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農藥正名:建議修改和完善這些農藥專業術語

2020-12-05 澎湃新聞

來源:《農藥》2020年第11期

作者:瀋陽中化農藥化工研發有限公司 蘆志成 劉長令

在人類與有害生物爭奪糧食的競爭中,農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農藥發展初期,一方面,由於人們對其研究不夠完善,導致部分有機氯、有機磷、有機砷、有機汞類農藥對非靶標生物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另一方面,早期農藥主要用於防治害蟲,尤其是以高毒性的有機磷殺蟲劑為主,故而某些名詞術語都帶有「毒」字,並被一直沿用承繼。例如,美國最早稱農藥為「經濟毒劑」(economic poisons)。其中關於對農藥活性評價時所涉及的毒力(toxicity)、聯合毒力(combined toxicity)、生物活性(biological activity)、農藥毒性(toxicity of pesticide)和毒理(toxicology)等專業名詞,是農藥界先輩們結合我國當時農藥領域發展現狀從國外翻譯而來的舶來品,給我國農藥研究帶來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

現如今,農藥已然不是以前印象中的「毒藥」,高毒或劇毒農藥早已被淘汰或限制使用,使用劑量也已經降到很低的水平。目前獲準在中國登記銷售的所有原藥和製劑中,高毒及以上登記數量只佔6.10%,在農業生產上使用比例僅為2%,並且其銷售和使用都受到嚴格的限制。國外雜誌《Pesticide Science》於1999年底更名為《Pest Management Science》,從命名上也可以看出現代農藥更加強調對病蟲草害的預防、控制和調節,已不是一味地消滅病蟲草害。所以,某些名詞若不規範使用,對於大眾或本專業入門人員極易產生歧義和謬誤,例如毒力一詞,不管專業人士如何解釋,大眾理解就是有毒,甚至部分專業人士(主要是指大多數非農藥專業人士)同樣認為農藥就是毒藥(普遍認為農藥就是指高毒有機磷殺蟲劑,其實不然),因此某些不合時宜的農藥名詞亟需訂正。

01

毒力(toxicity)

19世紀末,有文獻使用「toxicity」描述蛇毒、動物血液以及無機鹽離子對動植物的傷害。在農藥領域,Trillat等於1909年首次使用了「toxicity」一詞,介紹了喹啉蒸氣能在短時間內殺滅蚊子,且對小動物沒有任何不良影響,如小鼠和大鼠。1913年,Demolon從農業的角度探討了含氮化合物的組成、毒力及生物化學性質。隨後有關氫氰酸、苯類衍生物、砷和煤油等對昆蟲的毒力研究相繼被報導。

中國最早有關農藥「toxicity」的記錄是「毒性」「殺蟲效力」和「毒力」,但使用界定十分模糊。1950年3月,任明道首次使用「毒力」一詞,用來描述不同濃度的雷藤提取液對綠豆蚜的殺蟲毒力。同年5月,胡秉方對毒性、殺蟲效力和毒力分別進行了表述,毒性是針對人或其他動物等非靶標生物,而殺蟲效力和毒力用來表示有機磷類殺蟲劑對昆蟲的毒害作用。1993年出版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藥卷》中,將毒力定義為衡量藥劑對有害生物毒作用大小的指標之一,表示藥劑對有害生物所具有的內在致死能力。在另一部2005年版的《中國百科大辭典》中,毒力被定義為藥劑的有效成分對有害生物直接作用的性質和程度,一般指室內條件下測定的結果。2015年頒布的國家標準,將毒力規定為殺蟲藥劑對病媒生物的生物活性大小。毒力主要反映農藥本身這一單因素的作用效果,並且測定藥劑毒力與藥效試驗不同,指在室內一定的控制條件下(如溫度、溼度、光照等),採用精確的儀器和規範的操作技術,使用標準化培養或飼養出的供試生物群體進行測定,其毒力值大小通常使用致死中量(LD50)、致死中濃度(LC50)、有效中量(ED50)、有效中濃度(EC50)和擊倒中量(KD50)等來表示。

