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2025年14%家庭將擁有「機器人管家」

2020-12-06 中國機器人網

  華為於8月8日發布全球產業展望GIV@2025,提出智能世界正在加速而來,觸手可及,並預測:到2025年,智能技術將滲透到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全球58%的人口將能享有5G網絡,14%的家庭擁有「

機器人

管家」,97%的大企業採用AI。

 

  筆者從事

服務機器人

研發工作,所以對該行業有一定的了解。當今天看到華為發布2025年十大預測的內容時,第一時間在部門內進行了分享,給了小夥伴們極大的鼓舞。由於

工業機器人

和服務機器人有比較大的差異,所以本文僅對服務機器人進行解讀。

 

  十大預測:機器人佔比達20%


  十大預測中,其中關於機器人的預測佔比達到20%:


  趨勢一:是機器,更是家人

 

  隨著材料科學、感知人工智慧以及5G、雲等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將出現護理機器人、仿生機器人、社交機器人、管家機器人等形態豐富的機器人,湧現在家政、教育、健康服務業,帶給人類新的生活方式。

 

  GIV預測:2025年,全球14%的家庭將擁有自己的機器人管家。

 

  趨勢二:超級視野

 

  以5G、AR/VR、機器學習等新技術使能的超級視野,將幫助我們突破空間、表象、時間的局限,見所未見,賦予人類新的能力。

 

  GIV預測:2025年,採用VR/AR技術的企業將增長到10%。

 

  趨勢三:零搜索

 

  受益於人工智慧及物聯網技術,智能世界將簡化搜索行為和搜索按鈕,帶給人類更為便捷的生活體驗:從過去的你找信息,到信息主動找到你;未來,不需要通過點擊按鈕來表達你的需求,桌椅、家電、汽車將與你對話。

 

  GIV 預測:2025年,智能個人終端助理將覆蓋90%的人口。

 

  趨勢四:懂「我」道路

 

  智能交通系統將把行人、駕駛員、車輛和道路連接到統一的動態網絡中,並能更有效地規劃道路資源,縮短應急響應時間,讓零擁堵的交通、虛擬應急車道的規劃成為可能。

 

  GIV預測:2025年,C-V2X(Cellular Vehicle-to-Everything)蜂窩車聯網技術將嵌入到全球15%的車輛。

 

  趨勢六:人機協創

 

  以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的融合

應用

,將大幅度促進未來創新型社會的發展:試錯型創新的成本得以降低;原創、求真的職業精神得以保障;人類的作品也因機器輔助得以豐富。

 

  GIV預測:2025年,97%的大企業將採用AI。

 

  趨勢八:共生經濟

 

  無論身在何處、語言是否相通、文化是否相似,數位技術與智能能力逐漸以平臺模式被世界各行各業廣泛應用。各國企業都有機會在開放合作中,共享全球生態資源,共創高價值的智能商業模式。

 

  GIV 預測:2025年,全球所有企業都將使用雲技術,而基於雲技術的應用使用率將達到85%。

 

  趨勢九:5G,加速而來

 

  大帶寬、低時延、廣聯接的需求正在驅動5G的加速商用,將滲透到各行各業,並比我們想像中更快地到來。

 

  GIV預測:2025年,全球將部署650萬5G基站,服務於28億用戶,58%的人口將享有5G服務。

 

  趨勢十:全球數字治理

 

  觸及智能世界,遇到了新的阻力和挑戰。華為呼籲全球應該加快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數據使用原則;並鼓勵推動建設第三方數據監管機構,讓隱私、安全與道德的遵從,有法可依。

 

  GIV預測:2025年,全球年存儲數據量將高達180ZB。


  機器人涉及的技術

 

  對於服務機器人,涉及到三個核心問題:

 

  1.我在哪裡?

 

  2.我要去哪裡?

 

  3.我怎麼去?

