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於8月8日發布全球產業展望GIV@2025,提出智能世界正在加速而來,觸手可及,並預測:到2025年,智能技術將滲透到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全球58%的人口將能享有5G網絡,14%的家庭擁有「
機器人管家」,97%的大企業採用AI。
筆者從事
服務機器人研發工作,所以對該行業有一定的了解。當今天看到華為發布2025年十大預測的內容時,第一時間在部門內進行了分享,給了小夥伴們極大的鼓舞。由於
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有比較大的差異,所以本文僅對服務機器人進行解讀。
十大預測:機器人佔比達20%
十大預測中,其中關於機器人的預測佔比達到20%:
趨勢一:是機器,更是家人
隨著材料科學、感知人工智慧以及5G、雲等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將出現護理機器人、仿生機器人、社交機器人、管家機器人等形態豐富的機器人,湧現在家政、教育、健康服務業,帶給人類新的生活方式。
GIV預測:2025年,全球14%的家庭將擁有自己的機器人管家。
趨勢二:超級視野
以5G、AR/VR、機器學習等新技術使能的超級視野,將幫助我們突破空間、表象、時間的局限,見所未見,賦予人類新的能力。
GIV預測:2025年,採用VR/AR技術的企業將增長到10%。
趨勢三:零搜索
受益於人工智慧及物聯網技術,智能世界將簡化搜索行為和搜索按鈕,帶給人類更為便捷的生活體驗:從過去的你找信息,到信息主動找到你;未來,不需要通過點擊按鈕來表達你的需求,桌椅、家電、汽車將與你對話。
GIV 預測:2025年,智能個人終端助理將覆蓋90%的人口。
趨勢四:懂「我」道路
智能交通系統將把行人、駕駛員、車輛和道路連接到統一的動態網絡中,並能更有效地規劃道路資源,縮短應急響應時間,讓零擁堵的交通、虛擬應急車道的規劃成為可能。
GIV預測:2025年,C-V2X(Cellular Vehicle-to-Everything)蜂窩車聯網技術將嵌入到全球15%的車輛。
趨勢六:人機協創
以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的融合
應用,將大幅度促進未來創新型社會的發展:試錯型創新的成本得以降低;原創、求真的職業精神得以保障;人類的作品也因機器輔助得以豐富。
GIV預測:2025年,97%的大企業將採用AI。
趨勢八:共生經濟
無論身在何處、語言是否相通、文化是否相似,數位技術與智能能力逐漸以平臺模式被世界各行各業廣泛應用。各國企業都有機會在開放合作中,共享全球生態資源,共創高價值的智能商業模式。
GIV 預測:2025年,全球所有企業都將使用雲技術,而基於雲技術的應用使用率將達到85%。
趨勢九:5G,加速而來
大帶寬、低時延、廣聯接的需求正在驅動5G的加速商用,將滲透到各行各業,並比我們想像中更快地到來。
GIV預測:2025年,全球將部署650萬5G基站,服務於28億用戶,58%的人口將享有5G服務。
趨勢十:全球數字治理
觸及智能世界,遇到了新的阻力和挑戰。華為呼籲全球應該加快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數據使用原則;並鼓勵推動建設第三方數據監管機構,讓隱私、安全與道德的遵從,有法可依。
GIV預測:2025年,全球年存儲數據量將高達180ZB。
機器人涉及的技術
對於服務機器人,涉及到三個核心問題:
1.我在哪裡?
2.我要去哪裡?
3.我怎麼去?
