市級公開課——《我們身邊的水》,上課形式是小組合作模式。課前,筆者讓學生查閱資料,一上課就讓學生講述水的作用,認識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然後發給每個小組一瓶水樣,讓學生小組討論如何淨化水樣,並設計實驗方案,討論實驗方案的可行性;接著各小組根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最後討論交流,小組輪流匯報。有的小組用自己製作的簡易淨水器淨化水樣,效果不如想像的好,筆者讓他們課後再對本組製作的簡易淨水器進行改進。整堂課,筆者的指導程度是比較弱的,主要由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明線是實現水的淨化,暗線是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促進學生在實驗中學習和運用科學探究方法。整堂課,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實驗,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按照這個教學設計的思路,筆者對第十單元《鹼的化學性質》的教學進行了重新設計:安排學生走進化學實驗室,引導學生自主完成酸鹼指示劑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硫酸銅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以及加熱反應後生成的固體實驗。學生通過實驗對於可溶性鹼和難溶性鹼的化學性質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對於知識的認知遠比看演示實驗來得深刻得多。有了這節課打基礎,學生在後續的學習中不管是對於知識的記憶,還是對於問題的分析,都有了顯著的改善。
四、反思與總結
1.教育觀念改變要真發生
2015 年南京市中考化學第19 題、第21 題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此類型試題的密集出現,對於一線化學教師教學理念的拓寬、教學設計的創新、教學過程的把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一線教師認為實驗會浪費時間,且對於中考成績沒有什麼幫助,長此以往,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肯定是培養不出來的。而這類試題對於這些抱有僥倖心理的教師無疑是當頭棒喝。如果仍不肯在實驗這個環節上多思考、多實踐,真的會被我們孜孜以求的應試教育所淘汰。
對應試教育的狂熱追求以及對素質教育的漠視,是一線教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產生的一種心理和行為上的習慣。長而久之,教師學會了如何遊走於兩種教育之間,左右搖擺卻找不到平衡點,當出現這種需要觀察和實驗同時具有素質教育色彩的題型時,學生自然是不會做的。
2.研究新題型,解決新問題
突出新題地位,其實是對常規題型的有益補充。很多備課組在中考專題複習時也設計了新題型專題,但往往只是借鑑或者收集近一兩年各地中考考題中出現的新題,收效甚微。其實,我們一線教師可以大膽地結合新課標的知識編一些新題,然後由備課組集體商量定篤,甚至可以動員愛動腦筋的學生也來編排題目,充分發揮學生的智慧,教師最終再對將這些題目進行整合。這樣的措施,既培養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能力,又緊跟中考測試的步伐,使得「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相得益彰,可謂一舉多得!
在初中化學的日常教學中,只要我們善於總結、發現、創新,通過中考新題型來敏銳地發現應試教育與學科素養培養之間的結合點,便可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追求到最大的教學效益。讓我們從化學的學科特點、從人的全面發展的高度出發,讓學生手腦並用,去真正地理解化學、掌握化學、運用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