 

  針對以上三個問題,業界提出了不少的解決方案,如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和VSLAM(視覺-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根據對上面三個問題的回答,不難總結出機器人的基本功能,如下圖所示:
 

  為了提高機器人設計和開發的效率,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人工智慧實驗室開源了一套機器人開發套件Robot Operating System,縮寫為ROS。ROS的系統架構是由摩根·奎格利(Morgan Quigley)設計,他當時還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生,他的博士導師是中國知名度非常高的吳恩達(Andrew Ng)。

 

  ROS由核心通信機制、開發工具、應用功能和生態系統四部分組成。目前有ROS和ROS2兩個版本,其系統架構區別為:

 

  為了提高機器人設計和開發的效率,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人工智慧實驗室開源了一套機器人開發套件Robot Operating System,縮寫為ROS。ROS的系統架構是由摩根·奎格利(Morgan Quigley)設計,他當時還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生,他的博士導師是中國知名度非常高的吳恩達(Andrew Ng)。

 

  ROS由核心通信機制、開發工具、應用功能和生態系統四部分組成。目前有ROS和ROS2兩個版本,其系統架構區別為:為了提高機器人設計和開發的效率,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人工智慧實驗室開源了一套機器人開發套件Robot Operating System,縮寫為ROS。ROS的系統架構是由摩根·奎格利(Morgan Quigley)設計,他當時還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生,他的博士導師是中國知名度非常高的吳恩達(Andrew Ng)。

 

  ROS由核心通信機制、開發工具、應用功能和生態系統四部分組成。目前有ROS和ROS2兩個版本,其系統架構區別為:
 

  兩者主要的區別在於通信機制的變化。ROS2採用了DDS機制,解決了ROS實時性的缺陷,因為這個缺陷很嚴重,以至於被詬病很久。

 

  其中定位與導航是機器人最核心的功能,主要涉及到三個方面:一是地圖精確建模;二是機器人準確定位;三是路徑實時規劃。在近幾十年的研究中,對以上三個重點提出了多種有效的解決辦法,如SLAM和VSLAM。在ROS中實現機器人的SLAM和VSLAM是比較方便的,業界有不少這方面的開原始碼。
 

  機器人的難點

 

  對於服務機器人來說,它是一種基於多傳感器融合和多種技術實現的產品,其中關鍵技術包括:語音識別與合成技術、語義解析及交互技術、定位與導航技術、運動控制技術、調度管理技術、電機及舵機技術、通信技術等。

 

  不論是智能音箱和還是目前商用的機器人,往往被人們詬病為智障。主要體現在語義解析及交互技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多輪對話效果不理想,深度不夠。

 

  與設備對話還需要喚醒詞,與人們的普通溝通方式還存在差異。但也看到了一些變化,在2019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推出了無需喚醒詞的智能音箱。

 

  在遠距離和強噪音場景下,設備被喚醒的概率還比較低,出錯的概率比較高,嚴重的影響了用戶的交互體驗。

 

  定位與導航、避障技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室外和戶外場景,由於缺乏參考坐標,容易發生機器人被綁架的現象,換句話說就是機器人不知道自己在哪裡。從檢測到障礙物,到機器人做出動作響應,時延太長,撞人時有發生,這些都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運動控制的難點是機器人的柔順性、速度和精度,在這方面的NO1公司是美國的波士頓動力公司,沒有老二,其他公司的運動控制技術與波士頓動力公司差距實在太大。

 

  機器人的趨勢

 

  據國開聯研究院預計,到2021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過850億美元。目前全世界至少有48個國家在發展機器人,其中25個國家已涉足服務機器人開發,掀起一波服務機器人研發熱潮。

 

  在市場需求增長、人們消費水平提升的雙重因素驅動下,服務機器人增速和產業規模都在迅猛擴大,有望超過工業機器人產業規模,成為拉動機器人行業增長的新動力。並且未來服務機器人行業發展呈現家庭化、智能化以及產業化的發展趨勢。

 

  家庭化是服務機器人發展趨勢之一。在家庭服務方面,服務機器人不單可以提供諸如掃地等清潔服務,還可以作為智能家居的重要入口,通過數據分析後為用戶推送服務。不管是

掃地機器人

還是教育機器人,都已經成為目前比較火爆的話題。

 

  前不久,華為任正非籤發的《關於對部分2019屆頂尖學生實行年薪制管理的通知》中,排在第二名的秦通博士,年薪200W,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博士畢業,主要研究方向為機器人三維視覺,基於視覺/慣性傳感器的無人機地圖構建與定位。

 

  目前國內在機器人佔有領先地位的是優必選公司,前不久大疆公司也發布了一款教育機器人產品機甲大師,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介入機器人領域了。