針對以上三個問題,業界提出了不少的解決方案,如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和VSLAM(視覺-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根據對上面三個問題的回答,不難總結出機器人的基本功能,如下圖所示:
為了提高機器人設計和開發的效率,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人工智慧實驗室開源了一套機器人開發套件Robot Operating System,縮寫為ROS。ROS的系統架構是由摩根·奎格利(Morgan Quigley)設計,他當時還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生,他的博士導師是中國知名度非常高的吳恩達(Andrew Ng)。
ROS由核心通信機制、開發工具、應用功能和生態系統四部分組成。目前有ROS和ROS2兩個版本,其系統架構區別為:
為了提高機器人設計和開發的效率,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人工智慧實驗室開源了一套機器人開發套件Robot Operating System,縮寫為ROS。ROS的系統架構是由摩根·奎格利(Morgan Quigley)設計,他當時還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生,他的博士導師是中國知名度非常高的吳恩達(Andrew Ng)。
ROS由核心通信機制、開發工具、應用功能和生態系統四部分組成。目前有ROS和ROS2兩個版本,其系統架構區別為:為了提高機器人設計和開發的效率,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人工智慧實驗室開源了一套機器人開發套件Robot Operating System,縮寫為ROS。ROS的系統架構是由摩根·奎格利(Morgan Quigley)設計,他當時還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生,他的博士導師是中國知名度非常高的吳恩達(Andrew Ng)。
ROS由核心通信機制、開發工具、應用功能和生態系統四部分組成。目前有ROS和ROS2兩個版本,其系統架構區別為:
兩者主要的區別在於通信機制的變化。ROS2採用了DDS機制,解決了ROS實時性的缺陷,因為這個缺陷很嚴重,以至於被詬病很久。
其中定位與導航是機器人最核心的功能,主要涉及到三個方面:一是地圖精確建模;二是機器人準確定位;三是路徑實時規劃。在近幾十年的研究中,對以上三個重點提出了多種有效的解決辦法,如SLAM和VSLAM。在ROS中實現機器人的SLAM和VSLAM是比較方便的,業界有不少這方面的開原始碼。
機器人的難點
對於服務機器人來說,它是一種基於多傳感器融合和多種技術實現的產品,其中關鍵技術包括:語音識別與合成技術、語義解析及交互技術、定位與導航技術、運動控制技術、調度管理技術、電機及舵機技術、通信技術等。
不論是智能音箱和還是目前商用的機器人,往往被人們詬病為智障。主要體現在語義解析及交互技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多輪對話效果不理想,深度不夠。
與設備對話還需要喚醒詞,與人們的普通溝通方式還存在差異。但也看到了一些變化,在2019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推出了無需喚醒詞的智能音箱。
在遠距離和強噪音場景下,設備被喚醒的概率還比較低,出錯的概率比較高,嚴重的影響了用戶的交互體驗。
定位與導航、避障技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室外和戶外場景,由於缺乏參考坐標,容易發生機器人被綁架的現象,換句話說就是機器人不知道自己在哪裡。從檢測到障礙物,到機器人做出動作響應,時延太長,撞人時有發生,這些都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運動控制的難點是機器人的柔順性、速度和精度,在這方面的NO1公司是美國的波士頓動力公司,沒有老二,其他公司的運動控制技術與波士頓動力公司差距實在太大。
機器人的趨勢
