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問「三級成分分析法」,就要先說明「三分」。「三分」是某某教授提出的「主謂賓的切分」的作法,即一開始就分成主語、謂語、賓語。相對語法學界的普遍作法「二分」,即分成主語和謂語,顯然更為科學。它是先生研究智慧的呈現,尤其是對中學語法教學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解決了一直以來懸而未決的賓語的「出身」「名不正、言不順」的問題。
「三級成分分析法」是「主謂賓的切分」採用「三分」的前提下,「在繼承和綜合各種語法論著的基礎上,吸收各種析句方法的優秀『遺傳因子』而建立的一種新的分析單句的方法」。我在學習「三級成分分析法」的過程中,對下面幾個問題進行了思考。
一是「句子成分」這個名稱。幾乎所有的語法論著都把單句切分出來的成分叫「句子成分」,先生則認為應該稱「單句成分」,理由是:句子既然分成單句、複句兩大類,就不能如此叫。我的思考是:從理論上看,先生的分析是正確的,然而事實上誰都明白「句子成分」中的句子就是單句的特指,那麼,可否考慮「約定成俗」的因素,仍然將「單句成分」稱「句子成分」呢?
二是「第一級」單句基本成分的名稱。單句的基本成分稱做主語、謂語、賓語,理論上是毫無疑問的,然而大家習慣以為主語、謂語、賓語特指基本成分中的中心語,而把事實上的基本成分稱作主語部分、謂語部分、賓語部分。此種情況與上一點極為類似,可不可以依然這麼叫呢?
三是「第二級」操作的步驟。先生對這一步的闡釋是:分析單句的附加成分定語、狀語、補語,同時指出它們的中心語。老實說,我不知道其它語法論著是怎麼處理這個問題的。我在教學實踐中獲得的有益經驗是:這「一步」事實上是要分「兩步」完成的,第一步指出主語、謂語、賓語的中心語,第二步再分析它們各自的附加成分。顯然,這種做法和先生的思路是不一致的,到底哪種方式更為科學呢?
四是對助詞、連詞的處理。先生認為,用切分法劃分「句子成分」時助詞、連詞要劃在成分內,而用組合法劃分則不要。另有兩種情形:1、在比較了切分法和組合法的優劣後,先生認為應該選擇使用組合法;2、先生在使用簡單標註法時將助詞連詞劃在成分內。依我的判斷,簡單標註法的操作更趨同於組合法,不把助詞、連詞劃在成分內並與我們以往的習慣做法相同,所以,在使用簡單標註法時,可不可也這樣做呢?
五是「第三級」。這一級「分析充當單句的基本成分、附加成分和中心語的某些短語的內部結構」,雖是「只有在明確要求進行短語分析的時候才進行」,或許其它語法論著也有與此相同一步,然而我以為,這些「成分」既然是短語,為什麼不放在短語中完成呢?現在分析的是「句子的成分」啊?況且還可以不在一個單句中出現「幾個主語」呢?就算一定要分析,可不可以不那麼複雜?如「我要讀書」句中「讀書」一詞,從整體上把它看作一個動詞,而不再把它細緻地分成動詞「讀」和名詞「書」組合成的動賓短語,行不行呢?
六是框式圖解法。我以為,切分也罷、組合也罷,框式圖解法只宜用作研究,對於「一般」的人,能不能不提呢?如果一定要提,對於這裡叫定中、壯中、補充而那裡稱主謂、主謂賓、動賓的情況,能不能或按短語的結構類型或按中心語與附加成分的關系統一一種標註呢?
雖言思考,然而淺薄,怡笑大方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