 

  所以華為預測到2025年,14%的家庭將擁有機器人管家,一點都不為過。特別是5G技術的商用,一大批

機器人公司

將會誕生。

 

  2019年7月31日,華為舉行「千瘡百孔的爛伊爾2飛機」戰旗交接儀式,任正非在儀式上做了題為《鋼鐵是怎麼煉成的》的講話。該講話內容以電郵講話【2019】078號文面向全體員工發布。

 

  任正非在講話中表示,華為終端業務「油箱」被打爆(晶片是發動機,生態是油箱),還來不及建立起生態,可能會遭遇艱難的「長徵」。8月9日,華為在全球開發者大會上面向全球發布了自己的作業系統——鴻蒙(Harmony OS),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基於微內核的全場景分布式作業系統。但是,沒有生態的作業系統孤掌難鳴,也由此,華為終端業務CEO餘承東在媒體採訪時說:「當華為在中國還很小的時候,就出海了,做到了海外第一,在海外的市場遠遠超過中國。中國網際網路公司決心不夠,其實在國內做的好,在海外也一定能做好」,並呼籲「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一起出海」。

 

  實踐證明,華為有一支能打勝仗的隊伍。其集中兩年的關鍵時間即完成了鴻蒙系統的開發,鴻蒙不僅可以替代安卓,也同時支持全球現有標準。在情非得已的情況下,可以在一夜之間,將所有華為手機都升級為鴻蒙系統。

 

  任正非在講話中說,要把「人才燈塔」亮起來,吸收更多的「丙種球蛋白」進入華為的人才系統和組織平臺,五年以後,要打出一支迎接勝利的隊伍。要迎接什麼樣的勝利?任正非認為不是5G,5G只是小兒科,人工智慧才是大產業,才是華為發展的戰略要地。在人工智慧發展的三個核心要素中,美國有超級計算,有超級存儲,但沒有超速聯接,如果又不用5G的話,一定會落後一步。
 

  任正非還強調,華為有信心全面補好「爛飛機」上的「洞」,承受美國的打擊。「華為這個『二愣子』經歷一個全球最強大的國家機器的瘋狂打壓還沒有死。」

 

  活下去就是勝利!

 

  以下為講話全文:

 

  鋼鐵是怎麼煉成的

 

  ——任正非在CNBG向CBG移交「千瘡百孔的爛伊爾2飛機」戰旗交接儀式上的講話

 

  2019年7月31日

 

  我曾講過「鋼鐵是怎麼煉成的」,其實在當前的困難時期就是華為公司在煉鋼。全體華為員工就像鐵礦石一樣,要經過毒火的煎熬,去掉渣滓,出來鐵水;鐵水添加一些礦物質,除掉硫、磷等雜質,變成鋼水;鋼水變成鋼錠,千錘百鍊的鋼錠再被壓軋成鋼材。華為的員工又豈止受千錘百鍊的折磨?鋼材的痛苦只有鋼本身才知道,華為員工的痛苦也只有華為員工和家人才知道。因此,我們公司要走向稱雄世界,註定是一條坎坷的道路。CNBG補好了「洞」,又開始恢復前進的步伐,而CBG的「萬裡長徵」才邁開了第一步。

 

  一、CBG可能會遭遇艱難的「長徵」,活下去就是勝利。

 

  去年終端發展非常快的時候,我反覆提醒餘承東「要警惕仁川登陸」。過去我們把CBG作為公司的"壓艙石」、"牡丹江」,讓它輸出利潤供養公司,我們疏忽了CBG可能遇到的困難,僅僅盯住CNBG的困難了。CNBG經過十二年備戰,「心臟」和「油箱」的防護系統已做得比較好。CNBG是美國的重點打擊對象,這架「爛飛機」上被打出4300多個「彈孔」,但是沒有擊中「心臟」,也沒有擊中「油箱」。經過艱難的補洞,現在已基本修好了主要的"洞",飛機仍然繼續飛行。CBG身上就兩個「彈孔」,雖然沒擊中「心臟」,但不幸的是擊中了"油箱」,幾萬員工拿棉紗把「油箱」漏洞堵住,剩下一點油,還要繼續飛。補洞要快過油漏,生態構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做好「長徵」的準備。補洞再快,也來不及建立起生態。我們給CBG兩、三年時間,重新振興起來。