據國開聯研究院預計,到2021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過850億美元。目前全世界至少有48個國家在發展機器人,其中25個國家已涉足服務機器人開發,掀起一波服務機器人研發熱潮。
在市場需求增長、人們消費水平提升的雙重因素驅動下,服務機器人增速和產業規模都在迅猛擴大,有望超過工業機器人產業規模,成為拉動機器人行業增長的新動力。並且未來服務機器人行業發展呈現家庭化、智能化以及產業化的發展趨勢。
家庭化是服務機器人發展趨勢之一。在家庭服務方面,服務機器人不單可以提供諸如掃地等清潔服務,還可以作為智能家居的重要入口,通過數據分析後為用戶推送服務。不管是
掃地機器人還是教育機器人,都已經成為目前比較火爆的話題。
前不久,華為任正非籤發的《關於對部分2019屆頂尖學生實行年薪制管理的通知》中,排在第二名的秦通博士,年薪200W,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博士畢業,主要研究方向為機器人三維視覺,基於視覺/慣性傳感器的無人機地圖構建與定位。
目前國內在機器人佔有領先地位的是優必選公司,前不久大疆公司也發布了一款教育機器人產品機甲大師,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介入機器人領域了。
所以華為預測到2025年,14%的家庭將擁有機器人管家,一點都不為過。特別是5G技術的商用,一大批
機器人公司將會誕生。
2019年7月31日,華為舉行「千瘡百孔的爛伊爾2飛機」戰旗交接儀式,任正非在儀式上做了題為《鋼鐵是怎麼煉成的》的講話。該講話內容以電郵講話【2019】078號文面向全體員工發布。
任正非在講話中表示,華為終端業務「油箱」被打爆(晶片是發動機,生態是油箱),還來不及建立起生態,可能會遭遇艱難的「長徵」。8月9日,華為在全球開發者大會上面向全球發布了自己的作業系統——鴻蒙(Harmony OS),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基於微內核的全場景分布式作業系統。但是,沒有生態的作業系統孤掌難鳴,也由此,華為終端業務CEO餘承東在媒體採訪時說:「當華為在中國還很小的時候,就出海了,做到了海外第一,在海外的市場遠遠超過中國。中國網際網路公司決心不夠,其實在國內做的好,在海外也一定能做好」,並呼籲「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一起出海」。
實踐證明,華為有一支能打勝仗的隊伍。其集中兩年的關鍵時間即完成了鴻蒙系統的開發,鴻蒙不僅可以替代安卓,也同時支持全球現有標準。在情非得已的情況下,可以在一夜之間,將所有華為手機都升級為鴻蒙系統。
任正非在講話中說,要把「人才燈塔」亮起來,吸收更多的「丙種球蛋白」進入華為的人才系統和組織平臺,五年以後,要打出一支迎接勝利的隊伍。要迎接什麼樣的勝利?任正非認為不是5G,5G只是小兒科,人工智慧才是大產業,才是華為發展的戰略要地。在人工智慧發展的三個核心要素中,美國有超級計算,有超級存儲,但沒有超速聯接,如果又不用5G的話,一定會落後一步。
任正非還強調,華為有信心全面補好「爛飛機」上的「洞」,承受美國的打擊。「華為這個『二愣子』經歷一個全球最強大的國家機器的瘋狂打壓還沒有死。」
活下去就是勝利!
以下為講話全文:
鋼鐵是怎麼煉成的
——任正非在CNBG向CBG移交「千瘡百孔的爛伊爾2飛機」戰旗交接儀式上的講話
2019年7月31日
我曾講過「鋼鐵是怎麼煉成的」,其實在當前的困難時期就是華為公司在煉鋼。全體華為員工就像鐵礦石一樣,要經過毒火的煎熬,去掉渣滓,出來鐵水;鐵水添加一些礦物質,除掉硫、磷等雜質,變成鋼水;鋼水變成鋼錠,千錘百鍊的鋼錠再被壓軋成鋼材。華為的員工又豈止受千錘百鍊的折磨?鋼材的痛苦只有鋼本身才知道,華為員工的痛苦也只有華為員工和家人才知道。因此,我們公司要走向稱雄世界,註定是一條坎坷的道路。CNBG補好了「洞」,又開始恢復前進的步伐,而CBG的「萬裡長徵」才邁開了第一步。
一、CBG可能會遭遇艱難的「長徵」,活下去就是勝利。