從上述文獻和定義可以確定,毒力只是表示對靶標生物的效力,其誕生是伴隨著當時有機磷類等高毒殺蟲劑的廣泛使用。後續相繼衍生出殺菌毒力、除草毒力、胃毒毒力、觸殺毒力以及毒力回歸方程名詞等。但毒力及其派生名詞在現代農業中是否繼續使用,值得商榷。

早期殺蟲劑主要是以作用於乙醯膽鹼酯酶的有機磷類為主,選擇性差,對高等動物毒性高,故使用「毒 力」。但隨著農藥品種不斷更替,作用靶標與作用機理變得更加精確和明了,選擇性也更高。例如,新菸鹼類殺蟲劑對昆蟲活性高,對哺乳動物毒性卻很低,正是利用哺乳動物和昆蟲乙醯膽鹼受體的差異;作用於魚尼丁受體的高效雙醯胺類殺蟲劑也是利用昆蟲與哺乳動物受體的不同;又如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作用於昆蟲更為敏感的電壓敏感鈉通道靶標,對哺乳動物和魚類毒性特別低。還有些殺蟲劑是作用於昆蟲特有而人體沒有的專一性受體,如抑制幾丁質合成的苯甲醯脲類殺蟲劑;破壞昆蟲發育的蛻皮激素類似物雙醯肼類殺蟲劑;作用於昆蟲中腸細胞的蘇雲金桿菌(B.t.),這些對人體的毒性都非常低,甚至無毒。至於除草劑和殺菌劑,作用靶標與人體差異更大,可以說現代農藥的作用已經與「毒力」的含義相差甚遠。所以繼續使用毒力等詞明顯與綠色農藥發展的事實不符,更不利於公眾對農藥的正確認識。實際上,現在使用「生物活性(biological activity)」表述農藥對靶標生物的作用更為普遍,如殺蟲(蟎)活性、殺菌活性、除草活性等,至於其派生的名詞也建議用胃毒效力、觸殺效力以及燻蒸效力等代替毒力。

02

聯合毒力(combined toxicity)和共毒係數(co-toxicity coefficient)

混配農藥是我國農藥工業的特色之一,我國絕大部分中小型農藥企業以生產混配製劑為主,登記的混配藥劑數量佔銷售總數的1/3,由於對混劑的研究十分廣泛,所以聯合毒力和共毒係數會經常被使用在文獻和教材中。聯合毒力是指2種或2種以上藥劑混用時對有害生物的毒力,有增效作用、相加作用和拮抗作用3種結果。共毒係數由孫雲沛先生於1960年首先提出運用,用來評價毒力變化的係數,有固定的計算公式,後續對該係數又有補充和修正。

其實這2個名詞含義本身沒有問題,主要是毒力已不符合現代綠色農藥的發展,建議可用聯合作用(效力)和聯合作用係數替換也許會更合適。

03

農藥毒性(toxicity of pesticide)

農藥的毒性表示農藥對生物體的損害能力,但農業上更習慣於把毒性稱為對非靶標生物的傷害,是農藥的副作用。例如,農藥通過口服、皮膚接觸或呼吸道進入生物體內(如蜜蜂、蚯蚓、魚或人等),對生理機能或器官的正常活動產生不良影響,導致人或動物中毒。

相關教材和文獻中指出:毒性與毒力沒有必然聯繫,針對的對象更是不同。不能用毒性高低去推測毒力,也不能用毒力大小去衡量毒性,好的農藥品種應該是毒力高,藥效高而毒性小,即所謂「高效、低毒」的綠色農藥。然而從大眾的角度出發,這樣的敘述確實會產生歧義,毒力高也許會被認為是毒性大,危害大。但如果修改為「毒性與活性沒有必然聯繫,針對的對象更是不同。不能用毒性高低去推測活性,也不能用活性高低去衡量毒性,好的農藥品種應該是活性好,藥效高而毒性小,即所謂「高效、低毒」的綠色農藥」。這樣則更有利於公眾對農藥的正確了解。