 

  去年我們也多次講「CBG是華為的壓艙石」,所以你們宣誓要做公司的「牡丹江」,在制裁中作「塔山」。現在你們的「油箱」被打漏了,反而CNBG的「洞」補好了,CNBG又成了你們的壓艙石,互相在幫助。從目前情況來看,公司有信心全面補好「爛飛機」上的「洞」,承受美國的打擊。華為這個「二愣子」經歷一個全球最強大的國家機器的瘋狂打壓還沒有死,活下去就是勝利。不要追求財務高指標。

 

  二、在艱難困苦中完成隊伍建設,建立一支迎接勝利的鐵軍。

 

  我們不是苟且地活下去,在這3-5年中,我們一定要完成隊伍的改造。在火線上選拔優秀幹部,在戰壕中提拔他們,建立一支非常強大的精兵隊伍。在作戰中進一步改造他們,去除缺點。華為公司有信心、有決心度過這個艱難的歷史時期。將機構按戰時建設,去除合併一些不必要的、做重複活動的機構,機關切實從管控轉移到服務支持、監管上來,讓組織充滿活力。

 

  昨天我已經把Cloud&AI管理團隊的學習紀要發給三層以上管理團隊,大家認真讀一遍,裡面有一句話很重要,「五年以後,我們要打出一支迎接勝利的隊伍」,我們要打造一支鐵軍。不管是在「炮彈」下、「糖彈」下,我們用3-5年時間完成隊伍的思想改造、組織建設以及讓優秀員工走向合理的崗位,建造一支戰無不勝的隊伍。剷除平庸從高層做起,從AT團隊做起,那麼我們是必勝的。

 

  同時,我們也要引進各種「丙種球蛋白"。大家也看到,我們破格提拔了一批應屆生,這會在大學學術界掀起一個風暴,讓天才成批來。今年初我們給俄羅斯科學家按中國薪酬標準提升待遇,合理地提升了科學家的職級,當我們把這個「燈塔」亮起來時,就會在俄羅斯科學界引起躁動。今年4月我去俄羅斯,給3名曾獲得全世界計算機大賽冠軍的本科生定薪1500萬盧布,以此為標杄,還要把「榜眼」、「探花」都招進來,因為這是世界級競賽。所以,將來我們公司會進來一批「丙種球蛋白」,希望和我們的大平臺產生異化作用,用這些「泥鰍"激活我們十九萬人組成的穩定的組織平臺。過去我們是為了賺點小錢,現在是為了要戰勝美國,我們一定要有宏大心胸,容納天下人才,一起來進行戰鬥。

 

  三、堅定不移的前進方向,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在當前歷史時期,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堅定不移地前進,也要建立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CNBG一心一意堅決要攻破一個「城牆口」,建立全世界最快、最及時、最好的聯接系統,我理解並支持。集中火力,聚焦力量,砍掉枝節,撲上去,撕開它,縱向發展,橫向擴張。大家都知道,我見記者時談到5G:「5G就是一個小兒科,過於被重視了」。其實5G就像螺絲刀一樣,只是一個工具,螺絲刀可以造汽車,但它井不是汽車,離開汽車它沒有實用價值。5G提供高帶寬、低時延,支撐的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才是大產業。過去我們為什麼要保CNBG,讓CBG作為副業賺錢來養CNBG?就是要讓CNBG能站在世界的「上甘嶺」上,能稱雄世界。人工智慧是又一次改變信息社會格局的機會,它需要超級計算、超大容量的數據存儲和超速聯接的支撐,才能實現。美國有超級計算,也有超級存儲,但是沒有超速聯接,因為美國光纖網不充分,也不用最先進的5G,它在人工智慧上可能就會落後一步。

 

  CBG是接入系統,靈活機動,多樣化的接入,西方不亮東方亮,不需要面面俱到。要像衡水中學一樣,我們改變不了外界環境,我們可以改變適應外部環境的勝利方式。

 

  所以,我們要用靈活機動的作戰方式,靈活機動地改變研發方式等,使得華為公司適應未來條件,能夠生存下來。當然,今天大家喊的口號不是生存下來,而是「必勝」,我相信勝利是一定能屬於我們的。