去年終端發展非常快的時候,我反覆提醒餘承東「要警惕仁川登陸」。過去我們把CBG作為公司的"壓艙石」、"牡丹江」,讓它輸出利潤供養公司,我們疏忽了CBG可能遇到的困難,僅僅盯住CNBG的困難了。CNBG經過十二年備戰,「心臟」和「油箱」的防護系統已做得比較好。CNBG是美國的重點打擊對象,這架「爛飛機」上被打出4300多個「彈孔」,但是沒有擊中「心臟」,也沒有擊中「油箱」。經過艱難的補洞,現在已基本修好了主要的"洞",飛機仍然繼續飛行。CBG身上就兩個「彈孔」,雖然沒擊中「心臟」,但不幸的是擊中了"油箱」,幾萬員工拿棉紗把「油箱」漏洞堵住,剩下一點油,還要繼續飛。補洞要快過油漏,生態構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做好「長徵」的準備。補洞再快,也來不及建立起生態。我們給CBG兩、三年時間,重新振興起來。
去年我們也多次講「CBG是華為的壓艙石」,所以你們宣誓要做公司的「牡丹江」,在制裁中作「塔山」。現在你們的「油箱」被打漏了,反而CNBG的「洞」補好了,CNBG又成了你們的壓艙石,互相在幫助。從目前情況來看,公司有信心全面補好「爛飛機」上的「洞」,承受美國的打擊。華為這個「二愣子」經歷一個全球最強大的國家機器的瘋狂打壓還沒有死,活下去就是勝利。不要追求財務高指標。
二、在艱難困苦中完成隊伍建設,建立一支迎接勝利的鐵軍。
我們不是苟且地活下去,在這3-5年中,我們一定要完成隊伍的改造。在火線上選拔優秀幹部,在戰壕中提拔他們,建立一支非常強大的精兵隊伍。在作戰中進一步改造他們,去除缺點。華為公司有信心、有決心度過這個艱難的歷史時期。將機構按戰時建設,去除合併一些不必要的、做重複活動的機構,機關切實從管控轉移到服務支持、監管上來,讓組織充滿活力。
昨天我已經把Cloud&AI管理團隊的學習紀要發給三層以上管理團隊,大家認真讀一遍,裡面有一句話很重要,「五年以後,我們要打出一支迎接勝利的隊伍」,我們要打造一支鐵軍。不管是在「炮彈」下、「糖彈」下,我們用3-5年時間完成隊伍的思想改造、組織建設以及讓優秀員工走向合理的崗位,建造一支戰無不勝的隊伍。剷除平庸從高層做起,從AT團隊做起,那麼我們是必勝的。
同時,我們也要引進各種「丙種球蛋白"。大家也看到,我們破格提拔了一批應屆生,這會在大學學術界掀起一個風暴,讓天才成批來。今年初我們給俄羅斯科學家按中國薪酬標準提升待遇,合理地提升了科學家的職級,當我們把這個「燈塔」亮起來時,就會在俄羅斯科學界引起躁動。今年4月我去俄羅斯,給3名曾獲得全世界計算機大賽冠軍的本科生定薪1500萬盧布,以此為標杄,還要把「榜眼」、「探花」都招進來,因為這是世界級競賽。所以,將來我們公司會進來一批「丙種球蛋白」,希望和我們的大平臺產生異化作用,用這些「泥鰍"激活我們十九萬人組成的穩定的組織平臺。過去我們是為了賺點小錢,現在是為了要戰勝美國,我們一定要有宏大心胸,容納天下人才,一起來進行戰鬥。
三、堅定不移的前進方向,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在當前歷史時期,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堅定不移地前進,也要建立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CNBG一心一意堅決要攻破一個「城牆口」,建立全世界最快、最及時、最好的聯接系統,我理解並支持。集中火力,聚焦力量,砍掉枝節,撲上去,撕開它,縱向發展,橫向擴張。大家都知道,我見記者時談到5G:「5G就是一個小兒科,過於被重視了」。其實5G就像螺絲刀一樣,只是一個工具,螺絲刀可以造汽車,但它井不是汽車,離開汽車它沒有實用價值。5G提供高帶寬、低時延,支撐的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才是大產業。過去我們為什麼要保CNBG,讓CBG作為副業賺錢來養CNBG?就是要讓CNBG能站在世界的「上甘嶺」上,能稱雄世界。人工智慧是又一次改變信息社會格局的機會,它需要超級計算、超大容量的數據存儲和超速聯接的支撐,才能實現。美國有超級計算,也有超級存儲,但是沒有超速聯接,因為美國光纖網不充分,也不用最先進的5G,它在人工智慧上可能就會落後一步。
CBG是接入系統,靈活機動,多樣化的接入,西方不亮東方亮,不需要面面俱到。要像衡水中學一樣,我們改變不了外界環境,我們可以改變適應外部環境的勝利方式。
所以,我們要用靈活機動的作戰方式,靈活機動地改變研發方式等,使得華為公司適應未來條件,能夠生存下來。當然,今天大家喊的口號不是生存下來,而是「必勝」,我相信勝利是一定能屬於我們的。
報送:董事會成員、監事會成員
主送:全體員工
二〇一九年八月二日
作者:任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