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調合一是健身氣功的核心技術,更是練習者長期追求的一種境界。那麼,怎樣理解三調合一?它的生理基礎、主要因素又是什麼?在實際教學練習中,怎樣劃分階段才能到達三調合一的境界?如果這些實際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回答,練習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結果呢,只能是隨著興趣的淡薄,而退出該項目的練習,這樣就不利於健身氣功的普及推廣。
對三調合一的理解
健身氣功的養生機理就是在調身、調息、調心的不同比重下,通過陰陽平衡規律,來協調臟腑、氣血的偏盛偏衰,逐漸朝著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發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意思是說陰氣平和,陽氣固密,陰陽平和協調保持相對平衡,則身體健康,精神愉樂。如果是通過練習健身氣功來獲得了這種精神愉快,那就是達到三調合一的境界。因為,此時「吐唯綿綿,納唯綿綿,有意無意,綿綿若存」(《胎息銘》),使機體達到最佳有序的穩定狀態。而且,在「三調」中沒有主次,緊密聯繫。也就是說,不調「三調」,而「三調」自調,整個軀體內的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相對增強,使內臟的惰性大大降低,以儘快的速度與軀體神經機能相協調,此時處於低耗能的狀態,機體在這種狀態下,對不平衡的部分進行修復和整合,使人體恢復到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此時就形成意、氣、形三者融為一體的境界。
三調合一的生理基礎
「調身」是在意念引導下進行的全身規律性運動,通過啟動本體感受器和內臟感覺構成的複雜反射活動,將身體保持在最適生理狀態。學習健身氣功技能是在本體感受器的基礎上才能形成,藉助本體感受器就能感知每一動作中肌肉、肌腱、關節和韌帶的縮短、放鬆和拉緊的不同狀況;「調身」必須依賴五臟六腑的協調配合才能獲得能源物質、氧氣和清除代謝產物,而五臟六腑的活動受植物性神經支配,植物性神經的機能惰性比軀體性神經大,且傳導速度慢,傳導途徑中突觸聯繫較多。所以,在本質上,植物性神經系統的機能動員速率明顯滯後於軀體系統,要想提髙植物性神經系統,與軀體性神經在較短的時間內相協調,必須通過某一手段,來帶動內臟器官的活動。
在練習健身氣功「調身」的初期,練習者只是獲得一種感性認識,對健身氣功的內在規律並不完全理解。在本體感覺的作用下,引起大腦皮質細胞強烈興奮,而皮質內抑制尚未確立,大腦皮質中的興奮與抑制都呈現擴散狀態,使條件反射暫時聯繫不穩定,此時,參與的運動單位數目是少的,當然,運動神經元活動的功能整合也無法真正發揮作用。此時的狀態與練其它體育項目沒有本質的區別。而為了提高植物性神經系統,健身氣功就有自己的優勢,通過「調息」能提高肺泡通氣量,加強胃腸道蠕動等,來減少內臟的生理惰性。另外,實驗和事實證明,「調心」也能間接支配植物神經系統的功能,進而影響到內臟的活動。總之,通過「三調」,使植物神經機能尤其是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與軀體神經機能以最短時間來達到動態平衡,這種動態平衡就是三調合一技術在生理學方面的體現。
三調合一層次劃分的依據
籠統的講,三調合一就是「身心和諧」。要達到「身心和諧」,根據「和諧協調理論系統」,則需要一個漸進深入的層次:第一層次是功法形式的整齊一律、平衡對稱,這「純粹是外在的統一和秩序,所以,它們主要屬於數量大小的定性。」在這個階段,初學者關注的是功法的外在動作的平衡對稱、規範,有著統一的「三調」,但動作數量、時長不一。所以,在此階段的練習,只能對健身氣功的外形及定性有一個初步的理解,為「身心和諧」奠定基礎。第二層次是符合規律,它已經是「本質上的差異面的整體」,不僅要求有差異面,而且在它的整體上現出統一和互相依存的關係,而且這些差異面會通過「內在的」完全會合在一起。
