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愛情》是1999年拍攝,由袁泉、潘粵明主演的愛情文藝片。整部影片充滿話劇意味,對白很文藝,穿插著舞臺表演,現實和藝術的相結合,使電影洋溢著浪漫、藝術情調。
看這部影片,能使人回憶起千禧年的生活點滴,因為劇中的人物對感情、對工作、對真相的追求,更加自由、開放、真誠和純粹,這和現在快節奏、高效率的都市生活並不相同。男女主角因為女主劉雲一次跳橋的行為藝術而結識,本身就有藝術情節的男主邰林對充滿藝術氣息的清秀女生產生了好感,只是礙於警察身份和男孩子的自尊不好意思主動聯繫女生。倒是女生,作為話劇演員,很大膽前衛,她主動聯繫男生,第一次約會兩人就流露出了曖昧情愫。愛情穿插著刑偵探案,使兩個人經歷了熱戀、誤解、消除誤會,感情逐漸加深。
關於劇情,其實不敢恭維。觀看這部影片,其實是被影片的攝影和風華正茂的袁泉、潘粵明吸引來的。影片拍攝地是1999年的大連,蔚藍的大海,吹動髮絲衣角的海風,引著可口可樂廣告的紅色有軌電車,如今看來,有著濃濃的懷舊感,讓人不禁懷念起雖然物質不豐盈,但人們卻質樸、純真的時代。膠原蛋白滿滿的文藝小生潘粵明,事業已然起步,前途大好,眼神認真、純粹。但是如今,他的眼睛雖然依然乾淨但是已經有了疲憊和些許滄桑。
那時的袁泉二十二三歲,皮膚吹彈可破,大眼睛清澈有神,笑容純情燦爛,電影給了袁泉很多近景特寫,將袁泉的青春、美麗永遠保留在了膠片中。有一幅流傳很廣的美圖,齊耳短髮的袁泉,明眸皓齒,,美豔動人,帶著choker項鍊,穿著黑色細吊帶罩著白色針織外衫,對著鏡頭開心狡黠地笑著,像精靈般靈動,像仙女般飄逸。
第一次見面那麼富有戲劇性,男主邰林為了工作也為了私心讓女主劉雲留下聯繫方式,被上司調侃別有用心,他當著上司的面將紙條撕了,上司很無語,同事卻一語點破,那是撕給你看的。因為喜歡一個人時候,對那個人的一切會銘記於心,看一遍就能記住一長串的電話號碼,就能記住街道、小區、單元樓號,就能記住相識時對方每一瞬的音容笑貌。
初相識,看著一襲黑裙的女孩,身段玲瓏,苗條纖細,皮膚白皙,他用手比劃出一個攝影鏡頭,對著女孩的倩影框住很久。將女孩在辦公室拘留了一夜,第二天回到辦公室,女孩在側身躺在椅子上安眠,看著面容嬌美,身姿婀娜的女孩,他呆住了。女孩忽然睜開眼,惡作劇般的一笑,讓他一怔,有些尷尬,有些不知所措。
第二次見面是女孩主動傳呼的他,他氣喘籲籲的跑到女孩表演行為藝術的橋上,佯裝生氣的埋怨女孩胡鬧,女孩生氣要走,他急忙賠笑挽留,說出心裡話,其實你約我見面我心裡很高興,咱倆好不容易認識,我26歲,身體健康,未婚。這樣的臺詞已經不可能出現在如今的生活場景中了,除了相親活動。所以,在今天聽來,很老土,卻真誠,憨厚的讓人心動。
女孩是話劇演員,跳橋是為了體驗生活搞的行為藝術。行為藝術在那個時候還是個稀有名詞,男孩專門跑到書店要找關於行為藝術的書籍,店員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街頭有打群架的,女孩大喊警察來了,人群一鬨而散,女孩拉著男孩在街頭狂奔。不按常理出牌,活潑,靈動不流於俗,充滿浪漫、大膽的藝術氣息的女孩深深吸引著憨直的男生。他坦言,她的出現使他的生活充滿詩意。詩意,這個詞現如今已經被車貸、房貸、加班、考試等等壓力消磨殆盡,只是出現在字典裡的一個詞,連說出口都覺得虛空、不切實際。但那時的人們卻還有追求詩意的精力和時間,還有可以陪著一起奔跑的小夥伴。
一起吃飯時,女孩伸出手表示就算兩人正式認識了,男孩握住了女孩的手,卻不放開,女孩起先怔住,後又瞭然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影片中的愛情簡單明快,有好感就接觸,確認了彼此心意就在一起,不矯情,不故弄玄虛。藍色代表憂鬱,但是這裡的藍色代表的卻是藍色大海般的爽朗、清澈。藍色愛情,是純真乾淨的愛情,不摻雜任何雜質的喜歡。
影片有一個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女主的服飾,很個性、大膽,但卻時尚前衛,即便放在今天穿也不過時。那時的女孩子喜歡穿吊帶,吊帶背心外加透明外罩,或者直接一件吊帶長裙,簡潔明快。影片開頭,女主穿的就是一件剪裁合體的吊帶長裙,收腰的設計將袁泉凹凸有致的身材顯露無遺,大裙擺又凸顯了女生靈動飄逸的氣質,搭配一雙黑色小高粗跟涼鞋,整體黑色系搭配越發襯託出女生肌膚的白皙和藝術的神韻。
兩人在海邊沉思時,女主穿的是印著搖滾歌手科特的黑色長袖衫,泛白牛仔褲,腳踩綠色馬丁靴,這身行頭,走在今天一二線城市的商業街上,也能秒殺一眾路人,時尚感毫不遜色。最吸引人眼球的是致敬《這個殺手不太冷》模仿瑪蒂爾達的穿搭,齊耳短髮,choker頸圈,黑色細吊帶,白色網眼針織長衫,黑色短褲,白色中筒襪套綠色馬丁靴,顯出一雙大長腿,不禁讓人感嘆,時尚果然是一個輪迴。如今我們眼中的前沿搭配,真的只不過是前輩們玩剩下的。
都說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袁泉那一代的明星,無論顏值,氣質,藝術修養,個人魅力,都要高出如今這一代太多太多。現如今,闖入娛樂圈的帥哥靚女多不勝數,雖然也外貌出眾,但卻給人畫中人的感覺,看過就忘了,沒有吸引人的記憶點。也許是因為,現如今的藝人們缺少生活實踐,被框在了小小一個角落,並且缺少對藝術的真誠追求,參雜了太多功利心。
那時的藝人們,一般都有著豐富的生活體驗,能夠切實把握住普通人的情緒,對待藝術創作懷踏實認真,有不斷追求藝術創新的勇氣。所以,很多那時的影視作品,充滿生活氣息,不浮誇,不是滿地高富帥、白富美。那時的作品側重點不是金錢堆砌的浮華盛世,而是針對普通人的愛情和生活,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讓人覺得那不是在演戲,而是在反映生活。當然,這些感悟是針對那個年代的主要作品而言,而不是針對本部影片。因為這部影片劇情有些牽強,話劇意味太濃重,不是很自然。那時的生活場景,那時的自然風光,那時的袁泉和潘粵明,是這部影片吸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