 

  報送:董事會成員、監事會成員

 

  主送:全體員工

 

  二〇一九年八月二日

 

  作者:任正非

相關焦點

  • 智能管家保姆機器人|既是保姆又是家庭醫生的機器人你想要嗎?
    人工智慧系統控制的人形管家保姆機器人,屬於智能家用類管家機器人。該設想機器人產品能解決基本的醫療問題並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一定幫助。智能家用類管家機器人行業屬於現代新興產業,有高技術、高需求、高產值的特點。
  • 機器人保姆或在幾年後走進家庭!
    機器人保姆或在幾年後走進家庭!2014年底,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12億,佔總人口的15.5%,這個數字預計到2024年將達到20.3%,中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老人。這必然會形成連續的「機器人需求」:生產的勞動力短缺讓人們遐想到工業機器人,而養老的勞動力短缺則讓人想到家庭服務機器人機器人。  但就目前的科技水平來看,家庭服務機器人還遠未成熟。
  • 2021-2025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的預測分析
    數據來源:國際機器人聯盟(IFR)  2.2018-2020年中國多功能工業機器人進出口數據分析  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1-2025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數據來源:中國海關  3.2001-2019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  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1-2025年中國機器人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顯示:由國際機器人聯合會
  • 解讀「機器人管家」智慧酒店服務機器人解決方案
    、智慧健康養老、智慧酒店、房地產智慧社區、特色文旅小鎮、家庭陪伴娛樂在內的六個行業應用領域的服務機器人解決方案,這也讓RobotZero成為服務機器人解決方案最豐富、應用機器人品類最多、落地速度最快的服務機器人公司。
  • 2025年國產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邁入百萬臺
    2025年國產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邁入百萬臺 人工智慧實驗室 發表於 2020-12-03 10:12:15   「2021年,國產控制器將全面取代外資品牌;2025年國產工業機器人銷量邁入百萬臺可期
  • 莫廷「眼管家」智能驗光儀,開啟家庭近視防控新思路
    莫廷「眼管家」智能驗光儀,開啟家庭近視防控新思路 2020年11月25日 14:4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由中華醫學會眼科協會主辦的第二十五次全國眼科學術大會已於
  • 家庭服務機器人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分析(附報告目錄)
    2005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便提出服務機器人行業的提前部署。2012年國家在多個「十二五」專項規劃中對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進行部署。2015年5月由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製造2025》中,真正意義上將相關產業上升到製造強國這一戰略層面。
  • 2021-2025年中國機器人行業的預測分析
    2021-2025年中國機器人行業的預測分析 2021-01-15 14: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智慧機器人將走進家庭 15年內將有機器人保姆
    當天,北京理工大學仿人機器人最新技術成果亮相「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20年成就展」。記者 饒強攝    昨天,在國家會議中心展廳舉行的國家高新區20年成就展上,兩個不到1.7米的機器人揮拍打起桌球,數十回合沒有失誤,身邊一個身材稍高,長著標準人臉模樣的機器人,微笑著與圍觀的觀眾打招呼,聊比賽……據這些機器人研發團隊負責人、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黃強預計,15年內,這些能陪人健身、聊天,甚至能洗衣做飯的智慧機器人將走進家庭,給市民當保姆。
  • 輕薄有質 華為 D 14寸(16+512)大促中