具體到每套健身氣功中,其功法動作各異,如果練習者能體會到它們的內在關聯性、整體性,例如,能感覺到按順序練習整套八段錦的功效遠比練單勢要好得多,說明他們已進入到了第二層次。第三層次是要素和諧。「和諧」最初是一個美學概念,畢達哥拉斯最早提出了「美是和諧」這個美學命題。黑格爾在《美學》中對「和諧」做了精闢的論述:「比單純的符合規律更高一級的是和諧。和諧是從質上見出的差異面的一種關係,而且是這些差異面的一種整體,……各因素之中的這種協調一致就是和諧。和諧,一方面見出本質上的差異面的整體,另一方面也消除了這些差異面的純然對立,因此它們的相互依存和內在聯繫就顯現為它們的統一。」由此可見,和諧是差異面的一種整體,並在有對立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和諧。在練習健身氣功中,「三調」的生理基礎、功能等存在明顯的差異面及對立面,例如:運用腹式呼吸與胸廓的運動、意念雜亂等存在對立。經過長期的符合規律的練習,自然會消除這些差異面的純然對立,分辨不出具體的「三調」,即達到三調合一。
三調合一層次的運用
既然三調合一具有層次性,那麼,在教學當中也應該遵循它的「層次性」,則表現為「三調隨同,三調協同,三調協調」。在實際教學三調合一技術的過程中,通過調身、調息、調心為主,這樣三種手段逐步達到三調合一,自然要劃分三個教學階段:第一個階段:以「調身」為主的「三調隨同」階段。學習功法之初,首先要「尚清」,所謂「尚清」就是崇尚清靜之意,也就是說,在學習期間不要有「濁」氣來幹擾自己。本來初學功法是一個耗能大的過程,而又有「濁」的因素再次消耗能量,會使你的身心疲憊,感覺不到健身氣功的好處,而退出學習它的舞臺。所以,「皆清之至要者也,而指上之清尤為最。」
由此,把「清」作為第一要義,自然就會有明朗、「清妙高踔」之意,在這種情況下學習新功法,會很快體悟到健身氣功技法的「特殊性」,而此時不顧及「三調」的配合,只是一種「三調」的「隨同」吧了。即是「三調隨同」階段,所以,這個階段看起來是學習功法階段,其實,由於健身氣功的「特殊性」所決定,應該把練習者的「尚清」意識放在首位,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果練習者時時有「濁」氣幹擾,可以用健身氣功的「調息」、「存想法」等來阻斷它的運行,以求「尚清」意識,來到達悅耳悅目。所謂悅耳悅目是指「以耳、目兩感官為主,包括其他審美感官所感知到的愉快。
簡單地說就是指由審美感知而生的愉快或稱審美感知愉悅。」聽到功法音樂,就會心曠神怡,看到功法動作,就會目迷神清。同時,經過大腦的思考,綜合成新的情感因素,然後將這些新因素通過審美主體和審美媒介(功法)輸出。這其實是「傳情」階段,對有意味的功法形式的「破譯」:首先對功法「形」的破譯,主要是指習練者對功法外部形態的感知和理解。功法的外部形態一般由動作的升降、開合、施轉、側屈等要素構成,不同功法有不同的形式意味。第二,對功法「音樂」的破譯,主要指習練者接受對節奏、和聲、旋律為主要構成元素的音樂形態的感知和理解。習練者對音樂情感的領略只能憑藉對聲音的感覺來進行。第三,對練習服裝顏色的破譯。它展示的是一種空間藝術,服裝顏色可以直接作用於習練者或觀眾的感官,不同顏色有著不同的內涵,卻能引起朦朧的美感。總之,健身氣功的外在形式直覺的激起習練者和觀眾的感官愉悅,達到「悅耳悅目」的作用,進而引起習練者對功法的濃厚興趣,產生「誘導效應」。這是情感的傳遞階段。