另外,有些農藥名稱也不合時宜,令人望文生義。如殺蟲劑毒死蜱(chlorpyrifos)常用的30%微囊懸浮劑(登記證號:PD20183505)其實是低毒農藥,0.5%顆粒劑(登記證號:PD20183475)更是屬於微毒;除草劑毒草胺(propachlor)原藥(登記證號:PD20140326)也屬於低毒;抗病毒劑毒氟磷原藥(登記證號:PD20160339)屬於低毒,其名稱中「毒」字本意指病毒。但只因這些名稱中含有毒字,就會留下「有毒」的印象,使得大眾敬而遠之,所以農藥命名也需要更加合理和完善。

04

生物活性(biological activity)與藥效(effectiveness of pesticide)

生物活性是源於醫藥,其定義為內源性或外源性物,與機體相互作用後能引起各種生物效應的特性。在農藥領域,一般指室內藥劑對靶標生物的作用大小,反映的是藥劑對蟲、菌、草等有害生物的活性。農藥的功能就是防治病蟲草害,所以其對靶標的作用是正向的,故稱作活性;而其可能對周圍環境和非靶標生物造成的不利影響,則稱為毒性。

藥效是指藥劑在各種環境因素下,對有害生物綜合作用的效果,其不僅取決於農藥的性質,還包括其他條件的多因子綜合作用。不同劑型、不同施藥技術、不同寄主植物、不同靶標生物(或稱防治對象)以及各種田間環境條件等,都與藥劑作用的效應有密切關係。因此建議將相關教材中描述的「藥效和毒力是2個不同的概念,但其結果通常是一致的,即毒力大者藥效高」修改為「藥效和活性是2個不同的概念,但其結果通常是一致的,即活性高者藥效好」,也許更為恰當。

05

毒理(toxicology)

毒理是研究毒物對生物有機體毒殺作用的機理,包括藥劑的穿透與分布、生物轉化與代謝、靶標部位的作用以及選擇性與抗藥性等內容。在農藥範疇,即是指農藥分子對靶標有害生物的作用機理和代謝等研究,也可以是研究農藥分子對非靶標生物的危害。毒理的研究可以確定農藥在分子水平的作用機制,可以指導化合物的分子設計,快速幫助獲得選擇性更好、安全性更高的農藥。

06

結 語

綜上所述,毒力是中國農藥發展初期代表高毒殺蟲劑對有害生物毒作用的大小。隨著時代的變化和農藥的發展,農藥的作用靶標越來越明確,選擇性更高,毒性也更小。故毒力、殺菌毒力、除草毒力、毒力回歸方程、聯合毒力以及共毒係數等是否仍然繼續使用,值得商榷。並且如活性、藥效和毒性等名詞,也都應明確了解其定義與內涵,合理使用。

