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是太陽系內質量很小的一種天體,只有地球質量的幾千億分之一,其軌道為扁圓形,繞行太陽一周的時間從幾年到幾百年各不相同。彗星的外觀呈雲霧狀,由慧核、慧發、慧尾構成。慧核是其主要部分,由冰物質組成。慧核的冰物質在彗星接近太陽時升華成為氣體,這層雲霧狀的氣體即慧發。太陽風推斥慧發中的氣體和微塵,在背向太陽一面形成彗尾。構成彗星的塵埃、冰凍團塊在彗星繞太陽轉動時都要損失一部分物質,原因是從慧核蒸發出來的氣體及塵埃等被吹離慧核,進入星際空間了。因此,在多次公轉之後,彗星的生命就結束了。慧核瓦解後,有的可能成為很小的小行星,有的在太陽系中形成流星群。
據史料記載,最早記錄哈雷彗星的是中國人。但最早算出哈雷彗星運行軌道的是英國人--哈雷。
哈雷自幼熱愛天文,他不僅勤於觀測,還善於思考。在父親的幫助下,17歲的哈雷帶著自費購置的望遠鏡,進入了牛津大學王后學院。入學第二年,哈雷就給格林尼治天文臺臺長、皇家天文學家弗蘭提斯德寫信,指出他繪製的木星圖和土星圖中的計算錯誤。
哈雷20歲的時候,放棄了獲得學位的機會,依靠印度公司的資助,奔赴聖勒拿島,在那裡建立了南半球第一座天文臺。他的第一個包含341顆南天恆星黃道坐標的南天星表,就是由他在那裡親自觀測編制出來的。
1682年,歐洲很多人發現一顆明亮的大彗星出現在夜空裡,因為彗星曆來被視為不詳的預兆,人們很驚恐。為了打消人們的疑慮,哈雷決心研究彗星。
哈雷大量搜集彗星資料,編制了一張表,把彗星出現的時間、在天空中的位置和運行路線在表上詳細地列了出來。哈雷經過反覆計算和分析,發現這顆彗星的軌道很像1607年、1531年出現的彗星軌道,而且時間間隔也接近,大約都是76年。1704年,哈雷被聘為牛津大學教授。第2年,他的《彗星天文學論說》發表了,其中對1337~1698年間,天文學家觀測的24顆彗星的軌道分別予以記述。他指出1531年、1607年、1682年出現的3顆大彗星的軌道十分相似,並斷定它們是每隔75~76年回歸一次的同一顆彗星。
後人為了紀念哈雷在彗星軌道計算方面的偉大貢獻,就把這顆彗星命名為哈雷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