    (中關村在線 西安行情)華為MateBook D 14寸(16+512)i5-10210銀/灰W版筆記本,目前該款筆記本電腦在西安經銷商「虎巴商城(中信偉業)」火熱銷售中,喜歡的朋友不妨關注一下。
  • 網際網路之光丨海鹽浩佩源:小小機器人當起老人貼心管家
    ……在海鹽縣科技創業園,有這樣一家企業,他們自主研發的養老陪護機器人可作為老人的貼心管家,對老人進行基本監護,並通過與醫院等機構連接,實現遠程診斷醫療等功能。小小機器人如何照料老人?10月17日,記者走進浩佩源電子科技(嘉興)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叮噹寶貝,幫我開下空調。」
  • 如影智能CEO唐沐:智能家居應有更大想像力,讓家庭標配機器人
    唐沐說:「我腦海裡還有一個藍圖,未來這些東西可以整合在一起,變成一個服務機器人在家裡出現,就像鋼鐵俠裡的『賈維斯』,我們叫Edison。」而唐沐已經做到了第一步:未來三年,將在實地集團20萬套房屋中,安裝上如影智能所研發的「全屋智能套裝」以及inSight智慧中控,並配置如影打造的智能管家Edison。
  • 2025年世界將發生什麼,我們的世界可能會發生的16個變化
    你有沒有想過,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會發生什麼,到了2025年以後,我們的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這次,V哥就將要帶你一同來預測:到2025年之前,我們的世界可能會發生的16個變化。到了2025年,這一問題,可能會出現一個較為明確的答案。
  • 「2018年度中國智慧機器人十大品牌總評榜」榮耀揭曉
    其中,HandiBlox依託於寒武紀強大的研發實力,將K12編程教育與AI技術相結合,致力於為K12人工智慧編程教育領域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建立全球STEAM少兒混合編程教育領導品牌。江蘇悅達集團創立於1979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大潮中發展成長起來的全國重點國有企業。目前,集團擁有4萬多名員工,資產總額640多億元,年總收入1000多億,擁有4家上市企業。
  • 擁有廚房空氣的智能管家,這樣的抽油煙機報價得在多少?
    其實隨著室內設計潮流的發展,廚房也逐漸成為家庭設計裝修中的重中之重。它不再只是昔日單單只是做飯的空間,現在更多是生活享受的空間之一。廚房的設計是越來越精緻,然而,在廚房精緻的同時它作為烹飪之地,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些油煙,尤其對一些有煎炸爆炒烹飪習慣的家庭來說,隔離工作沒做好,烹飪油煙就很容易四散到其他空間。
  • 物聯網機器人小π作為唯一受邀機器人亮相華為雲峰會
    2019年8月9日,由遼寧省工業與信息化廳、遼寧省瀋撫新區管理委員會、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華為雲人工智慧高峰論壇暨瀋撫新區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上線儀式在瀋陽香格裡拉大酒店火辣進行。▲活動現場在此次的活動中,匯聚了眾多人工智慧領域優秀企業,華為生態夥伴之一——奇信智能公司攜物聯網機器人「奇信小π」亮相現場。作為此次論壇上唯一的「機器人」,因其可愛的外表、炫酷的功能,收穫廣大觀眾的喜愛與支持。
  • 小U管家:如何用微信社群營銷,提高微信群管理效率
    小U管家:如何用微信社群營銷,提高微信群管理效率 2018年01月10日 14:11作者:廠商投稿編輯:csg   那麼,你需要給你的微信群配置一個智慧機器人,幫你完成智能管理工作,從瑣碎的管事事務中抽身出來。  今天,小編將從群主管理群的角度,給大家介紹一下管理群的方法,順帶給大家介紹一款實用的微信群智慧機器人!
  • 讓家庭機器人成標配,我們還需要等多久?
    這裡家庭服務機器人所指的是地面清潔機器人、自動擦窗機器人、空氣淨化機器人等等,雖然確實都屬於家庭服務機器人範疇,但好像與期待的又有些差距。據搜索軟體顯示,國內最早家庭服務機器人的誕生大致在2005年左右,15年了為何「想像中」的家庭機器人還未到來?家庭服務機器人「沒爆發」,外形在「背鍋」?
  • 日本推出美女機器人,美國推出男性機器人,人形機器人或將來臨?
    就在近期,美國科學家向世界展示了一批男性機器人,受到了眾多女測試者的好評,並受到了市場的強烈反響。男性機器人之所以一經推出便深受眾多女性滿意,就是因為其本身就是社會關注熱點。早在2008年,日本就推出過一款名為「木戶小姐」的女性機器人,最終就賣出了150萬元的天價。
  • 擁有家庭醫生的好處真不少,你也可以有
    揚子晚報網5月18日訊  (通訊員 夏玲玲  記者 薛玲)    家庭醫生不僅可以成為居民的健康管家,行動不便者還可享受上門服務,不僅如此,家庭醫生還可根據籤約服務對象病情需要幫助預約區域醫聯體專家號源……5月19日是世界家庭醫生日,在南京市鼓樓區衛健委組織的「攜手家庭醫生,共築健康生活」大型廣場宣傳義診活動中,揚子晚報記者發現