每一個專業術語的內涵和適用範圍都與其所處的特定時代有關,公眾對農藥已經有太多的誤解與偏見,只有與時俱進,完善、修訂相關不合時宜的農藥專用名詞,併合理使用,才能避免歧義與誤導,既可推動學科的良性發展與交流,更可以促進綠色農藥發揮更大的作用,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為農藥正名:建議修改和完善這些農藥專業術語》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科學使用生物農藥促進農藥減量控害
    植物源、礦物源、微生物、蛋白類和寡聚糖類等生物農藥,一般使用量大、包裝規格大,包裝規格在50毫升(克)以內的,很可能為假藥。植物生長調節劑(如芸苔素內酯、吲哚乙酸等)和性誘劑用量小,包裝規格在100毫升(克)以上的,很可能為假藥。 二要觀察產品劑型。
  • 【原創】從致命農藥談到致病農藥「魚藤酮」
    ,還可使精子、卵子失常發生基因突變,導致遺傳疾病,汞製劑易在人體和動物體內積累,導致汞中毒,還有和網絡用語重名殺蟲劑「六六六」也是由於過於穩定會在動物體內富集,而人類作為食物鏈的最頂層,這些有害物質遲早會回到我們自己身上,所以和檢測各種食物中的農藥殘留相比較,從根源上禁止有毒性的農藥使用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農藥工業發展形勢及農藥中間體的發展趨勢
    ,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完善,農藥工業已經走過了高速發展時期。同時將原藥生產企業保留的甲胺磷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的製劑產品的使用範圍縮減為:棉花、水稻、玉米和小麥4種作物。(3).自2007年1月1日起,撤銷含有甲胺磷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的製劑產品的登記證(具體名單另行公布),全面禁止甲胺磷等5種高毒有機磷農藥在農業上使用,只保留部分生產能力用於出口。"
  • 生態環境部:農藥、鑄造等七行業大氣汙染物排放新標準解讀,大氣...
    近年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等重點區域鑄造企業已全面開展工藝設備和環保設施的升級改造,積累了很多成熟的案例,為標準實施奠定了技術基礎。   目前,技術先進且環保措施比較完善的大中型企業,已具備達標能力;其他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實施環保設施升級改造,會相應增加生產成本,根據測算和調研,在企業可接受範圍之內。
  • 什麼叫有機農藥?有機農藥有哪些?和無機農藥有什麼區別?
    有機農藥,指利用生物活體或其代謝產物對害蟲、病菌、雜草、線蟲、鼠類等有害生物進行防治的一類農藥製劑,或者是通過仿生合成具有特異作用的農藥製劑。有機生物農藥還要通過有機認證,可以用於相關有機標準的加工、生產的生物農藥。有機農藥有哪些?
  • 食品檢測實驗室除了食品農藥殘留檢測儀還需要哪些儀器?
    目前,國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主要是蔬菜中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二大類農藥殘留。國內用於農藥殘留的常用檢測方法有氣相色譜法和酶抑制法。氣相色譜法成本高,適合用於定性定量檢測;酶抑制法操作簡便、成本低廉,適合用於定性的快速檢測。實現對農產品中蔬菜、水果的農藥殘留監督,需要推行快速、簡便、準確的檢測方法,才能達到有效監控的目的。
  • 精油到底是助劑還是農藥?
    評論被頂的最高的是一個,就是說作者不專業,這點不否認,因為公司正規化問題,這類產品不敢碰。噻酮、氮酮、有機矽,作為助劑方面的幾個代表,請教過做配方的老師,如果不加這些東西,精油的滲透與展布性是很不好的,但是加了這些東西又不單單是精油的作用了。
  • 這些高毒高殘留農藥5年內全部禁用 都有更好的替代品
    植保專業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所列出的十幾種藥劑,都是用於殺滅害蟲的化學藥劑,大部分屬於『有機磷殺蟲劑』,屬於高毒高殘留的藥劑。」「現在的藥劑,通過精準的使用技術和方法,都可以替代它們。」8月,黑龍江密山,當地農戶用人工噴霧的方式為水稻做植保。
  • 全國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3年負增長
    全國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3年負增長節肥又節藥農業效益高(田間追蹤高質量·節約型農業)「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化肥和農藥都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科學施用這些農業投入品,不僅能提升農業效益,也能保護生態環境,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 花露水裡含農藥?雖有農藥但卻可以安心使用
