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化工許家喜課題組,版權屬於原作者,此致謝意!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許家喜教授課題組董子陽同學、楊佔會副教授和許家喜教授在《大學化學》發表了題為《關於規範兩種馬錢子生物鹼中文譯名的建議》的論文。研究生董子陽為該論文第一作者,楊佔會老師為通訊作者。
圖:假如Woodward學中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詩曰:
南唐後主牽機劫,士子如今細辨別。
兩個甲基馬錢子,大師傑作番木鱉。
前人擾擾迷千計,後輩惶惶獻一訣。
黃杏此時不是否,相同紅柿與番茄。
馬錢子作為傳統中藥的應用由來已久,始載於明朝的《本草綱目》,傳聞北宋初期南唐後主李煜就因馬錢子中毒而死。「番木鱉」是「馬錢子」另一種中文稱謂,它們拉丁文學名均為「Strychnos nux-vomica L.」,同「西紅柿」和「番茄」的關係類似。由於「Strychnine」和「Brucine」在馬錢子總鹼中含量最高且最早被人類從馬錢子植物中獲得,這兩種生物鹼的中文譯名被冠以「番木鱉」和「馬錢子」。然而,「馬錢子」和「番木鱉」本就是同一種植物,這就為兩種生物鹼譯名使用混亂埋下了伏筆。
圖左:馬錢子和其乾燥的種子
圖右上:馬錢子鹼(Brucine)的結構式
圖右下:番木鱉鹼(Strychnine)的結構式
中文譯名的混亂使用致使大眾對番木鱉鹼和馬錢子鹼難以區分,甚至出現了將二者混為一談的現象,這嚴重影響了大眾科普和學術交流。例如:「Brucine」的CAS登錄號是「357-57-3」,經過科普中國審核通過的百度百科卻將「Brucine」的CAS登錄號錯誤地登記為「57-24-9」(「Strychine」的CSA登錄號)。
圖:百度百科中的嚴重錯誤
(瀏覽和引用日期:2020-07-01)
1954年,現代有機合成之父Woodward首次實現了番木鱉鹼(Strychnine)的人工合成。但某《有機化學》教材中,在介紹生物鹼領域的傑出化學家時,採用了Woodward合成馬錢子鹼的說法,並給出了Brucine的結構式,但事實上Woodward合成的是Strychnine。
圖:Woodward於1954年首次人工合成番木鱉鹼(Strychnine)
圖:某《有機化學》教材中的錯誤表述
此外,由於中文譯名使用的混亂,部分化學試劑廠商不得不標明了「訂貨以英文名為準」和「訂貨以CAS為準」。
圖:安耐吉化學在相關產品詳情中標明
「訂貨以英文名為準」和「訂貨以CAS為準」。
(瀏覽和引用日期:2020-07-01)
在該背景下,作者查閱了大量標準、規則、詞典、教材中關於馬錢子類生物鹼中文譯名的用法後,建議:將「Brucine」和「Strychnine」的譯名規範為「馬錢子鹼」和「番木鱉鹼」,且今後社會各界使用這些生物鹼中文名時進行嚴格統一的英文標註。工具書在今後修訂時應該嚴格區分,逐步規範今後的使用,避免混亂繼續下去。
圖:馬錢子中包含的吲哚類生物鹼
(中文為建議採用統一譯名)
董子陽, 楊佔會, 許家喜. 關於規範兩種馬錢子生物鹼中文譯名的建議[J]. 大學化學, 2020,Doi: 10.3866/PKU.DXHX202005056.
原文連結:
http://www.dxhx.pku.edu.cn/CN/10.3866/PKU.DXHX202005056
【聲明:部分文字內容來源於《大學化學》雜誌,部分圖片來源於開放的網絡】
《輝瑞總結的400多個藥物合成路線匯總》
滿分推薦:化學科研必備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