第二階段:以「調息」為主的「三調協同」階段。當動作熟練以後,必定要有意識的增加與動作相配合的腹式呼吸,而腹式呼吸有利於增進植物性神經的功能,起到調節、按摩五臟六腑的功效。在這個階段,「三調」只能算是協同,因為在這階段練習者有意識、主動地增加了腹式呼吸而帶動「三調」的協同配合。會感覺身心更加輕鬆。總之,在這個時期,練習者最容易對健身氣功功法,產生「情」的依賴,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健身氣功功法之「景」與「情」的交融就會在練習者身上產生「意象」,這種「意象」是當下即得,忽有所感,所感的結果是:自覺練習健身氣功成為「託情」的最好方式,達到悅心悅意。悅心悅意是指「審美主體通過感覺、知覺的審美愉悅,領會到審美意象中某些深刻意蘊,獲得一種諸心理功能的和諧所產生的美感享受。」
在這裡,就是指練習者對健身氣功功法心領神會而產生的精神性享受。由功法「悅耳悅目」的情感因素流進大腦,與之心靈交融,引起感情的強烈共鳴,達到「悅心悅意」的作用。這時習練者已進入情感角色,任憑想像自由飛翔,功法形象的生動豐滿,無不令人感到震驚,得到啟迪,從而產生「啟迪效應」。「啟迪效應」的結果,使練習者出現審美意象,既包含著功法形象,又蘊涵著練習者的意味,而且它會隨著練習者的審美活動的不斷深入,顯示出無窮的意味,隨之情感內涵愈來愈豐富,情感的效應和功能也越來越大。借用李斯託威爾的語言來表述,就是:「它不僅只是主觀的感受,而是把真正的心靈的感情投射到我們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一句話,它不是(感受),而是(移情),外射的動作是緊接著知覺而來的,並且把我們的人格融合到對象中去,因此,它不可能被說成是一種聯想或回憶。」
第三階段:以「調心」為主的「三調協調」階段。「調息」熟練以後,練習者的意念不在關注某個局部、環節,而在於他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是由若干個「意象」,內在聯繫的渾然一體的一種「意境」,是一種「無意識」的狀態。顯然通過「無意識」這條看不見的聯繫的紐帶把各個「意象」聯繫了起來。具體到在健身氣功方面,就是說練習者從練習「景」(具體功法)觸「情」(病情緩解、身心輕鬆等),通過「無意識」達到「景」與「情」的多次交融,就構成練習健身氣功的一種「意境」——即「三調協調」階段,這正是練習者長期追求的主要目標,真正起到了悅志悅神。悅志悅神是指「審美主體在精神境界所產生的愉悅,它是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最高層次上獲得的一種精神滿足,是人生理想的實現而產生的愉悅。」在這裡就是通過練習健身氣功功法能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宇宙的奧秘,從而引起精神的愉悅和人格的升華。
習練者充分發揮審美能動性,對進入大腦的情感因素再一次處理、加工、升華等。從而形成新的情感寄託,儲存到更深的「情感倉庫」,來滿足練習者的精神境界。而不同的練習者有不同的精神境界,一般可分為三個方面:在道德倫理境界方面,練習者是求善;在學術境界方面,練習者是求真;在藝術審美境界方面,練習者是求美。練習者追求真理體現在各方面的學術活動中;追求美體現在功法動作的藝術性和審美活動中;追求善則體現在道德活動中。不過,練習者畢竟是一個整體,三個方面的境界是相互影響,互相聯繫,優勢不同而矣。總之,練習者對瀰漫在心靈的情感細細品味,進行總體感悟,以求「弦外之音」,表現為心胸的開闊,情感的升華,對人生真諦的體悟,產生「淨化效應」。這是「澄清」階段。
需要說明的是,在這三個階段中,幾乎是瞬間完成的,也並非每一個練習者每次練習都能——體驗,因為對功法的情感是有層次形的,練習者的情感愉悅性是在「三調」活動中產生的。如果習練者對健身氣功缺乏起碼的情感,則不能建立起審美關係,也就可能退出練習健身氣功的舞臺,當然也不可能進入更深層次的審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