    然而,有傳言稱,花露水含農藥,有毒性,不能使用。那麼,這是真的嗎?使用花露水時又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實際上,花露水中的確含有一定的農藥。據《武漢晨報》報導,所有花露水的包裝上都有「農藥登記證號」。花露水中通常都會含有一種叫「避蚊胺」的物質,該物質在中國屬於農業部監管,所以會有些人看到「農藥登記證號」的標識。通常,中國市場上的花露水裡包含的驅蚊成分,除了避蚊胺以外,還有一種叫驅蚊酯。
  • 「農藥不能不用!怎麼辦?」17個農藥產品獲「綠色農藥金獎」,給你...
    「現在很多農藥都是低毒的,有些毒性甚至比食鹽還低。」一位農藥企業負責人表示。眾所周知,農藥作為必不可少的農資產品,在防治作物病蟲草害和保證農業豐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隨著化學農藥長期、過量、頻繁使用,給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了較大威脅。為克服傳統農藥缺陷,開發綠色農藥已成為國際農藥研究發展潮流,那國內農藥企業該如何在綠色農藥方面布局?
  • 泰國農業部農業廳促禁用溴化甲烷生產農藥
    中化新網訊      據泰國《世界日報》5月7日報導,泰國農業部農業廳敦促國內農藥生產界遵守政府籤署的關於減少和停止使用溴化甲烷物質製造農藥的國際協議。並轉用磷化氫作為替代品來生產農藥。      國家關於減少和停止使用溴化甲烷計劃辦公室主任威差昨天(6日)表示,農業廳正大力響應政府籤署的關於農業生產界減少和停止使用溴化甲烷物質的國際協議,並對國內相關行業進行必要的專業指導和講解,特別是生產溴化甲烷為主要成份的農藥工廠。而配合這部分工廠的轉型,改用對環境保護更有利、對地球更加友善的農藥品種,農業部也召集有關專家提出有幫助的意見。
  • 國家禁限用農藥名錄,這些農藥不能賣也不可用,不然會罰款!
    對農民來說,使用農藥是很常見的事情,因為農作物要想種得好,怎麼也得施點農藥,只是現在國家開始禁限用部分農藥,如果使用可能會罰款。那麼在下文小編就給各位來介紹國家禁限用農藥名錄。
  • 重大教授研製出「可以喝的生物農藥」 原料是食用油和大米
    如今,他又成功研製出廣譜、微毒、高效的真菌類生物農藥——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並在全球首次實現真菌生物農藥的規模化生產。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是詞人辛棄疾描述的「世外桃源」。農村娃出身的夏玉先,窮其一生,便是為了守護著美麗的綠色田園。要實現這個夢想,註定一生「與害蟲為敵」。這些蟲,讓全世界都頭疼。
  • 農藥汙染對海洋生態環境的汙染
    農藥產品可以快速殺滅病蟲害,保護農作物生長,起到提高產量作用,因此就被大量的投入使用。但實際上,農藥本身是一種難以降解且危害環境的有機汙染物質,對土壤、水源及生物的危害非常嚴重。水是生命之源,農藥汙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又通過降水、河流等匯入大海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影響了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最終會危害到人類自身。
  • 「檢察藍守護生態綠」檢察建議讓農藥包裝廢棄物不再「流浪」
    據農業部統計,我國每年產生的農藥包裝廢棄物超過100億件,大量農藥包裝廢棄物被丟棄在田間地頭,殘留在農藥包裝廢棄物上的化學物質滲透到土壤和地下水,對農田環境、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統、農產品質量等造成較大的破壞,嚴重阻礙鄉村綠色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進程。
  • 農藥的分類
    農藥的種類十分繁多,目前全世界共有幾千個品種,我國也有常用農藥幾百種。隨著生產的實際需要和農藥工業的不斷發展,農藥新品種每年都在增加,因此有必要對農藥進行科學分類,以便更好地對農藥進行研究、使用和推廣。
  • 一種高毒農藥的消失
    溴甲烷是一種高毒農藥,會對人的皮膚、肺、腎臟和肝臟造成直接損傷,其無色無味的特性很容易讓人不慎中毒。此外,溴甲烷還是一種消耗臭氧層的物質,長期使用,會嚴重破壞大氣環境。  但由於溴甲烷在土壤消毒領域有著良好的效果,再加上成本低廉,使用簡單,一直以來都很受使用者的歡迎。因此,我國現在也只是對溴甲烷實行限期淘汰的政策。距離溴甲烷完全退市,還需要一段時間。
  • 我國已禁用高毒農藥21種
    美國依據使用中對環境和施藥者的潛在危害,將農藥分成限制使用農藥(RUPs)和常規農藥(unclassified)兩類,限制使用農藥又分為產品限制和用途限制兩種情形,均要求由有資質的專業人員施用,目前限制使用農藥產品有900多個。高毒農藥在美國制定殘留限量後也可用於蔬菜等作物,如滅多威在多種蔬菜和園藝作物上使用。
  • 「印度良心」阿米爾·汗|揭露真相:害人的農藥,連母親餵養的乳汁也含有農藥!
    而農藥之所以出現在母乳中,是因為大部分食物有農藥殘留。「Pesticide」是一個英語詞彙,按詞源解釋的意思是殺害蟲和寄生蟲的藥物。我們稱其為藥物,實際上是殺蟲的毒藥。這些「藥物」沒為蟲子治病,反而把它們殺死了。了解它們不是「藥物」,而是「毒藥」,這一點至關重要。斯裡·高帕爾·卡布拉博士曾在殺蟲劑對人體健康危害這方面做過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